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外取戰略

資源外取戰略

資源外取戰略(Outsourcing Strategy),又稱外包戰略,資源外取(Out sourcing)源於社會分工的概念,但是隨著企業管理方式和相關理論的發展,它正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容。透過對資源外取的含義、發展的過程和動因、理論基礎的回顧和總結,可以更好地把握資源外取戰略的實質,並且能夠預見到這一戰略今後的發展趨勢。

起源來由

基本上,“資源外取”一詞是由於信息系統外包(Information system Out Sourcing)才產生的名詞,發展至今其涵蓋的層面已非常廣泛,簡單地講其含義就是將自己的一些業務“包”給“外”面去做,這一管理用語是指將一些傳統上由企業內部人員負責的非核心資源外取給外部資源供應商。關於資源外取的相關名詞為數不少,例如:“外部契約(Contractingoutn)”、“專用化(Privatizing)”、“外部依賴管理(Managemenbygoingoutside)”、“服務供應(Supportservice)”等;中文則有“外包”(台灣的一般說法)、“外包服務“及“資源外取”等名詞,雖然用語有所不同,但其主要內涵則是一致的。

戰略釋義

資源外取戰略資源外取戰略
簡單地說,資源外取就是“將組織運作所需的部分(非關鍵功能)以契約方式交由外部資源供應商負責”。對於資源外取目前還沒有一個大家所公認的、統一的定義,美國的資源外取研究所(The Outsourcing Institute)認為“資源外取是一種通過有選擇地將一些功能(及其日常管理)轉交給第三方供應商來圍繞核心力量進行的企業重新設計”。這一定義較為準確地說明了資源外取的基本含義,但是卻未能突出其戰略特徵,也沒有反映資源外取的發展趨勢,所以略顯狹隘。因此應時代環境的變革,有學者將資源外取的定義擴大為:“假若有一份工作,外面的組織能做得比組織本身更有效率而且便宜,則此份工作應由外面的組織來做,假如組織本身能將此工作做得較好,則此工作應該保持自製。”

此外,還有研究者認為資源外取是再造工程(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或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的副產品,此類說法雖然未與資源外取的戰略思想相矛盾,但是還顯得有些狹隘。事實上,從目前的發展方向來看,資源外取是對非核心力量或非優勢資源的外部化獲取,它的內涵非常寬廣。

企業界的不斷實踐和理論界倘不懈研究使得“資源外取”的概念得以不斷擴展,使用外部供應的領域已經從辦公機器的管理、職工食堂的工作飯和保全與物業管理等經營活動的邊線性內容擴展到包括產品設計、製造(Original Equipomene Manufacturing,OEM)和信息系統管理等經營活動的關鍵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它已經逐步從一種經營措施發展成一種戰略,其內涵已開始包括企業非優勢資源的外部化獲取、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戰略聯盟價值管理(ValueManagement)等一系列重要的戰略問題。在這一趨勢下,“資源外取”的提法已經顯得過於狹隘,不能滿足理論研究和企業實踐的要求,但“資源外取”的譯法卻能反映其戰略特徵。

動因

資源外取戰略資源外取戰略
資源外取之所以廣受關注,並且在實踐中有著越來越深入的套用,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主要動因。

1、研究開發的難度及成本

當今的研究開發(Reseau:hand DeveIOpment,R&D)的成果不斷將產品推向高科技化和複雜化,一種新產品的問世往往涉及越來越多的複雜技術領域,經過越來越多的生產和經營環節。從產品的策劃設計、研究開發到批量生產市場銷售售後服務,產品的價值鏈構成了一個規模越來越大的系統工程。這一工程規模之巨大,即使一些巨型的跨國公司也難以獨立承擔,更何況普通的中小企業。如果一家公司在自己經營的各個環節均採用先進的技術,不僅需要巨額投人,而且還要承受因技術迅速變化所造成的無形折舊損失,這就要求企業在保持自己核心業務的技術優勢的同時,考慮將其它次要的方面交與他人。

