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鎮

靖海鎮

靖海鎮在惠來縣境東南沿海。鎮政府駐地距惠城23.5公里。屬沿海丘陵地帶。面積49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81021人。加上靖海電廠上萬員工與惠來二中上萬學生,人口超過10萬。海岸線長22公里(分靖海港和靖海灣),是惠來縣主要漁產區之一,惠來三大中心鎮之一。

基本信息

(圖)靖海東門 海濱長廊靖海東門 海濱長廊

靖海鎮地處惠來縣東南海隅,距離惠來縣城26公里,境內多是山地,鎮區背枕丘陵,面向南海。象崮馱古城,固有象城之稱,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此外,還有卵洲,靖江城和城之別稱。鎮政府駐地距惠城23.5公里。屬沿海丘陵地帶。面積4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公里,是惠來縣主要漁產區之一。

簡介

(圖)靖海風能靖海風能

在縣境東南沿海。鎮政府駐地距惠城23.5公里。屬沿海丘陵地帶。面積49平方公里。1987年人口5.3萬人,其中 非農業人口9447人。海岸線長22公里,是縣主要漁產區之一。象崮馱古城,固有象城之稱,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可謂古之象城,今之靖海。此外,還有卵洲,靖江城和城之別稱。

靖海所是粵東地區海防前哨,屯兵要塞,惠來縣之門戶。有歷代遺留的軍事設防或遺蹟。如位於靖海灣兩側,明代建造的南北炮台。北炮台稱靖海炮台,南炮台稱資深炮台,各有火炮八尊,營房18間。北炮駐專防千總1員,台兵47名。南炮台駐專防外委1員,台兵18名。在北門城外建村已831年的驛後村村南,曾建有“武陵驛”,驛站前面“驛前宮”依然存在。東門城外有“軍校場”的舊址。還有從靖海城經驛站通往潮陽的部分“古石灰官道”。在靖海城東北面約五華里處,還有清代時建造的,古煙墩“峰火台”等。

歷史沿革

(圖)靖海金融靖海金融

靖海在唐、宋之時,已有漁民居住。元順帝(公元1333—1368年)時,大坭都後表樓十八鄉村民因受海盜侵擾遷徙至此。小坭十八鄉石碑鄉部分村民遷徙入資深。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靖海千戶守御所。屬潮州衛,設千總一名,額旗軍一千一百二十一名。首任千總奚福聚。嘉靖二十八年,朝廷飭旨建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劃歸惠來縣,時靖海所轄原大坭都和酉頭都一部分。1948年靖海解放之前,整個葵陽關外的東區均屬靖海鎮管轄。解放後區域建置變化較多,1986年撤區建鎮,轄二個居委會,一個漁民委員會和二十二個村民委員會。面積48.45平方公里,人口72978人。

靖海(所)建城於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歷經13年建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再修。靖海鎮所在地形如倒鼎、中央突起、四周較低。城高一丈四尺,城垣長五百零一丈。東西南北四城門由十字形街道貫通。城門均有瓮城及城樓。城牆內外兩邊以條石壘砌而成,中夯土。城牆布滿垛口,垛上有望孔,城西為跑馬道。四城門上分懸石刻牌匾:東曰“表海勝概”,西曰“靖海安瀾”,南曰“化洽趨虞”,北曰“萊鑰永固”。南城門及城牆1952年建獅石湖水閘時被拆除,東北面的城牆及城樓至今尚存。

由於靖海形似半島,構成汕頭至汕尾東西海城的轉折點,為各類船隻航海必經之道。在靖海鎮附近約6公里處的坂美村海邊上,是清光緒年間由英國萬國公司建造過國際航海燈標一座,稱“石碑山燈塔”。原塔高120英尺。此塔1932年由國民黨政府接管,1942年拆毀,1948年復建。塔高改為110英尺。解放後1954年由人民政府復修,塔高33米,是南海最高燈塔。該塔1986年5月改裝英國鏇轉聚光燈頭,射程18海里。有詩云:石碑山下卷浪峰,巨塔雄威穿碧空,閃閃銀光千里,指點迷帆映彩虹。具有建所已638年的靖海所和建城483年的靖海城,比惠來縣分別早155年和25年,這足以說明,靖海城堪稱惠來稱之古城,靖海所堪稱粵東之濱海古鎮。

