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的婚俗

錫伯族婚禮多在深秋或初冬舉行。錫伯族的婚姻要經過訂親、迎親兩個步驟,訂親又分為提親和訂親。提親男方要往女方家跑至少三趟;訂婚的儀式有兩次;婚禮前後要進行好幾天,喜宴娘家要設兩日,婆家要辦三天,可謂是異常的隆重熱烈。

簡介

錫伯族的婚俗在皮箱裡放紅包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餘、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麵食以發麵餅為主,也吃饃饃麵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饢,喝麵茶、牛奶和奶茶。
打圍,又叫撒圍或狩獵,也稱打獵,這是錫伯人的傳統生活方式。錫伯族一首古老的民歌《狩獵歌》描述了他們這種豪邁的生活氣息:雪花如蝶飛,馳騁共撒圍,踏遍千重山,獵夫凱歌回。
每當冬季來臨,農事已閒,錫伯族人便相約外出狩獵,有時十幾人,數十人,甚至好幾個村莊的人在一起打圍。他們運用世代相傳的嫻熟箭法,或拉弓射箭,或單臂投槍、圍殲,獵取豬、黃羊、免子野雞等野味,常常滿載而歸。
錫伯人打圍有個古老的習俗,不論獵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參加者無論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分獵物時,也毫無例外地分得一份。不過,獵物的頭和蹄子應分給首先命中者,這是一種獎勵。錫伯人認為,獵物是大自然賜予大家的,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不能獨用。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麵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錫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
錫伯族能歌善舞。最喜愛的彈撥樂器叫"冬布爾",演奏時,將琴抱在懷側,用右手指彈撥。音色近似冬不拉,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錫伯人愛用的吹奏樂器,又稱口琴、口簧、響蔑,錫伯語稱為"瑪肯"。演奏時,左手將口弦置於唇間,右手彈撥簧舌尖端,以氣振顫發育。曲調一般是即興創作,音域較窄,音色優美,是錫伯族兒童婦女喜愛的樂器
箭是錫伯人民傳統的體育活動。男孩子一出生,家裡人就在門口用紅絨線掛一副小弓箭;長到五六歲時就開始學騎馬、射箭。過去弓箭作為狩獵工具和作戰武器,現在,射箭發展成民間體育活動。逢年過節,或者雙休日、農閒時,經常舉行各種射箭比賽。
摔跤是錫伯族地區最廣泛的民眾性傳統體育活動。小孩愛相撲,大人喜歡角力。他們三五人聚在一起,總得較量一番,看誰的臂力強。因此,錫伯族湧現了很多摔跤能手。
舉重是錫伯族人民鍛鍊身體和比試力氣的一種形式。他們從生活實際出發,將石磙、碾磁、糧袋、巨石等,凡是可以舉用的什物,都作為他們練功和賽力的運動器具。在舉行慶典活動和人多的場合,手足發癢的小伙子們,興致勃勃地進行舉重比賽,大人小孩都來圍觀、助興。
賽馬和叼羊,是西遷後錫伯族人民才開展的體育活動。每年端午節,他們都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賽馬和叼羊活動,優勝者給予獎勵。後來,由於與周圍各兄弟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經常舉行多民族的賽馬、叼羊比賽。這不僅鍛鍊並增強了他們的體質和毅力,而且促進了各民族間的友愛團結。
錫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結緣。小伙子向姑娘求愛,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藝博得姑娘的芳心。如果姑娘看中了哪個小伙子,就主動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以此溝通情感,結為良緣。
錫伯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答謝。遠親近鄰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記帳,也不收錢。
嬰兒起名後,奶奶或婆婆抱著嬰兒隨喇嘛到屋外,拿著一根燃著的木柴,端一瓢淨水,再拿一件鐵質農具和一把土,從左向右圍著住房轉三圈,扔掉四樣東西,它的含義是說:肉是從土借來的,血是從水借來的,呼吸是從火借來的,骨頭是從鐵石借來的,心臟是從天空借來的,房主感謝諸神給主人恩賜了一好娃娃,他(她)會成為一個好獵手或巧手的;扔掉東西後,從房內鑽出一個人來,手持用玉米面做的孔雀,跟在嬰兒後邊,頻頻向嬰兒點頭,這意味著吉祥鳥孔雀能化險為夷,它能消食化毒,今後嬰兒不會中毒夭亡,能逾越一切艱險,健康成長。從此以後,嬰兒可以抱出門外,再不擔心鬼魂附身了。