2、資源獲取的難度增加

資源的稀缺因人類社會活動與消費生活的延續和豐富而日趨嚴重,這一問題使企業認識到獲取有限的資源所需付出的努力也越來越多。由於自然、歷史或技術的原因,有些企業在某些資源的擁有上有較為突出的優勢;其它企業要想獲取同樣的優勢,即便可能,也要比那些資源上占有優勢的企業付出高額的代價。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企業不能一味地去獵取各種資源,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資源的獲取和利用的問題。企業意識到;在一個資源日益稀缺的時代,資源應該消耗在共同取得成功上,而不是消耗在擊敗其他群體上,通過外包將其他公司的優勢資源整合到本企業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戰略效果。

3、市場需求的變化

在一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市場中,消費者的需求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信息共享(Infomation Sharing)的加快,使消費者的愛好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斷變化。今天適銷對路的產品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被拋棄,許多經銷商都在感嘆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難以把握,產品的生命周期(Productlife Cycle,PLC)越來越短,產品必須不斷升級換代。

以往的管理方式不再適應全球化、網路化的市場競爭,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在不斷改善其內部管理的同時,都在擴展自己的活動領域,並且發現僅靠自己企業的資源不可能有效地參與市場競爭,必須把價值鏈上的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s&Inerest Groups),如供應商客戶、製造工廠、分銷網路等納人一個緊密的供應鏈中。因此,企業的戰略思想和管理技術也必須緊跟不斷變化的市場競爭的需求,不斷地在其寬度深度(Width&Depth)上加以完善和更新,並且培養更強的敏捷競爭力(Agility Competence)。這些方面的要求是一個追求在各個業務領域都面面俱到的企業難以達到的,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進行資源外取,與有關方面結成戰略性的信賴聯盟(Trust Alliance),共享資源,共擔風險。

戰略優勢

資源外取戰略資源外取戰略
1、降低成本

企業採用職能外取戰略,可通過專業公司規模化、專業化經營降低其成本,這是生產、信息系統和物流外取等各種外取形式所具有的最主要優勢。由於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高效率,許多承包商在其專業領域都擁有比外取企業更有效的資源和組織。這些公司通過承攬大量外取業務,通過規模經營實現比單個企業經營高得多的經營效率,因而能夠以優質低價為外取企業提供服務,幫助其降低成本。

如2002年2月25日,全美第四大信用卡公司——美國運通與IBM簽訂為期7年、價值高達40億美元的IT業務外取契約,由IBM對其網站、網路伺服器、數據存儲和售後支持實行主機託管。據估計,這一舉措將為運通節省數以億美元計的成本。而世界最大的企業級軟體公司——Oracle公司的業務資料表明,目前200多家使用Oracle技術外取的早期用戶已成功地把資料庫管理成本降低了46%.

2、最佳化企業資本結構

將相關內部職能外取給專業公司運營,企業就不需為實現該項職能而進行相關投資,如建廠生產、購置信息設備和運輸設備等。相關投資減少,將降低固定資產在資本結構中的比例,從而有利於最佳化企業的資本結構,使得企業單位產品所承擔的固定成本比例下降,這為企業採用主動性的價值戰略創造了條件。

3、實現風險分散

通過職能外取,企業可以與外部合作夥伴共同分擔風險,並使企業組織結構更富有變化。另外,從財務角度講,外取可以把固定設備和專有技術的固定成本完全轉換成變化成本,化解因大量固定資產投資引起的高額投資風險,避免設備閒置,從而有效地減少資金占有率,降低組織的退出屏障和組織的轉換成本,實現經營風險的壓縮,提高企業的靈活性。

4、有利於開拓市場

職能外取戰略特別是生產外取戰略,通過讓有關承包企業進行相關生產的職能運營,能夠使企業的產品有效地滲透到當地市場。特別是對跨國企業來講,產品直接在目標國家市場進行外取生產和銷售,不僅能夠直接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而且也是將產品迅速滲入該國市場的重要手段。

