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聯合聲明》

《中英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是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它於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簽訂。

概述

《中英聯合聲明》《中英聯合聲明》

1984年12月19日在中、英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是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這份聲明指出,英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把香港地區(即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交還中國政府。它同時亦確定了中國在香港回歸後應採取的基本原則。

中國政府在聲明中承諾,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確保社會主義制度不在香港實行,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民主制度維持50年不變。這些基本政策都在隨後制訂的基本法中列明。

中國構想在回歸的香港建立特別行政區,並根據在《中英聯合聲明》中所作的承諾,制訂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明確了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1997年7月1日,中國按照《中英聯合聲明》確定的日期,正式收回香港。

《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在當時的英國引起頗大爭論。一些人對於英國首相瑪格利特•柴契爾(港譯柴契爾夫人)能夠與中國政府達成這一協定感到奇怪。實際上,英國在談判桌上並無多少討價還價的餘地,沒法阻止中國收回新界,又不能將香港分割,而中國收回香港的決心也不可動搖。

中英通過談判,簽署聯合聲明,解決了持續百年的歷史遺留問題,為國輿國之間處理同類矛盾創造了一個範例。《中英聯合聲明》也為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平穩過渡、順利回歸,發揮了重要作用。

簽署儀式

1984年12月18日,應邀前來簽署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並進行正式訪問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到達北京,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不大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隆重舉行。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上籤字。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出席了簽字儀式。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國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在這一天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聲明圓滿解決了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問題,也為香港的長期繁榮和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正式簽字儀式於1984年12月19日下午五時三十分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隆重舉行。簽字大廳里一片莊重的氣氛。鋪著墨綠色絨布的長桌中央插著中英兩國國旗。趙紫陽和柴契爾夫人在長桌本國國旗一側座,用中國的台式英雄金筆,代表本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上籤字。然後,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趙紫陽和柴契爾夫人交換聲明文本,並且熱烈握手。

《中英聯合聲明》《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會場

趙紫陽著重指出,確保聯合聲明不受干擾地全面貫徹實施,是中英兩國的共同利益,也是雙方共同的責任。中國政府願繼續本著友好合作的精神,同英國政府一道,力促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們也希望廣大香港同胞和各界居民同心協力,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

柴契爾夫人說,總理先生和她簽署這項協定,顯示出英方多么堅定地對協定承擔了義務。她接著說,她保證,英國政府將盡其所能使這個協定成功。

趙紫陽和柴契爾夫人講話一結束,全場的氣氛立即活躍起來。鄧小平、李先念笑容滿面地走到柴契爾夫人面前,舉起香檳酒,熱烈祝賀中英雙方完成了一件影響深遠、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出席簽字儀式的國務委員兼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姬鵬飛、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吳學謙和中國有關部門負責人、英國外交大臣傑弗里-豪和其他英國貴賓以及應邀專程來京觀禮的一百零一位香港各界人士,也熱烈鼓掌,相互碰杯,祝賀之聲經久不息。

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

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滿意地回顧了近年來兩國政府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一致認為通過協商妥善地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有助於維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並有助於兩國關係在新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為此,經過兩國政府代表團的會談,同意聲明如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以下稱香港)是全 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二、聯合王國政府聲明:聯合王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如下:

(一) 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並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二) 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三) 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

(四)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主要官員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名,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原在香港各政府部門任職的中外籍公務、警務人員可以留用。香港特別行政區各政府部門可以聘請英籍人士或其它外籍人士擔任顧問或某些公職。

(五) 香港的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障人身、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旅行、遷徙、通信、罷工、選擇職業和學術研究以及宗教信仰等各項權利和自由。私人財產、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以及外來投資均受法律保護。

(六) 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地區的地位。

(七) 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繼續開放外匯、黃金、證券、期貨等市場,資金進出自由。港幣繼續流通,自由兌換。

(八) 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財政獨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徵稅。

(九) 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同聯合王國和其它國家建立互利的經濟關係。聯合王國和其它國家在香港的經濟利益將得到照顧。

(十) 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係,並簽訂有關協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自行簽發出入香港的旅行證件。

(十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治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維持。

