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帶絛蟲病

牛帶絛蟲病

牛帶絛蟲病(taeniasis saginate)是由牛帶絛蟲(taenia saginata)成蟲寄生人體小腸引起的一種腸絛蟲病,又稱牛肉絛蟲病、肥胖帶絛蟲病。其囊尾蚴由Wepfer於1675年首次發現,1861年Leuckart將妊娠節片感染牛獲得囊尾蚴,1869年Oliver將牛囊尾蚴感染人,從而完成了整個生活史。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牛帶絛蟲病都是被最早記錄的寄生蟲病。

基本信息

牛帶絛蟲病牛帶絛蟲病
牛帶絛蟲病(taeniasis saginate)是由牛帶絛蟲(taenia saginata)成蟲寄生人體小腸引起的一種腸絛蟲病,又稱牛肉絛蟲病、肥胖帶絛蟲病。任何年齡均可患牛帶絛蟲病,最低年齡為10 個月,最高年齡為86 歲,但以21~40 歲青壯年最多,一般男性多於女性。胃腸道症狀中以腹痛最為常見,見於約半數病例。腹痛可在上腹部、臍周或無固定位置,可為鈍痛、隱痛、刺痛、咬痛或燒灼感,少數患者可有腸絞痛

疾病病因

牛帶絛蟲病牛帶絛蟲
牛帶絛蟲又名牛肉絛蟲、肥胖帶絛蟲、無鉤絛蟲。成蟲乳白色,長4~8m,最長可達25m。蟲體前端較細逐漸向後變寬變扁。頭節略成方形,直徑1.5~2.0mm,無頂突及小鉤,頂端略凹入,常因含色素而呈灰色,有四個杯形的吸盤,直徑0.7~0.8mm,位於頭節的四角。頸部細長,約為頭節長度數倍。鏈體由1000餘個節片組成,每一節片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妊娠節片約占節片總數10%,其子宮分支數為15~30 個,呈分支狀分布於節片兩側,排列整齊,內含大量蟲卵。妊娠節片可自動從鏈體脫落,常單節或數節相連隨糞便排出,亦可主動從肛門逸出。由於其伸縮蠕動可將蟲卵散播在糞便中以及肛門周圍甚至衣褲上。逸出的節片常遺留在衣褲或被褥表面而被患者發現。

每一妊娠節片約含蟲卵8 萬個,一條牛帶絛蟲每天可排卵約72 萬個,其中約50%在排出時已成熟,約40%須在宿主體外經過2 周后方才發育成熟。糞檢發現的蟲卵一般卵殼已經脫落,僅為胚膜包被的六鉤蚴。圓形或近圓形,直徑36~42μm,黃褐色。胚膜3~3.8μm,表面有六角的網狀紋理。胚膜內側為幼胚外膜,薄而透明,緊包六鉤蚴。牛帶絛蟲蟲卵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4℃可存活168 天,在糞便中亦可存活數十天,通常處理污水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殺死蟲卵。牛帶絛蟲以人為其惟一終宿主;中間宿主則有牛科動物、野山羊、野豬、馴鹿、美洲駝、角馬、狐、綿羊等。牛帶絛蟲寄生在人體小腸上部,其蟲卵與妊娠節片隨糞便排出。牛等動物中間宿主吞食被污染的飼料後,六鉤蚴十二指腸內孵出並借其小鉤及穿刺腺溶解黏膜而鑽入腸壁,隨血流到達身體各部肌肉內,尤其多見於頭部咀嚼肌、舌肌、心肌及其他骨骼肌內,經過兩三個月發育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成熟的牛囊尾蚴呈卵圓形,乳白色半透明囊狀,約(7~10)mm×(4~6)mm,囊內充滿液體,隔囊壁肉眼可見白色小點狀頭節。當人吞食有感染力的囊尾蚴後,在小腸受膽汁刺激,頭節翻出並固著在腸黏膜上,長出節片形成鏈體,約經3 個月發育為成蟲。成蟲在人體內壽命很長,達30~60 年以上。囊尾蚴在牛肉內也可存活3 年左右。

人是牛帶絛蟲的終宿主,但不能成為其中間宿主。牛帶絛蟲卵如被人吞食後一般認為不能發育與產生牛囊尾蚴病(牛囊蟲病),故與豬帶絛蟲既以人為終宿主(豬肉絛蟲病),也可以成為其中間宿主(豬囊蟲病)有所不同。

