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博物館

重慶博物館

重慶博物館位於市中區枇杷山正街72號。前身是西南博物院,始建於1951年3月,1955年與西南人民科學館合併更為今名。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重慶博物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西南博物院時期。從1951年3月8日西南博物院籌備委員會成立之日起.1955年6月因西南大區撤銷,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基本信息

重慶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重慶博物館位於市中區枇杷山正街72號。前身是西南博物院,始建於1951年3月,1955年與西南人民科學館合併更為今名。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陳列大樓共4層,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有陳列室40餘間,一次可容納觀眾500餘人。文物庫房3300平方米。該館收藏文物10萬餘件。展品分為雕刻青銅器陶瓷器繪畫幾大部分。其中巴蜀文物歷代名家書畫漢代雕塑藝術品陶瓷器歷代錢幣抗戰文物資料革命文物四川民間藝術品、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物等,均各自成系列,獨具特色。精品有巴蜀川棺葬漢代畫像磚(石)、巴蜀青銅器南宋花園冊頁天台山明唐寅《華燈夜宴圖》等。青銅器(屬巴蜀器)是解放後在重慶和廣元等地的船棺葬木槨墓中清理出土的,鑄造型式和紋飾,都表現了古代巴蜀文化的特點,能夠藉以形象地了解2300年前的巴人物質生活狀況和社會性質。館內陳列的兩具船棺,是船形外槨,槨內有棺。屍體兵器銅鐵器貨幣等置棺內,陶器盛物置槨中。巴人多沿水而居,生活、遷徒,舟船是必用工具,死後亦以整段樹木刻作獨木舟形為葬具

簡介

2005年6月18日,在重慶直轄八周年紀念日之際,位於重慶人民大禮堂中軸線上,重慶人民廣場西側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向社會開放,當日將舉行盛大的開館儀式,重慶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部委負責人及各地來賓將出席並參加開幕式,電視台將對開幕式進行全程直播。
重慶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體工程總用地面積為2.9316公頃,主體結構長157.3米,寬98.085米,地面以上總建築高度為25.2米,共5層,總建築面積為42497平方米,為一類高層建築,其中地下1層為文物庫房車庫設備用房,地上4層為展廳報告廳管理輔助用房。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建築結構安全等級及耐火等級均為一級,建築耐久年限為100年以上。
這座氣勢恢弘,內涵深邃的博物殿堂,在建築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歷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弧形外牆和對面大禮堂的圓形傳統建築,形成一種向心力的呼應和整體吻合:弧線代表著水利大壩,而圓型代表著古建築的文化特徵。大面積的藍色玻璃和古樸的砂岩,規避了一般大型建築用大理石花崗石帶來的珠光寶氣,同時,藍色玻璃象徵著水,而砂岩外牆則代表著山,充分體現了我們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而且外牆砂岩是專門從澳大利亞購進的,在晴天、陰天、雨後等不同的時候,砂岩的顏色都會有微妙的變化。博物館正上方的玻璃穹頂不僅是滿足了大堂採光的需要,而且,這個漏斗型的圓形穹頂,在外型上很像一個巨大的承露盤,一方面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另一方面,水通過三層疊瀑,一瀉而下,與人民廣場連相。這樣就體現了博物館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潤大地的寓意。大門前由西向東的三疊水池,暗合中國從西到東的三級階梯地勢。博物館的左右兩邊外牆上,各有一幅巨大的浮雕,這是重慶市著名雕塑藝術家江碧波的精心之作。浮雕取材於遠古巴人的造型藝術符號:巴人圖騰白虎,三峽特有的魚,巴人信仰的巫教里的迎魂樹迎魂舟和楚文化的標誌—朱雀鳥,它意味著巴楚同在一條江上,共同創造了遠古長江文明。位於博物館正面右上方,有一個4米見方的巨大篆體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9個大字,篆體本身就透漏出歷史的滄桑。
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礎設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重慶市博物館合併共建,它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的重慶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兩者中間為4萬平方米的重慶人民廣場,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體”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群,使這裡成為一個文化含量極高的片區。它將成為收藏、研究、展示重慶及三峽地區歷史與文化的科學殿堂;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成為重慶與國內外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中外遊客參觀、學習、遊覽的場所;成為市民引以自豪的標誌性文化建築。重慶是一座具有優秀歷史文化內涵和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與之相配套的三峽文物搶救保護也是廣為世界關注的工程。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淹沒632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考古專家已在三峽庫區成功搶救出2000餘件珍貴文物,上萬件一般文物。三峽工程完工後,重慶庫區將有20到30萬件出土文物需要收藏。這些亟待收藏保護和展示的歷史物證,現在終於有了歸宿。這座面積4萬平方米,擁有30萬件文物的保存空間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把三峽文物搶救與保護的成果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建館歷程