台灣宏基電腦外取生產就是典型的成功外取案例。它通過對以往的生產格局進行流程再造,將以台灣為主的生產系統轉變為在台灣生產主機板、外取裝和監視器等關鍵零部件,其他部件則外取給市場地廠商生產,然後在市場地組裝銷售,再提供給世界各地消費者。這種模式大幅度降低了產品進入國外市場的成本,也使產品的庫存時間大大縮減。

5、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把非核心業務外取,就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從事自己的核心業務,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集中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這也是職能外取戰略的核心。

如,IBM在PC研發、品牌管理以及探索更新的個人計算模式上,比PC製造更有優勢。因此,IBM將其PC製造外取出去,以便更加專注於自己更具比較優勢的領域。直銷是戴爾的立業之本,因此,戴爾把生產、運送和售後服務等業務外取給專業公司去完成,而將自己的資源進行集中,專心於為客戶提供最快的定製服務這一核心領域。

資源外取戰略人力資源外包流程系統
6、服務行為公司化

企業以簽約形式將其職能外取給服務商,服務商在收取費用的同時,必須按照有關契約提供服務。而服務行為的契約化、公司化與企業的內部管理相比則更具效果和法律效應。企業若對其服務不滿意可更換服務商,對其因服務差錯所造成的損失也能獲得相應補償。

7、獲得專業化服務和相關配套支持

將相關內部職能外取給專業公司運營,除了可降低成本之外,因服務商為該領域的專業公司,擁有專業的人才、技術、設備,企業更可以獲得專業化服務。此外,專業外取服務商本身所具有的專業隊伍、供貨渠道、行業經驗、業務體系等,還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潛在利益。

如,美國運通與IBM簽訂IT業務外取契約後,IBM將全面最佳化運通全球的計算機系統和網站,並將通過美國運通在鳳凰城和明尼亞波利斯兩地的設備向運通的全球機構提供數據中心和電腦服務。IBM不久還將在美國運通的全球分公司推出現場技術支持服務。前面提到的Oracle公司,其提供的IT外取服務不僅使其客戶降低了成本,而且在服務支持方面,使客戶解決問題的速度提高了50%.

8、最佳化人力資源

企業採用職能外取戰略,可以壓縮企業人員,更能解決專業人才流失和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問題。這一問題在企業信息系統中尤為突出。IT的規劃、管理、實施和維護是一項技術複雜、成本高昂、變化頻繁、人員素質要求高的系統工程,企業自己操作雖然可靠,但信息技術的廣泛性、複雜性決定企業不可能配備技術很全面的專業人員從事企業自身的IT工作。同時,目前世界各國IT人才炙手可熱,其薪酬遠遠高出其他行業。而企業自身網路的狹隘性使一些專業人員難以有用武之地,且可能使其落後於日新月異的技術變化,因此造成一流的IT技術人才難以紮根,而實際運營維護的人員專業化程度不夠,企業其他部門對IT人才的高工資微辭不斷,極大地影響企業IT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和經濟性。而實行外取則可以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如在外取前,美國運通有一個世界級IT運營部門,每天需要處理10億次交易,支持全球200多個國家的業務運行。而與IBM簽訂IT業務外取契約後,其原有2000名IT技術人員都轉入IBM公司。由IBM對其網站、網路伺服器、數據存儲和售後支持實行主機託管,這大大最佳化了運通的人員結構。

9、容易獲得先動效應

通過職能外取戰略特別是生產外取和信息系統外取等戰略,企業可迅速獲得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同時也可獲得先動效應。

以上分析了職能外取戰略的優點,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反之,則會產生弊端。如業務外取在減輕企業對相關業務運營壓力的同時,將增大企業責任外移的可能性,公司有可能喪失對外取的控制,進而影響到公司整個業務的發展。此外,可能會影響到員工的情緒和企業的凝聚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研製新一代產品的能力。因此,並非所有企業都能開展職能外取,西方開展職能外取的企業多是同業中的佼佼者,有強大的技術體系和品牌優勢為支撐。

