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章

趙憲章

1951年生於山東省莘縣,主要從事文藝美學和文學理論方面的教學和研究。目前承當的科研項目 江蘇省重點社科項目“中國各體文學的藝術形式”。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趙憲章 趙憲章

趙憲章

曾任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現任文藝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1992年被學校確定為首批“中青年學術骨幹”,1998年被授予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

學術講座

形式美學與文學形式研究、文藝學的方法與體系、文學與圖像

代表性著作

《階級分析和歷史分析相統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人的美學發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基礎》

代表性論文

《論盧卡契文藝學的“總體性”方法》

科研成果

《文藝學方法通論》

趙憲章 趙憲章

40萬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江蘇省“七·五”社科規劃項目最終成果,1994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本書依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將文藝學方法概括為五種基本範式,對其各自的特性及歷史型態進行了具體闡釋。《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全國十餘家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了書評,被認為是新時期以來文藝學方法論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該書被載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名著提要》和《中國文學年鑑1990-1992》。

趙憲章 趙憲章

《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

41.7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國家“八·五”社科項目最終成果,1997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本書對源於西方的“形式”概念進行了系統梳理,闡發了形式美學的歷史淵源及其學科型態。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人的美學發現》

1.6萬字,載《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1986年獲南京市作家協會首屆“金陵文學獎”。論文從“人”和“美”的四個關係闡發了馬克思這部著作中的美學思想,認為馬克思將人和美、人的問題和美學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將人的一切本質屬性都歸結為美的屬性,是非常深刻的。

《人的和諧——新時期文學價值觀描述》

1.3萬字,載《學習與探索》1991年第3期,1994年5月獲《學習與探索》雜誌社首屆優秀論文一等獎,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轉載。論文認為,新時期文學的突出特點是重鑄心靈的和諧:如果說表現愚昧與文明的衝突、尋找新的倫理規範是人與人和諧之達成,那么,在人化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化中營造新的精神家園,則是人與自然和諧之寄託,二者構成了新時期文學的價值結構,試圖為整個民族適應並參與現代生活鍛鑄健康的心靈。

研究課題

論中國各體文學的審美形式

(江蘇省社科“九·五”規劃重點課題)

將中國各體文學的藝術形式置於世界文學的大背景下展開比較研究,考察中國與西方在文學體式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形式美學思想和形式創造的方法,進而從總體上概括中國文學的審美形式及其形式創造的民族特色,以及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對話和交流可能性及其“形式話語”和“話語形式”。

《易經》與中國形式思維

通過研究《易經》所展現出來的形式思維探討中國人的形式觀念及其思維形式,進而從文化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角度考察古代中國人的形式美學思想。

中國形式美學

在上述兩相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總體上概括中國形式美學的性質、特點和規律。

趙憲章教授已講授和準備講授的課程

文藝學的概念與範疇

選取中外美學史和文藝理論史上若干最具典型性且有現代意義的概念與範疇,展開歷史梳理及邏輯分析,廓清其基本內涵,確定其理論邊界,發掘其學術意蘊,探討其相互關係,藉此拓展學生的知識系統,強化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

文藝理論體系研究

通過中外美學史和文藝理論批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理論家或理論流派、理論思潮的分析研究,探討文藝理論體系建構的方法和邏輯,總結文藝理論研究和文藝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學生獨立地思考和分析文藝理論問題提供歷史的借鑑和方法論的參照,訓練學生洞察文藝問題的敏銳力和理性思辨能力。

文藝學方法通論

首先闡釋文藝學方法的邏輯規定和歷史型態,即依照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將古今中外的文藝理論批評史作為一個整體,從方法論的層面剖析整個人類對於文藝現象的接受、闡釋和研究的原則、方式和方法,探討文藝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基本思維範式和基本規律,從而使文藝學走向自覺和自由,為文學理論批評提供方法論方面的理論參照。

馬列文論

綜合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美學和文藝的主要理論,從歷史發展和邏輯構成兩個層面闡釋其精要,並結合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的最新發展,揭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現代意義,並對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展開再闡釋。

