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名稱:通海劍蘭又名:長葉春劍、通海建蘭、草劍
拉丁學名:C.Longibractedtum Var.Tonhaise
通海劍蘭,也稱長葉春劍,早在清代就聞名全滇,是雲南傳統“四大名蘭”之一。它以葉直立、形似利劍而得名。此蘭原生種下山於何地無文字可考,但通海為其主要馴化地、栽培地、集散地,在通海古香古色的人文環境中漸成氣候和特色,並廣為栽培和流傳,故人們以通海劍蘭稱之。
一花在室香飄滿屋,氣宇軒昂!多次在全國,省市獲獎。1962年朱德委員長游通海曾對通海劍蘭大加讚賞。通海家家養蘭,戶戶飄香就是此品種所流傳之佳話,滇蘭之傳統名品!
形態特徵
通海劍蘭(C.Longibractedtum Var.Tonhaise)也稱通海建蘭、草劍、長葉春劍等,舊時稱春蘭,屬地生蘭,每苗有葉4—5片,一般5片,時有7片,叢生葉革質、深綠色有光澤,葉長60—80cm,如栽培得法者葉長可達100cm以上,寬1.6—2cm,中脈突出直立似利劍,剛健有力,邊緣有細鋸齒,葉關節不明顯。假球莖扁圓形,不太明顯,根叢生系,肉質徑約0.5cm,無叉。花葶高30—50cm,每葶著花3—7朵,花色黃綠色者居多,也有白綠、水紅等色,外三瓣為葉狀荷瓣形,唇瓣白綠色綴有U或倒品字,或圓寶狀紅朱點,與花容秀姿相映成趣。花香幽芳純正,“一枝在室,滿屋飄香”。恰逢新歲盛世,廳堂里几案上擺上一兩盆,氣宇軒昂,冉冉盛開的通海劍蘭,讓其清香四溢,給生活帶來美的點綴,確為滇蘭傳統名品,蕙中佼者。
栽培管理
一、分株
通海劍蘭分株時間在11月到1月較好。當然,其它時間只要掌握得當也可分株。具體方法是:將蘭花盆翻盆後,先用清水清洗蘭花的根部,待晾成半乾後,每叢分2至3株或3至
5株,分株後,對蘭花進行修整,剪掉爛根,並在根的傷口處撒上草木灰或多菌靈進行防感染消毒。
二、栽培方法
常規栽培方法:選用顆粒黃土或顆粒紅土、腐葉土(腐殖土均可)雜木鋸末(經發醇過的),以上原料各占三分之一,充分混合後,裝入盆中,盆底用木碳或大顆粒的植料墊底。每15株蘭花用土約為5公斤。要求適當加大盆眼,底部要墊空,苗要栽成圓形。
三、病蟲害的防治與用肥
每年的4至8月份是蘭花病蟲害的高峰期,常見的蟲害是介殼蟲,用“喹硫磷”、“功夫”兩種藥治療效果較好。以上農藥的使用,請參考說明書。
對於施肥一說,據長年經驗來看,若要劍蘭葉面光亮,用“生長素”噴灑效果較好,也可以用千分之一的磷酸二氫鉀噴灑葉面交替使用也能取得好的效果。一般為一個月一次。
繁殖技術
(1)分株春秋兩季均可進行,蘭花一般每隔2—3年分株一次。分 株後的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 莖,而這些假球莖上至少有3個葉片生長健壯。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乾。出盆時,除去根部舊土壤,以清水洗淨,晾2—3小時。待根部發白微蔫後,再以利刀在假球莖間切割分株,切口處塗以 草木灰或硫磺粉防腐。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花盆以瓦盆為好,有利植株生長。盆底排水孔應比一般花盆為大,以有3—4個底孔為宜,花盆的大小與深淺依植株大小而定。上盆時,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約占盆深度1/5—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使盆中部的土隆起後栽植。