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婚俗

搶親是阿昌人締結婚姻的一種古老方式。

簡介

阿昌族婚俗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阿昌族婚禮舉行3天,如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髮。

特點

阿昌族婚俗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青年將談戀愛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潑水節這天,阿昌族青年男女來到擺場上,用泉水相互對潑,並盡情歡歌。太陽落山,擺場上的青年開始回家,要是小伙子看上哪位姑娘,他就會走到姑娘身邊,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門。如果姑娘看上了他,同意他來的話,小伙子就會邀上幾個同伴跟著姑娘來到她的寨中。一邊走,一邊對歌,互問互答。姑娘在這過程中要記住今天晚上到村寨的一共有幾個小伙子。到了姑娘的村寨,小伙子們先不忙著去姑娘家,而是先到親戚朋友家小歇,準備晚上鬧個夠。

那個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將客人領進村寨之後,就要去找姑娘,如果十個小伙子,她就要找九個姑娘來陪客。

找好姑娘之後,姑娘們就分頭去找雞,每人一隻,找齊後交給那個姑娘去請村寨中最好廚師,大家一起殺雞做菜。
這頓全雞宴做好之後,做主人的姑娘就要到村寨中去喊:“遠方的客人,我家的飯菜已經準備好,請你們快點來!”。姑娘喊了一圈之後,不管有沒有人答應,就直接回家了。一直豎著耳朵等姑娘喊的小伙子們,聽見喊聲後立即來到姑娘家。

在姑娘家的桌上酒菜已全部放好,每人兩個碗,一碗米酒,另一隻碗裡放著雞頭。小伙子一般要先數一數雞頭,如果對就入座,不對就不入席。

宴席開始後,小伙子們開始偷偷將雞頭藏起來,說姑娘的雞沒有殺夠。姑娘就要找雞頭,如果找出來了,罰偷雞頭的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伙子自己將雞頭拿出來,罰姑娘喝一杯酒。

小伙子們是來串姑娘的,不是騙吃的,所以在吃飯過程中大家會偷偷將錢湊齊,交給帶他們來的那個小伙子,悄悄藏在一個地方,讓姑娘們去找。

酒足飯飽,大家開始對歌。因為人數是配好的,所以每人都有一個對象,自由組合。如果對歌對出情意來,兩人就離開大家,到外面去悄悄地談了。

男女戀愛成熟之後,小伙子便告訴父母,由父母請媒人去提親。如果女方同意,就隨即舉辦訂婚儀式——抬鍋蓋。女方拿出幾隻鍋蓋,在上面放上一碗熱肉、一碗煮熟的帶殼雞蛋。儀式開始時,由雙方的老人互敬鍋蓋上的食物,再雙雙敬媒人。敬送食物時,雙方老人一手抬鍋蓋,一手用筷子夾肉互喂,再各夾一個雞蛋餵媒人。這個場面非常熱鬧和滑稽,雞蛋很難夾,到了媒人嘴裡,媒人不能用手,必須用牙齒、嘴唇來剝,圍觀者笑得前仰後合。儀式結束,雙方就算締結了婚約。

舉行婚禮時,接親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們戲弄的對象,新郎到了新娘家,姑娘們會用一盆盆冷水潑新郎,直至新郎渾身濕透。據說這是讓新郎清醒頭腦,以後見到別的姑娘不能動心。

進了房間,姑娘們還不放過新郎,用鍋灰油泥抹在新郎臉上,使新郎狼狽不堪。姑娘們邊鬧邊說:“不抹記不住姐夫,臉一半黑的就是。”說完,姑娘們還會將新郎身上掛上算盤和秤,拉著他到院子裡去示眾,表示新郎今後要精打細算過日子。

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搶親的婚俗,這種特殊的形式在現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舊存在。

以前搶親一般是由三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戀愛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說親時,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將女兒另許他人。這樣,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來搶親。到了預定的日子,男方邀約十幾個精壯的小伙子,在深夜摸進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這時,姑娘就高聲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搶走的。前往搶親的人,兩個人拉著姑娘跑,其餘人在後邊擔任後衛,以阻止追趕的人。由於女方父母毫無準備,寡不敵眾,所以這種搶親往往是順利的。

