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主義

重農主義

重農主義(physiocracy)是指重視強調農業發展.因為分散的小農無力組織龐大的水利灌溉工程,無力抵抗外族侵略,並且分散的小農視野狹窄,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組織有人領導,於是就產生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這種制度一般是產生於較為封閉的農業社會農業為主的農業國家,因此農業發展又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國家需要依賴發展農業來提高綜合國力,因此說,分散小農是專制主義集權制的經濟基礎。

產生背景

18世紀50~70年代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學說。以自然秩序為最高信條,視農業為財富的唯一來源和社會一切收入的基礎,認為保障財產權利和個人經濟自由是社會繁榮的必要因素。

18世紀中期法國封建王朝貨幣改革的失敗和七年戰爭的失敗表明了法國重商主義的破產,從而出現了與重商主義完全對立的重農主義。

創始人

重農主義重農主義復活圖
重農主義的創始人是魁奈,在他周圍有一批追隨者,形成了一個有較完整理論體系和共同信念的派別。定期組織 學術討論,發行獨立的刊物《農業、商業、財政雜誌》和《公民日誌》。重農學派的另一個重要代表是杜爾哥

18世紀50~70年代,在魁奈的周圍逐漸出現了一批門徒和追隨者,形成了一個有較完整理論體系和共同信念的派別,而且是一個有明確的綱領和組織的政治和學術團體。他們有定期討論學術問題的集會,有作為學派喉舌的刊物—《農業、商業、財政雜誌》和《公民日誌》。

杜爾哥是繼魁奈之後的重農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深受魁奈的影響但不是魁奈的門徒,也幾乎沒有參加所謂“經濟學家”們的派系活動。他的《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重農主義的重要文獻。他發展、修正了魁奈和其徒黨的論點,使重農主義作為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特徵有更加鮮明的表現。在他那裡重農主義發展到最高峰。

簡介

重農主義繼承了17世紀下半期以來重視農業和主張經濟自由的思潮。重農主義者把自然秩序作為自己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他們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就是自然秩序,它是永恆的、理想的、至善的。表現為各種政治經濟和法令規章的人為秩序必須以自然秩序為準則,違背自然秩序,社會就處於疾病狀態。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是被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重農主義理論的核心是“純產品”學說。重農主義者認為,財富即物質產品,使用價值,財富來源於生產。在社會各部門中,農業是唯一創造財富的部門。

重農主義把農業看作生產部門,把分析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探討了剩餘價值的創造,純產品即是剩餘價值,地租是其具體表現形式。在農業生產分析中,重農主義提出年預付、原預付的概念,對資本(農業資本)進行了最初的分析。重農主義還對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都集中表現在魁奈的《經濟表》中。

重農主義的理論體系存在著資本主義實質和封建主義外觀的矛盾,重農主義實際主張建立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但又只求對舊制度改良,其目的是鞏固現存的制度。

觀點和主張

自然秩序

重農主義慶祝豐收

自然秩序是重農主義體系的哲學基礎,是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啟蒙學派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杜邦·德·奈穆爾在為重農主義體系下定義時,明確地稱之為“自然秩序的科學”。

重農主義者認為,和物質世界一樣,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恆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會的自然秩序不同於物質世界的規律,它沒有絕對的約束力,人們可以以自己的意志來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會的人為秩序。後者表現為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各種政治、經濟制度和法令規章等等。

重農主義者認為如果人們認識自然秩序並按其準則來制定人為秩序,這個社會就處於健康狀態;反之,如果人為秩序違背了自然秩序,社會就處於疾病狀態。他們認為當時的法國社會就由於人為的社會秩序違反了自然的社會秩序而處於疾病狀態,而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醫治這種疾病提出處方。