栽時將根散開,植株應稍傾斜。盆土隨填隨舒展其根,並搖動花盆數次,同時用手指塞緊壓實。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人土中為度。栽植後盆面略呈拱形,盆邊緣留2厘米沿口,最後用細噴壺噴水2—3次,置陰處10—15天。附生蘭需要分株時,先將根修好,適當剪開,然後用泥炭蘚、蕨根、殘葉等栽培材料包在根系之外,種入漏空花盆中。然後澆水,保持一定濕度。(2)組織培養外植體的選擇,通訊採用初生莖的頂芽及側芽作外植體。品種不同,啟動難易也有所不同。地生蘭一般為16%—75%:夏蘭一般比春蘭容易;素心蘭誘導較難。氣生蘭中的青蟬、紅蟬蘭較易於成功。材料的消毒、切取和接種,從母株上切下初生莖後,用自來水沖洗,剝去外葉,吸去表面水分,用75%酒精浸數秒鐘,再
用飽和漂白粉上清液浸10分鐘,用無菌水沖洗3次,然後放在消毒濾紙上吸去水分,用解剖刀取芽接種。培養基及培養方法,不同品種所需要的培養基不盡相同,建蘭類的品種如夏蘭、秋素以用無機鹽濃度較高的MS培養基較好。激動素一般用0.5-5ppm,培養基的pH為5.2-5.5,培養室溫度25±3℃。接種初期置弱光下,外植體啟動形成原球莖後移入光培養室。地生蘭的原球莖多呈叢生狀,或稱根狀莖。氣生蘭呈圓球形。固體培養基與相同成分的液體培養基宜交替使用。固體培養基每30天換一次。原球莖可以不斷地分割、增殖。將原球莖轉到適當增加6-BA、NAA的B5固體培養基上,可分化出芽和根,分化率達95%。1-2個月後,在苗高2-3厘米,有根1-2條時,轉入去掉6-BA的已培養基,使其健壯生長。每1-2個月更換培養基一次。4-6個月後,苗高10-12厘米,根2-3條,根芽生長茁壯時移植,從接種到移植約需1.5-2年。試管苗的移植養護;移植前將試管拿到移植圃,去蓋放置三、四天,今其逐漸適應新的環境。取出試管苗,用自來水小心洗去瓊脂。培養土以泥炭土加少量木炭為好,也可加消毒過的腐葉上。每盆種植5-10棵苗,澆透水。移植苗應置於弱光下,保持濕度80%,溫度15-25℃,空氣潔淨、流通。成活後,移放在正常光照、溫濕度適宜及通鳳的環境下。移植成活率85%-90%。(3)播種 一枚蘭果內雖有多達10萬甚至100萬粒種子,但因種子裡僅有發育不完全的胚,種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規方法播種不能萌發,故需要用蘭菌或人工培養基來供給養分,播後才可萌發。播種最好選用尚未開裂的果實,表面用75%酒精滅菌,在無菌條件下用小刀剖開,取出種子,用細白布包裹,置燒杯中。用10%次氯酸鈉浸泡5-10分鐘,或用飽和漂白粉清液充分浸泡20分鐘,再用無菌水沖洗3次,播於培養基上。播種後置培養室中,溫度保持25±13℃。萌動後初呈白色小顆粒狀,移到光下則迅速膨大,轉綠,形成原球莖。氣生蘭原球莖為圓球形。地生蘭多為叢生形,以後生長速度較快,從播種到移植,需時半年到一年
栽植地玉溪
