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2005年6月18日,在重慶直轄八周年紀念日之際,位於重慶人民大禮堂中軸線上,重慶人民廣場西側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向社會開放,當日將舉行盛大的開館儀式,重慶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部委負責人及各地來賓將出席並參加開幕式,電視台將對開幕式進行全程直播。
這座氣勢恢弘,內涵深邃的博物殿堂,在建築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歷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弧形外牆和對面大禮堂的圓形傳統建築,形成一種向心力的呼應和整體吻合:弧線代表著水利大壩,而圓型代表著古建築的文化特徵。大面積的藍色玻璃和古樸的砂岩,規避了一般大型建築用大理石、花崗石帶來的珠光寶氣,同時,藍色玻璃象徵著水,而砂岩外牆則代表著山,充分體現了我們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而且外牆砂岩是專門從澳大利亞購進的,在晴天、陰天、雨後等不同的時候,砂岩的顏色都會有微妙的變化。博物館正上方的玻璃穹頂不僅是滿足了大堂採光的需要,而且,這個漏斗型的圓形穹頂,在外型上很像一個巨大的承露盤,一方面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另一方面,水通過三層疊瀑,一瀉而下,與人民廣場連相。這樣就體現了博物館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潤大地的寓意。大門前由西向東的三疊水池,暗合中國從西到東的三級階梯地勢。博物館的左右兩邊外牆上,各有一幅巨大的浮雕,這是重慶市著名雕塑藝術家江碧波的精心之作。浮雕取材於遠古巴人的造型藝術符號:巴人圖騰白虎,三峽特有的魚,巴人信仰的巫教里的迎魂樹、迎魂舟和楚文化的標誌—朱雀鳥,它意味著巴楚同在一條江上,共同創造了遠古長江文明。位於博物館正面右上方,有一個4米見方的巨大篆體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9個大字,篆體本身就透漏出歷史的滄桑。
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礎設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重慶市博物館合併共建,它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的重慶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兩者中間為4萬平方米的重慶人民廣場,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體”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群,使這裡成為一個文化含量極高的片區。它將成為收藏、研究、展示重慶及三峽地區歷史與文化的科學殿堂;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成為重慶與國內外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中外遊客參觀、學習、遊覽的場所;成為市民引以自豪的標誌性文化建築。重慶是一座具有優秀歷史文化內涵和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與之相配套的三峽文物搶救保護也是廣為世界關注的工程。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淹沒632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考古專家已在三峽庫區成功搶救出2000餘件珍貴文物,上萬件一般文物。三峽工程完工後,重慶庫區將有20到30萬件出土文物需要收藏。這些亟待收藏保護和展示的歷史物證,現在終於有了歸宿。這座面積4萬平方米,擁有30萬件文物的保存空間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把三峽文物搶救與保護的成果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建館歷程


意義
博物館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市委市政府領導已經認識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市民文化消費需求呈持續上升趨勢,需求層次不斷提高,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早在《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文化發展重點專題規劃》的“十五”時期重慶市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中,就指出:以政府為主導發展公益性文化,堅持提高與普及並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塑造精品與活躍大眾文化相協調,重點發展與直轄市地位相適應的高雅藝術、民族傳統藝術、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民眾文化等。力爭公益性文化事業有大的發展,充分顯示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又特別提出,按計畫完成三峽工程重慶庫區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使之成為集展示、收藏、研究功能為一體的西部地區一流的博物館。陳列

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陳列展覽主要包括《壯麗三峽》《遠古巴渝》 《重慶·城市之路》 《抗戰歲月》 ;專題陳列分別為《李初梨捐獻文物》 《歷代書畫》 《歷代瓷器》 《漢代雕塑藝術》 《西南民族民俗風情》 《歷代錢幣》 。4個基本陳列中,《壯麗三峽》,以豐富的文物資料展示大三峽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遠古巴渝》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重慶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資料,反映20世紀的100年中,重慶面臨的若干機遇及發展,包括城市變遷、商業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業的崛起等。掃描對重慶起推動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慶直轄後的風采。《抗戰歲月》,以豐富文物資料,突出表現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犧牲。各具亮點的6個專題陳列中,《李初梨捐贈文物展》,薈萃已故著名收藏家、黨的高級幹部李初梨捐贈的各種文物,紀念這位革命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示他高超的文物鑑賞能力。《歷代名家書畫展》,從南宋至民國的1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0件左右)名家書畫作品中精選100餘件珍品展出。《歷代瓷器展》,從8000件歷代館藏珍品中精選200多件展出。《漢代雕塑藝術展》,選擇重慶地區獨特的雕塑作品,包括著名的“說書俑”、“巴渝神鳥”、“烏陽漢闕”等約300件展品。《歷代錢幣展》集中了從遠古的貝幣到當代中國的人民幣,展品達2000件以上。《西南民俗民情風俗展》,集中展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俗生活及工藝美術品。“大三峽環幕數碼電影”——由中央電視台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已結束了航空拍攝工作,目前正在後期製作中。它以高科技電影手段反映庫區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工程前的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