目前,職能外取戰略已成為歐盟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據2003年項目外取全球年會準備工作組介紹,2001年世界項目外取已達3.78萬億美元,占全球商務活動的14%.2003年這一數字將達到5.13萬億美元,並且今後將以年增20%的速度發展。而職能外取戰略對中國企業還較為陌生。入世後,中國企業日益面對來自國內外的激烈競爭,一些大型公司也應該在綜合考慮企業自身條件、環境等因素的基礎上,採取職能外取戰略,以進一步提高自身競爭力。

潛在風險

資源外取戰略資源外取戰略
一般來講,很少有企業能在各種經營資源上均超過競爭對手,必然有核心與非核心之分,這是與優勢資源和非優勢資源相對應的。能夠產生競爭優勢的資源是必須留在組織內部的(In-sourcing),否則企業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對於那些非優勢的資源企業則可以選擇內部擁有和外部獲取兩種方式。在今天許多企業都加強了資源外取的實踐,這其中有不少企業獲得了節約成本、確保敏捷性、協同效應、降低經營風險等巨大的戰略效用。

同其他許多戰略一樣,資源外取戰略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可能帶來效用的同時,也潛藏了許多戰略性的風險。因此,企業在進行資源外取決策時,必須對該戰略的可能效用和潛在風險有充分的認識。

如果資源外取市場是完全可靠和有效的,那么企業可以將除核心業務之外的所有活動外包出去。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資源外取市場是不完美的,因此通過將某些業務全部地或部分地外包出去來進行資源外取,在創造出許多新的戰略機會的同時,也在控制、價格質量、時間等其他關鍵方面帶來了潛在的風險。通常來講,資源外取戰略的潛在風險主要是:

1、關鍵技能的喪失或技能培養不當;

2、跨功能性技能的喪失;

3、對資源供應商的失控三個方面。

框架設計

資源外取戰略外取流程圖
企業進行資源外取必須以對本企業核心力量的識別和加強為基礎,只有明確了本企業的核心力量,才能使資源外取戰略獲得較高的效率。資源外取決策為企業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其核心的能力,並為這些能力進一步放大提供了機會,但是如果企業對關鍵性的技術或顧客信息缺乏了解,那么就會因資源外取給自己創造一個競爭者。

1、識別核心力量

資源外取能夠使企業的業務範圍更加集中,允許管理者將精力集中於核心力量的開拓和發展。然而,對企業的核心力量和非核心力量進行區分是非常困難的。簡單地說,企業的核心力量是企業能力精髓所在,它是為顧客持續提供突出價值的業務過程的組合。企業在某一業務上的突出業績並不意味著該項業務就一定是戰略核心的一部分。在識別了本企業的核心力量之後,也就明確了非核心的能力從而確定了資源外取在理論上可能的最大範圍。但是,企業往往發現自己有時候並不能直接依據非核心的能力做出資源外取的決策,因為非核心力量(或核心力量)大多要與其它的資源結合起來落實到多體的功能或業務中去。

2、資源外取戰略的決策依據

資源外取戰略可能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戰略結果。因此必須對有關的決策採取嚴謹的態度,做出恰當的選擇。JamesB.Quinn等人曾經就使用外部還是內部供應的問題提出過一些指導意見,他們認關“一個組織應該將價值創造體系中的每項活動定義為一種服務;仔細分析每項服務活動,看其是否能成為世界最佳;對於那些不能通過公司內部供應成關世界最佳的活動,就將其取消、外包或與他入合作”;類似的說法也經常被Hamel和prahalad等核心力量理論的倡導者所提到。戰略性的資源外取決策需要對許多戰略性的因素進行綜合的和周密的考慮,任何一方面的疏忽都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戰略後果。下面便逐一地對這些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

