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盆與流域
山貝河位於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平原上,發源於屯門以西九逕山東面的山脊,河源在距離九逕山山頂(海拔507米)以東1.3公里,海拔約380米。山貝河幹流向東北流入黃泥墩灌溉水塘,然後向北經過楊家村,

山貝河下遊河盆南部地勢平坦,三面被較低的山嶺包圍,包括九徑山北延(西)和東延(南)的山脊、蠔殼山(東),形成袋形的盆地。山貝河幹流水平長度約14.3公里,流域面積約為29.2平方公里。
源頭與支流
山貝河發源於山間,在山貝河發源地九逕山山頂,各河溪以山頂為中心向四方八面流去,是典型的放射狀水系,
山貝河的幹流和三條主要支流規模差不多,分散的支流纖細而豐富,且分布均勻,形成樹枝狀水系,在地圖上看以一個人的形狀。上游有些河段,例如伯公坳以北和南坑排以南南荃元古道的河段,由於河道是沿岸斷層或節理侵蝕,形成了局部的長方水系。
流域地質
上游
山貝河流域上游大部分地方的基岩都是花崗岩,所以山脊多數較低矮和圓鈍,兩側山坡普遍坡度較小。由於花崗岩易於風化和侵蝕,形成了深厚的風化覆蓋層,加上該地區曾大面積伐林,水土流失嚴為嚴重,所以出現細溝和沖溝等劣地地貌。流域東面(蠔殼山)的基岩則是較耐風化的火山岩,主要是凝灰岩,所以風化和侵蝕的情況較花崗岩地區緩和。變質粉砂岩、變質砂岩和千枚岩等源自沉積岩的變質岩多分布在元朗平原南面和西面邊緣,以及北面的山崗,包括髻山和豬黃嶺。下游
山貝河的下游,在十八鄉一帶的元朗平原上沉積沖積物,造成廣闊的沖積平原,
根據地質分析,山貝河下游深涌村和欖口村一帶在六千年前原本是個海灣,之後海岸進夷,海灣後退至現時的后海灣,露出了昔日在海床的海洋沉積物,即是夾雜著貝殼碎片的深灰色海泥,主要成份是柔軟的黏土,含鹽份稍高而滲透性低。
山貝河流域下游較早期的地質結構,都埋藏在沉積物之下,只有小部分外露。而上游的花崗岩基岩遍布斷斷續續的小斷層,主要走向為西北偏北/東南偏南和東北/西南,與主要的斷層平行(如:小欖斷層),而上游各支流亦沿著這些弱線侵蝕。
生態環境
山貝河是香港其中一條最大型的河流,可是其河溪的生態狀況卻比其他較小型的河流(如林村河和東涌河等)都要遜色。山貝河上游大致保持著天然的面貌,河床主要是粗沙,間有外露的基岩,在部分河段可找到小型瀑布和水潭等生境。下游流經村落(十八鄉)和元朗新市鎮的一段,全部被混凝土化,河溪生態遭到很大的破壞。河口基質都是幼細的沙泥,近岸是本港最大片的紅樹林,河口在水退時是一片廣闊的泥灘。山貝河流經米埔附近,是一個沼澤濕地的地區,有著茂密的蘆葦叢及紅樹林,

山貝河於2003年11月曾發現一條雌性灣鱷,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而來觀看,當局大費周章至2004年6月才擒獲鱷魚。及後,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和香港電台合辦小鱷魚命名比賽,8月12日定名為“貝貝”,飼養於香港濕地公園。
河流利用
河盆村落
山貝河是香港少有的天然寬闊河流,同時亦是香港少數能形成一個泛濫平原的河流。元朗平原是山貝河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河水充沛,兼有水路之便,所以早於元朝時人們已經在此開墾立村。由於元朗平原既平坦又廣闊,所以村落都分布在海拔40米以下的沖積平原上。現時山貝河河盆在十八鄉和屏山鄉範圍之內,歷史較悠久的村落有五十多條。
農業興衰
數百年來不少新界原居民在山貝河沿岸進行耕作,包括稻米、蔬菜等,並飼養像豬、牛和一些家禽。在現時元朗市中心位置一帶亦發展成市集,乃昔日鄉民前來把農作物進行交易的地方。
到了七十年代,元朗有很多稻田都改作菜田或魚塘。直至九十年代,元朗平原的農業主要是魚塘、果園和園藝植物,亦有一些消閒式農場,種植水果供遊人採摘。
城市航運
明朝嘉靖年間,位於現今大旗嶺大樹下天后廟的山貝河河段,河道深可駛船,附近辟有墟市,稱為大橋墩墟,後稱圓朗墟(又作圓塱墟)。圓朗墟的興起吸引村民在元朗平原開墾耕種,促成十八鄉的形成。但該墟市在海禁期間棄用,復界後因河道淤塞,大船已不能駛往,後於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墟市遷往元朗涌 (又稱水門頭)以北,即現時的元朗舊墟。由於二十世紀初青山公路直達元朗舊墟以南,而且元朗涌河道日漸淺涸,陸路運輸漸漸取代航運。1915年在元朗涌對岸又成立了新墟,到三十年代新墟已發展成新界最大的墟市。現在,山貝河基本上已沒有貨運或客運,新墟亦已在八十年代清拆,雖然舊墟仍然存在,但已經沒有趁墟活動。