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學說第一次確認在人類社會存在著客觀規律,從而為政治經濟學提出了認識客觀規律的任務。這一認識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創立了把社會經濟看作是一個可以測定的制度的概念。這概念意味著社會經濟受著一定客觀規律的制約;經濟範疇問存在著相互的內在聯繫;事物的發展具有理論上的可預測性。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全部理論和政策就是建立在這一概念上的。但由於他們的階級局限性,重農主義者既把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看做永恆的規律,又把社會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的規律看成同樣支配著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律。

重農主義的自然秩序,實質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是自然秩序所規定的人類的基本權利,是天賦人權的主要內容。自然秩序的實質是個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的統一,而這統一又只能在自由體系之下得到實現。於是重農主義者就從自然秩序引伸出經濟自由主義

“自由放任”的準則,可能最早溯源於與柯爾貝爾同時代的法國商人勒讓德而由古爾奈予以箴言化,但只是到了重農學派才真正地成了標識著新時代的戰鬥口號。

純產品學說

純產品學說是重農主義理論的核心。他們的全部體系都圍繞著這一學說而展開;一切政策也以之為基礎。重農主義者認為財富是物質產品,財富的來源不是流通而是生產。所以財富的生產意味著物質的創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經濟部門中,他們認為只有農業是生產的,因為只有農業既生產物質產品又能在投入和產出的使用價值中,表現為物質財富的量的增加。工業不創造物質而只變更或組合已存在的物質財富的形態,商業也不創造任何物質財富,而只變更其市場的時、地,二者都是不生產的。農業中投入和產出的使用價值的差額構成了“純產品”。

重視農業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自稱為農業的辯護人,認為農業是一個國家富強的基礎。重農主義者繼承了這一傳統,並以“純產品”學說論證了農業是一個國家財富的來源和一切社會收入的基礎,為這一傳統觀點提供了理論基礎。

純產品學說是重農學派的剩餘價值學說。重農學派實際上是以農業資本來概括一般資本,以農業資本主義經營來概括資本主義生產。租地農場主,作為產業資本的實際代表指導著全部經濟運動。農業按資本主義大規模經營方式經營,土地直接耕作者是僱傭工人。生產不僅創造使用價值,而且也創造價值,而生產的動機則為獲得“純產品”即剩餘價值,而地租則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

在“純產品”的基礎上,重農學派提出了廢除其他賦稅只徵收一種單一地租稅的主張。他們認為“純產品”是賦稅唯一可能的來源。“純產品”歸結為地租,於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負稅的收入。在複合稅制下,賦稅的負擔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會通過轉嫁間接地歸於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當地取消一切雜稅,改而徵收單一地租稅。由於簡化租制會減少徵收費用,這種改革實際上減輕了地主的負擔。

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

在分析社會財富、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的嘗試上,重農學派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既分析了資本在勞動過程中借

重農主義土地布局
以組成的物質要素,研究了資本在流通中所採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會總產品的生產,通過貨幣的中介,在社會三個階級間的流通過程,表現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同時,在再生產過程中,包括了對各社會階級收入來源,資本和所得的交換,再生產消費和最終消費的關係,農業和工業兩大部門之間的流通等等的分析。這些都在魁奈的《經濟表》中得到了全面表達。

社會制度

重農主義體系實際上是第一個對資本主義生產進行分析,卻又是封建制度、土地產權統治的資產階級的翻版。封建主義是以資產階級生產的角度來加以說明,而資本主義則以大農業改造封建制度的臆想來發展。這樣,封建主義就具有資產階級的性質,資產階級社會獲得了封建主義的外觀。這個實質和外觀的矛盾出現於重農主義幾乎所有的理論中。

重農學派在當時法國的宮廷、貴族、達宮中獲得聲譽,甚至在巴黎所謂社會顯貴名流的社交場合中,以稱道農業改革和穿著帶有農家色彩的裝束為時尚。在法國以外的當時歐洲若干國家的統治者,如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托斯卡納的利奧波德二世,西班牙的查理三世,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那不勒斯的斐迪南一世等也對他們的學說和主張發生一定的興趣。但也因此他們的學說引起了革命的或進步的啟蒙思想家們的反感。伏爾泰在《有四十個埃居的人》中,對於他們學說的臆想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與嘲弄。