玉溪還是滇蘭的傳統優良品種——通海劍蘭的出產地、培育基地和集散地。通海劍蘭,民間稱為草蘭或蘭草,是玉溪栽培比較普遍的傳統園藝品種,也是雲南蘭花中的佳品之一,廣泛種植於玉溪市的通海、江川、華寧、紅塔區等縣(區),分布於全省大部分地州及部分省外地區,並出口到韓國、日本等國家,及我國的港、台等地區,但以玉溪市的通海、江川等地種植歷史最為悠久,存量最多。據筆者的父親講,解放前,通海本地就有不少人家種有通海劍蘭,筆者祖父一代的庭院,就種植有10餘盆通海劍蘭,可見那時通海劍蘭就受到了民眾的喜愛,並被廣泛種植。據清光緒年間《續雲南通志稿》記載:“春建,葉長不折,花香遠布,出通海。”通海劍蘭植株雄健挺拔,容易繁殖和栽培,盛花期正值春節前後,花期長,香味清香幽遠,為春節期間高雅的觀賞花卉和供品,因而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在省內外、乃至國外的一些國家或地區都有一定的影響。通海劍蘭在國內蘭展中曾多次獲得榮譽,如在第五屆、七屆中國蘭博會上都曾獲得金獎。說到通海劍蘭,這裡講一講朱德委員長出遊秀山賞通海劍蘭、吟通海劍蘭的小故事。我國是世界上養蘭最早的國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易經》中就曾有這樣的文字:“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中國古代、現代及當代,都有不少名人喜蘭藝蘭,畫蘭寫蘭,留下了許多一路遺香的文章和與蘭相知相愛的美好故事。古代愛蘭吟蘭的名人有孔子、屈原、嵇康、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趙孟堅、文徵明、鄭板橋等;近代的有齊白石、潘天壽、朱紀瞻等;而現代和當代,則有朱德、魯迅、陳毅、郭沫若、張學良等,他們有的愛蘭植蘭藝蘭,有的寫蘭頌蘭,留下了一段段佳話。在這些人中,朱德委員長是對蘭花感情極為深厚的一位。朱德委員長生前極愛蘭花,據傳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經常植蘭藝蘭。建國後雖然作為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國事繁忙,但他仍堅持培植蘭花,每到外地視察,都找當地蘭家切磋蘭藝,並不時互贈蘭花品種,交流藝蘭心得,並多次把自己種植的蘭花佳品饋贈給公園及同好。話說朱德委員長民國年間任滇軍第三旅步兵第二團副團長時,駐紮在建水,民國四年(即公元1915年)帶隊調移通海,先住縣城的周家花園,後駐秀山清涼台“海雲樓”,在通海的時間約半年左右。 1962年6月8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的朱德蒞臨通海,當天中午先到秀山萬壽官(現縣文化館)遊覽。朱委員長平易近人,與文化館的老花工闞華堂親切握手,並在闞的帶領下興致勃勃的觀賞了文化館內通海特有的桃樁、梅樁、櫻桃樁等花樁盆景,朱德委員長對通海劍葉很感興趣,仔細詢問其特點習性。繼之,他又參觀了縣文化館內保存的蘇東坡的硯池、鄭板橋的書畫等珍貴的館藏文物等。臨走時,闞華堂挑選了一盆健壯清爽的通海劍蘭敬贈朱委員長。返京路上,朱委員長寫下了一首《重遊秀山》的五言詩,其中幾句是這樣的:“秀山雄城後,林茂似玉壺;此地文物盛,花樁百樣殊;幽人養蘭芷,留有數千株……”通海劍蘭在給玉溪帶來榮譽的同時,也給養蘭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通海劍蘭在九十年代初的全國性的蘭花熱中,每株價格曾達120元,一般可售到70—80元,後來價格趨於穩定,但苗水好的仍長期保持在50—60元的水平,最低也達20—30元。近十多年來,通海、江川、華寧、紅塔區的一些蘭家或者是一般的工人、農民、機關幹部等,就憑這一品種,賺得缽滿盆溢,走上了致富之路。