(十二)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上述基本方針政策和本聯合聲明附屬檔案一對上述基本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之,並在五十年內不變。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聯合王國政府聲明:自本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起至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止的過渡時期內,聯合王國政府負責香港的行政管理,以維護和保持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給予合作。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聯合王國政府聲明:為求本聯合聲明得以有效執行,並保證一九九七年政權的順利交接,在本聯合聲明生效時成立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聯合聯絡小組將根據本聯合聲明附屬檔案二的規定建立和履行職責。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聯合王國政府聲明:關於香港土地契約和其它有關事項,將根據本聯合聲明附屬檔案三的規定處理。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聯合王國政府同意,上述各項聲明和本聯合聲明的附屬檔案均將付諸實施。

八、本聯合聲明須經批准,並自互換批准書之日起生效。批准書應於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前在北京互換。本聯合聲明及其附屬檔案具有同等約束力。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北京簽訂,共兩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寫成,兩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

趙紫陽(簽 字)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代表

瑪格麗特.柴契爾(簽 字)

歷史背景

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被永久割讓,正式成為殖民地。九龍半島在1860年的北京條約中也被永久割讓。1898年,英國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租約於1997年7月1日到期。20世紀80年代初,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構想,中國開始與英國談判香港的問題,直到雙方簽署聯合聲明。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時,香港屬於惠州。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
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宋帝昺趙昺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臺。後來宋帝趙昺在大嶼山登基,因元軍追來,經淺灣(即今荃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深圳蛇口附近的崖門時,被元軍追到,陸秀夫於是負著8歲的趙昺於崖山跳海而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它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租期99年。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閒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里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入廣東,並迅速占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貧窮的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香港殖民地的殖民旗標,一個藍色少尉與胳膊殖民地的標誌。抗戰勝利以後,米字旗同時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當時因國共內戰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當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後,中、英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定:中方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前國民政府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而後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韓戰與西方世界交惡,被全世界禁運,使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唯一視窗。
1956年10月,九龍地區發生右派工會暴亂,中華民國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1967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後來左派公然回響國內造反派的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動暴亂。當時在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鳳梨(港語,即土製炸彈),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針,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經歷過19世紀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世紀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諮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1973年由於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世紀70年代中香港捷運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畫,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世紀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另外還有台灣、新加坡及南韓)。
19世紀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世紀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世紀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的成效之一便是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香港繼續發揮中介人本領而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在19世紀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不支持有關建議。傳統英國資金的商業力量,如滙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遊說工作。
期間,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遊說工作失敗。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堅持必須收回香港,但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框架。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聲明簽署的談判

中英兩國政府為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而舉行的為期兩年的正式會談。中國政府一再表示,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在此情況下,中英兩國政府開始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時英國政府提出的談判題目就是一個歸屬問題,而中國政府則提出三個問題,即香港歸還中國、未來香港實行的制度、香港過渡時期的安排。談判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2年9月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式問題進行會談。第二個階段,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雙方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會談,共22輪。其間爭論頗多,本著以大局為重和友好合作的精神,經過慎重和耐心的談判,至1984年9月18日,雙方代表團就全部問題達成了協定,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宣告結束。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願望,也促進了澳門問題的解決,並且對解決台灣問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台灣問題與香港問題性質不同,但是“一國兩制”的構想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同樣適用的。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於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為國際上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成功的新鮮經驗。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曾指出:“中英兩國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應該大力提倡,這恰恰是我們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非常需要的。”

實施過程

過渡時期
指自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的12年。該概念由中英聯合聲明確認。過渡的含義為,香港由英國統治轉變為由中國管轄和治理。這一轉變必須經過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過渡時期。在過渡時期內英國政府的職責是:負責香港的行政管理,以經護和保持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對此,中國政府將給予合作。這一時期內最基本的問題有二:一是經濟上不要出現大的波折,二是政治上不要另搞一套。如果發生嚴重的波動,或者另設一套班子,中國政府將不得不對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為實現平穩過渡,中英設立了聯合聯絡小組和土地委員會協商有關事項;中國政府亦將根據香港局勢的發展和要求,採取若干必要的行動措施。

後過渡期
香港12年的過渡時期可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前半段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兩國政府為使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獨立關稅地區保持其經濟聯繫,特別是為確保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參加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多種纖維協定及其他國際性安排所採取的行動;兩國政府為確保同香港有關的國際權利與義務繼續適用所需採取的行動;以及其他有關實施聯合聲明的事項。後半段即後過渡期,其主要任務是解決為1997年順利過渡採取必要的措施;以及為協助香港特別行政區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聯繫,並就此類事項簽訂協定所需採取的行動。1990年4月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通過後,中國政府逐步加強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有關籌備工作,此即後過渡期的主要特徵。

