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川縣祝聖寺

賓川縣祝聖寺

祝聖寺原名迎祥寺,又名缽盂庵, 是雞足山一座龐大的建築群,系虛雲和尚親自在國內外募化功德創建,清光緒賜名"護國祝聖寺",為十方叢林大剎,總面積1.335萬平方米,1984年,國務院確定祝聖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佛教開放活動場所。

基本信息

寺廟概況

祝聖寺位於著名的佛教聖地雞足山半腰心臟部位,原名迎祥寺。最早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5年)陳鎏創建。因山形豐隆圓起,位於兩澗中間,從四周環視,好像缽盂置放胸前,又叫缽盂庵。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於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八年(公元1580年)兩次上雞足山,在缽盂庵聽經論法,留有《缽盂庵聽經喜雨》、《念佛答問》、《十二分識》等詩文,後人曾建立“李卓吾先生談禪樓”作紀念。光緒二十二年,虛雲和尚上山,發願擴建寺院,創立十方叢林,十年始成。就其規模來說,是雞足山群庵之冠。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虛雲進京請領《龍藏》,光緒皇帝賜名“護國祝聖禪寺”,並御賜鸞駕、玉印、錫杖等,封虛云為“佛慈宏法大師”。從此,該寺成為雞足山佛教十方叢林的大剎。

祝聖寺自清末高僧虛雲恢復重建後,就成為雞足山最著名的寺院。壯麗的大雄寶殿檐口懸孫中山題“飲光儼然”,梁啓超題“靈岳重輝”,趙朴初題“祝聖寺”和“大雄寶殿”等鎦金橫匾。整座寺院結構端莊,布設井然,規模龐大,環境清幽,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祝聖寺現存大門、放生池、鎮寶亭、天王殿、鐘樓、鼓樓、大殿、藏經樓、東西方丈室、祖堂、禪堂、齋堂等建築,共占地面積為13350平方米,是雞足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群。來此朝拜的僧尼、信眾、文人墨客、旅遊者絡繹不絕。

“文革”時期,祝聖寺遭到嚴重破壞,佛像、文物受到毀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逐步落實,國家撥出巨款,修復和重建了雞足山重點寺院,並將各寺院蒐集到碑刻、匾額、書畫以及佛教文物都集中在祝聖寺。其間,共蒐集明清時期的碑刻20餘通,名人高僧字畫100餘件,佛教文物50餘件。這些珍貴的文物,對我們研究雞足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著重要的實物資料。

1983年4月,國務院批准雞足山祝聖寺、銅瓦殿為漢傳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1984年4月,祝聖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為佛教活動開放場所。1987年11月16-30日,雲南省佛教協會在祝聖寺舉行了漢傳佛教傳戒法會,來自國內外的受戒人數一千多人,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90年,台灣財團法人十方禪林文教基金會贈給祝聖寺《大藏經》、《續藏經》70餘箱。祝聖寺成為聯繫港、澳、台及東南亞地區信眾的一個視窗。1993年1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雲南賓川雞足山祝聖寺現有常駐僧眾18人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傳承虛雲老和尚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虛雲老和尚堅持苦行百餘年,歷坐主持禪宗15個道場,重興六大祖庭,重建大小庵堂80餘處,重建禪宗祖庭於敗落之間,芒鞋破缽,起衰振弊,走過了一個多世紀曲折的雲水生涯。百多年間求法弘法“九磨十難四十八奇”的經歷和高深的禪學造詣。以一身兼承“禪門五宗”,法嗣信徒數百萬眾,享有禪宗泰斗之譽,被中國佛教界尊為禪門泰斗、人天楷模。

雞足山祝聖寺傳承了虛雲大師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勵精圖治,為佛教界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僧才,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使雞足山祝聖寺成為全山的核心寺院。雖然在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雞足山祝聖寺發揚虛雲大師的道風,積極宣傳黨的宗教政策,高舉“愛國愛教”的偉大旗幟,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貫徹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佛教界的合法權益,培養僧才,倡導人間佛教,以慈善回報社會,莊嚴國土。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健全完善寺院管理制度。在寺院管理上,建立健全了學習、財務、僧居登記等各項管理制度;經常性地組織全寺僧人開展學習活動,帶領寺院僧眾認真學習黨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宗教教規、禮儀和佛學知識;自覺貫徹落實《宗教事務條例》,遵紀守法、正信正行,在行動、思想、信仰上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依法辦事,依教規行事,獨立自主自辦,在法律法規、政策方針允許的範圍內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愛國愛教,堅決抵制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動,堅決抵禦外來滲透,信仰純正。