二是當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動已被父母發覺,或是男方走漏了訊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給姑娘選了另外的小伙子,就會叫自己選中的小伙子趕快來把姑娘接走。於是,小伙子就馬上組織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圍起來,然後由兩人進家找姑娘,找到後,對她說句"表妹,我來接你了",說完就由一個把姑娘反背起來,緊緊抓住她的雙手,另一個抬著姑娘的雙腳,拚命往回跑。這時,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來到,也不能闖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著姑娘被人搶走。這是阿昌族搶親的一種規矩。

第三種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之機,半路截住,拉起就跑。這種搶親往往會引起械鬥,造成傷亡。

搶親到家,一進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讓姑娘包上高包頭。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男女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老林,直到家裡與女方家長談判結束,才能雙雙回家。

因雙方終要結成親戚,所以無論原來怎么鬧,男方在搶親後第三天仍要聘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說親。求和說親儀式在女方家裡舉行,女方家一律不負責招待,要由男方家負責招待,並付給女方家的說客工錢。因此,男方除請個說客外,還要請一個燒菜做飯的。談判時間一般三至六天。在這期間,男女代表都要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但一經達成協定,雙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親如一家。

當然,現在的搶親都是為了湊熱鬧,保留搶親這一形式,一般父母都是事先知道和同意的了。

特色

阿昌族青年男女在相識和戀愛的過程中,雙方都會互贈禮物。這種互贈的方式既是一種特殊的遊戲,又是雙方情誼的象徵,同時又有相對固定的內容和程式,它是青年男女結成佳偶的橋樑。
當小伙子在對歌、娛樂、聚會等場所看中某個姑娘後,就用遞煙的方式,請對方收下自己的煙盒。若女方收下自己的煙盒。若女方收下男方的煙盒,就意味著女方開始對小伙子有意了。那么,過十天半月後,姑娘就會送給小伙子一件綴有螞昨花的織品和一包香菸。這些東西用紙包好,再用彩線捆好送給小伙子。如果彩線結的是活扣,就表示姑娘對小伙子有愛慕之心,願意和小伙子繼續往來和進一步加深感情。如果彩線結的是死扣,就說明姑娘不願繼續與小伙子往來,表示拒絕。小伙子接到姑娘用彩線結成活扣的禮品後,知道了姑娘的愛慕之心,就會用自己親手製作的一保銀簪回贈姑娘,拴上兩朵串有閃閃發光的彩色珠子的螞昨花,再加手鐲、銀鏈、銀扣等,用漂亮的紙包好送給姑娘,表示自己真心誠意地愛上姑娘。姑娘接到男方的禮物後,如願與小伙子結成終身伴侶,就會用自己親手紡織的阿昌布做一件對襟衣送給小伙子,表示和對方成親。如果姑娘這時候反悔,不想和小伙子成親,就會到商店買一個枕頭回送,表示賠禮道歉,請小伙子另找對象,阿昌人上述互贈禮物的過程稱為換手藝,包括相送、回禮、再贈送、再回禮等四個階段。

