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源於時期時代,有著悠久的歷史。

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苧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總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長江中下游平原在巫山以東的長江及其支流的兩岸,被周圍低山丘陵(見江南丘陵)交錯分割成四部分: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面積30萬平方公里,海拔在50米以下。長江三角洲在江蘇鎮江以東,杭州灣以北,通楊運河以南,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海拔多在10以下,素有“水鄉澤國”之稱,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
兩湖平原以荊江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沖淤而成,其中又以贛江為主。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沖積物。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布的狹長的沖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寬窄相間,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河道越過岩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了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里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洪澤湖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

新石器時代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遺址有哪些代表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
薛家崗遺址位於潛山縣王河鎮永崗、利華村交界處。該遺址的時代,上距今6000年,下至唐、宋。其新石器時代遺層明顯區別於周圍地區考古學文化特徵,具有獨立的自身發展序列,被考古界命名為“薛家崗文化”。國務院於1996年公布薛家崗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出土陶器、石器、玉器2000餘件,發現墓葬、灰坑、殘房基等遺蹟100餘處。出土器物可分生活、生產和裝飾品等類。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有鼎、豆、壺、盒、碗、缽、盂、甑、瓮、尊、罐等。生產用具主要為石器,有刀、鏟、斧、錛、鑿、鏃等。裝飾品有玉環、玉琮、玉璜、玉管等。該遺址目前是安徽省境內發現的遺址中最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同時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處重要的原始文化遺址。它向我們展示了古人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的聰明才智,也充分地顯示了潛山歷史的悠久。
獅子岩距韶關市區20公里,是迄今為止廣東唯一的一處古人類化石遺址。1958年,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就在這裡被發現。這是新中國成產後首次發現的最重要的人類化石。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
馬壩人是距今約12萬年前舊石器中期的早期智人(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型),是人類從猿到人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馬壩人頭骨的發現,擴大了中國遠古人類分布範圍,填補了我國華南人類進化系統上的空白,完善了我國原始人類發展序列,在人類學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與馬壩人同期的洞穴沉積層中,還發現大量的第四紀動物化石,有大熊貓、狗、獾、中國犀、、東方劍齒象、納瑪象、野豬鹿等和幾十種。這些伴生動物群化石,為研究古代地理。古代生態等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獅子岩因此又成為我國南方研究第四紀古環境的重要考古點。
在獅子岩的獅頭和獅尾之間,是"石峽文化"遺址,石峽文化是以稻耕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約6000年前)。石峽文化遺址目前已發掘整理4千平方米,發現有柱洞、灰坑、谷堆陶窯、氏族公共墓地等,出土文物3千多件,其中磨石器有鏟、錛、鑿、鏃、錐等,陶器以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為主。這說明當時這裡已出現聚落型定居點。石峽文化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廣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及其他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關係,為探索我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現在,獅子岩已被開闢成風光秀麗的公園
家崗古文化遺址,即薛家崗新石器文化遺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位於潛山縣城南7.5公里處的河鎮鄉利華村與水崗村交界處。該處已出土的一千多件古文物(詳見出土文物概況介紹),可供參觀憑弔,對研究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場所。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
該遺址坐落在潛河邊上,高出附近農田3-7米,為一橢圓形台地,總面積約有六萬多平方米。在已經開挖過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們從土質結構上可以看到五個自然層。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唐、宋文化層,第三層為殷商文化層,第四、五層為新石器文化層。從四、五層疊壓關係和隨葬品的組合變化來看,新石器時期的潛山人,已經脫離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漸走向定居,並且創造了相當進步的生活、生產用具。
這裡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於飲、耕作、養殖,也便於上山避災。這一具有獨特環境的定居點,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命名為“薛家崗文化”,被安徽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為我國研究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活和生產活動之狀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此外,在潛山縣城內的天寧寨,亦發現了一處新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證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個氏族,在潛山定居了。
還有打破山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修水縣上奉鎮山背文化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