漁業發展
河口向來是豐富的漁場,除了以漁船作業外,早期漁民會在山貝河河口的泥灘
基圍與河流有多方面的連繫,但當基圍變成魚塘後,便與河水隔斷,但在夏季蒸發量大以致魚塘水位過低時,漁民仍會抽河水注入魚塘,但七十年代後,山貝河河水嚴重污染,已不適合能引入魚塘養魚。
康樂旅遊
從前元朗除了經山貝河出后海灣的海路外,還有陸上幾條主要通道運輸貨物和柴薪,這些古道在郊野公園成立後成為了郊遊路徑。戰後五、六十年代香港燃料短缺,所以本地樹林遭大量砍伐作柴薪,之後政府在該區重新植林。1979年,山貝河上游的土地被劃為大欖郊野公園,為市民提供康樂、教育、保育和研究用途。漁農自然護理署開闢了元荃古道和大欖自然教育徑,讓大眾探索上游溪澗的自然風光和生態。山貝河上游的石澗,亦吸引不少郊遊人士進行溯澗活動。此外,亦有志願團體在區內設立度假村供市民使用。
城市發展
本港人口自六十年代開始膨脹,同時期元朗修築防洪工程,沿河道修築的道路,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元朗新市鎮人口稠密,工商業活動興旺,所以在下游流域收集的水基本上是污水,不能作食水或灌溉之用。
棲息生物
上游
在地勢較平坦的河段,會出現一些由沖積物形成的濕地,常長有一大片華湖瓜草(Lipocarpha chinensis),間雜一些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可算是這一帶的特色。在一些常流河的河床石塊底,偶爾可找到蜉蝣若蟲,還可找到體型細小的米蝦(Caridina sp.)、蝌蚪和身軀呈長條狀的平頭嶺鰍(Oreonectesplatycephalus)
水面以下則會發現仰蝽,水面以上常見有兩種黽蝽,體型較大的是暗條澤背黽蝽Limnogonus fossarum),較小的是偽齒澗黽蝽 (Metrocoris lituratus)。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和澤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會躲藏在溪流旁的植被中。山貝河上游的蜻蜓和豆娘物種亦甚為豐富,在大棠谷附近的溪澗更曾經因為蜻蜓物種豐富,獲有關專家倡議訂立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下游
下遊河道有機污染嚴重,水中溶氧量極低,只有極少數生物可以適應這種環境。在混凝土的縫隙中或未被清理的河道內,長滿了一些濕地植物。河道內大致上只能發現非洲鰂(Tilapia spp.),在近上游少人打理的混凝土化河道上,茂密的植被不時引來多種蜻蜓。在渠道化的河道,亦會見到一些常見的鳥類。河口
河口的后海灣泥灘是水鳥覓食、棲息和繁殖的重要地方,
人類活動影響
渠道化工程
元朗平原位處低洼地區,過去經常受到水浸威脅。早在六十年代,
防洪基建
為進一步減低元朗的水浸風險,政府於2006年興建元朗排水繞道。繞道截取部分河水,不經元朗新市鎮而直接引到錦田河下游。工程破壞了14.1公頃魚塘和農地,為了補償生態上的損失,當局在排水繞道下游附近開闢人工濕地,為依賴濕地生存的生物提供生境。河水污染
山貝河下游有機污染嚴重。元朗大部分村落仍未有公共污水收集系統,加上當地有不少農場,大量生活廢水及禽畜廢料被排放到山貝河。此外,大部分農地已變成貨倉、工場或修車場,
防污基建
為防止漲潮時后海灣的污水及垃圾經由山貝河倒流入元朗市中心,滋擾市民,政府在山貝河東頭圍附近的河段興建了充氣堤壩,堵截后海灣的海水。當洪水暴發時,充氣堤壩會放氣,讓河水儘快流出河口。引水截河
河流是鄉郊地區灌溉的重要水源。
引水道可以有效的幫助灌溉,但引水道修建後,以下的支流也因而斷流,這不但減少了山貝河的流量,同時破壞河流生態和改變水文。
河流修復
六十年代元朗發生水災之後,當局便著手整治山貝河,山貝河下游的天然河道於是陸續被渠道化,變成了「元朗明渠」。現時元朗明渠設計刻板簡單,流水量少得像溝渠,未能滿足現時社區對城市景觀的要求。
復修河道是指將已被人工化的河道,回復原來天然面貌和狀態。目前很多國家都對破壞天然河流的河道整治工程進行了反思,並逐步復修已改造的河道,修建生態河堤、恢復河邊植物群落、維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國際上河道治理工程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