(1)、經營環境

一般說來,市場需求高度的不確定性和激烈的競爭會減輕資源內部化的優勢,因為這樣做存在著能力過剩的風險,不利於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靈活應變。所以.當市場需求的波動性加強、利用內部化資源的經濟性變得不確定的時候,就應該對有關內部資源的投入進行反思,而反思的結果往往是進行資源外取。資源外取戰略的成敗與否(或放用的多寡)直接依賴於資源外取方和資源供應商的合作與信賴關係的建立和維持。因此,面對擁有不同背景的合作者,對合作的難易程度要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說要儘量準確地估計到許多用於維護信賴的隱性成本。在對經營環境進行分析的時候,還應重點考慮與潛在合作者溝通的物質渠道是否暢通以及合作雙方所在國或地區在契約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2)、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往往是進行資源外取的最原始的動機。雖然波特(M.Porter)將低成本和差異化區分為兩種不同的基本戰略,但即便是那些通過差異化進行競爭的公司也需要獲得與其戰略相匹配的低成本。在資源外取活動中,資源供應商往往擁有規模、學習效應、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優勢,這些都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驅動因素,因此資源外取者可以藉此獲得較為顯著的成本降低。

要想降低成本,企業的決策者必須對總成本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全面的分解和剖析,而且應該注意——在進行成本估算時不僅要考慮到顯性的成本,還要考慮到隱性的成本。然後,再將通過內部資源完成某項業務的總成本與藉助資源外取完成此項任務的總成本進行對比。

(3)、技術的複雜化

資源外取戰略企業內部開發的技術必須對持續的競爭優勢有突出的支持作用。
企業要想培養和維持競爭優勢必須要擁有一項或更多的技術,而且還要具備將這些技術轉化成競爭優勢的能力,甚至有時還要去帶頭進行技術開發。現在技術開發已經變得越來越昂貴,並且還可能不會帶來任何戰略效用。因此,有關在本企業內部開發何種技術的決策是高度選擇性的,在企業內部開發的技術必須對持續的競爭優勢有突出的支持作用。

技術的複雜化和開發成本升高、風險加大是導致資源外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一個以技術或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結構中,企業戰略性的資源外取決策大多涉及技術資源的獲取,因而技術因素也就成了進行資源外取決策德要突出考慮的問題。

(4)、與資源供應商關係

企業與其資源供應商(潛在的和已有的)的關係會給企業帶來增強經營績效和競爭優勢的機會,並且可能導致資源外取方在組織結構等方面深遠的變化。但是,供應關係也會產生許多新的危險。同時,合格資源供應商的可獲得性是影響資源外取決策的一個突出因素。

尋找資源供應商要對可能的情況有充分考慮,包括:尋找新的外部資源供應商所承擔包括與新資源供應商談判費用在內的轉換成本;重新與以前曾經拒絕的供方商接觸;當不能找到對現有供應商合適的替代者,企業重新回到資源的內部供應,使自己在已經有些“生疏”的業務領域達到要求的水平所遇到的困難。

雙方合作關係要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之上。這種關係應該是長期的,能夠實現與資源外取有失效用的,並且外包方和資源供應方相互適應所產生的優勢得到加強。合作企業之間的相互適應是多方面的,包括調整倉儲水平或供貨系統等的後勤、計畫和日程安排以及行政財務技術開發的形式等。

總之,企業在做出資源外取的戰略決策之前,必須對潛在的資源供應商進行慎重的篩選,對以下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和估計:供應商的能力和企業文化及其與本企業的互補性;對服務水平和合作關係的預期;如何創造一種公平的氣氛;如何確保關鍵的人和群體了解合作關係的合理性並支持這種關係;對資源供應商的績效進行監控的難易程度。

外取方式

資源外取戰略日產汽車貼牌生產克萊斯勒“騏達”
職能外取戰略做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新手段,目前已廣泛為歐盟企業套用。其中,生產外取和信息系統外取做為職能外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套用最為普遍。