另一方面,重農學派也欺騙了他們自己。他們中絕大多數是達官貴人,他們的利益和法國當時的封建制度,甚至和波旁王朝是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他們絕沒有認識到,他們所鼓吹的是一個與現存的封建社會相對立,並且只有消滅現存社會才能建立起來的新資本主義制度;而總以為他們所企求的只是對舊制度的改良,而改良的目的是鞏固現存的制度。

論賈誼

賈誼是漢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洛陽人,以才聞名,為漢文帝所賞識,23歲便官至太中大夫。前177年(文帝

重農主義規劃發展
前元三年),由於鄧通等佞臣的讒言,貶為長沙王太傅。賈誼在長沙一共生活了4年,時間雖不長,但他在任內的活動和著述,對長沙和湖南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故世稱“賈長沙”。

賈誼是一位才氣橫溢、眼光敏銳的思想家,他的許多思想如民本思想、經濟思想、倫理思想、禮治思想、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經濟思想的“重農主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賈誼是漢代較早而又較為全面地論述和發展“農本”思想的思想家。他的農本思想以抑制工商業為條件,主張強本抑末,這是西漢前期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

中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因此重農思想十分突出,早在《尚書》、《國語》等先秦著作中,便有重農思想的萌芽。最早明確提出“農本”觀念的是法家李悝商鞅等人,在《商君書》中已有“本”業與“末”業的明確劃分。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方面繼承儒家重農傳統,一方面吸取法家的“農本”思想,提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的命題。

西漢前期的社會經濟現實是:第一,社會上開始普遍出現了一種“背本趨末”的現象。賈誼在著名的《論積貯疏》中指出:“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對“趨末”的危害性予以了高度重視。他還在《瑰瑋》篇中批評“挾巧不耕”以事末業的人,多食農人之食,追求“雕文刻鏤”之物,浪費了人力和物力,敗壞了社會風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也記載了這一社會現象,如長安,“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鄒魯“好賈趨利,甚於周人”。結果導致“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局面。由此可見,賈誼的批評是符合當時社會實際情況的。第二,“末”業與農業在勞動力的問題上矛盾突出。西漢初的人口總數不過1000萬,全國壯勞力不過300萬,但漢代官府三大手工業一制、冶、鑄錢就占據了大量的勞動力,大者一家聚眾至千人,小者亦有數百,而漢代設鹽官27郡,37縣,設鐵官40郡50處,所占勞力的數量可想而知。漢代盜鑄錢的現象更為普遍,前l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盜鑄銅錢者達數十萬人。這種搶占勞力的現象,已嚴重影響到農業的發展,並威脅作為漢代封建主義專制的社會基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賈誼的“重農主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吸取前人的農本思想而形成的。

賈誼的“重農主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l)抑末以強本。賈誼認為工商“末”業妨礙了農業生產,所以

重農主義農村房屋
發展農業就必須貶低甚至取消“末”業。他說:“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於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2)重視積貯糧食,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賈誼繼承了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思想,他認識到積貯關係到國家的穩定,“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而積貯的具體作用就在於防備災荒和戰爭。認為積貯是“天下之大命”,國家和個人都應有積蓄。為此,賈誼極力主張驅民歸農,發展農業生產,並提出具體措施:愛惜民力,注意使民以時,不耽誤農時季節;勵行節儉,反對淫侈。(3)反對私人鑄錢,主張把銅收歸國有,統一鑄幣權,規定標準的“法錢”,“輕則以術斂之,重則以術散之”,以平衡物價,增加財政收入。據《賈生年表》載,賈誼反對民間鑄錢的主張就是在謫居長沙時上書《諫鑄錢疏》提出的。

