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碩民

蔣碩民

蔣碩民(Jiang Shuomin),1913年3月11日出生在北京,1992年5月11日在北京去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是偏微分方程、近世代數。蔣碩民是中國偏微分方程學科的先行者,近世代數早期介紹者之一。他集中西學問於一身,培養了眾多的優秀人才,把畢生的精力全部貢獻給了教育事業。

基本信息

個人生平

1913年3月11日出生在北京

1917年進入上海神州女學國小部學習

1922年秋,蔣碩民進入了上海同濟中學

1928年夏,從同濟中學畢業,他年僅15歲

1928年秋,進入世界有名的德國哥廷根(GoMinben)大學學習

1935年6月19日,獲得馬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5年秋,蔣碩民任南開大學數學系教授,年僅22歲

1938年,蔣碩民在西南聯大與楊維儀女士結婚

1947年蔣碩民由南開大學休假去紐約柯朗研究所進修

1948年,任昆明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

1954年,蔣碩民調到北京師範大學

1955年,到北京大學西語系工作

1992年5月11日,在北京去世

幼年教育

外祖母特別重視對他的教育。在他不足2歲牙牙學語之時,便教他認字識數;稍大一點,便給他講故事。蔣碩民人極聰敏,肯用心,記憶力極強,外祖母教育也得法,因此,從小就接受了許多文化知識,培養了對學習的濃厚興趣。1917年當他家從北京搬到上海時,年僅4歲的碩民,便進入了上海神州女學國小部學習。這個學校是其姨母張默君主辦的。碩民不僅課堂學業完成得好,課後還廣泛閱讀家中大量藏書,拿起百科全書,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年僅9歲時,便修完了國小的課程。

1922年秋,蔣碩民進入了上海同濟中學。他不僅對數理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語文、中外歷史、地理及德語等也興趣很濃,各門課程年年都獲得優異成績,在全校學生中出類拔萃、名列前茅。1928年夏,從同濟中學畢業時,他年僅15歲。

德國留學

就其家庭情況,蔣碩民本可依隨其父從政,在畢業後謀上一官半職;但他志不在此,而願致力於科學教育事業,成為一名學者。

1928年秋,蔣碩民選定了並前往世界有名的德國哥廷根(GoMinben)大學學習。這是當時全世界的數學中心,在純粹數學和套用數學方面,精英薈萃,名家雲集。其中有劃時代的數學大家希爾伯特(HilbeM),有偏微分方程的開拓者柯朗(CoMmnt),有近世代數的權威諾持,有計算機鼻相馮·諾依曼(vonNeumnnn)等等。蔣碩民得到這些大師的親授,打下了深廣的數學基礎。蔣碩民之所以決定投考哥廷根大學讀數學,大都是受了數學者師魏時珍(嗣簽)博士的影響。後來他義認識了朱公理博士。魏時珍相朱公理都是哥廷根大學柯朗教授的學生。他們回國不

久,短期在同濟兼課。蔣碩民很幸運地得到他們的指導。同去哥廷根大學留學的有程統淮。他後來是蔣碩民的二妹夫,又是蔣碩民在西南聯大時的同事,曾任美國麻省州立大學數學教授。他回憶了留學時的情況:

留學第一年的課程,有普通物理。這是理學院的必修課,每周54、時,聽講的學生近500人,由Pohl教授和他的助手在一個大講台上做物理基本規律的表演。此外,每周三下午由教授弗蘭克(Fnank,1925年曾獲諾貝爾獎)及其助教洪德(Hund)共同指導學生做實驗。有一天做實驗,根據參考書所得的Da施皮分布在一根直線上。蔣碩民與程硫淮所得的Dara分布卻很廣。下課的時間到了,實驗結果仍達不到要求,無法交卷,他們非常著急。洪德走過來,笑著說:“你們想要得到想要的結果嗎?這是做不到的事!因為實驗環境不適宜,儀器也太粗糙。”弗蘭克教授也走過來,向他們解釋說,要相信自己,不要信書;做實驗是睜開眼睛做“權迷藏”。

微積分課每周4小時。還有一個上午在課堂上做題,由教授相講師答疑。蔣碩民逐漸與問朗、賴維(1dwy)、雷立奇(Rellich)熟悉起來。在他們的鼓勵與指導下,蔣碩民繼續選修物理、分析,持別是偏微分方程等課程,並且成為他們的好學生。除此之外,他還勤奮攻讀代數。當時荷蘭訪問學者范·德·瓦爾鎔(van derwaerden)正在哥廷很大學寫書,常與諾持教授在一起討論。他們把寫出的材料油印出來,供學生購用。蔣碩民研讀了這些講義,對近世代數有了較深刻的理解。

