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導讀
“道”的宇宙學並不始於老子,而是始於更為古老的年代。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伏羲氏的時代,與老子所處的時代相距至少三千年。而我們與老子那個時代相距兩千五百年。伏羲氏以“結繩記事”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極其優美的數位化宇宙模型,也就是其所創製的八卦體系。其所用的種種記號後來便演化成文字。許多當時創製的文字現代人仍然在使用,因此還可以從文字結構窺探到古老的宇宙學體系。這種研究文字的方法甚至優於僅僅依靠少數存留下來的文獻和地下的出土文物。在伏羲氏的時代有“蒼詰造字”之說。“蒼”為“蒼天”,指的是宇宙模型,“詰”為“問”,表明古人是問“天”(宇宙模型)而造字。在伏羲氏的時代另有“女媧補天”之說。由於當時所用的繩索可能極易損毀,當時的女人“女媧”便大量從事於“補天”也就是修補宇宙模型“天網”的工作,並練石取色,將“天網”染色以便於分類。這和現代科學家為“夸克”上色相映成趣。建立宇宙模型的“事”被稱之為“士”。按孔子的解釋,“士”是“推十合一”(《許慎‧說文解字》)的樣子,而“推十合一”就是建立八卦體系,是把宇宙模型配上數字。宇宙模型“天網”甚至在完成後不久就損毀了,其成果後來大致是以所創製的文字和以口頭依靠“聖人”將宇宙學的成果流傳下來。“聖”字的構字為“耳、口、壬”:表示“聖人”是用耳去聽,用口去傳;而“壬”是在“士”字上加一撇,表示懷有關於“士”的任務。在老子的時代,聖人所傳的宇宙學也式微了,所以老子才專門以此章來描述聖人的風範。出處
《善為士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八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