當姑娘和小伙子心心相印、又完成了上述互贈禮物的過程後,他們就可以約定佳期,舉行婚禮了。

文化

阿昌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包括父子兩代或父子孫三代。梁河地區的阿昌族還有家族組織,同一姓氏組成一個“家會”,有漢文會章,由年高有望之人任族長。婦女地位極低,一切大小事情由男子作主。認為“婦女當家家不富”。財產由幼子繼承。長子和次子在婚後可得一部分財產,皆另立門戶。有女無於,可以招贅,女婿有繼承權,但社會地位較低,其子女須隨母姓。無嗣,可抱養子,有與親生子女同等權利和義務。絕嗣戶或外遷戶的財產,全部歸近親所有,若無近親則歸家族,無家族者歸村寨公有。 
阿昌族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串姑娘”,阿昌語稱為“作涅勤”。但婚姻締結由父母包辦,本人不能作主。因此,有搶婚現象發生。結婚時由男方聘請幾位青年男女陪同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然後來男家堂前拜天地,父母當場說幾句吉利話。宴請全村寨人。如系搶婚,須於當天請兩位子孫滿堂的老婦人將妨娘從隱藏的地方引來男家,穿上新衣,戴上飾物,再舉行婚禮。婚後二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家,第三日女家才把嫁妝送來。同姓不婚,由於和其他民族交往密切,近代與漢族、傣族通婚的也很普遍。寡婦可改嫁,但不能帶走夫家財產。
阿昌族青年的戀愛和結婚儀式獨特而又有趣。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趕街和節日裡互相認識的。開頭,小伙子問姑娘“有親人家,叫什麼名字?”姑娘回答:“我的名字不好聽,爹媽叫我××。”如姑娘對小伙子有好感,就會反問:“有親人家,把你好聽的名字說給我聽聽!”阿昌族嚴禁同姓通婚,雙方一聽說不同姓,心裡很高興,小伙子就會找話講:“有親人家,買得什麼好東西?”姑娘笑咪咪地回答:“窮人家的姑娘,什麼也買不起!”小伙子說:“哎呀!你真是千張嘴萬句話,見到我們窮人呀,裝得比窮人還要窮!”姑娘說:“真人面前不說假,假人面前不說真,我對你說什麼假話呀!”小伙子乘機提出:“你要把我當真人的話,今天我送你回家行嗎?”徵得姑娘的同意,小伙子就吹著三葉簫跟在姑娘後邊,邊吹簫邊同姑娘回家去。到了晚上十一、二點,小伙子約了幾個朋友來到姑娘家。小伙子對著緊閉的大門吹響葫蘆簫(阿昌族小伙子談戀愛,白天吹三葉簫,晚上吹葫蘆簫)。姑娘一聽到簫聲,立刻梳妝打扮,然後躲進灶房。姑娘的媽媽或嫂嫂聽到簫聲,點亮堂屋裡的燈,連忙掃地,燒火,打開大門讓小伙子們進家來坐。小伙子進到堂屋後,姑娘的媽媽或嫂嫂會說:“今晚在我家向火吧!”小伙子有禮貌地點點火,姑娘的媽媽或嫂嫂就進屋去休息。為了讓長者睡好覺,小伙子們在半小時內一般不說話。半個鐘頭一過,小伙子馬上小聲地跟躲在灶房裡裝著做家務的姑娘對起歌來。情歌對到一定的時候,小伙子唱道:“我遠路當做近路走,一心想見你的面,只聽山歌不見人,單面向火心頭冷。”姑娘接著唱道:“我人醜難見燈光,對面向火就怕哥吃一驚!”唱完,姑娘提著板凳走了灶房,到火塘對面對小伙子坐下。
小伙子喜上眉頭:“不是吃一驚,倒是樂開懷,今晚得把妹的山歌聽,好比上天得見天星,好比下海得吃海參。”接著繼續對歌直到天亮,小伙子才回家去。當倆人感情深了,小伙子就單獨到姑娘家去串。當感情發展到可以定終身時,小伙子就送姑娘一件銀首飾定情,約好來接她的日子。接姑娘的那晚上,未婚男女各一人充當陪郎陪娘,陪著小伙子到姑娘家。進屋個把鐘頭後,估計姑娘家的人已睡著了,小伙子主動把姑娘家的兩炷香點燃,插在姑娘的家堂上,然後往大門外走;姑娘也在陪娘的伴隨下和小伙子回家去。路上,凡過橋,小伙子在橋頭上要供菸絲、檳榔、小銀幣,這叫上“橋崗”。