症狀體徵

牛帶絛蟲病牛帶絛蟲頭節
潛伏期為從吞食牛囊尾蚴至糞便中出現蟲體節片或蟲卵,約需3 個月。症狀輕重程度與體內寄生蟲數有關。輕者可毫無症狀,重者症狀明顯甚至可因併發症而死亡。

糞便中發現白色節片為最常見的症狀並常成為患者就診時主訴。妊娠節片多於大便時伴同糞便排出體外,而且常自動地單個或兩三個節片相連從肛門爬出,在肛門周圍作短時間蠕動,並滑落到會陰或大腿部,患者感到肛門瘙癢不適。幾乎100%患者有此症狀。

胃腸道症狀中以腹痛最為常見,見於約半數病例。腹痛可在上腹部、臍周或無固定位置,可為鈍痛、隱痛、刺痛、咬痛或燒灼感,少數患者可有腸絞痛。此外還可有噁心(15.7%~46%)、嘔吐(11%)、腹瀉(10%~50%)等。食慾減退或亢進都較常見。頭昏、神經過敏、失眠、癲癇樣發作暈厥等神經症狀以及過敏性瘙癢症蕁麻疹、結節性癢症也在少數病人中出現。

病理生理

牛帶絛蟲病牛帶絛蟲成蟲
牛帶絛蟲寄生在小腸內,可自空腸下至迴腸,吸附在小腸黏膜上,很少產生病理變化。但當寄生蟲數較多時,絛蟲頭節吸盤可壓迫並損傷腸黏膜,局部有輕度亞急性炎症反應。當脫落的節片沿著腸壁活動,遇回盲瓣阻擋時,活動增強,引起痙攣而產生腹痛等症狀。也可因蟲體結團造成部分性腸梗阻。

動物實驗證明,牛帶絛蟲的浸出液可使宿主腸道活動和分泌功能失調,胃液分泌減少,酸度降低。動物可出現腹瀉、膿血便痙攣及呼吸循環障礙。大量注射浸出液可使動物死亡。因此,蟲體代謝產物可能對宿主有一定毒性作用。牛帶絛蟲無消化器官,但其體節皮層表面有許多微絨毛,具有吸收宿主營養成分的功能。當蟲體大量吸取宿主腸道內營養成分,可造成患者飢餓感、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由於蟲體代謝物作用,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蕁麻疹、瘙癢和哮喘等變態反應表現。

牛帶絛蟲感染後,患者血清可出現特異性抗體。動物實驗表明,牛帶絛蟲抗原免疫的小牛可產生對攻擊感染的免疫力;抗原免疫母牛產生的初乳也可使哺乳小牛對牛帶絛蟲具有高度抵抗力。

診斷檢查

牛帶絛蟲病牛帶絛蟲蟲卵
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應詢問患者民族、宗教信仰,有無生食或半生食牛肉習慣,尤其來自少數民族地區者,可供參考。

2.嘔吐或糞便排節片史 嘔出或糞便排出節片幾乎即可作出診斷,但青年女性患者由於羞怯心理常隱瞞病史。從妊娠節片壓片觀察子宮分支數目與形態為主要診斷方法之一。

3.糞便與肛門拭子塗片 查到絛蟲卵。

4.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檢查 亦可協助診斷。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血象變化甚少,一般無貧血。嗜酸性粒細胞可輕度增多,且多出現於病程早期。

2.蟲卵檢查 大多數患者糞便中可找到蟲卵,但由於牛帶絛蟲無子宮孔,蟲卵不能直接排入腸道,僅在妊娠節片伸縮蠕動或破裂而將蟲卵播散到糞便中,故並非每一例患者均可查獲蟲卵。蟲卵檢查可採用直接塗片或厚塗片法、沉澱法和漂浮濃集法等,其中Hein 厚塗片法3 次檢出率可達97%。用棉花拭子法作肛門塗片檢查,可檢獲蟲卵。方法簡便,陽性率與沉澱法大致相等,可用於普查。糞便或拭子塗片檢查發現的絛蟲卵,不能鑑別其蟲種,因為牛帶絛蟲與豬帶絛蟲卵極相似,兩者難以區別。

3.妊娠節片檢查 牛帶絛蟲妊娠節片常從鏈體脫落,隨嘔吐物或糞便排出體外,故詳細詢問是否有嘔吐或糞便中帶節片常是簡單而準確的診斷方法。觀察妊娠節片子宮分支數目與形狀可用於鑑定腸絛蟲種類。將混在糞便中的節片挑出並用清水洗淨,夾於兩載玻片之間,對著光線肉眼即可分辨子宮分支數目與形狀。牛帶絛蟲妊娠節片子宮分支數為15~30 個,呈對分支狀,豬帶絛蟲妊娠節片子宮分支為7~13 個,呈樹枝狀。