1、生產外取

也稱“貼牌”生產,即企業將原本自行生產或應自行生產的業務外取給其他企業,其中典型事例有:

傳統產業領域中,NIKE是通過外取創造巨額財富的典型。該公司把所有產品外取給全球各地的廠家生產,而自己則專注於產品款式設計及品牌形象的塑造,這一戰略使其成為體育用品行業著名跨國公司。

計算機領域職能外取戰略已成為大企業普遍採用的策略。如:康柏只生產占營業額10%的高檔伺服器;惠普將所有印表機計算機和低檔伺服器的生產外取;IBM將所有台式機外取給專業電子代理加工廠商生產。台灣的林百里(BarryLam)並不為人所熟知,但在它的生產線上,一年會產出數百萬台印著IBM康柏蘋果惠普西門子戴爾等幾乎所有的著名品牌標籤的筆記本電腦。

在手機領域也是如此。Celestica獲得摩托羅拉10億美元手機外取生產訂單;美國OEM巨頭偉創力更是獲得摩托羅拉300億美元的通信設備外取生產訂單,此外,它還得到愛立信30億美元的手機外取生產訂單。在中國市場上,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手機也基本上是通過首信和東方通信來外取生產的。不久前,飛利浦把其在全球的手機生產力量都轉移到了中國,甚至把手機的研發和設計部門也徹底外取給中國電子(CMC)。

2、信息系統外取

即企業將自己的信息部門外取給具有專業技術的服務商,以契約形式要求服務商為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信息系統外取服務的種類很多,大體有:系統操作網路設計、開發和管理,套用系統設計、開發和維護,系統集成,信息技術顧問,業務過程管理,用戶支持,系統支援和復原服務等。信息系統外取是職能外取的又一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IT業界目前套用最廣的經營手法,這從近期世界各大IT承包商簽署的一系列全球服務訂單即可見證:

惠普諾基亞公司簽署為期3年、價值1.85億美元的IT外取協定,康柏宣布獲得美國快遞公司一項長達5年、價值數百萬美元的IT外取契約,同時還成為美國郵政總局唯一指定的IT方案和服務供應商,合作時間長達5年;CSC(Computer Sciences)宣布與美國Gulfstream航空局簽署長達10年、價值5.1億美元的IT服務外取契約;美國EDS公司宣布與PhilipSSemiconductors等三家公司簽署了三項外取契約,交易總額達4億美元。

方式選擇

資源外取戰略資源外包
在對企業經營的某一具體部分做出資源外取戰略決策之後,便要對資源外取戰略的具體實現方式做出選擇。資源供應商選擇的具體方式有很多種,每一種方式也就意味著不同的控制力度。如果某項業務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程度較高,而且對競爭優勢的潛在貢獻較大,那么就應該對此項業務進行較為嚴密的控制,如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等。相反,如果某項業務失控後的潛在損失較小,對競爭優勢的潛在貢獻也不大,那么就應該以控制力度較小的方式將其外包出去,如辦公室的清掃工作等。對於那些介於這兩種極端情況的中間狀態,管理者需要對各種因素做出平衡,有創造性地選擇適當的資源外取方式。

1、選擇資源外取戰略的決策要點

Quinn等學者提出的7個戰略性的問題,企業可以在選擇資源外取戰略的具體方式時參考。管理者在深入調查和分析了本企業的核心力量、經營環境、成本、技術、與資源供應商的關係等問題之後,可以依據這一思考框架對上述因素進行整理,決定資源外取的具體實現方式。這7個問題是如下內容:

(1)是否真想長期地在企業內部製造某項產品或服務?如果想的話,人們是否願意進行必要的投資以保持一種領先的地位?這對保護人們的核心力量是否至關重要?如果不是,進行資源外取;

(2)能否通過許可證或購買的方式獲得持續的、最佳的技術或訣竅?如果不能,進行資源外取;

(3)能否從一個一流的資源供應商那裡直接購買該項產品或服務?隨著需求量和複雜性的增加,這還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嗎?如果不是,進行資源外取;