進寨後,不把姑娘領進家,而由陪娘陪著住在別家。第二天日出時,陪娘陪著新娘來新郎家。身挎長刀,喜氣洋洋的小伙子立刻拔出長刀,一邊“砍”金竹拱門(長刀尖輕輕搭到金竹拱門上),一邊用刀尖比劃著名姑娘的後腦殼。用長刀“砍”金竹拱門的意思是開新路,用刀尖比劃姑娘的後腦殼表示驅邪。進到堂屋裡,上伙子收起長刀掛在牆上,金竹扎的拱門抬進新房放在床頭,象徵著愛情象金竹永遠長青。接著雙雙拜堂成親。然後陪娘把新娘領進灶房,拿出包袱里的東西把姑娘打扮成新媳婦。接著新媳婦到井裡挑一擔水,新郎在大門口接過新媳婦的水挑進家裡,看熱鬧的人祝福小倆口象水一樣純潔,恩愛幸福。結婚儀式結束,男方的客人快來時,新娘到半路迎接,到離家一公里處,眾客人坐下不走了。新娘說:“辛苦了,請到家裡坐!”眾姑娘回答:“你倒好意思說,姐夫都不請我們,你家在哪裡我們都曉不得,咋好意思去!”這時新郎在小伙子簇擁下來到了。小伙子們先開口:“請到家裡坐!”姑娘們不買帳:“姐夫都不叫,你們喊有什麼用!”新郎只得上前彎腰作揖,請姑娘們到家裡坐。姑娘們走五、六公尺又不走了;新郎只得作揖再請,如此三十多次才把這些人請進家。新娘的女伴把大飯盒裡的雞肉和飯裝在碗裡,由“賀哨”(姑娘們的領頭)給小倆口吃,希望他倆同甘共苦。吃到快飽時,寨里的小伙子進來把門堂屋門關緊,端著飯菜,唱著山歌,請姑娘們吃一碗: “紅米糙飯格是不合口?醃菜素飯格是不合心?一碗紅米糙飯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們接唱:“紅漆桌子黑漆邊,八碗九碟擺中間,我們一人吃了半斗米,淡酒當做釅酒喝。”對歌對到半夜,小伙子把姑娘們送回寨子。這天,酒席上,新娘舅舅家坐的那桌,一家要有一盤豬腦子拌的涼拌菜,沒有這盤菜,他們就不吃。招待客人結束,舅舅回家時,新郎家要給他“外家肉”。這肉很講窮,要砍一塊尾巴跟一隻腳連起來的肉,恰好是四斤半。給“外家肉”是為了表示不忘記外家。婚後的第二天,女家請客。席間,新郎要到每桌前彎彎腰,說: “家常素飯隨便請!”就這樣認了親戚。下午,男方的媒人領著八至十個老人和兩個姑娘挑著禮品送彩禮來了。送進彩禮,擺席吃飯,姑娘們乘新郎不注意時給新郎抹黑臉,逗得大家鬨堂而笑。姑娘們笑彎了腰,說:“大家記不得新姐夫,臉黑掉一半的就是!”要轉回家時,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說:“我要回去了!”二老就說幾句吉利話,岳母給姑爺一匹自己織的布,岳父給姑爺五十元錢。這時調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豬骨頭掛在新郎肩上說:“肉我們吃光了,剩下的骨頭、皮子請你帶回去!”又引起一陣大笑。出了寨子,新郎才把骨頭甩掉。婚後第三天,女家送“大飯盒”給男方。大飯盒裡有四斗糯米飯,還讓牲口馱著四籮穀子(每籮35斤),給小倆口做谷種,嫁妝也同時馱到男家。這當中,送大飯盒的人凡出去,就被敬一杯酒: “請騎大白馬(指喝酒)回去!”唱完再敬茶一杯:“請騎大紅馬(指喝茶)回去!”不能喝酒的也不勉強。喝完要留五分錢,以示禮貌。婚後第四天,小倆口雙雙回女方家一轉,到此,婚禮即告結束,倆人開始新的生活。
阿昌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包括父子兩代或父子孫三代。梁河地區的阿昌族還有家族組織,同一姓氏組成一個“家會”,有漢文會章,由年高有望之人任族長。婦女地位極低,一切大小事情由男子作主。認為“婦女當家家不富”。財產由幼子繼承。長子和次子在婚後可得一部分財產,皆另立門戶。有女無於,可以招贅,女婿有繼承權,但社會地位較低,其子女須隨母姓。無嗣,可抱養子,有與親生子女同等權利和義務。絕嗣戶或外遷戶的財產,全部歸近親所有,若無近親則歸家族,無家族者歸村寨公有。

盤點中國各族婚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