三個臨時展廳,將用於舉辦國際、國內的文化交流、展覽活動,同時在重要紀念日、節日和重大慶典時安排的專題、主題展覽。
館內還將開設觀眾實踐中心,使博物館與參觀者形成充分的互動。在這個觀眾實踐中心內,重點為組織青少年參加趣味考古,直接參與到三峽考古的場景之中,進行模擬的勘探、發掘等考古活動。在書畫鑑賞類互動中,讓觀眾從參觀者身份轉換到鑑賞者身份,在書畫專家的指導下研究、品味書畫精品,研習書畫裝裱技能,提升自己的書畫鑑賞水平。在歷代陶器、瓷器的複製類互動中,參與者會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複製、仿製這些作品,並嘗試文物的修復。所有的這些互動活動,都是讓參觀者在休閒娛樂中,取得相關技能和知識。
館藏的情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重慶博物館的基礎上發展得已具相當的規模,目前擁有各類文物近百萬餘件,各類珍貴圖書、資料十萬餘件。在眾多的藏品中,出土文物以巴蜀文化遺物,四川漢畫像磚、畫像、石陶俑,元末大夏開國皇帝明玉珍睿陵遺物為馳名。傳世文物中,宋以來名家書畫、歷代名窯瓷器、明清紫砂、歷代錢幣、各代碑帖、玉器、竹木牙骨器、絲綢和西南民族文物等,均有較系統的收藏。本館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也豐富而有特色,對四川及重慶近代以來的太平天國、重慶教案、開埠設關、蜀中同盟會、中共四川地下黨、抗戰陪都和正面戰場等重要的歷史進程,都有形象的文物資料以反映。本館還注意選取重要的典型性實物和四川各地民間工藝品的代表性實物入藏,以便在展覽中形象地再現各族人民的現實生活。館藏文物約10萬多件,資料5萬多件,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的珍品有:四川舊石器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餘件,漢畫像石、畫像磚100多重慶市博物館收藏件,歷代名窯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來名家書畫5000多件。該館還藏有著名歷史人物明玉珍、張獻忠、秦良玉、鄒容等人的遺物手跡,以及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朱宣鹹、蘇葆楨等傑出畫家的作品。近現代文物約3萬件,其中有太平天國、重慶教案、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物資料。此外,還有西南民族文物,包括羌、藏、彝、苗、土家等族的工藝美術品5000多件。館內的展覽
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陳列展覽主要包括《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抗戰歲月》;專題陳列分別為《李初梨捐獻文物》、《歷代書畫》、《歷代瓷器》、《漢代雕塑藝術》、《西南民族民俗風情》、《歷代錢幣》。4個基本陳列中,《壯麗三峽》,以豐富的文物資料展示大三峽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遠古巴渝》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館藏文物,集中展示重慶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資料,反映20世紀的100年中,重慶面臨的若干機遇及發展,包括城市變遷、商業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業的崛起等。掃描對重慶起推動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慶直轄後的風采。《抗戰歲月》,以豐富文物資料,突出表現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與犧牲。各具亮點的6個專題陳列中,《李初梨捐贈文物展》,薈萃已故著名收藏家、黨的高級幹部李初梨捐贈的各種文物,紀念這位革命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示他高超的文物鑑賞能力。《歷代名家書畫展》,從南宋至民國的1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0件左右)名家書畫作品中精選100餘件珍品展出。《歷代瓷器展》,從8000件歷代館藏珍品中精選200多件展出。《漢代雕塑藝術展》,選擇重慶地區獨特的雕塑作品,包括著名的“說書俑”、“巴渝神鳥”、“烏陽漢闕”等約300件展品。《歷代錢幣展》集中了從遠古的貝幣到當代我國的人民幣,展品達2000件以上。《西南民俗民情風俗展》,集中展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民俗生活及工藝美術品。“大三峽環幕數碼電影”——由中央電視台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進行航空拍攝工作,並且後期製作。它以高科技電影手段反映庫區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工程前的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每天演出三場,放映時間分別是11:30、14:30和15:30,每次演出約22分鐘。“重慶大轟炸半景畫陳列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及雕塑、油畫作品等綜合形成,反映重慶大轟炸的歷史事件,讓觀眾“親臨”轟炸現場,感受大轟炸的慘烈,再現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陪都遭到日機長達數年大轟炸的悲壯和慘烈,喚起人們對和平、生命的珍愛。這些展覽方式,都是市民易懂,容易產生興趣並最終承認接受的。細緻到各類陳列展覽的文字說明及解說詞,在遣詞造句及辭彙套用上,專家都會充分照顧市民的用語習慣,確保市民能看懂、聽懂。三個臨時展廳,將用於舉辦國際、國內的文化交流、展覽活動,同時在重要紀念日、節日和重大慶典時安排的專題、主題展覽。館內還將開設觀眾實踐中心,使博物館與參觀者形成充分的互動。在這個觀眾實踐中心內,重點為組織青少年參加趣味考古,直接參與到三峽考古的場景之中,進行模擬的勘探、發掘等考古活動。在書畫鑑賞類互動中,讓觀眾從參觀者身份轉換到鑑賞者身份,在書畫專家的指導下研究、品味書畫精品,研習書畫裝裱技能,提升自己的書畫鑑賞水平。在歷代陶器、瓷器的複製類互動中,參與者會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複製、仿製這些作品,並嘗試文物的修復。所有的這些互動活動,都是讓參觀者在休閒娛樂中,取得相關技能和知識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重慶博物館列表
![]() | ||||
中國三峽博物館 | 重慶博物館 | 重慶市自然博物館 | 重慶市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 | 重慶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 |
三峽民間藝術博物館 | 大足石刻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