主權移交
主權是指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行使自已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收回香港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聲明: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實現主權的移交,還有待於1997年7月1日香港人能順利地接管香港政權,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國家能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使主權。

治權移交
治權又稱管治權。指一個國家管轄和治理自己對內對外事務的具體權力。管轄,涉及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除享受豁免權者外)、物和事件,以及對在其領域外的本國人的管理許可權;治理,通過行政管理和立法、司法等行為予有實現。主權與法治密切聯繫,主權決定法治,治權體現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份。主權的移交,意味著法治必須同時移交,英國想用主權來換取治權是行不通的。只有做到主權與治權同時移交,才算真正實現香港政權的順利交接。

三個不變
指香港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現行法律基本不變。其基本精神是,堅持“一國兩制”,保證中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中所闡明的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長期不變。

五十年不變
指中國政府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50年內不變。中國政府鄭重承諾1997年以後50年不變是有科學根據的。其一,在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共存與對立的關係將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同時香港已同整個世界的經濟連成一體,應從這種巨觀的社會歷史背景來了解對香港的特殊政策。其二,中國大陸實現宏偉的發展戰略,除在20世紀內的艱苦努力外,到21世紀還需要50年的繼續奮鬥,而香港的繁榮穩定對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將發揮有益的補充和促進作用。

國際社會的影響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2007年回歸十年後,國際社會給香港回歸給出正確評價:

英國新任外交大臣米利班德2007年7月1日在紀念香港回歸10周年的聲明中稱讚,香港回歸10年來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香港是“21世紀偉大的城市之一”。聲明認為,“香港實現了‘一國兩制’”,“香港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米利班德說,香港擁有優秀、樂觀及勤奮的人才,充滿活力的經濟,傳媒享有新聞自由,政府體制及法律制度公正而透明,因此,香港的前途一片光明。他表示,英國期望香港在未來10年以至今後繼續繁榮發展。

印度教徒報》2007年7月1日報導說,在“一國兩制”下,今天的香港民眾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香港的政治改革也在繼續,而且,香港的經濟發展也相當引人注目。

日本《讀賣新聞》2007年7月1日刊登文章說,香港回歸10年來,不但扮演著中國走向世界的“橋頭堡”,還擔當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試驗田”。香港的“一國兩制”制度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7年6月30日一期刊登文章說,香港回歸祖國後仍能保留其獨特生活方式,這一史無前例的試驗迄今可以說是成功的。在香港回歸的10年間,香港面臨亞洲金融危機、網路企業泡沫的破滅和禽流感非典疫情暴發等嚴峻挑戰,但香港經受住了考驗,香港經濟現在正處於20年來的最好時期。

日本《富士產經商報》2007年6月30日刊登文章說,香港在“一國兩制”制度下已步入穩定軌道。隨著中國各地觀光客的大量赴港,國語在香港開始迅速普及。百貨店和珠寶店自不必說,就連小餐飲店店員的服務語言中也開始夾雜著國語。在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中,更是開始流行到內地找工作。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007年6月30日刊登文章說,香港回歸10年來繼續保持繁榮穩定,不只是經濟環境廣受好評,政治生活也保持多元化,仍是充滿活力的大都市。

鄧小平與《中英聯合聲明》

在香港回歸祖國的途程中,《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向世人宣告,香港被英國殖民主義者統治的百年屈辱史結束。

(一)在主權問題上,鄧小平立場堅定,寸步不讓,迫使英政府放棄“三個條約有效論”,為《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搬開了第一塊絆腳石。

(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戰略,並制定一整套方針政策,擊退了英政府拋出的“用主權換治權”的方案,將談判納入中國方案的軌道。

(三)鄧小平採取堅定而又靈活的態度,排除最後障礙,中英談判圓滿結束。此後,經過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1984年9月17日,雙方代表團就香港問題全部談判達成協定。協定包括一個主體,三個附屬檔案。一個主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三個附屬檔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關於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和《關於土地契約》。至此,長達兩年的中英談判圓滿結束。

(四)鄧小平暢談“一國兩制”方針不變,《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