提親

篷車迎親篷車迎親

拿瓶燒酒去提親
提親是錫伯族婚事中的第一道程式,也叫“說媳婦”。
兒子到了十六七歲,家長就要開始為他“說媳婦”。有了合適的對象後,要請一個人品好、有名望又熟悉女方家的媒人,到女方家去提親。
媒人和男方家長第一次到女方家去提親時,可以兩手空空,不帶任何東西。這次去的目的是“探路”,只作一般性的拜訪,相互聊聊,不提兒女的婚事。但在告別時,媒人要對女方家人說:“以後我們還會來拜訪”——暗示下次要正式來提親。女方家的人察覺到來者的意圖,客人走後,會立即召開“家庭擴大會議”,徵求大家意見,了解男方的家庭情況及小伙子的職業和人品等。
媒人和男方家長第二次去女方家時,按傳統習慣要帶一瓶燒酒作為提親的見面禮,這也是正式提親的信物,女方家一看就明白來者的用意。寒暄之後,媒人打開酒瓶倒酒,同男方家長站起來向女方父母敬酒,並道破來意。女方的父母若同意這門親事,經過一番推讓之後,會高興地接過酒盅一口飲之;若不同意,則會以種種藉口堅決不接酒盅。如果表示同意,媒人走後,女方家的父母會再次把近親請來商量,同時也要徵求女兒的意見。
媒人和男方家長第三次到女方家時,還要帶來一瓶燒酒,雙方邊喝邊聊,話題就會轉到兒女的婚事上去,女方家長會公布商量的結果,並約定下次把小伙子帶來進行“面試”;如果女方的意見還不統一,那么,這件事還需要拖一拖,等待時機成熟。
男方等待一段時間後,得到女方對這門親事意見完全統一的訊息,於是由媒人、男方父母及小伙子本人到女方家去,去時要帶兩瓶燒酒,作為敬酒之用。到了女方家,未來的女婿要向女方的長輩一一行禮問候並敬酒。姑娘會躲起來偷看未來丈夫的相貌和風度。過一會兒,未來的女婿還要端起雙盅酒,跪下給未來的岳父和岳母敬酒,等於正式求婚。一般到這時,提親的儀式基本結束。