發展情況

(圖)靖海灣靖海灣

全鎮有機動漁船263艘,總動力1.2萬馬力。年海洋捕撈量約5000噸。近岸海域多礁石,盛產友龍嚇、鮑魚、紫菜、石班、海膽等名貴特產。沿海岸有鎮辦鹽場1個,村辦鹽場2個,合計鹽田2405公畝,年產原鹽1544噸。鎮境內有海港2個,靖海港,是省進出口物資歷裝御點。港池水域面積50平方米,可容納船舶約800艘;資深港,漁港港池可供200—300艘漁船停泊避風。沿海沙灘從1956年起開始種植木麻黃樹,至1987年已形成綠洲。

全鎮耕地1.36萬畝,其中水田5468畝,主種;盛產大蒜,年產3000噸。有鎮辦工業15家,主要產品有漁網、膠絲、塑膠製品、水產品。198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712.98萬元。有縣立完全中學1所,鎮辦初級中學1所,國小14所,幼稚園5所,衛生院1所,影劇院1座。鎮區有城,為明代靖海千戶守駐御的駐地。歷代為惠來東區重點圩鎮。1987年鎮區面積1.36平方公里。

教育情況

(圖)學校學校

解放後,靖海中心國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950年11月開設“惠來縣人民中學惠來分教處”,1952年春改為“惠來中學”,1953年3月又改為惠來第二中學。1958年9月招收首屆高中一年級學生,並發展成為初、高中具備的全日制完全中學。1986年為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又增辦“靖海鎮中學”。靖海一帶的學生,大多數天性聰明,勤學好練,不管過去或現在,學習尖子較多。

1965年惠來二中高中畢業生46人,參加聯考,便有33人,考進各類大學,其中12人被錄取進全國重點大學。歷屆參加聯考成績突出的靖海藉學生很多,新一代的文人學士遍布全國各地、各行各業。

旅遊資源

靖海鎮靖海鎮

枕山面海的靖海鎮,轄區內有峰高入雲,朝暾暮靄的“剛警凌雲”,有泉水清甘,取攜不竭的“君子泉甘”;月夜皓魄,沉波垂絲的“南潭釣月”;有巍然尖聳,蒼秀宜人的“尖峰挺秀”;有古樹蕭疏,野花芳馥的“大坭宿雨”;有狀似隕星,巨石高疊的“疊石呈輝”;有峭石嶙峋,神威可畏的“將軍山峙”;有煙籠四野,荷鋤叱犢的“北野耕煙”。除此,還有很多等待開發的風景勝地。諸如“海角明珠”、“綠野金灘”、“獅湖映月”、“後表奇石”等都將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勝地。

地方特色

(圖)靖海粵電靖海粵電

地形呈東南走向的靖海,海岸線長達22公里。海灣石與石碑山形成靖海崎角,中間凹入構成灣闊水深的天然海灣,金砂銀波的海水浴場。靖海灣與石碑沃外,礁石縱橫,堪稱惠來縣“東土屏藩”、“門戶鎖鑰”。

得天獨厚的靖海灣,滋生了優良的靖海港和資深避風塘,結成兄弟漁港,是惠來縣兩大海洋漁業捕撈基地之一。歷史悠久的南門外延繩放釣作業,資深的拖風、掃蓮作業,都享盛名。鰻魚石斑、鯊魚和魷魚、烏賊、蝦米分別為兩地著名漁產品。由於海岸線長,沿岸礁石眾多,是龍蝦、鮑魚、紫菜、海膽的生長地,於是靖海便就成了珍稀海產品的產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 《汕頭日報》《羊城晚報》均有“靖海話鮑魚”、“靖海話龍蝦”以及“靖海話豆 ”的專題特寫報導。

港口設施

景象景象

全鎮有機動漁船263艘,總動力1.2萬馬力。年海洋捕撈量約5000噸。近岸海域多礁石,盛產有龍蝦、

鮑魚、鰻魚、紫菜、石班、海膽等名貴特產。沿海岸有鎮辦鹽場1個,村辦鹽場2個,合計鹽田2405公畝,年產原鹽1544噸。鎮境內有海港2個,靖海港,是省進出口物資歷裝御點。港池水域面積50平方米,可容納船舶約800艘;資深港,漁港港池可供200~300艘漁船停泊避風。沿海沙灘從1956年起開始種植木麻黃樹,至1987年已形成綠洲(靖海鎮靖海灣綠洲度假村)。