歷史考證
春劍在雲南大部分地州市均有分布,通常生長於海拔500-2000米左右的林下枯枝落葉層深厚的山坡澗谷中。通海劍蘭即雲南野生春劍中選育馴化出來的較優秀的家養和園藝品種。歷史上,通海劍蘭深受人們推崇,與大、小雪素、硃砂蘭齊名,並稱雲南四大傳統名蘭,盛行栽培於滇中玉溪市的通海、江川、華寧、紅塔區等縣(區),及昆明、曲靖、建水、石屏一帶。清·光緒《續雲南通志稿·蘭》載:“春建,葉長不折,花香遠布,出通海。”民國37年《新纂雲南通志·蘭》載:“春建,花色淨白,微帶玉色,香味亦佳,葉濃綠,長頸挺生極旺,通海名產。”通海劍蘭原生種究竟出自滇中何地無確切文字可考,通海為其主要馴化地。栽培地和集散地之一,在通海“禮樂名邦”的人文環境中漸成氣候和特點,並廣為流布,故冠通海劍蘭之名。通海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家家養花,戶戶植蘭,所植之蘭均以通海劍蘭為風範,其風氣之盛在省內久負盛名。通海劍蘭在省內廣受歡迎,在省外也有一定影響,在各級各類蘭展中凡參評皆得獎。如1995年由曲靖地區蘭花愛好者送展的通海劍蘭,在第5屆中國(昆明)蘭博會上獲大會及雲南省蘭協名譽顧問日本蘭花愛好者小澤資則雙金獎;由通海縣蘭花愛好者送展的獲兩枚銅獎;1997年由玉溪市蘭協送展的獲第7屆中國(北海)蘭博會金獎,獎狀上還鑲有愛國將領張學良先生嘉獎的一塊金箔。
朱德委員長1915年任滇軍第三旅步兵團第二團副團長時,曾在通海駐紮過,1962年6月8日故地重遊時,對通海劍蘭很感興趣,向縣文化館老花工闞華堂詳細詢問其特點習性,臨行,闞先生挑了一盆健壯清爽的通劍蘭敬贈朱委員長。返京路上,朱委員長興致勃勃地題詩一首:“秀山雄城後,林茂似玉壺,此地文物盛,花樁百樣殊。幽人養蘭芷,留有數千株。”
據玉溪蘭協原理事長汪文先生介紹,通海劍蘭的最早種植地之一原華寧縣雄關路居鄉(現屬江川縣)一帶,很早以前人們就以兩斗米換一盆劍蘭而傳為佳話。它以高大挺拔,直立如劍,取名劍蘭,可謂名副其實。劍蘭每年春節前後進人花期,花期能保持兩個月之久,且花香、花大、花多。每當春節來臨,人們在大堂和客廳中,不是供擺吃的,而是擺上一盆通海劍蘭而高興、自豪。蘭花的馨香,親朋好友的誇獎,滿堂春氣、喜氣,給節日裡的人們更增加了不少歡樂的氣氛。在通海縣傳統的每年正月十五花街中,通海劍蘭均唱主角,與當地有名的桃樁、梅樁等盆景齊名。在通海、華寧、江川的一些養蘭者中,每當劍蘭花開的時節,泡上一杯新鮮的蘭花茶,喝上一杯蘭花酒,吃上一盤蘭花酥,實為雅致之樂。通海劍蘭現在未能發現野生種,早些年通海的一些山區及城邊山上還曾下山過類似通海劍蘭的野生春劍;如今在與通海相鄰的峨山、華寧,相距不遠的新平、澄江、易門等縣均採得到野生春劍,其中還發現紅花奇瓣素、紅花春劍素、白花春劍素、蝶花、瓣型花、多種色花等,但植株均較矮,僅30-70cm,葉寬也多為1cm左右,遠比通海劍窄,著花也大多僅2-4朵,葉色、花色也普遍比通海劍蘭淡,除少數葉為直立型外,葉片大多在葉的中部稍上即軟垂;1995年在與通海相鄰的紅塔區洛河鄉曾下山過一個株高1米餘,充滿野性,株型、葉型、葉色、花型、花色與通海劍蘭較為相似的春劍品種,但後來已種死,未能觀察到其馴化後與通海劍蘭是否一致。
