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豬囊尾蚴病

皮膚豬囊尾蚴病

皮膚豬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utis)是因豬肉絛蟲(Taeniasolium)的幼蟲(囊尾蚴)寄居於皮下組織內所引起的皮膚病,豬為天然中間宿主,人亦可為中間宿主。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本病為世界性分布。在中國分布較廣它的流行決定於當地管理情況及居民是否有好食半生豬肉的習慣。患者以青壯年多見,兒童少見男性較女性多見人為豬絛蟲的唯一宿主,自糞便排出蟲卵,故患者為本病的傳染源

病因

是因為豬肉絛蟲的幼蟲寄居於皮下組織內所引起。

發病機制

人食用未煮熟的囊蟲寄生的豬肉或被蟲卵污染的生水或食物、蔬菜,在胃腸道內孵化成為六鉤蚴,經淋巴或血行播散全身發育成囊蟲,形成本病。包囊發生於皮下組織時主要表現為結節發生於四肢深部組織和肌肉者,可引起該患肢呈象皮樣腫大。

臨床表現

包囊發生於皮下組織時主要表現為結節,可有豌豆至粟子或更大,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緊張而有彈性,可遊動,無自覺症狀,無炎症反應及色素改變。發生於四肢深部組織和肌肉者,可引起該患肢呈象皮樣腫大。還可侵犯四肢屈側、頸部、乳房及陰部。眼腦及心肝、等內臟均可被累及。
囊尾蚴死後可鈣化,通過放射顯影術可證實,囊腫觸診有波動,穿刺時抽出透明白色乳狀液體包囊數目不定可由數個至數百個,經過緩慢隨年齡增大,逐漸增大加多。部位不定,多見於軀幹、上肢,亦可侵犯四肢屈側、頸部、乳房及陰部。眼、腦及心肝、肺等內臟均可被累及,引起相應的症狀。

併發症:

眼腦及心、肝肺等內臟均可被累及。

診斷

本病的確診主要依靠活組織檢查。有腸絛蟲病史,或糞便中發現絛蟲蟲卵或孕節。

鑑別診斷:

1.粉瘤 少數孤立,性質柔軟,無波動現象,內含固體物質。

2.汗囊瘤 成自單層結體組織膜,內含淡黃色液體,系汗液瀦留所致活檢易於辨別。

3.神經纖維瘤 較柔軟,有細莖連於神經,常伴發色素性母斑、局部色素沉著及雀斑等檢查不見包囊及幼蟲。

檢查

實驗室檢查:
嗜酸性細胞計數往往顯著增加;無菌新鮮囊液(1∶1000)2ml皮內注射數小時後注射部位發生紅斑或水皰者為陽性,如結果為陰性,可增加濃度再作試驗;補體結合反應及沉澱反應亦有助於診斷。

其它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可見囊壁系由多層結締組織膜所組成內層為實質膜,內有澄清液體及幼蟲,如蟲已死可鈣化。

治療

包囊數目少者可行手術摘除,摘除時,包囊應完整不使破裂或於包囊內注酒精或鹽酸依米丁(土根鹼)吡喹酮20mg/㎏,每天3次共2~3天。

預後

發生於四肢深部組織和肌肉者,可引起該患肢呈象皮樣腫大。還可侵犯四肢屈側、頸部、乳房及陰部。眼、腦及心、肝、肺等內臟均可被累及。

預防

嚴格執行肉類檢查制度和飲食衛生,對肉類加工人員及畜牧飼養人員加強教育,注意滅蟲、消毒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