資源外取戰略資源外取戰略
(4)能否與一個供應商建立一種合作開發項目而這個供應商能使人們在此項業務上成為最佳並具有經驗豐富的能力?如果不能,進行資源外取;

(5)能否達成一種長期的開發或購買協定,該協定能保證可靠的供應來源和在知識及其它方面對人們和資源供應商都重要的財產上的所有權利益?如果不能,進行資源外取;

(6)為了使優勢更為突出,人們能否擁有或控制一個一流的資源供應商?如果不能,進行資源外取;

(7)能建立起控制和監督機制,以使總的交易成本低於在企業內部生產時的嗎?如果不能,進行資源外取。

2、靈活性與控制的協調

企業的決策者需要在這一框架之下不斷地對靈活性和控制做出平衡。選擇何種方式絕不只是一個自製(In-sourcing)還是外包(Outsouring)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將外部資源獲取和內部資源供給協調起來達到最最佳化的問題。

靈活性與控制的協調需要管理者在選擇確定資源外取方式的時候有所創新,這裡將要特別提到的是一種“買入期權(Call Options,買入期權是一種購買契約,如此定名是因為期權的給予者或持有人有權要求接受者按商定的固定價格出售證券或商品。)”型的資源外取方式。由於資源外取的目的之一便是要讓資源供應商承擔一定程度的投資和需求多變的風險,所以資源外取方可能會希望即使在銷售需求快速波動的情況下也保持相對穩定的內部生產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的是一個有起伏性的戰略(SurgeStrategy)。

現在,許多企業正在將那些原來認為是價值鏈上不可缺的因素和必要的組織活動外包出去。由於擁有更高的專業化程度和新的技術能力,外部供應商能夠做到比一個完全一體化的公司成本更低、附加價值更高。在有些企業的實踐中,新的生產技術已經將製造的規模經濟性轉移給供應商;也有一些企業藉助於服務技術的提高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較便宜地從外部確定、運輸、儲存、調整投入要素成為可能,因此原來內部資源供給的效用已經讓位給資源外取。在某些特定的市場區域內,外部公司已經成長到相當的規模和水平,擁有有利的規模和範圍的經濟性以及強大的知識密集程度,無論是更小規模的公司還是更加一體化的製造商都不能與之相抗衡。

操作實務

資源外取戰略人力資源外包
各類戰略利益的協調需要在具體實踐階段進行周密的策劃和控制。作為一項戰略,必須在其實施過程中進行戰略性的控制,否則會因巨大的風險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1、確定供應商的一般程式

確定了實施資源外取戰略的領域和基本方式之後,企業的領導層將聽取來自內部或外部專家的意見,這支專家隊伍至少要覆蓋法律人力資源財務和必要外包的業務等領域。在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後,要寫一份詳細的書面材料,其中包括服務等級、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詳盡的需求等。一份寫得很好的建議書將對以後與服務商的聯繫以及外包業務的獲利和控制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項工作完成之後便可以開始尋找資源供應商的具體工作。

在進行資源外取決策的時候,管理者們往往會發現有許多事情要比獲得最低的報價更為重要。公司需要找到一個能夠與自己一起解決問題的合作夥伴,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產品(服務)供應商,因此在確定資源供應商的過程中,應該從多個方面來考察可能的合作夥伴。

2、資源外取活動的管理

作為管理的一個基本職能,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對控制消基本理論和實現手段有著較為成熟的論述。但是這些論述大部分是針對企業內部活動的,而資源外取戰略所需要的主要是對外部資源供應商和合作者的控制,其難度和複雜性要遠遠高於企業的內部控制,實施控制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後控制三個緊密聯繫的方面。前面有關有效的資源外取戰略決策和資源供應商的選擇的論述,屬於對資源外取戰略進行的事前控制。接下來討論的是對資源外取戰略實施的事中和事後控制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建立信賴關係