與通海縣山水相連的江川縣蘭花協會會長金文貴先生及蘭花愛好者施旺先生曾撰文:“在江川的崇山峻岭樹叢中,有著豐富的野生蘭花資源,其中劍蘭類就有若干個品種,並各有其特點。從株高方面分,有高棵劍蘭、中棵劍蘭和矮棵劍蘭;從葉片的寬度方面分,有寬葉劍蘭、中寬葉劍蘭和窄葉劍蘭;從株型來分,有直立硬劍和半立葉軟劍;從花色方面分,有桃腮劍蘭、紅花劍蘭、複色劍蘭、綠白花劍蘭、黑花劍蘭、偏綠劍蘭和桃紅劍蘭;從花的形態方面分,有荷型劍蘭、竹葉劍蘭、奇花劍蘭(雙舌雙鼻、單舌雙鼻、單舌單鼻多瓣等);從葉的色彩方面分,有深綠葉劍蘭和線藝劍蘭。還有深藏在民間,還未在大眾面前露臉的其他劍蘭品種。
江川植蘭藝蘭歷史悠久並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種植劍蘭至少有180多年的歷史。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清道光年間,有一戶人家在原華寧縣(今江川縣)路居鄉螺絲鋪東邊山上,挖得一叢葉株雄壯挺拔的草蘭(劍蘭),如獲至寶種在家中,開花時節,香味清遠純正,花期長達數月,這叢草蘭還容易栽培,發芽率高,很快就發展得很多。訊息一傳開,當地人你也要,我也栽,就在路居、雄關(過去叫甸鎖壩)一帶普遍種植起來。當時還把甸鎖壩人以兩斗米換一盆劍蘭的事傳為佳話。到了1995年,大宮村一位姓王的農民,在東邊山上還採到了一叢野生劍蘭,至今愛不釋手種養在家中。2001年,伏家營一位蘭花愛好者,又在雄關鄉楊柳壩挖到了一叢野生春劍桃腮素,有人高價向他求購,他婉言謝絕了。2003年5月,江川建設局一位退休人員,意外的在縣城花鳥市場買到了一畝葉尖帶嘴的桃紅劍蘭,現種植在家中,已發了一苗新芽。這苗桃紅劍蘭是江川山區一位農民從當地山上挖來賣的。江川有很多劍蘭野生資源,是劍蘭的重要原生地之一。”而據華寧縣王偉先生考證,通海劍蘭的原生地是華寧縣的西沖白龍河一帶的山上,以該縣寧州鎮瓦窯村人種植最早。而華寧縣的西沖和現在江川縣的雄關僅一河之隔。
玉溪市蘭協常務副會長李安明先生認為,通海劍蘭其實是玉溪本地野生春劍的一個馴化家養品種,因在通海栽培較為普遍而得名。多位蘭友的栽培實踐證明,將植株高大挺拔的野生春劍移至盆中作園藝栽培二至三年,就會明顯家化,葉版由“野”變雅,植株由高變矮,根由細長變為短粗,若再經過進一步馴化就與傳統家養劍蘭相差甚小。當然,並不是說所有本地野生春劍都能馴化出通海劍蘭,而應該說通海劍蘭是本地野生春劍經過長期培育、馴化、篩選而保留下來的一個優秀的玉溪春劍品種。
玉溪各縣(區)大多有野生春劍分布,直至前十多年新平、峨山、紅塔區等縣(區)還有較大的蘊藏量,至今新平等縣也還有一定量的野生春劍資源,說明過去滇中玉溪一帶春劍野生資源確實豐富。而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青水秀,開發較早,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又為民眾性的植蘭藝蘭提供了自然、經濟、人文的較好環境,蘭花愛好者從廣為種植的本地野生春劍中馴化、培育、篩選出其中的一個優秀品種通海劍蘭,也極有可能。
有人評價通海劍蘭瓣型一般,未能入品;花葶不高,與葉欠協調。筆者不敢苟同,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何況一棵草?話說回來,如果通海劍蘭真的花出架,如此高的直立型花葶,得有多粗的花葶相配?也未必就好看;而瓣型,很難想像它開上幾朵碩大的大荷瓣或梅瓣的樣子--那不顯得又憨又楞嗎?大自然的造化往往是鬼斧神工,去一分嫌少,添一分嫌多,通海劍蘭亦如此,它株型葉態體現的剛勁挺拔的英雄主義風範在所有蘭花中無與匹敵,它幽雅的花香也難以挑剔,這不就夠了嗎?
