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成就
從1967年開始,他著有專業論文70餘篇,專著17冊。曾獲傑出教學獎,中山學術獎(兩次)、徐氏科學獎、台灣地區教育部學術獎、金鼎獎。在台灣地區數學界是一位頗有貢獻的數學家。他曾任清華大學(台灣)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國立新加坡大學訪問教授(三個月)、日本北海道大學與新瀉大學訪問教授(共一年)、美國愛渥華大學正教授(一年)、南非共和國開普敦大學講座教授(兩年半)、台灣地區數學會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及監事等職務。
成長曆程

由於家境清寒,賴家甚至無法購買一雙鞋子給他。從國小一年級至國小畢業的6個年頭裡,賴漢卿總是赤腳上學。當年台灣社會中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某國小中有一位清苦的學童,在某一個情況下得了一雙鞋子,他總是愛惜地把玩著這雙得來不易的新鞋子而捨不得穿上。因此,他每天把鞋子背在肩上,依然故我赤著雙足去上學。有一天,當他走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時,一不小心,腳板給一根木刺弄破了,鮮紅的血染紅了那黃澄澄的山路。那天真的小男孩驚呼道:“天呀!還好,幸好我沒有把鞋子穿上!腳板破了,過些日子就會好起來,鞋子破了,就補不回來啊!”而賴漢卿參與了並走過了這個悲壯的時代。
1945年,日皇裕仁宣布了日本無條件向中國投降,台灣終於擺脫日本人統治。在國小四年級就讀的賴漢卿始得更好的學習機會。1947年夏,他成功地考取了嘉義初級工業學校。3年後,他再次以優異的學業成績考取了台南高級工業學校。在國中至高中畢業的6各學年,賴漢卿就讀於專攻機械科。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數學成績一直極優等,總成績亦名列前茅。
台南高級工業學校座落在台南市近郊,從嘉義水上至台南的火車裡程,當年的老火車要行走兩個多小時。故此賴漢卿每天必需在清晨5時,從他住的村莊下寮行走到水上趕上第一班6點的火車,到台南為走讀生。下午5時放學後,回到村莊已是星月高升的夜晚。故此,他總是匆匆忙忙地走在漆黑的鄉間小路上。踏著淒蒼的月色、踏著修長的影子,茫茫地奔向家中。因此賴漢卿每天在校里所學的課業,必需在火車上溫習、思考、背誦、記憶,以惡劣的環境空間換取寶貴易逝的時間。在高中時,他主修材料力學與套用力學,加上他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所以直接影響到他在日本學成後,從泛函分析走進了套用泛函分析及最最佳化理論的研究生涯中,寫下了成功的一頁。
大學時代

