鯮[圖片]

鯮[圖片]

鯮,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鯮屬。俗名:吹火筒、尖頭鱤、馬頭鯮、鴨嘴鯮、鴨嘴鱤、鶴嘴鱤、長嘴鱤、喇叭魚、大筒嘴。鯮魚體甚長,略側扁,腹部圓。頭前半部細長,稍成管狀,吻端平扁似鴨嘴形。口上位,下頜向上傾斜,且長於上頜,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較近,向兩側面突出,兩頰很寬,眼後頭長為吻長的2~2.5倍。下咽齒1行,細長。鱗細小,側線向腹面微彎;側線鱗140~170。背鰭Ⅲ8,無硬刺,起點在腹鰭之後。臀鰭Ⅲ9~11。尾鰭分叉很深,下葉梢長於上葉。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的中下層,矯健兇猛,游泳力強,魚苗時即能吞食其它魚苗。鯮的肉質細嫩、少刺,加之個體較大,為上等食用魚品。

基本信息

瀕危等級

易危。

特徵

鯮

體細長,略呈圓筒形。腹圓無棱、頭細長,前部稍成管狀,吻部平扁似鴨嘴形。口較小,上位,下頜向上傾斜,且長於上頜。頰部側扁。眼小,位於頭側上方,距吻端近;眼後頭長為吻長的2.5倍左右。下咽齒細長,末端微彎曲。鱗細小,背鰭起點在腹鰭上方之後;尾鰭分叉深,下葉稍長於上葉。體青灰色,腹部銀白;胸鰭淡紅色,背鰭、腹鰭和臀鰭灰白色,尾鰭後緣微黑色。

生活習性

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的中下層,矯健兇猛,游泳力強,魚苗時即能吞食其它魚苗。當體長在30厘米以前,都以游弋方式在水的中上層掠取其它魚類為食;成魚則以長形的吻部的石縫中覓食小魚。性極饕餮,雖消化管內已充滿了食物,仍不斷吞食,終至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肛門處擠出。生長速度較快,性成熟年齡在5齡以上,生殖期為4-7月。成熟的親魚於春季即上溯至江河流水較急江段進行繁殖。幼魚期至湖泊中肥育,仔幼魚階段食枝角類和魚苗;成魚轉為食魚類,常以其管筒狀的長吻在石縫或水草叢中覓食小型魚類。產卵期4~7月。

分布狀況

鯮魚中國特有種類,僅在中國東南部平原地區的長江及以南各水系均有分布。

現狀

鯮魚生長速度極快,每齡魚增長率為1-2公斤,尤以5冬齡魚生長更加迅速。最大個體可重達50公斤以上,為大型的兇猛性經濟魚類,天然產量不及鱤魚。因它自魚苗期即大量吞食其它魚苗,對青魚草魚等四大家魚為害頗大,因而被養殖業列為必須清除的對象。 由於過度捕撈、江湖阻隔而影響其幼魚進入湖泊生活與肥育、大江河中魚類資源總體下降而使大型兇猛肉食魚類的食物短缺等原因,導致鯮的種群個體數量顯著減少。已很難見到其個體。

赤鯮魚

赤鯮魚赤鯮魚

南澳一帶所稱的赤鯮魚,學名真綢魚,又名立魚,味美色鮮,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珍品,而今也是經濟效益較高的出口創匯產品。赤鯮魚屬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它體側扁,長橢圓形,色鮮艷,赤紅色的體面並雜有稀疏小星點。它喜歡棲息在岩礁、砂礫和貝藻叢生的海區。
赤鯮魚不僅體豐肉嫩;營養豐富,加上魚體呈紅色,寄有吉利、年年有餘(色)的寓意,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台灣,赤鯮魚被列為最名貴的魚類之一而供不應求。每逢生兒育女,婚宴慶壽或過年過節,都用此魚請客以示如意吉祥。
由於赤鯨魚在市場十分走俏,價格昂貴,國內外產量不多,不少國家發展了赤鯮魚的人工繁殖和養殖。南澳島四周海域自然條件優越,海灣岩礁底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真綢魚餌料眾多,近年來這裡的海洋漁業科技人員已指導漁民大力發展了赤鯮魚的養殖生產,產品遠銷台灣及港澳市場,滿足了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食用價值

鯮的肉質細嫩、少刺,加之個體較大,為上等食用魚品。

藥用功能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胃;腎經
功能主治:補虛益脾;強筋骨。主久病體弱;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腰膝酸軟;行走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拼音是zo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