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滕國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1122年立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滅。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錯叔繡(封侯爵)。今滕州市西南14里處有古滕城遺址。該國與魯國關係密切,並依附於宋、晉國,參加大國的會盟和戰爭。公元前415年為越國所滅,不久復國。後又被宋(一說齊)滅掉。共傳23世。滕國君主為姬姓。
周武王在滅商之後,而封其宗親及功臣為諸侯。其中叔繡(即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被封於滕,是為滕叔繡。古滕城是滕國的首都,距離山東滕州7公里。有一種觀點是,滕始封可能在衛地,後改封山東。周公東征後封其弟錯叔繡於滕,今山東滕縣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國都。有認為滕始封可能在衛地,後改封山東。春秋初期,滕、魯關係密切。《春秋》魯隱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記載。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見魯公,爭行禮之先後位置,滕侯以姬姓得為先。戰國時,孟子曾到 滕國拜見滕文公。戰國初期, 滕國即被宋康王所滅。
相關情況
周公東征後封其弟錯叔繡於滕,為滕侯。 滕國與魯國關係密切,並依附於宋、晉國,參加大國的會盟和戰爭。
春秋初期,滕、魯關係密切。《春秋》魯隱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記載。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見魯公,爭行禮之先後位置,滕侯以姬姓得為先。
戰國時,孟子曾到滕國拜見滕文公。戰國初期,滕國被宋康王所滅。
遷移分布
滕國滅亡後,其貴族後裔紛紛外逃,為了不忘國恥,永懷故土,遂以國為姓,改姓為滕氏,從此四處遷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後來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為複姓滕叔氏,也有的改為滕氏。滕叔氏後來仍舊省文簡化為單姓滕氏。子孫紛紛離開得姓的原居地 — 今山東滕州,而散居于山東、河南等地。
東漢時,滕姓在北海郡繁衍昌盛,族大人眾,名人輩出。這段時期滕姓登於史冊的有三人,分別為:滕延、滕咨和滕撫,都是北海郡人,可見在東漢時滕姓在北海郡已成為望族。漢末動亂時,當地的滕胄、滕耽等避亂渡江,歸屬孫吳;值得一提的是滕胄與孫權結為親家,壯大了北海郡滕姓之盛名。
吳末時期,北海人滕牧之女嫁與孫皓而貴為皇后,滕牧後來卻因失寵而被遣居蒼梧,即今廣西梧州;吳滅亡後,孫皓與滕皇后遷於洛陽。 兩晉時期,繁衍於南陽郡、開封縣之滕族昌盛浩大,名家輩出,成為該地之名門望族。
兩晉南北朝至隋朝,北方持續的動盪不安,加劇了滕姓南移,加上之前漢末已南遷的氏族,現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西、湖南等地均有了滕姓人家。
唐代及其以後,浙江金華的滕家一支獨秀,出了不少傑出人物,有白居易作詩為證:“身著錦衣兒戲繡,東陽門外數滕家”。另據《安遠滕氏族譜》、《石城縣誌》所載,“唐有滕文紀,家居江西撫州臨川縣滕家州,生子有三,其三子學珠自臨川徙居福建汀州寧化招得里南橋嶺,至宋時,傳八世,榜二居邵武,榜遂遷延平,榜儀移廣東”。
宋靖康之恥後,北方滕姓有遷居浙江臨安的,其中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滕康因仕宦居湖南永州,其孫滕宬徙居吳縣,即今江蘇蘇州。宋末元初的動亂,再加元末的動亂,使滕姓分布於南方各省份,今四川、雲南均有滕姓人落籍。
明初,山西滕姓作為“洪洞大槐村”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明中葉時,滕學珠之裔有遷居江西石城豐山、高田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後,有湖南、湖北之滕姓徙至四川。
清康、乾年間以後,有冀魯豫地之滕姓闖關東進入東三省,亦有沿海之滕姓遷居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地。 如今,滕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西、黑龍江、遼寧、湖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滕姓約占全國漢族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君主列表