基礎設施

全鎮耕地1.36萬畝,其中水田5468畝,主種稻、薯;盛產大蒜,年產3000噸。有鎮辦工業15家,主要產品有漁網、膠絲、塑膠製品、水產品。有縣立完全中學1所--惠來二中(寶喜高級中學),鎮辦初級中學1所(靖海鎮中學),國小15所,幼稚園20所,衛生院1所,影劇院1座。敬老院一個,老人俱樂部四個。鎮區由九大社頭組成。有靖電大道,工業大道,寶喜大道,大中街,奄泉路,環城路,新興街等主要道路。

鎮區有城,為明代靖海千戶守駐御的駐地,歷代為惠來重點城鎮。因地形狀似大象,故又有“象城”之稱。

名人介紹

戎鐵文

戎鐵文戎鐵文

男,漢族,1952年10月生,廣東惠來靖海人,197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7月參加工作,大專學歷。
1972.07—1975.06,惠來縣靖海公社西豐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路線教育工作隊隊員、組長(1974.12吸收為國家幹部); 1975.06—1976.06,惠來縣兵營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76.06—1980.06,惠來縣委副書記兼神泉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80.06—1981.10,惠來縣委常委兼團縣委書記; 1981.10—1984.04,惠來縣神泉公社黨委書記、惠城鎮委書記; 1984.04—1986.08,惠來縣委常委; 1986.08—1991.12,惠來縣委副書記、縣長; 1991.12—1993.05,惠來縣委書記; 1993.05—1993.10,揭陽市委常委; 1993.10—1998.08,揭陽市副市長; 1998.08—2002.08,揭陽市委副書記; 2002.08—2002.11,汕尾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黨組書記; 2002.11—2004.05,汕尾市委副書記,市長、黨組書記; 2004.05—2004.07,任汕尾市委書記; 2004.07,任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10屆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省10屆人大代表。省第9次黨代會代表。

林永青

林永青林永青

林永青是惠來近代以來的第二位將軍,也是目前惠來在軍界最高級別的官員。
他是靖海人的驕傲,也是惠來人的驕傲。林永青將軍的發展史,折射出靖海人頑強奮鬥的精神面貌,他的發展史,對後來人來說,也是一種啟發,一種引導,我又幸見過林永青將軍兩次,生活中的他,非常的簡樸,生活中的他,是那樣的平易近人。林永青,1999年12月海軍廣州基地副司令員,2001年12月任海軍南海艦隊副參謀長,2007年出任海軍後勤部部長,海軍少將軍銜。

林寶喜

林寶喜林寶喜

男,1931年出生,祖籍惠來縣靖海鎮前吳管區。現旅居香港,任香港寶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寶光電器金屬塑膠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慈雲閣董本局永遠董事,惠來縣政協委員,揭陽市政協委員。
林寶喜先生,1962年赴香港定居。他積極支持家鄉發展經濟,1984年至1992年在惠來縣投資2000萬港元,創辦惠來縣家用電器廠,工繳費居全縣之首,1988年改為合資企業“惠來縣家用電器實業有限公司",曾獲廣東省“三資企業‘金匙獎’"。
林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家鄉公益事業,1980年至1995年,先後捐資修建惠來二中、靖海前吳國小、鎮衛生院,修路造橋和捐款救災,捐資總值人民幣1138.4萬元。
1995年至2008年又先後捐資修建惠來二中高中部《寶喜高級中學》、寶喜大道等等。。。

同名鎮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靖海鎮

簡介

位於山東省榮成市境內南面,靖海鎮以前鎮政府駐地在沙窩島街,水產加工業和石材業都很發達。2001年,撤銷靖海鎮,所屬區域併入人和鎮。

歷史

靖海衛北齊時形成居民聚落,地名窯灣,宋時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靖海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衛成村,村以衛名。傳說靖海衛為鳳凰的化身,是塊寶地鳳凰頭向東北,尾向西南。頭處有倉房廟,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鳳凰就食此間香火。倉房廟不遠處有城隍廟,廟裡常傳出鐘聲,據說是鳳凰在鳴叫。傳說靖海衛還有四寶,東北有太極圖,可用來鎮妖驅邪;西有金羊圈,每逢陰天下雨前,就會飄來一股膻味,給人以天氣預報;南有馬蹄泉,在海裡面,每逢大退潮,就會露出一塊石硼,石硼上面有一馬蹄形泉眼,用手輕輕捧去上面的海水,就會湧出甘甜清爽的淡水;西北有金龜瞅北斗,據說如果將北面漲蒙島的北斗瞅到眼前,靖海衛就會出兩斗芝麻那么多的朝官(兩斗芝麻用來形容非常多的意思)。

明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禦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併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