從1932年起,蔣碩民積極參加了雷立奇教授主持的討論班,學習希爾伯特空間運算元方法及其套用在施羅鎔程式上的問題。蔣碩民是討論班的助教、幫助雷立奇寫講義,有時還上講台解釋。

蔣碩民的博士導師原為何朗。他得到柯朗所擬定的題目後,經過將近一個學期的時間,證出該題是錯誤的,才又換成為“雙元N次偏微分力程的一個混合邊值問題”,這是偏微分方程中一個層次相當高的命題。柯朗教授是猶太人。1933年希持勒上台後迫害猶太人,1934年柯朗教授被迫逃亡美國,進入了紐約大學。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該校持地設立柯朗研究所。柯朗教授走後,蔣碩民的博士論文由雷立奇教授指導。雷立奇教授所研究的課題,一部分是關於希爾伯特空間運算元的擾動(PeMubati。n)問題(曾在1949年國際數學人士集會上作了一小時的報告),大部分則是討論不常見的偏微分方程式。此外,他的緊性準則(CompactnessLriterion)(1930)套用甚廣。1934年秋,雷立奇被聘為馬堡大學數學系教授,蔣碩民隨其前往,一方面撰寫論文,一方面幫助雷立奇做些工作。經過近一年的刻苦研究,博士論文《一個關於兩個變數M階偏微分方程的混合邊值問題》在1935年6月19日獲得通過。此論文使他獲得馬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程築淮對蔣的博士論文作了這樣的評價:

(1)選出了一種特別類型的線性偏微分方程式;

(2)適當選擇混合邊值;

(3)證明新類型方程式有唯一的解,取此邊值。證明方法是用相仿的黎曼方法來構造“基本解”(所選的方程式是(M次,2元))p(1)與(2)的選擇與雷立奇所做過的一個邊值問題有關。蔣碩民的論文大大地推廣了Rel價h的結果。

蔣碩民在即將畢業之時,南開大學數學系姜立夫教授正在德國訪問,他對蔣碩民淵博的學識非常欣賞,聘他去南開任教。1935年秋,蔣碩民任南開大學數學系教授,年僅22歲。

教育生涯

從南開到西南聯大

蔣碩民到南開的第一年是為四年級學生開設近世代數和代數幾何學,這是南開數學系旨次開設的兩門新課,國內其他名牌大學很少開設。當時全班學生雖只有5入,但他絕不馬虎,備課和講授都極認真。1936年,他共開了微分方程解法、函式論、三角級數二門課,同時,還與姜立夫合開了一門算學選讀,每周達11學時,工作量很大。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南開大學被迫迂往長沙,並與清華、北大一起聯合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雲南昆明,組成丁西南聯合大學。蔣頂民隨學校輾轉到了昆明。當時的西南聯大,精英薈萃,集中了國內員優秀的人才,算學系中有姜立夫、江澤涵、陳省身、華羅庚、許寶騾、申又彬、程婉淮、楊武之、鄭之蓄、趙訪熊、曾遠榮、劉晉年、張希陸。

在聯大,蔣碩民開了兩門課,一是高等代數,二是偏微分方程,還有一個代數討論班。當時.偏微分方程在國內還不被人重視。他開的高等代數課,很受學生歡迎,聽課人很多。代數討論班是為四年級學生開的:三門選修課中的一門,另外兩門選修課是形勢幾何討論班和分析討論班,由江澤涵、陳省身、華羅庚、蔣碩民等主持。課程進行方式是不定期的學術演講與討論,也有學生作的讀書報告。在討論班上,師生都參加聽講,互相切磋,擴大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和能力,學術研究氣氛相當濃厚。蔣碩民敗類旁通,在討論會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8年,蔣碩民在西南聯大與楊維儀女士(1916—1994)結婚。她生於昆明,1932年高中畢業後去法國里昂中法大學留學,抗日戰爭開始後回國。1955年到北京大學西語系工作,先後任法語講師、副教授、教授。她—直是蔣碩民的賢內助。

