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眼部豬囊尾蚴病臨床上並不少見查閱國內文獻,中國第1例眼內豬囊尾蚴病由劉寶華1933年報導,至1995年60餘年間共報導300餘例。其中玻璃體囊尾蚴病占40.5%~52.9%視網膜下囊尾蚴病占32%~37%。單獨寄生於眼外肌的囊尾蚴病臨床較少見。在1992~1995年間共收治的11例眼外肌囊蟲病患者中,下直肌囊蟲4例內直肌囊蟲4例、外直肌囊蟲3例。本病發病年齡、性別、眼別及發病時間各家報導不一據周口地區衛生防疫站專病醫院豬囊尾蚴病科10年間豬囊尾蚴病病例資料統計年齡最小3歲,最大60歲,其中15歲以上最多,占80%以上,以男性病例居多,男女比例為2.5∶1。眼別無明顯差異發病時間為3個月~3年。本病多見於農民或農村幹部。
發病機制
眼部豬囊尾蚴病的感染途徑主要有2個方面:
1.誤服蟲卵 卵經消化,其中六鉤蚴在小腸內脫出侵入腸壁經血液循環到眼等臟器或皮下組織等處發育為囊尾蚴;
2.自身感染 豬帶絛蟲患者因反胃可將孕節反入胃內經胃液消化,卵脫出至小腸孵出六鉤蚴;若患者衛生習慣不好便後不洗手,手上可能沾有蟲卵,自食後也可造成感染。
臨床表現
1.局部反覆發作性炎症反應 局部結膜充血、水腫、嚴重者伴眼瞼水腫,此種炎性反應多位於眼直肌附著處或走行部位,可觸及炎性包塊經用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治療後,炎症減輕或消退,經數天或數周后重新復發。復發次數為2~6次不等。
2.復視 由於囊蟲內毒素的刺激,使受累眼外肌局部腫脹、功能減弱眼球轉動受限而出現復視症狀。此種復視僅在向受累肌作用方向注視時出現,極少在第一眼位時表現眼位偏斜。
3.眼球運動受限 由於反覆炎症引起受累眼外肌與周圍組織粘連形成炎症包塊,限制了眼外肌的收縮功能。牽拉試驗有明顯抗力。
4.眼球突出 發生在眼球赤道部前的眼外直肌囊蟲很少引起眼球突出,但在裂隙燈下可見到位於肌附著處的囊蟲包塊,有活動性。位於赤道部後的眼外肌囊蟲易致眼球突出。這是因為此處的囊蟲炎症反應,可波及相鄰肌肉或眶內組織,導致組織腫脹或形成較大炎性包塊,推擠眼球前突。
併發症:
可以合併全身其他部位的囊蟲病變,也可同時合併視網膜玻璃體囊蟲腦囊蟲或皮下囊蟲包塊等。
診斷
詳細詢問病史既往有無食“米豬肉”史、患腸道絛蟲病史或身體其他部位伴有皮下囊蟲結節者有助於眼外肌豬囊尾蚴病的診斷。
鑑別診斷:
眼外肌豬囊尾蚴病應與下列疾病進行鑑別:
1.急性眼外肌炎 本病發病急,常為單眼,有上瞼下垂及眼球運動受限,眼球較突出,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水腫等可累及視神經而有視力障礙。CT掃描可顯示眼外肌形態,主要為眼外肌增粗、肥厚以近肌止端明顯超聲掃描無類圓形無回聲暗區。
2.眼眶假瘤 主要與肌炎型假性腫瘤相鑑別本型表現為眼肌瀰漫性增大,CT掃描可見單一的眼外肌或多條眼外肌腫大,形態不規則止點呈球狀膨大,與眼外肌豬囊尾蚴病引起的局部炎性腫塊陰影不同。
檢查
實驗室檢查:
套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查陽性者說明患者已感染豬囊尾蚴病具有一定診斷價值。
其它輔助檢查:
1.B型超聲波檢查 於眼外肌受累部位可見到類圓形無回聲液體暗區,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緣較光滑,有時可清晰辨認囊尾蚴蟲的頭部、體尾部或伸縮活動,與視網膜下豬囊尾蚴病基本相似。
2.CT檢查 可見受累眼外肌局部增粗,有腫塊形成者表現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高密度影,若蟲體死亡鈣化顯影明顯有時與炎性假瘤或其他眼眶腫瘤不易區分。
治療
手術摘除是治療眼外肌豬囊尾蚴病的惟一方法,但應注意如下幾點:
1.急性炎症期 首先應抗炎治療,全身套用大劑量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待炎症消退後方可手術。
2.手術摘除 若囊蟲炎性腫塊較小與眼肌粘連不顯,可仔細分離,完整摘出囊蟲和囊壁。術中儘量保留部分肌束,因眼外肌儲備能力極大,即使切除部分肌束也不至於影響眼球運動若囊蟲炎性腫塊較大,與相鄰眼外肌或眶內組織粘連融合,在摘除囊蟲及腫塊的同時無法保留部分眼外肌束,可將粘連融合的眼外肌及其腫塊一併切除,但分離與鞏膜粘連時應細心,不要穿破眼球。受累眼外肌連同囊蟲腫塊完全切除後,可用相鄰2條直肌做部分肌束轉位術,以替代受累眼外肌的功能。
3.介入性手術治療 在超音波引導下介入性手術是近年開展的新的治療方法。方法是超聲顯示囊液及頭節,然後用穿刺針進入穿吸,將頭節和囊液吸出,鹽水沖洗。如只吸出液體而未見頭節,則原位注入酒精,保留10min,而後用鹽水置換。本法適用於所有眶內囊蟲,損傷小,且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