訂親

挑蓋頭挑蓋頭

訂親儀式要磕頭
訂婚儀式也是錫伯族婚姻中的一項重要程式。女方答應許親後,雙方緊接著要做好各項訂婚的準備工作。
按傳統的做法,訂婚的儀式有兩次,第一次叫“磕空頭禮”,這天,媒人同未來的新郎及其父母,帶上兩瓶貼有紅喜字的酒去女方家,未來的女婿端上雙盅酒給未來的岳父岳母及岳父岳母家的長輩磕頭,敬雙杯酒,表示答謝許親之恩。這天,女方家要準備便飯招待。第二次叫“磕濕頭禮”,磕頭的地方仍在女方家。男方經過充分準備後,把日子定下來,通知女方及其女方的直系親屬。到了這一天,男方的父母、兒子及媒人坐上馬車,帶上羊或其他禮物以及喜酒到女方家來,殺羊煮肉,熱情款待女方家的人及其親屬。席間,在男方父母及媒人的主持下,未來的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及其直系親屬磕頭敬酒跪獻禮物,同時,要給未來的媳婦送件衣料,表示心意。這些程式結束後,婚事才有了把握,訂婚的儀式才算完成。
此後,兩家人成了親家,關係越來越密切,逢年過節,男方家還要給女方家送去禮物,特別是要給未來的兒媳送一件衣服,女方也會給未來的女婿送一雙女兒親自做的布鞋。假如連續三年沒有任何理由男方不到女方家“盡義務”,那么按自動退出婚約對待,女方將另選婆家;女方如果反悔,男方將要回所有的彩禮。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有時也會發生。
婚期確定後,雙方各自開始婚事的各項籌備工作,如粉刷房屋、添置衣物、準備宴請客人用的家畜等等。
婚禮前夕,男方要在親戚中聘請“奧父、奧母”,以主持婚禮和迎親等事宜。奧父奧母通常要選能說會道、家裡沒有喪偶的人,而這樣的人在鄉里頗有威望。
出嫁儀式設宴兩日
錫伯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3天。第一天稱送“喜車”,男方要為女方送去食物和彩禮
送喜車之前,男方家挑選一隻肥公羊,舉行入門儀式,人們祈求祖先保佑新婚夫婦一生平安幸福,白頭偕老。隨後宰羊煮肉,煮好肉,先要選擇完整的羊腿部位祭祀祖先。
迎新娘的紅篷車早餐後出發。紅篷車前懸銅鏡,後掛八卦圖,內坐奧母和護送新娘衣物的女郎,這輛篷車由奧父親自駕駛,代表新郎的父母給女方家送宴接親。篷車的後面是送喜宴的車,上面裝有兩對家畜、一對家禽以及喜酒之類的禮物,顯得喜氣洋洋。身穿嶄新禮服,胸戴大紅花的新郎騎著高頭大馬走在迎親隊伍最前面。
篷車一到,女方的長者和親人立即出來迎接,收下禮物,立即宰羊準備喜宴。
婚禮期間,女方家設宴兩日,第一天為“小宴”,招待近親鄰里。第二天正式舉行婚禮儀式。這兩日新娘躲在親朋家裡,由姑姨或是表姐給她開臉,以備結髮為妻。第二天親眷好友都來祝賀,“奧父、奧母”、新郎及岳父岳母都忙碌地招待客人,新郎要給每個長輩行跪禮,並敬酒。
這天,女方要派新娘的兄嫂送嫁妝到男方家,陪送的嫁妝有衣櫃、棉被、繡花枕頭等,此外,新娘還為公婆及新郎的兄弟姐妹等各做一雙鞋,給新郎做一到三雙鞋。嫁妝車到來時,新郎的父母要熱情接待,向他們敬酒,然後把嫁妝抬到新房的門口。這時,新娘的嫂子拿出鑰匙打開衣櫃的鎖,新郎的父母把早已準備好的錢幣投到衣櫃裡,祝福新婚夫婦將來金銀滿櫃,財運亨通,榮華富貴。之後,新娘的嫂子鎖好衣櫃門,把鑰匙交給新娘的婆婆,表示將大權交給了婆家。
傍晚太陽落山時,“大宴”即將結束,這時,新郎和奧父、奧母等20多名能歌善舞者組成“丁巴”隊伍,吹吹打打地來到新娘家賀喜,並接新娘。男方請來的“丁巴”個個英俊瀟灑,多才多藝。雙方的朋友分成兩排,對舞、對歌。新娘的親友們會主動向“丁巴”點節目,“丁巴”們會使出渾身的解數,以免被嘲笑沒有接走新娘的本事。精彩的表演一直到深夜才結束。送行的親友漸漸回去,只剩下姑舅、姨媽、叔伯等少量的直系親屬。這時新娘的母親和奧母開始給新娘梳妝,把長辮盤成發翅,戴上銀簪、額箍、耳環、戒指、鐲子,穿上絢麗多彩的新衣,腋佩荷包、綾帕、墜兒等,儼然像仙女那樣美麗。