三是保護佛教遺產和文物。祝聖寺非常注重保護佛教文物,重視保護寺院原建築風格,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和自籌資金的基礎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祝聖寺進行了修繕,主要對寺院的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鐘樓、鼓樓、方丈院、客堂、虛雲老和尚舍利塔以及法物流通處等進行了修繕和改造建設。現如今祝聖寺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乾淨整潔,環境優美,風景如畫,為廣大佛教信徒、香客、遊客提供了安全穩定的活動場所。同時,進一步挖掘了佛教文化,保護了古建文物,為賓川的旅遊業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四是注重文化傳承,加強僧才培育。祝聖寺非常注重佛教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先後舉辦了兩期傳戒法會、一次水陸法會,2015年成功舉辦了《雞足山迦葉宗風與山林佛教文化學術研討會》,進一步宣傳弘揚了雞足山佛教文化,促進了佛教文化在雞足山的融會交流,得到了省、州、縣各級各部門的肯定。寺院注重僧才隊伍建設,重視選派符合條件的僧人到外地受戒,選派文化程度好、素養高的僧人參加名山大寺的大型佛事活動,借鑑他們的好經驗、好做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對一些重修持的僧人,儘量為他們創造舒適的修學環境,著力提升寺內僧人的整體素質,取得顯著成效。

五是服務社會,大力開展公益活動。服務社會是我國宗教的優良傳統,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宗教自身的彰顯。祝聖寺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發揚扶危濟困精神,積極支持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回響政府號召為為災區積極籌集善款,多年來在地震、海嘯、乾旱、水災等自然災害地區慷慨解囊達30多萬元。同時,還幫助當地發展生產,捐資搞水利設施建設、鄉村道路建設以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貧困家庭發展生產,看望慰問孤寡老人、捐資助學、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等。

六是積極引導,力促和諧。寺院把積極引導廣大信眾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促進社會和諧作為首要責任和義務。為增強雞足山全山僧尼愛國愛教思想,佛教協會每月在祝聖寺組織全山各寺院當家師、住持召開一次學習會議,藉此機會,祝聖寺組織僧眾積極參加學習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宗教法規等知識,為倡導和諧社會服務廣大信眾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大力宣傳《宗教事務條例》以及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引導廣大信眾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好信徒。同時在堅持基本佛教經典和儀軌的前提下,對佛教教義進行合乎時代要求的闡釋,提升信眾宗教學識。結合時代發展的步伐,組織信眾弘揚教義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一致的優良傳統,從更深層次上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雞足山祝聖寺在開展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宗教、建設和諧社會,努力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民眾的戒律意識和教風修養。增強他們的祖國意識、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推動宗教界和信教民眾學法、知法、用法、守法,套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自覺維護國家法律尊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歷史

明朝嘉靖年間廢庵建成迎祥寺。明末崇禎十一年底至十二年的正月(公元1638年12月底至1639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雲遊雞足山後,在《徐霞客遊記》的有

關雞足山部分中,只簡單地點到迎祥寺。可見在明代時,迎祥寺在雞足山眾多寺廟中的地位還遠未體現出來。迎祥寺到清朝光緒年間時,已破敗不堪,到宣統六年(公元1909年)後才得以重修,並改名為祝聖寺。