賴漢卿返回母系任職月余,即感到生活枯燥無味,每天只是批改低年級的學生作業,如微積分、線性代數等。比起他往日在高中當數學老師時的氣氛,有天壤之別。賴漢卿再三思量,終於鼓起勇氣向恩師道出心結,繼而表達了辭職的意願,欲重返高中教席。在得知李新民教授將創辦新竹市清華大學的數學研究所,賴乃接受了恩師的忠告,繼續留在系內且準備在來年2月初參加台灣清華大學首屆數學所招生考試。
半年後,李新民教授如期調往新竹市清華大學擔掌首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賴漢卿考取了1963年2月春季班,成為台灣清華數研所首屆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清大數研所在80餘名的考生中只錄取了7名研究生,幾番折騰,最後只剩下兩名研究生在兩年後取得首屆之碩士學位,而賴為其中一人。另一位是劉慰儂先生,後職美國波音公司研究員。
當年社會景況人物兩缺,清華亦在所難免。因此,清華在師資缺乏的情況下,只能聘請外國學人作短期訪問,開設暑期班,以救燃眉之急。第一年的暑期班開設三門課,其中一門課是美國加州大學一位教授開設的分析;第二門課是拓撲學,由楊忠道教授講授;第三門是套用數學,由葉玄教授擔任;第二年的暑期班更為精采:由幾何大師,加州伯克萊大學陳省身講授蹼幾何(Web Geometry),另一位教授則講授局部閉致T2空間(Locally compact HausdorffSpaces)。
1965年,以優異成績取得碩士學位,並留任清大數學系講師。1967年,在“周鴻經教授紀念論文集”中,發表其生平第一篇學術論文,並被美國“數學評論”收錄。在台灣早年的學術生態的大環境中,賴漢卿在而立之年便能寫出如此高水平論文,實屬台灣本土化數學研究的佼佼者。隨後兩年,他公費赴東北大學留學,並在日本學術院集刊先後發表三篇AP(G)代數及其乘運算元方面的論文。返台後,1970年,獲得台灣中山學術獎。同年,晉升為清華大學副教授。其後,賴漢卿續獲取公費,負笈東瀛。1973年,獲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日本東北帝國大學也是數學大師陳建功教授及蘇步青教授的之母校。這兩位數學先驅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留學於此。二戰後的28年間,這所位於仙台的著名學府數學所,總共才頒發了17個理學博士學位,而賴漢卿更是日本在戰敗後第一位在東北帝大拿到博士學位的台灣數學家。在負笈東瀛前後6年中,賴漢卿不僅以AP(G)代數與巴納(Banach)代數上的乘運算元獲得了東北帝大的理學博士殊榮,還先後在日本、台灣及美國發表了八篇專業論文,是寶島台灣的一顆燦爛的數學明星。
研究與教學歷程

從1965年開始,賴漢卿首先鑽研AP(G)代數及其乘運算元,將乘運算元空間用某種函式空間來刻畫區分。這些結果在調和分析上亦屬具體貢獻的一環.後來更由拓撲群上的純量函式空間,轉移至巴納空間值的函式空間去探討及刻畫乘運算元空間。這些成果後被有關數學論著多次引用。如:R.Larsen的專著:“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Multipliers”,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1980年,賴先生開始從泛函分析領域轉至泛函分析套用研究,如對策論、最最佳化理論。尤其是目標函式為集合值之函式的最最佳化問題,皆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並因此在台灣學術界先後獲得多項大獎。除中山學術著作獎(1970及1983兩次)外,他還獲得徐氏科學獎(1974)、金鼎獎(1983,那是他主持編寫“幼獅數學辭典”所受到的一個崇高肯定,對台灣地區數學漢語化有著歷史性功績)、台灣地區教育部學術獎(1984)、傑出教學獎(1987)及多次台灣地區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賴漢卿除參與台灣地區及外國的學術會議外,他亦曾應邀於1987—1988年間,前往美國愛渥華(Iowa)大學任職正教授,講授微分方程與調和分析。與Kirk(當時愛大數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定點理論)及林伯祿教授等相交遊。賴漢卿教授亦與樊教授相從交往。1983年夏,樊教授曾在台灣高雄的宴席上親口對賴先生的學術下評語:“我想,在未來的數年裡,賴教授在泛函分析乘運算元上的成果將占有世界性的席位。”5年後(1988),樊教授在重訪台灣數學界時,再次高興地告訴賴先生:“您的文章(曾在 Mathematical Surveys and Monographsno. 29, 1988“馴服群”(Amenability)的專著(著者: A. T.Peterson)被引用!”
1990至1992年,受聘於南非共和國之開普敦大學為講座正教授(即美國之榮譽教授)。是台灣地區第一位踏入南半球國度的數學家。
他先後曾任1983—1984、1986—1988兩屆的台灣地區數學學會理事長。也曾帶領台灣地區數學家,參與1983年在波蘭華沙舉行的世界數學家會議(ICM),此外,分別在1986年參與美國伯克萊的ICM及1990年的日本京都的ICM。
發揮餘熱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峽兩岸尚未開放的日子裡,賴教授早在1988年夏天已走訪大陸北京的清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參與華羅庚教授逝世二周年的紀念學術會議。與大陸數學界翹楚萬哲先教授、楊樂教授、王元教授、谷超豪校長等交換了很多意見。對大陸、港、台三地頻繁的學術交流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