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理](/img/8/c30/nBnauM3X4ITN4QDM5UD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1g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概況
![香港地理](/img/a/5cf/nBnauM3XzQDOwYjMyIT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yk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由於占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路,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和捷運網路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增加,市區擴展,幾近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土地,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行政地理
![香港地理](/img/6/8aa/nBnauM3XxMTMwEjM1cD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3g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今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邊界,是香港與廣東省兩地政府於1997年6月19日簽署的《粵港邊界管理範圍線諒解備忘錄》所界定,並由國務院令第221號公布。同年7月1日起,香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基本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特別行政區。主權移交後,原有行政、立法、司法架構予以保留,因此繼續和中國大陸地區的行政區劃不同。香港與中國大陸接壤的28平方公里土地,仍然劃作禁區,用以打擊非法入境者及其他跨境罪案,並需持有邊境禁區通行證方可進入。
政府於1982年實施“地方行政計畫”,全港分成18區,方便政府協調及管理地區層面的服務及設施,並鼓勵市民參與地區事務。政策繼續沿用至今,而18區多年來劃分大致相同,現時劃分為:
現時各區設有區議會,部分成員是地區直選議員,議會職能主要屬諮詢性質,也可以從政府獲得撥款安排地區活動。各區也設有由政府部門組成的地區管理委員會,以及隸屬民政事務總署、負責統籌地區事務的民政事務處。
地形
![香港地理](/img/2/e43/nBnauM3X2YzM4YDM5cD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3g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香港共有263個島嶼。眾島嶼以大嶼山面積最大,其次是香港島。香港島以南的鴨脷洲則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島嶼;另一方面亦有不少無任何常住居民的小島。
自然形成的較大型平地,主要集中於最接近珠江口的新界西北部。元朗、粉嶺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這些天然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但由於地勢低漥,一旦遇上暴雨,渠務未經妥善處理的地區便會形同澤國。但是其他地區的高地並不等於能夠倖免於大雨的衝擊。遇上豪雨,遍布香港各地的斜坡可能出現山泥傾瀉,威脅市民人生安全。因此,政府整治山坡、處理排水等工作十分重要。境內其餘僅有的平地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的維多利亞港沿岸,這些土地便是香港最初發展成市區的地方,至今該區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脈所在。同時,政府亦不斷通過填海工程,逐漸向外擴張可供發展土地。
地質史
![香港地理](/img/3/aac/nBnauM3XwMzN1MzM2gD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4g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相對於45億歲的地球,香港的岩石年紀尚輕,可追溯至4億年前的泥盆紀。當時香港由大片河谷平原覆蓋,河水流向東南方,而河水氾濫帶來的軟泥則有利原始植物生長,海岸地區也將海洋生物的殘骸沉積到沿岸海洋軟泥之中。這些沖積物逐漸形成新界東北部船灣、黃竹角咀和赤門北岸一帶的岩石。至3億5000萬年前的石炭紀早期,熱帶淺海淹沒香港,水面下降後的沿岸沼澤地區出現植物,軟泥地面則有枯萎的植物。這些物質經過掩埋、遇熱及擠壓,分別成為埋在地表下的大理岩,以及含有石墨的片岩,分布於香港西北部。2億9000萬年前的二疊紀時期,香港再次被淺海所淹,沉積物混入砂礫、海洋動物及珊瑚的殘骸,經過沉埋、壓迫,岩石被巨大的地殼力量扭曲及變形,形成折曲、拱起或斷層的狀態。這類岩石分布於吐露港的馬屎洲和丫洲。
![香港地理](/img/a/194/nBnauM3XwYTM3gTO3gD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4g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直至8000萬至5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和第三紀早期,氣候變得潮濕,香港逐漸形成遼闊的淺湖。雨季和旱季循環交替,為湖底的軟泥鋪上一層又一層的鹽分凝固物,形成東平洲所見的粉砂岩薄層。湖泊周邊的植物昆蟲則形成化石。到了5000萬年前的第三紀,氣候和現時一樣溫暖潮濕,陸地隆起,風化侵蝕形成今日地理景觀。200萬年前第四紀的冰河時期,大片冰原由南北極推進,全球水平面下降;到了1萬8000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期,海面比現時低130米,香港陸地面積會在南邊多120公里。至6000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回升,淹沒山谷形成彎彎曲曲的海岸線,以及兩百多個島嶼。
水文