賈誼的“重農主義”,是把農業與工商業完全對立起來,以維護封建小農經濟的地位。它對鞏固封建社會的社會基礎發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重本抑末思想,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長期抑制了中國社會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應當看到,賈誼“重農主義”的出現,是當時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在當時對穩定社會,發展農業生產有過積極的作用。對此,人們不能苛求古人。毫無疑問,賈誼的這一思想,對長沙和湖南地區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兩漢糧食基地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

現代啟示

法國重農學派,又稱為重農主義學派,是18世紀法國的資產階級經濟學派,重農主義的基本經濟觀點就是重視農

重農主義農業景象
業和主張經濟自由。在政策主張上,重農學派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大農業,不是一般的農業。重農學派極力宣傳必須吸收更多的資本進入到農業中來,推動農業的繁榮。
主張整頓稅收和自由貿易。

韓國也有悠久的重農思想歷史。在高麗時期農業被視為最重要的產業,土地作為生產糧食和衣料的生活基礎而備受重視。到了李朝時期,農本思想進一步理論化,農、工、商的先後順序更加確定。李朝末期的開化派學者也把農業看作最重要的產業,把農業看作是富國強兵的基礎。值得重視的事實是:韓國和日本在現代化進程中也是在堅持以農為本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和財富公平分配。

以上兩個重農學派的觀點中有以下幾點必須重視。1、高度重視農業,視農業為根本的觀點。2、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和支持的主張。3、發展規模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4、減少對農業的徵稅,減輕農民負擔,合理經營農業。

古為今用:吸收中國古代農本思想的精華

中國有著民本主義思想的傳統,早在時期,人們在對經濟活動的認識方面,首先是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和強調。孔子提出的“富民思想”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的優良傳統之一。同時他還有輕徭薄役的思想,這種思想也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論點。墨翟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農業稱為“本”,並且提出了“固本”即重視農業生產的主張。商鞅提出了“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的政策主張。西漢統治者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業,輕徭薄役,對於推動生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政治家賈誼和晁錯都主張國家實行重本抑末政策,以後的諸葛亮朱元璋、解晉、丘浚、張居正、徐光啟等都認同“農,天下之本也”的觀點。

可以看到法國韓國重農思想和中國農本思想有著不少相似之處,如重視農業,視農業為根本等。主要區別在於法國重農主義發展資本主義農業,韓國和中國主要是封建農業,中國和韓國提出輕徭薄役的思想,以及農業科技的重要性,中國還提出減少官吏的思想,中國農本主義思想中的可以吸收之處在於以下幾點:1、精簡農村管理機構,減少機構臃腫和官員眾多帶來的問題。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3、加快科學技術的學習、推廣和套用,增強科技進步在推動發展農業中的作用。

經世致用:分析嚴峻的現實問題

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負擔過重、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差、城鄉差距急劇擴大等一系列問題,

重農主義沼氣池
應該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統籌城鄉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解決農民問題必須以人為本,從根本制度和體制上解決農民身份的歧視問題,使城鄉人民在戶口面前人人平等,打破舊的戶籍制度的閘門。應該說,人們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市場經濟體制,還要建立一個更為公平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才應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部含義。

在世貿組織允許的範圍內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減輕農民負擔。中國對農業的支持空間很大,“綠箱”政策還有一半沒有啟用,“黃箱”政策還有1400多億元的空間。制定專門法律,從制度上保證減輕農民負擔。

制定保護農業的法律和法規,並按照這些法律和法規直接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保護農業。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為了確保使保護農業和農民利益的政策目標得到具體的實現,必須加強農業法制建設,做到依法治農。

精簡機構和人員編制,從根本上解決亂收費加重農民負擔的癥結。下決心減人、減事、減稅、減費,特別要精簡機構和人員。

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套用,真正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努力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目前人們遇到的“綠色壁壘”問題主要就是技術落後造成的,必須重視。21世紀的農業將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將廣泛套用於農業,形成工廠化農業、基因農業等,加強科技推廣任務重大、意義重大。

西方經濟思想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