關於通海劍蘭的花葶,陳貴先生這樣說:“花枝,不高不矮,一般在40cm左右,高不出葉面,矮不近腳跟,枝枝花朵開齊蘭株的中間,隱在葉中散幽香。花開半截,這是通海劍蘭的著花特點。民間有此說法:劍蘭長通海,葉直像劍鞘,聞香知春來,花開半中腰。”
通海劍蘭曾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過去,特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早、中期,深受省內外及部分海外國家或地區的蘭花愛好者喜愛,被廣泛引種種植,最高時價格達每苗140元,給玉溪幾個縣(區)及昆明等地的不少養蘭大戶和機關幹部、工礦職工、農戶等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近幾年價格回落,但苗架好的仍在每畝30-50元。江川、通海的一些養蘭戶如今有的一年也能靠培植通海劍蘭獲得豐厚的收入。
時下,在一部分蘭花愛好者中,蘭花的新、奇、特、怪品種大行其道,特別是一些以投資贏利為目的的蘭花經營者,更是對一些不能為其“吹糠見米”帶來錢財的蘭花品種不屑一顧。其實,一個真正喜愛蘭花的人,是能做到心態沉靜的養蘭的,不會趨炎附勢,既不落後於時代潮流,抱殘守缺;也不輕易對一些優秀的傳統品種掃地出門,棄如敝帚。“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不管蘭市如何起伏波動,在滇中玉溪各縣(區)以及昆明等周邊的地州市,通海劍蘭由於其葉態剛勁挺拔,花香型美,春節盛開,給人以無限的生機活力和美的享受,所以一如既往的受到人們喜愛,並精心培育,廣為種植。而筆者亦經常接到上海、北京、遼寧、山東等地的蘭花愛好者索購通海劍蘭的電話,相信通海劍蘭一定能夠芳名永駐,幽香遠播。
欣賞價值
泣 露 光 偏 亂,
含 風 影 自 斜。
俗 人 哪 解 此,
看 葉 勝 看 花。
看了這首古詩,使人不禁油然而生慕蘭之情。蘭花是我國人民十分珍愛的傳統花卉之一,中國蘭花名貴品種甚多。在這蘭科植物龐大的家族中,通海劍蘭可算是栽培歷史悠久,深受人們推崇與讚賞的蘭蕙之一。
地處滇中南部的通海縣素來以養花著稱,早在清代雍正年間就被通海人栽培的通海劍蘭,雖不象牡丹那樣雍容華貴、絢麗奪目,但卻富有一種樸實、俊雅、靜謐安詳,使人靜思遐想的美。它那挺拔不屈、剛健有力的綠葉、娉婷俏枝的花柱,特別是它那獨具沁人心脾的幽香,令人心曠神怡。每年春天來臨之前,冷意未消,在寒風中它已傲然開放、芬芳滿園,點綴了几案,給人們帶來了春意和美好的憧憬。
通海劍蘭除了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外還有一些其它用途,在當地民間,人們時常將它的根用於入藥,它對婦科及肺癆咳嗽溢血均有療效。另外用它的花還可做出味美可口的高級佳肴,“蘭花魚片湯、蘭花炒肉片,或蘭花套雞蛋油酥”等,在家庭或其它宴席上別開生面、風味不凡,深受人們的讚賞和歡迎。可以說通海劍蘭以它高潔的姿態特有的用途走向了國內國際市場。
通海劍蘭,不但為玉溪蘭友所鍾愛,其它省市蘭友也關愛它,玉溪市地處滇中,氣候溫暖宜人,市內野生蘭種也不少,最早種植通海劍蘭的是原華寧縣雄關路居鄉一帶,當時人們就以兩斗米換一盆劍蘭而傳為佳話。雖然當時沒有登入,但人們知道它的價值,它以高大挺撥,直立如劍,取名劍蘭,可謂名副其實。劍蘭每年春節前後進入花期,花期能保持2個月之久,且花香.花大.花多。每當春節來臨時,人們在大堂和客廳中,不是供擺吃的,而是擺上一盆通海劍蘭而高興.自豪。蘭花的馨香,親朋好友的誇獎,滿堂純氣,喜氣,給快樂的人們更增加了一些節日氣氛在通海縣傳統的每年正月十五花街中,通海劍蘭都斬露頭角,與桃樁,梅樁齊名。