![香港地理](/img/d/55d/nBnauM3XyYTMwcjNwkD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5g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香港另一地形特徵便是分隔九龍和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維港被四周的島嶼、以及九龍的獅子山和港島的太平山等高山包圍,讓港內船隻不會受強風侵襲。相對於鄰近海域的澳門等珠三角一帶,維多利亞港深而闊,再加上沒有珠江所帶來的泥沙淤塞,讓維港適宜海運發展,並素有世界天然良港的美譽。海港可容納吃水12米的萬噸級以上的貨船出入及停泊。抵港後,貨船能通過陸路將貨物送往中國內地,或者經空運、船運將貨物送到亞洲其他地區。
相對於華南其他地區,香港境內河流規模較小,且河谷淺窄,反映丘陵受河水侵蝕時間有限。香港位處珠江河口,珠江流量已經較少;因此即使是香港境內較大的深圳河、林村河等所帶動的水土流動,並未能侵蝕境內丘陵。山貝河和深圳河將大量的泥沙堆積於香港西北部,形成后海灣一帶的紅樹林等景致。而由於珠江口屬於鹹淡水交界,使香港海域的西部有較多淤泥和沉積物,水質較為混濁。
香港缺少大型河流及湖泊,堅硬的花崗岩地質也使得難以鑽取地下水。開埠以來,淡水供應便成為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政府早年依賴興建水塘供水,全港至今共17個水塘,總面積達5.86億立方米;另一方面則由1960年代開始與廣東省簽訂協定,供應省內東江水到港。
自然生態
![香港地理](/img/f/163/nBnauM3X0UzMwkTMzkD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5g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政府在郊區開闢了23個郊野公園和17個特別地區,共占地416.44km²,即全港土地約38%。這些地域受到法例保護,交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管理。郊野公園主要是為市民提供郊野康樂設施,而特別地區則主要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除了郊野公園,香港亦設有4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同樣受到法例保護。海岸公園及保護區面積有24.30km²,供市民欣賞珊瑚等海洋景觀及生物,以及進行潛水、獨木舟、風帆及海底攝影等活動。
政府指定的郊野地區受到法例保護,並有漁護署管理,自然生態環境得以維護髮展。截至2006年6月,境內維管植物超過3,100個物種或變種,當中2,100個為本土植物,油杉、紅皮糙果茶(又稱克氏茶,Camelliacrapnelliana)及大苞山茶(又稱葛量洪茶)等稀有植物已經由漁護署成功繁殖。陸棲哺乳動物則有56種,當中以赤麂、彌猴、赤腹松鼠、臭鼩以及各種蝙蝠最為常見。
![香港地理](/img/4/e41/nBnauM3XwMTOyETN3kD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5g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則合共有超過100種,其中蛇占50多種,蜥蜴占20多種,另有約24種兩棲類及約10種龜鱉類動物。香港特有種包括鮑氏雙足蜥(Dibamusbogadeki)和盧文氏樹蛙,連同其他動物受到《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在南丫島深灣繁殖的綠海龜,則是唯一在香港繁殖的海龜。香港境內昆蟲亦種類繁多,包括超過230種蝴蝶、110種蜻蜓,當中也有香港獨有的品種。
至於水生動物方面,由於香港地理位置關係,主要品種屬熱帶,但海流及季候風亦會帶來溫帶品種。香港水域最為常見的魚類是鯡魚類(Clupeidae)、黃花魚(Sciaenidae)和鯛魚(Abramis)等。另外,東部水域由於不受以西北的珠江水流影響,珊瑚以及甲殼類物種較多,全港水域共有84個石珊瑚(Scleractinia)品種。海洋哺乳類動物則以定居於香港的中華白海豚及江豚最為知名,一年四季都能在香港水域見到其蹤影。據漁護署統計,香港及珠江口水域至少有1500條白海豚。
氣候
![香港地理](/img/7/263/nBnauM3XzYTMzITM3AT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wk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香港的地理位置造成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在季候風的支配下,四季分明,但氣候大致溫和。北半球冬季的時候,亞洲北部大陸聚集的冷空氣令氣壓上升,形成吹向海洋的乾燥冬季季候風。香港位處大陸南部沿岸,風向因此偏北;而季候風吹過大陸,因此帶來的雨量也偏低。至於夏季,南半球正值冬季,當地氣壓上升會讓空氣吹過太平洋。因此,香港的夏季季候風大致偏南,同時帶來大量雨水。
就四季而言,春天大致為3至4月,潮濕、有霧、微雨等是常見天氣現象。5月至8月為夏季,太陽高度角大而造成氣溫高企。如上文所述,東南面的太平洋季候風會帶來充沛的雨量以及熱帶氣鏇活動。熱帶氣鏇中心移近香港,香港風力便會增強,廣泛地區可能會有持續數日的大雨,並引致山泥傾瀉和水淹。秋季則為9至10月,大部分時間風和日麗、秋高氣爽,是適合郊遊的季節。冬季則由11月至翌年2月,歐亞大陸的冷源造成氣壓偏高,間中有冷鋒過境,吹乾燥偏北風。
土地利用
![香港地理](/img/d/35c/nBnauM3XzgDNwcjMyET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xk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香港開埠早期,城市的發展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岸的中西部,成為維多利亞城。另一方面,洋人的高尚住宅則沿著太平山向上發展。1851年之前,填海拓展土地屬私人行為;香港政府則於1852年將填海納為政府工程,展開文鹹填海計畫。然而,隨後更大規模的寶靈填海計畫,卻遭到當時的香港定例局的反對,結果擱置了超過40年,期間使城內的規劃以東西橫向的形式發展。
環境問題
![香港地理](/img/4/0c1/nBnauM3XzQjMyQDN0ETO3UzNxITMxgDNwADMwADMwAjMxAzLxk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