重慶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早在三峽文物保護制定規劃的時候,曾有人提出在川、鄂兩省各建一座與三峽文物有關的博物館,四川的建在萬州,湖北的建在宜昌。重慶的文物工作者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即行動起來,他們據理力爭,充分展示重慶的獨特優勢和重慶文物工作者的優勢,決心一定要把中國三峽博物館總館的規劃落到重慶。這在重慶僅為計畫單列市的當時,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幸運的是,重慶市委市政府積極行動,不久就正式向國務院國家文物局、三峽建設委員會呈報檔案,請求將中國三峽博物館總館建在重慶,承諾重慶將以最理想的選址,足夠的土地和承擔一半經費為條件,與兩省競爭。當時的王鴻舉副市長指示說:一定要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爭到重慶來。之後,四川省文化廳表態,支持在重慶建中國三峽博物館。之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館建在重慶,宜昌、萬州各建一個小館。這讓重慶文物工作者激動不已。後來,這一規劃被擱置了,理由是中國三峽博物館該建,但錢不能由三峽文物保護經費列支。1997年,隨著重慶直轄,中國三峽博物館的轉機又來了。1999年4月1日中午1點,蒲海清王鴻舉程貽舉三位市長在市政府會議室召開會議,決定啟動中國三峽博物館暨重慶博物館的籌備工作。館址定在人民大禮堂中軸線上,人民廣場西端。這是文博工作者和市民理想的選址。市政府迅速成立了相關的領導小組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建館的籌備工作迅即展開。1999年6月上旬,重慶市政府召開了第一次全市文物工作會議。1999年11月28日晚,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一事再次成為市政府常務會議的議題。會議開得非常熱烈。文物部門的同志在匯報中客觀分析了,在人民廣場、大禮堂中軸線上修建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優勢和社會意義。包敘定市長當即拍板,將中國三峽博物館定位一號民心工程,立即啟動立項、設計、方案競選工作。幾個月後,在重慶人民大禮堂,展出了中外設計師設計的八個三峽館模型,供市民選擇。重慶市民非常投入地作出篩選,這在重慶的建築史上是少有的。它再一次證明市委、市政府修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決定是深得民心的。2000年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准館名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00年12月29日,建館工作項目正式啟動,拆遷工作和設計工作順利進行,建館資金逐步得到落實。與此同時,由重慶市文物工作者組成的中國三峽博物館功能及展覽設計也正在按計畫進行。2002年10月28日三峽博物館主體工程開工。2004年12月28日建築安裝項目竣
重慶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工,開始布展陳列。2005年5月31日完成布展陳列。

意義

博物館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市委市政府領導已經認識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市民文化消費需求呈持續上升趨勢,需求層次不斷提高,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早在《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文化發展重點專題規劃》的“十五”時期重慶市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中,就指出:以政府為主導發展公益性文化,堅持提高與普及並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塑造精品與活躍大眾文化相協調,重點發展與直轄市地位相適應的高雅藝術民族傳統藝術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民眾文化等。力爭公益性文化事業有大的發展,充分顯示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又特別提出,按計畫完成三峽工程重慶庫區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使之成為集展示、收藏、研究功能為一體的西部地區一流的博物館。