信賴關係的建立不僅可能降低交易成本,還能便於信息的交流,並最終使企業的競爭力得以加強。企業間的信賴可以分為基於認識的信賴(Knowledge-basedTrust)和基於減慢的信賴(Deterrnce-basedTrust),前者是指企業從以前的交往中認識和培育了相互的信賴感,後者則是指企業都意識到存在一種威懾,即任何不誠實的行為都將招致代價昂貴的懲罰。在合作關係中,對機會主義行為的控制機制有兩種:契約(Contrmct)和信賴(Trust)。契約可以對參與者的合作投入及在合作過程中的行為做出詳盡的規定,合作投入和合作行為都具有數量和質量方面的規定性,契約能對其可量化的部分實施監控,但對其難於量化的部分則無能為力。所以,合作契約可以抑制機會主義傾向,但不能有效地消除它。而信賴則被認為是防範機會主義傾向最有效的手段,基於信賴的合作最重要的是能使合作參與者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增加投入,積極配合,以求在做得足夠大的“蛋糕”上分到絕對量更大的一塊。

(2)維持合作關係

如果企業要想與資源供應商建立並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應該遵從加強核心力量、自上而下的重視、保持良好的信息溝通、保證一定的資源技人等基本原則。

協調與組織外部的關係是企業諸多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資源外取戰略的實施則使得這一職能變得更加突出。信賴關係的.維持和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持續的資金投入會向合作者傳達本企業對合作堅定不移的信號,從而增加合作者的信心,推動信賴關係向前發展。企業應該有專門的人員負責信息的溝通和經常的情感聯繫,把推動與資源供應商的信賴落實到具體。而對於企業之間可能出現的糾紛,西方大多數企業的做法是在對方的總部互設高級人員或是在合作夥伴之間直接設立一個專門解決糾紛的聯繫渠道,通常是在每個公司內派一名總裁直接管理兩公司之間的業務,解決糾紛。

資源外取戰略資源外取戰略
(3)外包效果考察體系

資源外取效果考察體系就是要明確一系列的評價指標,這些指標是控制整個資源外取戰略實施的基礎,而且還對利害關係者產生威懾和激勵作用。資源外取戰略的決策是以非常明確的目標為導向的,正是有了這些明確的目標才有了企業對資源外取效果的期望,從而形成工作衡量標準的基礎。

具體地講,資源外取效果的考察體系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4)對資源供應商工作績效的衡量。

這方面標準的建立在資源外取戰略實施中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對資源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應該從時間、數量質量成本等方面做出明確、嚴格的規定,在制定這些標準時應該考慮本企業的客觀要求。對於準備建立永久合作關係的資源供應商,由於要考慮到長期能力的培養,所以一開始的標準可以稍有餘地。在制定衡量標準的時候要儘可能做到清晰、明確,對標準的解釋應該是誰一的,為避免糾紛和責任推卸作好準備。

(5)對本企業資源外取工作績效的評價。

企業實施資源外取戰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成本的節約和戰略上的靈活性,因此應該在成本、效率等方面對實施資源外取的效果做出衡量,這些標準的制訂大多可以參照原來在內部開展這些業務時的評價標準。資源外取戰略的實施往往會給企業帶來外協方面的新職能和業務,從而很成一批專事於此的人員,對於這些人員的工作績效也要制訂相關的標準。由於這類人員被資源供應商競爭對手收買”的機會較大,所以在制訂評價此類人員的工作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到評價標準所能產生的激勵效果。

無論是哪一類的評價標準,都要做到簡潔明確,便於理解。一般來講,控制標準體系量化的程度越高,越便於控制工作的開展。此外,還要注意選擇在資源外取系統中進行觀察和收集信息的關鍵點,通過這些關鍵點來確認整個工作是否按計畫進行。通常戰略性的控制點來源於那些業務活動中意義最為重大的因素,所以企業必須對這些關鍵點進行有效的識別,制定明確可行的衡量標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