研究成果

著作類

1.《二十世紀外國美學文藝學名著精義》,主編,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增訂版。

2.《文藝學方法通論》,獨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初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

3.《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基礎》,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4.《二十世紀文史哲名著精義》(上、下),與蔣光學共同主編,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5.《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叢書·藝術卷》(8冊),主編,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其中,獨著《中國藝術理性》卷,遼海出版社2001年再版(書名改為《美不勝收:藝術理性漫議》)。

6.《西方形式美學》,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修訂版(署名改為趙憲章、張輝、王雄)。

7.《西方形式美學》,主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修訂版。

8.《中國典籍精華叢書·美學精論卷》(共2冊),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國藝術理性》,獨著,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遼海出版社2001年新版(更名為《美不勝收:藝術理性漫議》)。

10.文藝美學方法論問題》,獨著,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1.《文體與形式》,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台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增訂版。

12. 《形式的誘惑》,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年版。

13. 《漢語文體與文化認同研究》,主編,中華書局2008年版。

14. 《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與朱存明合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5. 《文學變體與形式》,與包兆會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6. 《文學與形式》,與南帆、方克強、汪正龍共同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7. 《藝術與語言的關係研究》,與王汶成共同主編,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8. 《文體與圖像》,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

其它:《文學研究》、《文學評論叢刊》副主編,《文學與圖像》主編。

論文類

1.《評〈水滸〉忠義觀》,載《南京大學學報》1976年第1期。

2.《關於魯迅所到青龍山煤礦和所下礦洞的調查》,載《魯迅研究資料》(2),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3.《關於江南水師、陸師兩學堂史實的辨正》,載《魯迅研究資料》(5),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夢幻·現實·藝術》,載《鐘山》1981年第4期。

5.《試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美文學》,載《廈門大學學報》1982年文學專號。

6.《恩格斯關於現實主義的論斷和浪漫主義》,載《現代文藝論叢》(2),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馬列文論研究》(6)轉載(縮寫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與包忠文合作。

7.《伯里欣根和濟金根》,載《伊犁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2期。

8.《試論文藝上的庸俗社會學》,載《滁州師專學報》1983年第1期,與包忠文合作。

9.《心理信息的快速追蹤》,載《鐘山》1984年第2期,與安凡合作。

10.《階級分析和歷史分析相統一》,載《文學評論叢刊》(1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11.《新穎別致的微型喜劇》,載《江蘇戲劇》1985年第6期。

12.《〈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人的美學發現》,載《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13.《二十世紀文藝學方法的基本類型》,載《青春》1986年第2期。

14.《淺談普列漢諾夫的文藝社會學理論》,載《社會學研究》1986年第2期。

15.《論盧卡契文藝學的“總體性”方法》,載《江漢論壇》1986年第4期。

16.《丹納和文藝社會學的確立》,載《江西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

17.《從批判文藝學向建設文藝學的歷史性轉折》,載《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與文德培合作。

18.《文藝學移植“三論”科學的反思》,載《南京大學學報》語言文學專輯(1986)。

19.《奔向二十一世紀》,載《南京大學研究生學報》1987年第1期。

20.《論弗洛伊德的文藝心理學方法》,載《文學評論》1987年第3期。

21.《阿恩海姆與文藝學的格式塔方法》,載《當代文藝探索》1987年第4期。

22.《文藝社會學和文藝心理學的合流與廚川白村》,載《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23.《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參照系》,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九),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

24.《“結構”及其消解》,載《學術界》1988年第4期。

25.《審美經驗──藝術真實參照系》,載《新華日報》1989年1月25日。

26.《藝術形式與藝術視知覺》,載《現代攝影》(14),1988年6月出版。

27.《文學研究的方法模式及歷史走向》,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集》(1988)。

2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與文學批評》,載《當代小說理論與技巧》,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9.《心智的啟迪與本體的崇尚》,載《百科知識》1989年第11期。

30.《中國古代文論:文藝學經驗方法的歷史型態》,載《江海學刊》1990年第1期。

31.《論中國古代文論作為文藝學經驗方法的歷史屬性》,載《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第4期。