1940年7月,日軍飛機串壟不斷,為此,聯大決定在四川敘永成立分校。當時昆明的生活條件相當艱苦,而敘永的生活條件更艱苦,沒有電燈,吃水都必須自己去挑,因此許多人都不願去。但蔣碩民卻不顧,與程硫淮等自願前往。分校由校務委員會主持,主任楊振盧,蔣碩民被指定為委員。敘水分校的學生是該年招收的一年級新生。此前蔣碩民都是講授專業課,現在則要講授基礎課,而且是他首次講授微積分。他愉快地接受丁教學任務。

當西南聯大敘水分校迂迴昆明時,他應聘到設在貴州猖譚的浙江大學任教授,講授近世代數、數理方程、微分方程等課程,直至1944年又重返西南聯大。當時在猖潭浙江大學數學系任教,現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員的張素誠回憶說:“在猖潭期間,漸大數學系學生的課程,宅要是為陳建功、蘇步青兩位先生從事的三角級數論和射影微分幾何學做前期準備的。蔣碩民先生到調潭授近世代數學與微分方程論,對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術見解,起了重要

的作用。”

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南開、北大及清華三校各回原址。1947年蔣碩民由南開大學休假去紐約柯朗研究所進修。程硫淮問他是否有意留在美國。他認為美國的種族鴻溝不久會引起社會紛亂,而且他的子女多,因此願意回中國做事。

從昆明師院到北京師大

西南聯大結束時,為昆明留下了一所師範院校——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改名為雲南師範大學)。1948年蔣碩民往昆明探親時,原清華大學教授、時任昆明師院數學系主任楊武之,堅請他留下接任系主任。他從命就任,並於1950年又兼任學院教務長,直至1954年。在昆明期間,他不僅親自為高年級學生講授近世代數、複變函數、高等數學、數論及張量分析等課程,還有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不管負擔多重,他都兢兢業業做好每件工作。他很注重教學改革,親自創設7—門獨具特色的課程,叫做“初等數學講習”。這是三四年級的必修課,由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主持,每兩周進行一次,每次2至3學時。課題由主持教師選定,兩周前通知學生準備。還要求全系師生都參加聽講,中途可以質疑、提問、討論,講完後認真講評。這種教學方式,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使學生得到了教學鍛鍊的機會。實踐證明這是師範院校培養和訓練教師的好手段、好方法。時隔數十年,成年的雲南帥大數學系,在當時經歷過這個課程鍛鍊的教師提議下,又重新恢復了這門課程。

為辦好昆明師院數學系,蔣碩民傾注丁大量心血。昆明師院由於建校不久,師資力量不足,蔣碩民首先意識到必須儘快培養年輕教師。為此,凡需開設什麼新課,他都自己先開,由一位講師及一位助教旁聽,第二年這門課就交給他們負責,而他自己又另開新課。由於他數學功底雄厚,知識淵博,所開課程遍及分析、幾何、代數三大領域,有時.同時開設三門課。他上課時,教室的最後—排常坐滿了教師,除數學系教師外,還有物理系相外校教師。到1954年他離開時,昆明師院數學系已發展成為具有堅實基礎,並在雲南數學教育界享有盛譽的系科了。

1954年,蔣碩民調到北京師範大學。他先後主辦了分析數學方而的青年教師討論班、進修班、研究生班及助教班等,招負起了培養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工作。討論班和進修班的教學方法,仍然是按照昆明師範學院的辦法,由學員主講,教師相學生一起聽,然後進行講評。此外,蔣碩民還為研究生班、助教班系統講授實變函式論.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課程。

家庭背景

蔣碩民生於北京一個民主革命派的家庭。其父蔣作賓,1905年在日本加入問盟會,後參加辛亥革命,曾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及南京國民政府委員及軍事委員會委員,駐德、日等國公使及首任駐日大使,安徽省主席等一系列要職。1942年病逝重慶。母親張宏楚,是辛亥革命志士張通典之女。外祖母何超生,是回人自辦女子學校的創始人之一。蔣碩民就是在外祖母撫育下長大的。蔣碩民是家中長子,有同父母兄弟姐妹13人,繼母所生弟妹2人。

後世評價

蔣碩民待人熱誠、謙虛達人,從不與人爭名利,生活儉樸,有口皆碑。程頤淮教授說:碩民為人負責、自立、謙遜、助人。在姜立夫去世後設立姜立夫教育基金時,他非常慷慨地拿出大部分積苦作為基金會的基金,供培養育年人才之用。其高尚品德,堪為師表,深得人們的尊敬相稱讚。

蔣碩民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但是除了在哥廷根大學畢業時的論文外,此後始終末再有學術著述發表,甚至未能把自己積累的講稿整理出版,這對他來說是深感遺憾的。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