序號 | 國君稱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滕錯叔(滕文公) | 姬繡 | 周武王、周成王時期 | 周文王第十四子,周武王弟 |
2 | 姬嗀 | |||
中間八世失考 | ||||
11 | 滕仲 | |||
12 | 滕侯(滕侯蘇) | 姬蘇 | 西周晚期 | 滕仲子 |
中間一世失考 | ||||
14 | 滕侯 | ?-前716年 | ||
15 | 滕侯 | 前715年-? | 前任滕侯之子 | |
中間一世失考 | ||||
17 | 滕宣公 | 姬嬰齊 | 前651年-前641年 | 滕錯叔十六世孫 |
18 | 滕孝公 | 姬鄭 | 前640年-? | |
19 | 滕昭公 | 姬元(姬壽) | ?-前600年 | 滕孝公子 |
20 | 滕文公(滕前文公) | 姬宏 | 前599年-前575年 | 滕昭公子 |
21 | 滕成公 | 姬原(姬泉) | 前574年-前539年 | 滕文公(滕前文公)子 |
22 | 滕悼公 | 姬寧 | 前538年-前514年 | 滕成公子 |
23 | 滕頃公 | 姬結 | 前513年-前491年 | 滕悼公子 |
24 | 滕隱公 | 姬虞毋 | 前490年-前484年 | 滕頃公子 |
25 | 滕考公 | 姬麇 | 前483年-? | 滕隱公子 |
中間三世不明 | ||||
29 | 滕定公 | ?-前327年 | 滕考公後裔 | |
30 | 滕文公(滕後文公,一說即滕元公) | 姬弘 | 前326年-? | 滕定公子 |
以下年代及世系均不明 | ||||
滕侯虎 | 姬虎 | |||
滕侯耆 | 姬耆 | |||
滕侯昊 | 姬昊 |
滕侯 | ?-前296 | 前296年被宋(一說齊)滅掉 |
滕國古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滕州市十佳名勝古蹟。位於山東省滕州市西南約7公里處的姜屯鎮東滕城村,是古滕國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外遊客觀賞遊覽的好地方。滕第八路公車可直達景區。
文公古台為古滕八景之一。歷史上曾先後建有文公樓、文公祠、文昌閣、真武廟等。1991年重修,現滕國古城面積500,000平方米,其中文公台面積2700平方米,建築保存基本完好。
古城牆東、西、南遺蹟尚存。子城內東北隅建有文公台亦名靈台。原系滕王宮寢所在。幾千年來,台上先後建有文公祠、滕王閣、真武廟、文昌閣等。昔日靈台、靈沼、古剎、古槐,依殿宇滕閣之勢,梵誦笙管之音,晨鐘暮鼓,綠天如暮,殿壁森森,頗具規模。現今修復的文公台坐北朝南,東西長60米,南北長45米,台高7米,正中為滕文公樓,兩側為廂廊,台門兩側有序連線東西廂廊,左廂廊東為走廊。台東為碑林。
廂廊牆壁石刻記載滕國十大名人,依次為:叔繡、滕悼公、滕文公、然友、畢戰、司馬懋、陳相、薛燭、徐行、李洞並附生平簡介。台前有一片開闊地為古時閱兵馬的廣場。石階腳下兩側各一古槐,突兀參天,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據記載為唐代僧人所植,當地人稱為神樹。向南大路兩側各建一靈沼,一池綠波,粉前映日,碧盤滾珠,魚躍水面。相傳滕文公效法周文王而經營之,取與民同樂之意。文公台東南約500米處建有上宮館,傳為滕文公繼位後請孟子於上宮講學,大興強國富民方略。至今上宮館遺蹟依稀可見。
城西北200米處為莊裡西村的鬼城,現存有突出的高台,傳為滕國貴族的墓葬。近些年來出土的滕侯鼎、滕皇編鐘等大量寶貴文物,是人們研究滕國文化的真實依據。
昔日滕國絕長補短方五十里,相傳三十一世,歷時達七百餘年之久。在八百諸侯並立、七雄稱霸之時被譽為“善國”、“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創造了富民強國,自強自立的光輝範例。
主要的景觀有:文公樓、善國碑林、周靈沼、唐古槐、壯觀石、古磚刻楹聯、呂祖閣、上公館雍城遺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觀有文公樓、唐古槐、善國碑林。
文公樓:建於文公台之上,座北朝南。一樓正廳內塑有滕文公、孟子等滕國歷史人物彩塑蠟像,塑像生動再現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中所載的滕文公問政於孟子,群臣聆聽史官筆錄的生動場景。二樓“滕國史跡展”以珍貴的文物、圖片、史料和書畫展現滕國三千年的燦爛歷史。
唐古槐:文公台前,兩株古槐東西對峙,突兀參天,高約10米,周粗約3米。冬日虬龍當空舞,春來新綠遮碧天,蒼勁古樸,古韻盎然。此槐為唐貞觀年間僧人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被當地人稱為“神樹”。
善國碑林:位於文公台上,文公樓東側。匯集了從漢至今數十塊碑碣,其中有漢畫像石、唐造像碑、宋太祖聖諭碑和蘇東坡的《西園詩碑》等。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又具書畫鑑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