成婚

歡舞慶賀歡舞慶賀

想到即將離開父母和故居,新娘不免流淚。母親看到女兒這樣悲傷,也一面流淚,一面唱起古老的《嫁女歌》:到了婆家以後,要孝敬公婆不可怠慢。在父親家的時候,南炕不是你的嗎?到了公公家以後,灶頭鍋台不是成了你的嗎……母親唱到這,強忍悲傷,又開始訴說著慰藉之情:金紐扣也罷,總得要扣上;金閨女也罷,遲早得把篷車上……
母親唱完《嫁女歌》,親兄弟或是堂兄弟把新娘抬到篷車上,岳父要給女婿一個裝有五穀糧食的小布袋,叫他走一路拋撒一路,以鎮妖壓邪。
門口點起了鞭炮,十幾個精幹的“丁巴”隊員簇擁著篷車出發了,新郎在篷車前撒著五穀開路,一路上歡呼吶喊非常熱鬧。這種載新娘的篷車,對任何車輛都不讓路,勇往直前,倘若兩輛篷車相遇,那么各自的“丁巴”會將篷車的右輪抬起來懸空,左輪壓在路面的中央,平分路面而過,因為誰家的新娘都不能在路上耽誤時間,而要及早趕到婆家成親。

成婚大典繁瑣隆重
篷車來到婆家,男方全家都來迎接。新娘由奧母和伴娘扶下車,在氈子上與新郎拜天地。然後新郎與新娘通過地氈來到堂屋門前,新郎在左面,新娘在右面,相對在門外兩側,新郎用鞭梢揭開新娘的面紗,新男女對跪,用“哈達”將切成片的羊尾巴投入灶火之中,以作“白頭之誓”。接著,來到屋內,舉行儀式祭天祭神。
祭拜之後,新娘才能穿繡花鞋著地,不用在地氈上走路。接下來,新郎和新娘到上房,新娘要給婆家的長輩一一磕頭施禮,並給公婆、姑舅等至親獻上自己親自做的鞋子,作為認親的禮節。繁瑣的禮節結束後,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入房坐在帳幔中,整天不得下地。
第三天,是迎娶新娘的日子,要舉行大喜之宴,所有親朋好友都來祝賀,熱烈而隆重。宴會要先接待女方家的“薩爾沙”(貴賓),男女賓分席而坐,由奧父和奧母分別招呼,男方的長者一一敬酒,表示歡迎。“薩爾沙”中許多人能說會道,幽默詼諧,使喜宴氣氛更為熱烈。他們除了自己表演逗笑的節目,還常常把奧父奧母拉出來表演,讓他們唱《婚禮歌》為大家助興。
“薩爾沙”在臨走時,還故意“偷”走些碟、碗、筷。新郎得知後,要趕上“偷”碗筷的人,通過表演節日或唱歌等形式,要回碗筷,這樣折騰好幾次,才把“偷”走的碗還給新郎,但還有一雙筷子和一對碗被帶走,直到次日新郎帶著酒去看望岳父時,岳父才會還給新郎。
“薩爾沙”走後,婆家的客人論輩依次入席,繼續歡慶,新郎要向他們敬酒,表示感謝。
晚上,新郎新娘兩家的弟兄都要來,舉行一種“換合盅”的儀式,(也就是換酒杯的儀式),奧母將兩個酒杯用紅線繫上,成為“雙盅”在一個杯子裡倒水,另一個杯子裡斟酒,讓新郎新娘對坐在洞房的炕上,中間放一塊煮熟的羊腿肉或是的肩胛骨肉,用雙手把雙杯酒交換幾次,再給新郎新娘各一杯。他們喝了之後,奧母要問誰喝上了酒,誰喝上了水?這樣連續三次,讓新郎新娘吃三次肉,喝三次酒,表示從此結為恩愛夫妻,白頭到老。喝完這種交杯酒的儀式之後,男女雙方的兄弟便開始搶肩胛骨的肉,先搶到的一方被認為有本事,同時也有娛樂的意思。
親友們走後,嫂子或是婆婆給新郎新娘鋪陳,這時新娘才下炕,到堂屋向祖先牌位和公婆拜禮,再進入洞房。
男方喜宴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要早早地起床,新娘要給公婆點菸敬茶,新郎則要提上兩瓶喜酒去叩見岳父岳母。這天,婆家還要用車把娘家的二老接來,專門招待親家吃“完婚飯”。新郎和新娘在父母的帶領下這天還要去墓地上墳地祭祖。
到了第五天,娘家人要送來帳幔和兩塊油餅,油餅要包在報紙里,卷在帳幔的挽結處,新郎和新娘在睡前各吃一塊,表示吉利。
第九天,新郎新娘回娘家探親,住一夜。滿月後新娘要回娘家住滿一個月。
如今錫伯族的婚禮從簡,增加了許多符合時代進步的新內容。

