麇國

1958年,肖家河村村民在漢江邊的淘砂金時,意外地淘出了一些青銅器。這些寶物雖然當時被遺憾地當作廢銅賣了,但卻撩開了古麇國墓葬群的神秘面紗。2006年3月至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考古人員在肖家河喬家院展開大規模搶救性發掘,發現古墓葬68座,其中有47座是春秋時期古墓。

地理位置

《鄖縣誌》(同治丙寅修)載:鄖縣,“周古麇地,《左傳》楚潘崇復伐麇,至於錫穴,事在魯文公十一年(前6 1 6 年)。杜註:錫穴,麇地,在今鄖縣境內。”那么,麇國何來,域境多大,其國都錫穴究竟在哪裡?

麇即微、眉,其先祖來自於山東梁山。何光岳《麇子國考》稱: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為一字。商王文丁時代,微仍很強盛,對殷威脅很大,曾經是稱霸的伯主,所以在甲骨文上稱“微伯”。殷不得不與微講和。到了商王廩辛,派小臣垟伐微,殷商戰勝了微,並俘獲了微的首領。微遭此打擊後,其一枝遷渭水中游南岸,即今陝西眉縣境,依附於西周。可知微眉相通。《尚書·牧誓》所載西土八國,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參加周武王伐紂的“微”即眉也。但是,西周建國後,恐微國日趨強盛,於是周“征眉微”,“眉微至,獻帛”。之後,微被迫翻越秦嶺,遷居於漢江中上游的錫穴,稱麇國。

歷史經歷

麇人幾經遷徙至於鄖。據張培玉《鄖陽古國》一書考證:麇子國起源於微,微在今山東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後進行了五次大遷徙:麇國第一次遷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晉東南潞城縣境,與黎、潞為鄰,國仍稱微;第二次遷徙,過黃河到渭水流域,稱微,又稱眉,在今陝西眉縣境;第三次遷徙,翻越秦嶺到漢水流域的錫穴,稱麇,又稱麋,在今陝西白河縣和湖北鄖縣境;第四次遷徙,其居錫穴一枝過長江到洞庭湖一帶,稱麇,又稱麋,也稱微,在今湖南嶽陽市境;第五次遷徙,其防渚一支西遷庸,再遷蜀,稱微,稱眉,稱微者在今竹山縣境,稱眉者在今四川眉山縣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縣的麇人仍稱微。

“兀”(兀字頭上加一山字,甲骨文意為鹿角,下同)乃麇、微之圖騰。《山海經》云:東山經首列山圖騰為龍頭,次列山為麋鹿角頭,三列山為羊角頭。即泰山南域以麋鹿角頭為圖騰,梁山位於泰山西南。又因陳夢家《商地理小記》認為甲骨文“兀”,即微、兀所從之兀。“兀”象形麋鹿角頭,即微之圖騰。而麇麋相通,《辭海》云:麋鹿體長二米餘,肩高一米餘。毛色淡褐,背部較濃,腹部較淺。雄的有角,多回二*分歧,形狀比較整齊。因其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故又稱“四不像”。朱熹《楚辭集注·續招隱士第十五》注“白鹿儧兮,或騰或倚。狀貌崯崯兮峨峨,淒淒兮徙徙。”麏,音君,一作麕,即麇。峨峨,頭角高貌。可見麋鹿體高身長,又有高昂的角頭,是一種威武雄壯的象徵,以致成為微族延至麇子國的圖騰。可知麇微相通。

“四不像”因參與周武王伐紂而封侯。鄖縣人有句口頭禪:幹啥不象啥,四不像。似有貶義,其實不然。《姜太公本傳》云:姜太公名尚,字牙,或尊稱為子牙。出生於泰山南部的東呂鄉。因其先人伯夷封國於呂,以國為氏,因而也稱呂尚。《史記·太史公自序》也云:“申、呂肖矣,尚父側微。”說明姜子牙與微族同祖,同是麇子的先祖。據此推之姜子牙崇拜的圖騰亦為麋鹿角頭,加之古麇國(即微)在武王伐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許忠琳才在《封神演義》中將姜子牙的坐騎寫為“四不像”,並加封麇子國,以寓褒義。又據《中國大事年表》載:周武王十一年,以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與庸、蜀、羌、髹、微、盧、彭、濮等族伐紂,會諸侯於孟津之上。根據張培玉《鄖陽古國》考證,這八個部族中庸、羌、微、彭四族均位於十堰及其周邊地區,即庸為今竹山;羌即韁即絞國,今鄖縣境;微即眉,即麇子國,今鄖縣西;彭即今房縣。古麇國在武王伐紂中立下赫赫戰功,封為諸侯國,並以鄖為中心向四方開拓周的疆域。

古麇國位於長利谷東的錫穴山。《左傳》載:文公十年(前6 1 7 年),楚子、陳侯、鄭伯、蔡侯次遞於厥貉,將伐宋,麇子逃歸。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潘崇復伐麇至於錫穴。又載:文公十六年,楚大飢。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可見,文公十一年楚伐麇應發生在鄖縣境內。楚滅麇後,將麇人遷於湖南嶽陽一帶,與百濮為鄰,因此文公十六年楚破“麇率百濮”之圍則應發生在湖南嶽陽,與鄖縣境內發生的楚伐麇沒有關係。《左傳》杜註:防渚、錫穴皆麇地。闞駰曰:房陵,即春秋房渚,今房縣。《辭淵》:錫,音羊,馬額上發響聲的金屬飾物。師古曰:錫縣,即春秋錫穴。今漢水北鄖縣、鄖西接界處的泥河西有錫義山;漢水南鄖縣長利谷有錫穴山即五峰山,錫穴即位於五峰山東北部,漢水在這裡因天河注入而形成一個一面背山,三面環水的漢江天塹。

本人曾三次獨入五峰實地勘察,五峰山頂有孟良寨,與其隔江(指漢江)相望,即鄖西的庹家洲右側山頭有一焦贊寨;五峰山左為西豐,山右為東豐;昔日漢江由西豐入南豐,再由東豐出,並與天河水相匯,後沿錫穴而東去。這裡形同漢江繞五峰山、錫穴山大大的“S”型。在秦帝國時,為了疏浚河道和圍堰造田,鑿開了五峰山,讓漢江穿孟良、焦贊二山而過,東匯天河,再經錫穴山。據當地人說,錫穴山實為一座空山,山中有地下宮殿。

我在這裡發現了兩件東漢陶罐,愛好旅遊考察的朋友們曾在五峰山拾得青銅矢簇,文物部門亦從這裡發現2 4 0 0 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入土、屬國家一、二級文物的鼎、鍅、釜等五件青銅器,其中三件有銘文,應屬錫穴都城權貴們的隨藏品。近日文物專家們又在五峰鄉南北峰村發現一塊清代乾隆年間人們為紀念武則天的三兒子——廬陵王李顯而刻的石碑。該碑長1 . 5 米,寬0 . 8 米,厚約0 .15 米。碑文分寫在石碑的兩面,約1000多字,字跡雋秀,結構嚴謹,詳細記載了廬陵王被貶後在當地修建廟宇的前後過程。

由上述可知,古麇國由微眉遷徙而來,境域包括鄖縣和鄖西、陝西白河縣部分轄境及房縣、竹山、竹溪等;錫穴,麇國國都也,位於湖北鄖縣與五峰山並立的錫穴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