陳列

重慶博物館展館圖片
作為一個傳承並延續著歷史文脈,提供公共文化資源的場所,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一座擁有豐富藏品的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它採用了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突出文物展品的形象特徵,使其具有直觀、生動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達到文物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與陳列形式的藝術構想的協調統一。各具特色的陳列展覽,使人人都有受歷史文化和藝術薰陶的平等機會。
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陳列展覽主要包括《壯麗三峽》《遠古巴渝》 《重慶·城市之路》 《抗戰歲月》 ;專題陳列分別為《李初梨捐獻文物》 《歷代書畫》 《歷代瓷器》 《漢代雕塑藝術》 《西南民族民俗風情》 《歷代錢幣》 。4個基本陳列中,《壯麗三峽》,以豐富的文物資料展示大三峽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遠古巴渝》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重慶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資料,反映20世紀的100年中,重慶面臨的若干機遇及發展,包括城市變遷、商業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業的崛起等。掃描對重慶起推動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慶直轄後的風采。《抗戰歲月》,以豐富文物資料,突出表現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犧牲。各具亮點的6個專題陳列中,《李初梨捐贈文物展》,薈萃已故著名收藏家、黨的高級幹部李初梨捐贈的各種文物,紀念這位革命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示他高超的文物鑑賞能力。《歷代名家書畫展》,從南宋民國的1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0件左右)名家書畫作品中精選100餘件珍品展出。《歷代瓷器展》,從8000件歷代館藏珍品中精選200多件展出。《漢代雕塑藝術展》,選擇重慶地區獨特的雕塑作品,包括著名的“說書俑”、“巴渝神鳥”、“烏陽漢闕”等約300件展品。《歷代錢幣展》集中了從遠古的貝幣到當代中國的人民幣,展品達2000件以上。《西南民俗民情風俗展》,集中展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俗生活工藝美術品。“大三峽環幕數碼電影”——由中央電視台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已結束了航空拍攝工作,目前正在後期製作中。它以高科技電影手段反映庫區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工程前的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
重慶博物館展品
“重慶大轟炸半景畫陳列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及雕塑、油畫作品等綜合形成,反映重慶大轟炸的歷史事件,讓觀眾“親臨”轟炸現場,感受大轟炸的慘烈,再現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陪都遭到日機長達數年大轟炸的悲壯和慘烈,喚起人們對和平生命的珍愛。這些展覽方式,都是市民易懂,容易產生興趣並最終承認接受的。細緻到各類陳列展覽的文字說明及解說詞,在遣詞造句及辭彙套用上,專家都會充分照顧市民的用語習慣,確保市民能看懂、聽懂。
三個臨時展廳,將用於舉辦國際、國內的文化交流、展覽活動,同時在重要紀念日、節日和重大慶典時安排的專題、主題展覽。
館內還將開設觀眾實踐中心,使博物館與參觀者形成充分的互動。在這個觀眾實踐中心內,重點為組織青少年參加趣味考古,直接參與到三峽考古的場景之中,進行模擬的勘探、發掘等考古活動。在書畫鑑賞類互動中,讓觀眾從參觀者身份轉換到鑑賞者身份,在書畫專家的指導下研究、品味書畫精品,研習書畫裝裱技能,提升自己的書畫鑑賞水平。在歷代陶器瓷器的複製類互動中,參與者會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複製、仿製這些作品,並嘗試文物的修復。所有的這些互動活動,都是讓參觀者在休閒娛樂中,取得相關技能和知識。

館藏的情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重慶博物館的基礎上發展得已具相當的規模,目前擁有各類文物近百萬餘件,各類珍貴圖書、資料十萬餘件。在眾多的藏品中,出土文物以巴蜀文化遺物,四川漢畫像磚、畫像、石陶俑,元末大夏開國皇帝明玉珍睿陵遺物為馳名。傳世文物中,宋以來名家書畫、歷代名窯瓷器、明清紫砂、歷代錢幣、各代碑帖、玉器、竹木牙骨器、絲綢和西南民族文物等,均有較系統的收藏。本館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也豐富而有特色,對四川及重慶近代以來的太平天國、重慶教案、開埠設關、蜀中同盟會、中共四川地下黨、抗戰陪都和正面戰場等重要的歷史進程,都有形象的文物資料以反映。本館還注意選取重要的典型性實物和四川各地民間工藝品的代表性實物入藏,以便在展覽中形象地再現各族人民的現實生活。館藏文物約10萬多件,資料5萬多件,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的珍品有:四川舊石器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餘件,漢畫像石、畫像磚100多重慶市博物館收藏件,歷代名窯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來名家書畫5000多件。該館還藏有著名歷史人物明玉珍、張獻忠、秦良玉、鄒容等人的遺物手跡,以及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朱宣鹹、蘇葆楨等傑出畫家的作品。近現代文物約3萬件,其中有太平天國、重慶教案、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物資料。此外,還有西南民族文物,包括羌、藏、彝、苗、土家等族的工藝美術品5000多件。