32.《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批判》,載《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33.《人的和諧──新時期文學價值觀描述》,載《學習與探索》1991年第3期。

34.《嶄新的建構 鮮活的個性》,載《學術論叢》1991年第3期。

35.《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產生及其歷史型態》,載《鎮江師專學報》1991年第4期。

36.《符號的轉換──新時期文學本體觀描述》,載《學術月刊》1992年第1期。

37.《關注人生的理論》,載《毛澤東文藝思想與文學》,南京出版社1992年5月版。

38.《柏拉圖理式論美學臆說》,載《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第5期。

39.《你失去了什麼》,載《雨花》1993年第6期。

40.《論前蘇格拉底美學的數理形式概念》,載《思想戰線》1993年第5期。

41.《走向科學的文藝學》,載《文學理論:回顧與展望》,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與張輝合作。

42.《亞里斯多德形式美學臆說》,載《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43.《形式概念的濫觴與本義》,載《文學評論》1993年第6期。

44.《關於文藝學能否作為科學的思考》,載《文論報》1994年第4期。

45.《古羅馬美學與審美二元論》,載《文藝研究》1994年第3期。

46.《“湘西情緒”:一顆藝術魂靈的勾畫》,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2期,與天雨合作。

47《文學現在式》,載《文論報》1995年6月15日第3版。

48.《文化的複製》,載《粵港企業家報》1995年1月15日。

49.《形式主義的困境與形式美學的再生》,載《江海學刊》1995年第2期。

50.《審美判斷之二律背反》,載《學術月刊》1995年第5期。

51.《文學史的概念與文學的歷史規律》,載《文學評論》1996年第2期。

52.《形式美學:中國與西方》,載《文史哲》1997年第4期。

53.《形式與道:中西美學的元概念》,載《文學理論:面向新世紀》,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

54.《康德美學的形式概念》,載《外國美學》(14),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版。

55.Form and Tao:The Meta-Concep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載《中西文化:差異與共存》(外文版),譯林出版社1998年版;又載中文版《文化:中西對話中的差異與共存》,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56.《形式的歷史化》,載《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57.《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中國化問題臆說》,載《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58.《中文系要打“中華牌”》,載《北大中文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59.《文化學的疆界與文學批評方法》,載《文學前沿》(1),首都師範大學出版1999年12月版。

60.《形式美學之可能》,載《江海學刊》2000年第3期。

61.《大學中文系何處去?》,載《青年思想家》2000年第1期,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62.《也談思想史與文學史》,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11月28日第10版。

63.《〈靈山〉文體研究》,載馬來西亞《人文雜誌》2001年第6期。韓國《中國研究》第29卷轉載,韓國外文社2002年6月版。

64.《論網路寫作及其對傳統寫作的挑戰》,載《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65.《語文教學中的跨語境接受》,載《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年3月(上半月) ,與金立群合作。

66.《中國文藝學現在和未來》,載《江海學刊》2002年第2期。

67.《詞典體小說形式分析》,載《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68.《為新學科立傳》,載《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與汪正龍合作。

69.《再論詞典體小說的形式》,載《審美文化叢刊》,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0.《陸文夫及其〈美食家〉》,載韓國《中國學研究》第23輯,韓國外文社2002年12月出版。

71.《劉勰〈文心雕龍〉二題》,載韓國《中國研究》第30卷,韓國外文社2002年12月出版。

72.《形式美學之文本調查——以〈美食家〉為例》,載《唯實》2003年第6期,《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重新發表。

73.《中國文藝理論的歷史特點》,載[韓國]《韓華學報》第二號,韓國韓華學會2003年7月25日出版。

74.《學術規範、實證精神與數字時代》,載《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5期。

75.《關於教育》,載《世紀印象——百名學者論中國文化》,華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6.《攝影與文學的藝術接口》,載《中國藝術報》2003年10月17日

