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紅菇

雞足山紅菇

雞足山乳菇拉丁學名:Lactarius chichuensis Chi,菌蓋寬4—9厘米,扁半球形,後平展至中下凹,不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有時被白粉,是一種和楮、栲等樹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

雞足山紅菇

中文學名:雞足山乳菇 拉丁學名:Lactarius chichuensis Chi
分類地位:傘菌目紅菇科、乳菇屬 態特徵:子實體較小,土紅褐色。菌蓋直徑3.5-7cm,扁平,薄,中部稍平或下凹,平滑,邊緣向內卷。菌肉淺褐色,稍薄,乳汁白色,有辛辣味。菌褶同蓋色,寬約5mm,稠密,似離生,不等長。菌柄長3.5-7cm,粗0.7-0.8cm近柱形,同蓋色,有柔毛,稍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無色或淡橄欖色,在梅氏液中暗黑色,有瘤狀小刺和棱紋6-7.8(-8)μm。有褶側囊體
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混交林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布地區:雲南西藏等。
經濟用途:可食用此種1945年裘維蕃教授發現於雲南雞足山並以雞足山乳菇命名,1990年作者又采於該山區。

紅菇

中文名稱:紅菇

雞足山紅菇雞足山紅菇

拉丁學名:Russula lepida俗名別名:正紅菇、真紅菇、葡酒紅菇、美麗紅菇、鱗蓋紅菇、朱月午、紅椎菌

分類:真菌植物門彈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

型態特徵:菌蓋寬4—9厘米,扁半球形,後平展至中下凹,不粘,無光澤或絨狀,中部有時被白粉,珊瑚紅色或更鮮艷,可帶莧菜紅色,邊緣有時為杏黃色,部分或全部褪至粉肉桂色或淡白色,邊緣無條紋。菌肉白色,厚,常被蟲吃。味道及氣味好,但嚼後慢慢有點辛辣味或薄荷味。菌褶白色,老後變為乳黃色,近蓋緣處可帶紅色,稍密至稍稀,常有分叉,褶間具橫脈。菌柄長 3.5—5厘米,粗0.5—2厘米,白色,一側或基部帶淺珊瑚紅色,圓柱形或向下漸細,中實或鬆軟。孢子印淺乳黃色。孢子無色,近球形,有小疣,7.5—9×7.3—8.1微米。囊狀體近梭形,51—85×8—13微米。

生態習性:夏秋季林中地上群生或單生。是一種和楮、栲等樹木的根系共生的菌根真菌。

產地:遼寧江蘇、福建、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營養與使用

紅菇身含有5種多糖、16種胺基酸和28種脂肪酸。多糖含量約為2.47%,其中單糖和寡糖占總糖的33.9%,胺基酸含量14.7%,其中人體必需、半必需胺基酸占胺基酸問題的54.4%。紅菇乾品每百克含蛋白質15.7克,碳水化合物63.3克,鈣23毫克,磷500毫克,維生素b23.54毫克,尼克酸42.3毫克。

有“菇中之王”的美稱,系天然營養佳品。其風味獨特,香馥爽口。其味較之任何菇類無法倫比的鮮甜可口;並含有人必需的多種胺基酸等成分,有滋陰、補腎、潤肺、活血、健腦、養顏等功效,經常食用,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同時它含有多糖類抗癌物質,有利於血液循環,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抑制癌細胞轉移,對治療急性脊髓視神經症也有一定的療效。具有治療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適、四肢抽搐和補血、滋陰、清涼解毒及治療貧血、水腫、營養不良和產婦出血過多等疾病,還具有增加機體免疫力和抗癌等作用,經常食用,可使人皮膚細潤,精力旺盛,益壽延年。

紅菇的菌絲不能分離,故至今無法進行人工栽培,日見珍貴。的桿同其它菇不一樣,不但不脆,而且質硬帶有韌性。採摘時要用削菇的竹籤或其他工具插入底層,才能把它撬起來。紅菇一般群集而生,山中蛇蟲常有毒涎染菇上,為免中毒,鮮菇煮食時應同時置以米粒,倘米粒呈藍色,則菇有毒,棄之勿食。