特點

錫伯族的婚姻,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辦,擇配講究“門當戶對”。錫伯族本姓禁止通婚。清代還有“旗民不交產,旗民不通婚”的禁令。在習慣上,“骨血正流可婚,骨血倒流禁婚”,即舅父的女兒可以嫁給姑母家的兒子,而姑母家的女兒不能嫁回舅父家與舅父的兒子結婚,五服之外不限。過去男女十七八歲結婚。還有一種招養老女婿的習慣,沒有獨生子的人家,為了養老送終,招女婿作為繼承人。
婚禮前,女方家長要請位“送親婆”,他必須是兒女雙全,乾淨利落,善於辭令,同時又是屬相與新娘屬相不相剋的人,陪伴新娘去婆家,在禮儀上隨時地給新娘以指點,直到拜完“天地”為止。同樣,男方家也要請位“娶親婆”,她也得是和送親婆條件相同的長輩婦女,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雙親之後,接替“送親婆”的義務,照顧好新娘。
錫伯族婦女認為離婚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如果姑娘出嫁後被丈夫“休掉”送回娘家,這對父母、本人都是極大的恥辱,在社會上也要受到譴責。一旦夫妻不和睦,親友們極力從中說和調解,以免家庭破裂,經反覆調解,夫妻沒有和解的餘地時,才離婚。
由於婦女的社會地位低,當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破裂時,婦女無權得出離婚要求,而丈夫可隨意提出“休妻”。離婚後,丈夫將負擔女方一定時期的生活費用。以後各自另行擇偶,互不相干。
再婚時的婚禮,如果有一方未婚,其結婚程式與一般成婚無差異;如果雙方都是二婚者,婚禮儀式從簡,只宴請一些近親好友祝賀成親之事。
搶婚。這是錫伯族締結婚姻的一種古老方式。根據年代不同等原因,又有象徵搶婚、半硬性搶婚和硬性搶婚等不同方式。硬性搶婚常常是發生在下列某種情況:
女方曾與男方相愛,之後女方又有新的戀人,或者是一位姑娘被幾個男青年同時求愛,都想娶這個姑娘為妻子。其中某個男青年為了捷足先登,便邀請至親好友幫助,採取得前搶親;有的在姑娘被搶走途中,又被另一夥搶親的幫伙攔劫,趁機搶走。
有的男青年一直沒有姑娘與他相愛,由於年齡較大,便請族中親屬幫自己搶婚。但事先必須調查清楚女方必須是沒有相愛的人,年齡也要相仿。搶親的方式是先禮後兵,搶親前必須通知女方去搶親,在搶親隊伍出發時(黃昏時分),先派出先鋒三人去通知女方,之後就在女方門外監察女家動靜,採取應急措施。女方得信後,在夜深人靜,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只好倉惶應急。搶親的男青年如能抱著姑娘放置在馬背上,姑娘身體任何部位都沒有沾地,二人共乘一匹馬回來,這便是搶親的勝利。因為姑娘感到,這小伙子在重重包圍之中,在自己奮力抗拒下,竟能將自己搶回來,因而產生了敬佩愛慕之情。認為此人強悍有力,智勇雙全,是錫伯族青年中的能手、英雄,所以也就不再掙扎喊叫了。此時女方家長聽不到女兒的叫聲,知道女兒已經默許,也就不再追趕了。女子被搶到男家,徵得女方同意便立即舉行婚禮,招待親友。接著男方請人到女方家提親,經過討價還價之後,男方將聘金財禮送給女方家中,婚事便告結束。