77.《〈樂記〉與〈詩學〉文本比較》,載《文藝美學研究》(第三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8.《文藝學的對象應當是文學》,載《批評家的自白》,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79.《超文性戲仿文體解讀》,載《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報》2004年第3期。

80.《問題意識和歷史優先》,載《中華讀書報》2004年9月8日。

81.《形式美學與文學形式研究》,載《中南大學學報》第11卷第2期,2005年4月出版。

82.《日記的私語言說與解構》,載《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3期。

83.《日記的形式誘惑及其第一人稱權威》,載《江漢論壇》2006年第3期。

84.《2000-2004年中國文學期刊影響力報告》,與鄧三鴻合作,載《東南大學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85.《中國文學學者與論著影響力報告——2000-2004年中國文學CSSCI描述》,與白雲合作,載《文藝爭鳴》2006年第2期。

86.《2000-2004年中國文學機構和區域學術影響力報告》,與白雲合作,載《深圳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87.《2000-2004年藝術學機構和區域學術影響力報告》,與白雲合作,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88.《2000-2004年藝術學期刊載文及影響力報告》,與鄧三鴻合作,載《民族藝術研究》2006年第2期,署名上大。

89.《2000-2004年藝術學研究主題詞分析》,載《文藝研究》2006年第5期。

90.《2000-2004年藝術學學者與論著影響力報告》,與葉波合作,載《文藝爭鳴》2006年第4期。

91.《基於CSSCI的中國文學研究主題詞分析(2000-2004)》,與蘇新寧合作,載《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6期。

92.《新時期文藝學的學科建設與反思——趙憲章教授訪談錄》,與曾軍合作,載《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93.《馬克思〈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導讀),載胡有清主編《文藝學擷英——中外文論名著導讀》,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4.《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載胡有清主編《文藝學擷英——中外文論名著導讀》,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5.《傳媒時代的“語-圖”互文研究》,載《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

96.《解構及其理論意義》,載《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1期。

97.《漢語文體與文化認同》,載《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1月25日。

98.《原創教材,以啟新聲》,《文藝報》2008年5月8日

99.《2005-2006年藝術學研究影響力報告》,《中國美術研究》2008年第2期。

100.《論民間書信及其對話藝術》,《清華學報》2008年第4期。

所授課程

【一】形式美學專題研究(博士生課程,講授和討論)

梳理形式概念的歷史演變,研讀形式理論的經典名著,闡發文藝研究中的形式問題,拓展和更新學生的知識系統,啟發學生髮現學術前沿問題,提升他們的理論研究的能力。

【二】藝術學的方法論(碩士生課程,以講授為主,輔以課堂討論)

通過文藝學歷史線索的梳離,總結文藝研究的方法模式及其理論體系,剖析整個人類對於文藝現象接受、闡釋和研究的基本原則,探討文藝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思維範式和歷史規律,為學生從事文藝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研究課題

【一】《當代文學變體與形式創新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二】《漢語文體與文化認同研究》,南京大學985子項目。

【三】《藝術與語言的關係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招標課題。

五、獲獎情況

【一】《文藝學方法通論》,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4年)。

【二】《西方形式美學》,先後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7年)和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8年)。

【三】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1998年)

【四】“中文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教研項目),先後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

【五】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2002年)

【六】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2年)

【七】《文體與形式》,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5年)。

【八】《文學變體與形式》(與包兆會合作)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2年)

代表作品

【一】《文藝學方法通論》,40萬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江蘇省“七·五”社科規劃項目最終成果,1994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本書依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將文藝學方法概括為五種基本範式,對其各自特性、歷史型態及其相互關係進行了具體闡釋。《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十餘家刊物發表了書評,被認為是新時期文藝學方法論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該書被載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名著提要》和《中國文學研究年鑑1990-1992》。

【二】《西方形式美學研究——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41.7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國家“八·五”社科項目最終成果,1997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8年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該書由五篇組成(前三篇為本人執筆),依照歷史時序探討了源於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中的“形式”概念,對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內涵及外延進行了系統梳理,闡發了形式美學的歷史淵源和學科形態。