說到祝聖寺,就不能不提到虛雲和尚。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虛雲先後應昆明筇竹寺和大理崇聖寺的邀請,到兩所寺院講經傳戒。結束後,便在當時雲南提督李福興的幫助和賓川知縣的具體辦理下,來到他嚮往已久的佛教聖地雞足山,並住進了早已無人居住的迎祥寺。為了重修寺廟,虛雲開始接待在四方朝山者的同時還親自外出募化。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虛雲赴京請領清宮內務府所刊的藏經《龍藏》,不久得到光緒皇帝的恩準,除欽賜《龍藏》外,還御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等,同時對迎祥寺加贈名為“護國祝聖禪寺”,封賜主持虛云為“佛慈洪法大師”之號,希望虛雲回山傳戒,護國護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虛雲領《龍藏》回雲南途中,考慮到重建寺廟需要巨款,便繞道而至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國,一路講經說法,一路募化功德。在泰國講經募化時,虛雲跌坐入定一坐就是九日,轟動曼谷,上至王公大臣貴族,下至普通市民,都來禮拜和捐款贈物。宣統六年(1909年),虛雲用三百匹馬日夜兼程地把藏經和從東南亞募化的財物馱運回雞足山。從此,虛雲募化修建的“護國祝聖禪寺”成為雞足山佛教十方叢林的大剎。

祝聖寺 於1952年和1963年曾兩次得到政府的撥款修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1980年政府又撥款重新修復,面積達6443平方米。1984年4月,國務院確定祝聖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為佛教開放活動場所。1993年1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祝聖寺 依山就勢置於古木叢中,四周紅牆綠樹交相輝映,寺內大雄寶殿氣派雄偉,金碧輝煌,檐口高懸孫中山題"飲光儼然"、梁啓超題"靈岳重輝"、趙朴初題"大雄寶殿"三塊貼金大匾,殿內貼金像、漢白玉佛、五百羅漢、香菸繚繞、莊嚴肅穆。寺內有雞足山的全景圖、放生池、鎮寶亭;天王殿、祖師殿、藥王殿、地藏殿、伽藍殿;禪堂、齋堂、客堂、雲水堂;藏經樓、藏珍樓、雨花台、碑林、方丈室、靜室、僧舍;內外庭院有長廊、曲徑、洞門、花圃、茶座、古柏、古梅、木蓮、牡丹、花木繁茂,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為古建築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景點

走進祝聖寺 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月牙形的放生池。建放生池的目的在於希望朝山者廣積功德。放生池之間為鎮寶亭,也叫八角亭,佛教修行有“八正道”之

說,即按八道修行就能從此岸到彼岸。八角亭正對的照壁上繪有《雞足山全景圖》,從中可領略佛教聖地雞足山寺庵的全貌。由下朝上走過八角亭,右邊的大石為雲移石,相傳當年修建祝聖寺開挖放生池時見此石不可動,虛雲大師便發功將此石移到現在這個位置。經過雲移石,正對的就是兩棵高大的柳杉樹和天王殿。

放生池正對著的前後大門的門楣上,寫有“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的一對合聯。

傳說

據傳這兩棵樹為虛雲大師親手所栽。天王殿上的“祝聖寺”三個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殿內中塑彌勒像佛,兩邊的側牆塑有四大天王。佛經稱為釋迦的外將,各護一方,也叫護世四天王。走出天王殿後為庭院。庭院左為鼓樓,樓下塑有達摩祖師;庭院右為鐘樓,樓下塑有地藏像;庭院中還有一顆大石,稱飛來石,相傳是從山上的九重岩顯靈而飛來寺中的。庭院之上為極具氣派的大雄寶殿。殿頂飛檐斗拱,屋脊安有寶鼎,在檐口的正中,懸掛有虛雲大師請孫中山和梁啓超分別所題的“飲光儼然”和“靈岳重輝”的貼金大匾,還懸有後來趙朴初所書的“大雄寶殿”大匾。大雄寶殿內中塑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像,左邊雙手合十者為阿難,右邊拱手抱拳者為迦葉。大殿內的四壁塑有表情充滿喜怒哀樂、形狀盡顯千姿百態的五百羅漢,外加騎白象的普賢(在右壁)和騎青獅的文殊(在左壁)。釋迦牟尼像的背後中塑有南海觀音,左為龍女,右為善財童子,其餘為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後為藏經樓、藏珍樓和方丈室。樓下為雨花台,曾是寺院的講經說法處。傳說當年虛雲大師在此講經時,周圍所栽的曇花不是只開一現,而是經月不敗。寺院的東西兩廂房有四殿和四堂。四殿為主師殿、藥王殿、地藏殿、伽藍殿,四堂為禪堂、齋堂、客堂、雲水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