館內的展覽

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陳列展覽主要包括《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抗戰歲月》;專題陳列分別為《李初梨捐獻文物》、《歷代書畫》、《歷代瓷器》、《漢代雕塑藝術》、《西南民族民俗風情》、《歷代錢幣》。4個基本陳列中,《壯麗三峽》,以豐富的文物資料展示大三峽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遠古巴渝》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重慶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資料,反映20世紀的100年中,重慶面臨的若干機遇及發展,包括城市變遷、商業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業的崛起等。掃描對重慶起推動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慶直轄後的風采。《抗戰歲月》,以豐富文物資料,突出表現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犧牲。各具亮點的6個專題陳列中,《李初梨捐贈文物展》,薈萃已故著名收藏家、黨的高級幹部李初梨捐贈的各種文物,紀念這位革命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示他高超的文物鑑賞能力。《歷代名家書畫展》,從南宋至民國的1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0件左右)名家書畫作品中精選100餘件珍品展出。《歷代瓷器展》,從8000件歷代館藏珍品中精選200多件展出。《漢代雕塑藝術展》,選擇重慶地區獨特的雕塑作品,包括著名的“說書俑”、“巴渝神鳥”、“烏陽漢闕”等約300件展品。《歷代錢幣展》集中了從遠古的貝幣到當代我國的人民幣,展品達2000件以上。《西南民俗民情風俗展》,集中展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俗生活及工藝美術品。“大三峽環幕數碼電影”——由中央電視台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進行航空拍攝工作,並且後期製作。它以高科技電影手段反映庫區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工程前的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每天演出三場,放映時間分別是11:30、14:30和15:30,每次演出約22分鐘。“重慶大轟炸半景畫陳列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及雕塑、油畫作品等綜合形成,反映重慶大轟炸的歷史事件,讓觀眾“親臨”轟炸現場,感受大轟炸的慘烈,再現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陪都遭到日機長達數年大轟炸的悲壯和慘烈,喚起人們對和平、生命的珍愛。這些展覽方式,都是市民易懂,容易產生興趣並最終承認接受的。細緻到各類陳列展覽的文字說明及解說詞,在遣詞造句及辭彙套用上,專家都會充分照顧市民的用語習慣,確保市民能看懂、聽懂。三個臨時展廳,將用於舉辦國際、國內的文化交流、展覽活動,同時在重要紀念日、節日和重大慶典時安排的專題、主題展覽。館內還將開設觀眾實踐中心,使博物館與參觀者形成充分的互動。在這個觀眾實踐中心內,重點為組織青少年參加趣味考古,直接參與到三峽考古的場景之中,進行模擬的勘探、發掘等考古活動。在書畫鑑賞類互動中,讓觀眾從參觀者身份轉換到鑑賞者身份,在書畫專家的指導下研究、品味書畫精品,研習書畫裝裱技能,提升自己的書畫鑑賞水平。在歷代陶器、瓷器的複製類互動中,參與者會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複製、仿製這些作品,並嘗試文物的修復。所有的這些互動活動,都是讓參觀者在休閒娛樂中,取得相關技能和知識

相臨景點

  • 歌樂山
    重慶博物館相鄰景點
  • 磁器口 解放碑 朝天門 統景風景區 山城夜景 南溫泉風景區 歌樂山烈士陵園 紅岩村革命紀念館 巴曼子墓 鵝嶺公園 華岩寺 黃山蔣介石官邸 孔公館
  • 清真寺
  • 南山風景區 枇杷山公園` 老君洞 羅漢寺 中山古鎮 永川茶山竹海 天主教若瑟堂 重慶動物園 重慶圖書館 重慶基督教聯合禮拜堂 林園 臨江公園 青龍溪保護區 巴蜀古文化中心 重慶博物館 人民大禮堂及人民廣場 白公館 巴渝民俗文化村 長壽湖 東溫泉 桂園 姜家溶洞風景區 塗山 武隆天生三橋風景區 樵坪山 聶榮臻元帥陳列館 南湖 重慶野生動物世界 佛圖關公園 宋慶齡故居 “中美合作所”集中營 巴文化雕塑區 永安宮 渣滓洞 南山植物園薔薇園 重慶花卉園

    相關詞條

    重慶博物館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