在通海,華寧,江川的一些養蘭者中,每當劍蘭開花的時候,泡上一杯新鮮的蘭花茶,喝上一杯蘭花酒,吃上一盤蘭花酥,真是快樂似神仙。
所得榮譽
通海劍蘭獲得的第一塊金牌1995年2月15—20日,第5屆中國蘭博會在昆明舉辦,當時玉溪地區蘭協才成立一年多, 玉溪蘭花事業的發展還很薄弱,協會尚無參加全國高規格蘭博會的經驗,但大家對此非常重視,還得到了地委、行署有關領導和地區科委、地區財政局的大力支持,組成了以地區蘭協名譽會長、原地委書記段毓華,地委副書記普朝和,玉溪煙廠廠長楮時健夫人馬靜芬為領隊的代表團,制定了以通海劍蘭為主,其他品種蘭花為輔,爭取取得好成績的參展思路。在通海縣蘭協的大力支持下,組織了30餘盆通海劍蘭,以及部分蓮瓣蘭、春蘭、豆瓣蘭等參展。本屆蘭博會共有來自全國20餘個省市區,以及港澳台地區,韓國、日本等國家參展,另外,僅雲南就有30多個地、州、縣、市組團參展。展廳面積13200平方米,參展蘭花3683盆,競爭異常激烈。最後玉溪蘭協共獲得5個獎項:李安明的大雪素獲銅獎及日本人士小澤資則贊助的特銀獎,王燦明的春蘭梅瓣獲銀獎,通海蘭家李文鼎、姚自友的通海劍蘭各獲1枚銅獎。
本來玉溪代表團足鐵心勁兒要讓通海劍蘭拿個金獎,所以選送的通海劍蘭都是通海一流植蘭高手的蘭花,也信心十足,殊不知曲靖蘭協和我們展位相鄰,他們也送了一盆通海劍蘭參展,布展時筆者和原地區蘭協會長汪文先生一看就知道玉溪拿不了這個獎了:曲靖送展的這一盆通海劍蘭,盆器巨大,用栗樹皮顆粒做植料,一盆近百苗,多年不分盆,高大威猛,葉片寬厚,把腳粗壯,花枝齊刷刷的開個滿盆,生機勃勃,是筆者所見過的通海劍蘭中最雄勢者。評獎結果出來,它果然獲得了金獎和小澤資則贊助的特金獎。
展會上,通海蘭家欲購這一盆獲“雙金獎”通海劍蘭,開價也較高,但花主不願連“雙金獎”獎牌一併轉讓,此事只得作罷。
通海劍蘭獲得的第二塊金牌
1997年2月21—25日,第7屆中國蘭博會在廣西北海舉辦,本屆蘭博會亦有來自全國20餘個省市區,港澳台地區,韓國、日本等國家參展,展台達130個,參展蘭花3270盆;其中雲南的展台數量亦達30多個。玉溪代表團由地區蘭協名譽會長、原地區人大副主任施以寬先生帶隊,
本屆蘭博會,張學良將軍委託台灣世界蘭蕙交流協會會長黃秀球先生送來親手栽培的墨蘭參會。組委會將此蘭陳列在展館大廳中央,襯以老將軍養蘭、賞蘭的大幅彩照,吸引了眾多觀眾,爭相與此為背景攝影留念。另外,張將軍除送蘭參會外,還特意製作了30塊鑲有純金牌的獎狀,加贈金獎得主,為博覽會增光添彩。
獎牌和獎狀是筆者去領的,領到獎牌和獎狀,門外即有香港人士要以1萬元購此獎狀,筆者當然沒賣。獎狀上的金牌為金箔,並不大(5分幣大小),也不厚,作為金子本身價格並不高,但它一則為張將軍所贈,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二則,這獎狀代表的是全區蘭花愛好者和廣大民眾的榮譽,筆者只不過是代領而已,絕對不敢出手。事後筆者從組委會有關人士處得知,獲得金獎獎狀者無不萬分珍惜,無一人割愛出讓。至今,此獎狀收藏於市蘭協,應該算是鎮會之寶吧。通海劍蘭獲得的第三塊金牌
2004年2月7—12日,第14屆中國蘭博會由玉溪蘭協承辦,筆者因以組委會展務組負責人身份參與評獎。在玉溪辦蘭博會對玉溪人來說是“家門前的街子”沒有不好好趕的道理,再加有設特金獎的激勵,大家也比較重視,好蘭花傾巢而出,通海劍蘭當然也要風光風光。尤其通海、江川兩縣的蘭家更是用心,送展了數十盆通海劍蘭,它們一株株長得威武雄健,繁花簇簇。為鼓勵傳統名蘭,評審會要在通海劍蘭中選一盆評為特金獎,大家認真審視了玉溪館中所有參評的通海劍蘭,總體上都不錯,其中通海、江川縣蘭家送展的幾盆均可評上,但一進展廳的那一盆較為突出一點,一是它擺放的地方最為顯眼當道,且是多年原盆原栽,沒有拼栽過,盆大蘭多,花葶茂盛,生機無限,經過認真評審,選中它授予特金獎。蘭主為峨山縣蘭家杜東先生。