特色

婚喪嫁娶--錫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一般禁止錫伯女子外嫁他族,但允許男子取他族女子為妻。錫伯人在婚姻方面很重要的一點是同姓不同婚。婚姻要經過說親、許親儀式、訂婚儀式和婚禮等過程。婚禮前要由“奧父”、“奧母”(意為“迎親爹”和“迎親娘”)主持和交涉迎親事宜。結婚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答謝。遠親近鄰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
錫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結緣。小伙子向姑娘求愛,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藝博得姑娘的芳心。如果姑娘看中了哪個小伙子,就主動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以此溝通情感,結為良緣。
錫伯族在喪葬方面的宗法觀念非常強,人死後必須和自己的親屬葬在一起。喪事時外人不得穿孝進院。而且喪事時所有佛龕、祖宗都要用布蒙住。錫伯人通行墓葬,每個家族都有固定墳地。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家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紮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錫伯族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曆四月十八日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箭鄉的盛典

白頭之誓白頭之誓

錫伯族民間流行著一句諺語“春天的清風和煦,秋天的婚禮熱鬧”。錫伯族的婚禮,一般多在深秋或初冬舉行。地里的莊稼收割完畢,糧倉里堆滿了金黃的包穀,牛羊肥壯,這個季節是伊犁一年中天氣最好的時候,正是舉行婚禮的好時間。
錫伯族的婚禮以熱鬧著稱, 婚禮前後要進行三天,第一天要在女方家舉辦“阿吉協仁”,在女方家舉行出嫁儀式,舉辦以宴客為主的禮儀活動,喜宴上新郎在岳父的指導下,給長輩和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第二天在男方家舉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協仁”。
錫伯族婚禮除了親戚朋友和街坊近鄰要來幫忙,婚禮前還要聘請奧得爾阿姆(奧父)和奧得爾額妮(奧母)作為迎親老人,在新郎的長輩中,選擇與女方父母輩份相同、年齡相近(講究的還要屬相相同),有一定聲望,善於辭令又能歌舞的男女各一人,作為娶親隊伍的代表,協調解決迎親過程中的各項事宜,6名“打把”的小伙子和幾名年輕姑娘,組成迎親的隊伍。在錫伯族古老傳統中有搶親的風俗,為了增加喜慶的氣氛,錫伯族迎親的隊伍都稱自己是去搶親的,秋天寧靜的鄉村小道上,迎親的隊伍是這場錫伯族盛典的拉幕人
彩禮象徵著豐收與吉祥
錫伯族新娘的嫁妝要由哥嫂和娘家的人親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開啟箱籠展示嫁妝時,新娘的母親會在箱櫃裡放紅包,祝願新婚夫婦金銀滿箱,幸福長存。然後鎖好箱子,移交鑰匙,以示大權轉交給新郎家,然後才能把嫁妝抬到新房。娶親的隊伍臨行前,岳父還要將兩個裝滿五穀種子的瓶子送給新郎,以祝福五穀豐盛,糧食滿倉。
新娘到婆家後,由伴娘扶著和新郎並肩而行,在正房門前,面北叩首,參拜天地,然後將切成片的羊尾油投入灶火之中,以作“白頭之誓”。此後,夫妻才到正屋,向父母跪拜,新娘入洞房,等晚上喝“合歡酒”後,才下炕給公婆敬酒。 伊犁的錫伯族民間有“搶羊骨頭”的婚俗,婚禮之後,公婆會在新郎新娘的炕沿上放上一塊羊大腿骨,雙方姐妹兄弟聚於新房,將拴有紅線的兩個酒杯放在盤裡,迅速調換,讓他們任選一杯,喝到酒的為大吉,接著要連飲三杯。之後,雙方兄弟姐妹開始搶羊骨頭。男方家人搶到羊骨頭認為是新娘勤勞能幹,能養孩子,家庭美滿幸福;女方家人搶到羊骨頭,則認為新娘會持家,不會受氣,家庭和睦興旺。 宴客直到晚上,還要舉行貝倫舞會慶祝婚禮。 第三天,新郎、新娘上墳祭祖,男家宰羊宴請親家及其家人,到第九天回門。

盤點中國各族婚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