在福建閩南地區,婦女分娩時必食紅菇補充營養;在廣州、香港及東南亞國家很受歡迎。據《本草綱木》所載:“紅菇味清、性溫、開胃、止瀉、解毒、滋補、常服之益壽也”。可見,紅菇早在明代就被前人所食用。紅菇有脾肝補血、健胃強腎之功效。當地人口味不佳時,常用紅菇調和胃口;小孩泄瀉用紅菇蕾燉湯可止瀉;婦女坐月子吃些紅菇滋補健身。所以紅菇又有“南方紅參”之稱。當地燉雞、燉鴨、燉蛋、燉豬肚、燉豬排之類配些紅菇不僅使其色彩奪目、更能使湯水增甜、味道鮮美。由於紅菇既是古往今來的天然味素又是得天獨厚的天然色素,因此成為請客宴會、迎賓送禮的名貴上菜和饋贈佳品,暢銷于海內外。紅菇具有獨特的生長環境,當地諺語云:“從來無種,四季無花,越嫩越好食,越老越有渣。”形象地概括了紅菇的這一特徵。它自古以來既無花又無種,一年一度自然生長,在高溫高濕的氣候下生長。它生長的地域更為獨特,只生長在茂密椴木樹下的沃土上。它雖然無花無種,但卻有傳宗接代的始祖地,每年均在這塊故土上茁壯生長。采菇者年復一年依舊回老菇穴采菇。

真的紅菇,葉蓋正面深紅,中心暗紅,並有皺紋,葉蓋背面絲條細密均勻,呈灰藍色,菇腳矮圓不空心。葉蓋全開並有破裂的紅菇,則是將要過時的菇,但湯味好,食來無渣。葉蓋半開型如腳踏車搖鈴的紅菇,屬上等紅菇,清香美味,一盆菜調上幾個就獨到好處。未開的紅菇蕾,雖然未過到成就期,卻甜嫩可口。紅菇便於保存,曬乾後放在通風乾燥的室內,不僅久不變質還會放出陣陣芳香,使人心曠神怡。 佛教聖地雞足山位於洱海東岸的賓川縣煉洞鄉境內,又名九曲崖、青巔山。因山勢背靠西北面向東南,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形如雞足而得名。它是除了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之外的中國佛教名山,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享有盛名,同時又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雞足山

雞足山紅菇雞足山紅菇
雞足山之所以享有如此盛名,是與傳說中它是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的講經道場有關。雞足山頂峰天柱峰西南天然絕壁華首門被佛教徒稱為“中華第一門”,據說迦葉在此守衣入定,等待彌勒佛降生後將佛祖的衣缽傳授予他。

雞足山的佛教建築,始於唐,繼於宋、元,盛於明、清,直至民國仍有增修。清康熙時雞足山有大小寺42座,庵院65個,靜室170余所,僧人達50O0餘人。雞足山寺廟中最負盛名、保存最好的寺是祝聖寺,它是清代高僧虛雲和尚得到慈禧資助而建蓋的,光緒皇帝賜名為“護國祝聖禪寺”。海拔最高的寺是位於主峰天柱峰頂的金頂寺,寺內楞嚴塔是公元1929年雲南省主席龍雲登山遊覽時應僧人請求撥巨資興建的。目前修復規模最大的寺是迦葉殿,它是由四川文殊院寬霖會長發起,由大弟子宏道法師主持修建的,殿中供奉香檀木雕迦葉坐像高3.3米,重1.6噸。

雞足山共有40座奇嶺,13座險峰,34座崖壁,45個幽洞,泉潭100余處。遠看山體巍峨雄奇,氣勢磅礴,近觀林壑幽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塔廟寺庵點綴於危崖高崗,形成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映增輝的奇景。在天柱峰頂除了可以“東觀日出,西觀洱海,南觀祥雲,北觀玉龍雪山”這“四觀”外,還有“天柱佛光”、“華首晴雷”、“洱海回嵐”、“蒼山積雪”、“萬壑松濤”、“飛瀑穿雲”、“懸岩夕照”、“塔院秋月”八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雞足山,認為雞足山的日、海、雲、雪“四觀”,得之其一便可算奇絕,由衷讚嘆說:

“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耳。”

雞足山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的詩文。珍禽異獸、土特產品也很多,既是一個內涵廣博豐富的佛教聖地,也是一個風光雄奇壯美的旅遊勝地。遊覽雞足山,由祝聖寺後騎馬4公里左右到雞足山索道,在全長1811米的索道運行15分鐘,就可直達天柱峰頂的金頂寺。便捷的交通,使得祝聖寺前“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的聯語,變成了一種歷史的慨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