評獎結果宣布後,對通海劍蘭為啥要得特金獎也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有些不同的聲音,為此,著名蘭花學者楊雲先生為此著文《通海劍蘭憑啥要獲特金獎》給了回應:通海劍蘭“株形直立標緻、葉莖剛健有力、通體泛綠,總有那么一股子穿透劍林而吐英氣的氣概,沒有一點矯媚之態,到初春時節,花葶競相比高低、綻放的花朵雖無嫵媚之色,卻也有雅而不俗的繁花,香氣馥郁,觀賞之餘,不禁為其不俗的外表和不與群芳爭艷卻又能雅俗共賞的氣質所打動,感嘆民間愛蘭者有如此深邃的眼光而使之不息的傳承,給我們這些今天的晚輩,還能有此福份盡享其美……通海劍蘭以其穩健、坦淡的心態走遍全省山鄉村寨和城鎮社區,情緒從求有過躁動,歷來不為五花八門的包裝所左右,依然是那樣坦然和安詳,卻又一直不論身價的、悄然的、持續的走進尋常百姓家,落盆生根,真可算得是‘不因無人炒作而不香’。”
本屆蘭博會的特金獎獎牌系用高純度黃金打造,每塊重一兩,由香港著名金店周大福設計製作,較為精美,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
獲獎結果出來後,峨山縣的部分蘭家(不是杜東先生)向筆者說能否在正式公布時把獲獎的“通海劍蘭”改名為“峨山劍蘭”?筆者婉拒了這一想法。這塊特金獎是杜東先生和峨山蘭家的光榮,但更是玉溪全體蘭花愛好者和廣大市民的光榮,是通海劍蘭的光榮。
還有一則通海劍蘭與金牌失之交臂的小故事:2002年2 月1—5日,玉溪市蘭協承辦第二屆雲南省蘭博會,本屆蘭博會有省內外15個代表團參展,展出蘭花1144盆。評獎時,筆者作為承辦方展務組負責人參與評獎登記。評審們為鼓勵優秀傳統品種的發揚光大,要評一個金獎給通海劍蘭,可有趣的是,整個展廳的數十盆通海劍蘭中,竟然沒有一盆是報了參評的!通海劍蘭可惜就這樣和本次省蘭博會的金牌擦身而過!
往事並不都如煙,這幾件事因是筆者親歷,現在回憶起來,還是那么記憶如新,歷歷在目。通海劍蘭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深受人們的喜愛,還曾躋身為滇蘭“四大傳統”名蘭之一,曾給玉溪人民帶來了莫大的榮譽,也給不少執著於它的養蘭戶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至今仍有一些蘭家受益於它)。但“江山帶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如今生活節奏快了,審美觀念變了、多元了,好蘭花也層出不窮開發選育出來,某個品種的好蘭花能領風騷幾百天就算不錯了。
時過境遷,現在的通海劍蘭已不是蘭市的主流投資品種,但它仍還受著無數愛蘭人和廣大民眾的喜愛,植之,賞之,歌之,贊之,相信它能一代代傳承下去,生生不息,流芳萬世。
國蘭
蘭花的幽香獨秀長青素雅,蘭是一種花卉又是一種精神象徵。中國蘭花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血脈相連,蘭學與國學血脈相連。這是全世界各種花卉史中所極為少見的。可以說,中國蘭花之所以這么名貴,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她是用一二千年的中國文化栽培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