區劃

靖海衛北齊時就有人居住。宋時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靖海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衛成村,村以衛為名。1030戶。
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處海岸,海潮漲落,時有大霧,故名。631戶。
西北海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沙窩島西北海岸,故名西北海。80戶。
許家屯明永樂年間,許姓建村,故名。130戶。
東劉家疃明萬曆年間,劉姓建村,名劉家疃。1960年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東劉家疃。106戶。
西劉家疃明萬曆年間,劉姓建村,名劉家疃。1960年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西劉家疃。106戶。
連家臥龍明成化年間,連姓建村,因此處有條小河形似臥龍,故名連家臥龍。251戶。
秦家竹村明正統年間,秦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207戶。
張家竹村明嘉靖年間,張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367戶。
晏家莊明永樂年間,晏姓建村,故名。358戶。
韓家疃明嘉靖年間,韓姓建村,故名。285戶。
孫家疃清順治年間,孫姓建村,故名。屬韓家疃村委會轄。
高家莊清順治年間,高姓建村,故名。屬韓家疃村委會轄。
王家竹村明崇禎年間,王姓建村,因村處一片野生毛竹之南,故名。215戶。
宋家竹村明末建村,因村建於王家竹村西,故稱小王家竹村。1947年改稱宋家竹村。93戶。
沙北頭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沙窩島之北,故名沙窩島北頭。後簡化為沙北頭。262戶。
灶戶明永樂年間,王姓建村,以燒鹽為業,故名灶戶。455戶。
孫家臥龍清順治年間,孫姓建村,因村東北有一條蜿蜒石線,形似臥龍,故名孫家臥龍。後簡化為孫家莊。1981年恢復今名。135戶。
姜家溝清順治年間,姜姓建村,地處溝夼,故名。60戶。
團欒明建文年間建村,取諸姓團聚之意,故名團欒。302戶。
東邵家山明洪武年間,邵姓徙至臥牛山西南側分東、西各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東邵家山。301戶。
西邵家山明洪武年間,邵姓徙至臥牛山西南側分東、西各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西邵家山。347戶。
興隆山東清初建村,因村處興隆山東麓,故名。屬西邵家山村委會轄。
炮前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處炮山之南,故名。220戶。
萬家疃元末,萬、賈兩姓建村,名萬賈疃。後賈姓遷出,更名萬家疃。345戶。
寨東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處兩兵寨之東,故名雙寨子東。後簡化為寨東。270戶。
胡家莊明天啟年間,胡姓建村,村處大莊之西,名小西莊。後更名胡家莊。176戶。
石頭橋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臨古石橋,名石橋子。1981年更名石頭橋。88戶。
西北河明永樂年間,崔姓於小河北岸建村,名北河。後以方位稱西北河。308戶。
中北河明嘉靖年間,連姓於小河北岸建村,名連家北河。後以方位稱中北河。354戶。
東北河清順治年間,楊姓於小河北岸建村,名楊家北河。後以方位稱東北河。130戶。
窯溝明崇禎年間建村,因修衛城在此建窯燒磚瓦,故名。280戶。
寨前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村處古兵寨之南,故名。380戶。
瓦房疃明嘉靖年間,蓋姓建村,名蓋家莊。後以村有瓦房改稱瓦房莊。1981年更名瓦房疃。115戶。
蔣家疃明永樂年間,蔣、賈兩姓建村,名蔣賈疃。後演音為蔣家疃。210戶。
馮家疃清康熙年間,楊姓徙此為馮姓看庵,名楊家庵。後馮姓遷此,改稱馮家莊。1981年更名馮家疃。56戶。
金溝明正德年間建村,因村西溝內多出雲母砂,金光閃閃,故名金溝。230戶。
大莊明天啟年間,張姓由晏家莊遷此建村,名小晏家莊。後因村落擴大,改稱大莊。358戶。
小莊清乾隆年間,張、李兩姓徙此為五柳村看莊子,因處五柳之南,故名小南莊。後簡化為小莊。207戶。
泊子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故名。170戶。
老軍屯明永樂年間在此設屯,系老兵退役聚居之地,故名。245戶。
趙家莊明嘉靖年間,許姓建村,名許家莊。後趙姓遷此,更名趙家莊。163戶。
頂子前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頂子石之南,故名。500戶。
山西頭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村處槎山西麓,故名槎山西頭。後簡化為山西頭。782戶。
南道清宣統年間建村,因村處祖籍山西頭村前大道之南,故名。屬山西頭村委會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