【三】《文藝美學方法論問題》,21萬字,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錢中文和童慶炳主編的“新時期文藝學建設叢書”中的一種,收錄了本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關方法論方面的論文。其中,《〈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人的美學發現》,1.6萬字,原載《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1986年獲南京市作家協會首屆“金陵文學獎”。該論文從“人”和“美”的四個關係闡發了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的美學思想,認為馬克思將人和美、人的問題和美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將人的一切本質屬性都歸結為美的屬性,將美的一切屬性都歸結為人的屬性。

【四】《文體與形式》,25萬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獲江蘇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本書收錄相關形式美學和文學形式研究方面的論文14篇。通過中國文藝學的歷史反思,對傳統的“思想史”(或稱“主題學”)的文學研究方法提出質疑,認為:只有重視形式研究,即“通過形式闡發意義”,而不是“超越形式直奔主題”,才能規避文學研究的平面化和單一模式,才能使文學研究實現“身份認同”並開創新的生機。

中南大學教授

中南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位於擁有星城美譽的長沙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首批實施“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也是國家首期“985工程”由教育部、國防科工委、湖南省三部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
周洪波[中南大學教授]
余潤蘭
張家元
齊勇峰
李玲[中南大學教授]
尉遲俊平
袁明亮
王忠欣
李清平
陳潭
梁習鋒
梁勤儉
王攸欣
曾竹青
彭國元
禹建湘
鄭貞銘
柏定國
任繼昉
潘迪夫
李夏苗
丁新華
侯先絨
吳遠寧
胡光華
印曉紅
譚外元
黨聖元
楊文地
劉志強[中南大學教授]
劉輝修
閻真[作家]
羅會鈞
張全
劉學端
王海東
覃文慶
顧幗華
楊華明[中南大學教授]
王毓華[中南大學教授]
黃柱成
夏金蘭
范曉慧
賀福安
陳文聯[中南大學教授]
朱德慶
馮其明
姜濤[中南大學教授]
胡岳華
肖佳[中南大學教授]
侯合余
宇德明
李豐良
胡曉波
李耀莊
向俊
魏麗敏
盛興旺
尹健[中南大學教授]
楊小禮
張國祥[中南大學教授]
蒲浩
吳小萍
張飛漣
李鈾
趙望達
鄧德華[中南大學教授]
李顯方
蔣麗忠
郭向榮
徐林榮
郭文華[中南大學教授]
戴公連
傅鶴林
黃方林
饒秋華
楊果林
陽軍生
王孟鈞
謝友均
劉慶潭
郭少華
文雨松
冷伍明
李亮[中南大學教授]
彭立敏
張家生[中南大學教授]
王星華
衛軍[中南大學教授]
徐志勝
周朝陽
余志武
張金榮[中南大學教授]
李麗君
肖鐵肩
黃合來
方曉平
成耀榮
江南[中南大學教授]
雷定猷
傅勤毅
楊岳[中南大學教授]
符卓
劉國偉[中南大學教授]
羅意平
史峰
田紅旗
陳治亞
劉愛英
曾長秋
高小康
胡凱[中南大學教授]
劉益才
周乃君
顏峰[中南大學教授]
李立清
曹順慶
趙憲章
彭升
蔣紹堅
鄧喬彬
歐陽文風
聶茂
譚德晶
毛宣國
彭平一
張功耀
吳炫
王岳川
王章華
黃鳴奮
張洪明
黃炎平[中南大學教授]
李春青
劉新星
劉中樹
熊元義
張鐵夫
張衛良
彭小奇
梅熾
周謙
周孑民
張忻
金元浦
周繼承
楊志弘
曾繁亭
熊呂茂
歐陽友權
徐岱
葉柏龍
歐陽宏生
唐作藩
劉寶琛
鄧啟紅
周萍
廖勝明
劉澤民
王兆鵬
朱立元
劉俐俐
蔣述卓
丁蕙
譚希培
馬龍潛
王兆勝
徐筠
陶東風
周集中
任偉新
曾慶元
陳望衡
吳思敬
歐陽國忠
周流溪
韓少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