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1、柔軟,疏鬆叢生,灰白帶黃綠色,略呈淡紅色。
2、莖直立,高18-20厘米,枝叢疏生,每叢具2-3條傾立的強枝,及1-2條下垂的弱枝。
3、莖葉闊舌形,長1-2毫米,寬0.8-0.9毫米,具寬的分化邊。
4、枝葉闊卵狀蓮瓣形,長約2毫米,寬1.5-1.8毫米,尖部邊緣內卷,無色細胞壁上具螺紋及水孔;葉橫切面綠色細胞呈狹等腰三角形,位於葉片腹面。
5、雌雄異株。
分布
生於水濕環境及沼澤地帶。四季均生長。適於高山帶的濕冷環境。分布於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地區。
生物習性
生於沼澤地,或經常有滴水的岩壁下窪地及草叢內。往往由於該種植物的生長而形成大片沼澤。
泥炭蘚類植物體吸水力強,可用以鋪苗床;消毒後可代藥棉;植株死層形成之泥炭可作肥料及燃料。
泥炭蘚植物可吸蓄為其自身重量的20~25倍的水分,它在森林地區過分生長往往導致森林的毀滅。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缺乏藥棉,加拿大、英國、義大利等國曾利用泥炭蘚類植物的吸水特性代替棉花製作敷料。
由泥炭蘚和其他植物長期沉積後形成的泥炭,其1噸的燃料熱量相當於0.5噸的煤。
泥炭蘚植物迄今仍為苗木、花卉等長途運輸的最佳包裝材料。
藥用價值
簡介
【拼音名】NíTànXiǎn
【別名】大泥炭蘚、水蘚、水苔、地毛衣
【來源】藥材基源:為泥炭蘚科植物泥炭蘚的植物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hagnumpalustreL.[S.obtusifoliumEhrh.;S.cymbifolium(Ehrh.)Hern.]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淡;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止癢。主目生雲翳;皮膚病;蟲叮咬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性狀
1、性狀鑑別:本品呈纏繞的團狀,黃綠色或黃白色。濕潤展平後,莖長10-15cm,有4-5條叢生的分枝,莖生葉舌形,長1.5-1.7mm,枝生葉瓢狀卵形,較莖生葉稍大。孢子黃色。氣微,味淡。
2、顯微鑑別:孢子黃色類圓形,直徑22-25μm,表面具細疣。莖表皮細胞壁薄,具水孔。枝生葉表皮細胞壁有螺紋及水孔。
化學成份
泥炭蘚含α-胡蘿蔔素(α-carotene),β-胡蘿蔔素(β-carotene),γ-胡蘿蔔素(γ-carotene),β-隱黃質(β-cryptoxanthin),葉黃素(lutein),葉黃素環氧化物(luteinepoxide),玉蜀黍黃質(zeaxanthin),玉紅黃質(rubixanthin),花葯黃質(antheraxanthin),側金盞花黃質(adonixanthin),新黃質(neoxanthin),堇黃質(violaxanthin),玉米黃質(mutatoxanthin),杜鵑花黃質(rhodoxanthin)等。
還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此外,同屬植物中位泥炭蘚含胺基酸,脂肪酸,多糖,木質素,泥炭蘚玉紅素(sphagnorubin),泥炭蘚酸(sphagnumacid),泛醌-8(ubiquinone-8),泛醌-10(ubiquinone-10),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白齒泥炭蘚含酚類(phenol)0.007%,單糖(monosaccharide)1.05%,二糖(disaccharide)0.75%,灰分(ash)0.086%,木質素(lignin)14.3%,纖維素(cellulose)17.64%,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22.2%,蛋白質(protein),澱粉(starch),以及微量元素鈣、鉀、氮、鎂、磷、硫、鈉、鐵、鋁、錳、矽等。
粗葉泥炭蘚含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γ-胡蘿蔔素,β-隱黃質,葉黃素,葉黃素環氧化物,玉蜀黍黃質,玉紅黃質,花葯黃質,側金盞花黃質,新黃質,堇黃質,玉米黃質,杜鵑花黃質等。
還含鈉、鉀、鈣、鎂、鉛、磷、鐵等微量元素,以及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阿拉伯糖(arabinose),麥芽糖(maltose),葡萄糖(glucose),丙氨酸(alan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枸櫞酸(citricacid),蘋果酸(malicacid),甘醇酸(glycolic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
妙用
Discovery出品的荒野求生秘技裡面有一集《歐洲阿爾卑斯山》裡面提到:泥炭蘚可以殺菌,割傷時,可以用泥炭蘚清理傷口來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