4.頭節檢查 驅蟲治療後24h,留取全部糞便檢查頭節可幫助考核療效和鑑別蟲種。可將糞便置一大容器中用清水反覆漂洗直至糞液澄清,將沉渣轉到玻璃容器中襯以黑色背景,仔細查找頭節。如遇蟲體糾結應小心解開並順鏈體向細端尋找。牛帶絛蟲的頭節呈近四方形,較大而無頂突與小鉤,豬帶絛蟲頭節呈圓形,較小且具頂突,其上有兩排小鉤。頭節被驅出表明治療徹底。如有多蟲感染可能時應注意鏈體條數與頭節數是否一致。

5.免疫學檢查 用蟲體勻漿或蟲體蛋白質作抗原進行皮內試驗、環狀沉澱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或乳膠凝集試驗可檢測體內抗體,陽性符合率為73.7%~99.2%。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也可檢測宿主糞便中特異性抗原,靈敏性可達100%,且具有高度特異性,與蛔蟲、微小膜殼絛蟲、鉤蟲鞭蟲無交叉反應。

6.分子生物學檢查 DNA-DNA 斑點印漬法可用於檢測牛帶絛蟲卵。近年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糞便中蟲卵或蟲體脫落的外被體表物質的微量種特異性DNA 序列,以檢測人體內牛帶絛蟲或豬帶絛蟲成蟲,特異性與靈敏性均很高。

流行病學

牛帶絛蟲病牛帶絛蟲性器官圖解
牛帶絛蟲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以吃牛肉,尤其有生食牛肉習慣的地區或民族中可造成流行,一般地區則多為散發病例。牛帶絛蟲病分布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均有人體牛帶絛蟲病報告,大多數為散發病例,感染率甚低,在0.1%~1%之間。但本病在雲南西北部、四川甘孜、貴州東南、西藏昌都、廣西大苗山、內蒙古、新疆喀什等兄弟民族地區呈地方性流行,感染率較高,可達5%~70%。

1.傳染源 感染牛帶絛蟲的人是該病的傳染源。從糞便中排出蟲卵,使牛感染而患牛囊尾蚴病。牛為食草動物,不吞食蟲體,僅因吞食污染飼料中蟲卵而被感染,故感染多較輕。但如一次吞食節片腐爛後污染飼料的大量蟲卵,也可發生嚴重感染。牛囊尾蚴感染與牛的飼養放牧方式有關。人為牛帶絛蟲的惟一終宿主,故流行區人的排便習慣以及糞便污染牛棚、牧場、飼料、水源都可能造成牛囊尾蚴感染。再如人糞便未經恰當處理施用也可造成環境污染而造成牛的感染。

2.傳播途徑 人主要是進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牛囊尾蚴的牛肉感染牛帶絛蟲。飲食習慣是決定牛帶絛蟲病感染率最主要因素。回族食用牛肉機會較多,故牛帶絛蟲病較多。此外,藏族、苗族、侗族居民有生食牛肉習慣,牛帶絛蟲病也較常見。

3.易感人群 任何年齡均可患牛帶絛蟲病。感染牛帶絛蟲後,人體可產生帶蟲免疫,不能消除感染,但對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最低年齡為10 個月,最高年齡為86 歲,但以21~40 歲青壯年最多,一般男性多於女性。牛帶絛蟲患者一般為單蟲感染,但在流行區多蟲感染亦不少見,流行區多蟲感染大多在50%左右,也有報導高達95.2%者,但非流行區多蟲感染僅占17%左右。報導蟲體最多達30 條。人感染牛帶絛蟲與當地牛的囊尾蚴感染率與感染度有密切關係。

治療方案

牛帶絛蟲病牛帶絛蟲成節
治療牛帶絛蟲病的藥物較多,而且療效顯著,經驅蟲治療後大多可以痊癒,預後良好,下列藥物可供選擇。

1.吡喹酮 對牛帶絛蟲與豬帶絛蟲均有良好殺蟲作用,為首選藥物。其殺蟲機制主要是損傷破壞蟲體皮層表面細胞,使蟲體表膜對鈣離子通透性增高,引起蟲體肌肉麻痹與痙攣,頸部表皮損傷,進而破潰死亡。吡喹酮劑量一般空腹頓服10~20mg/kg 體重即可,有人認為2.5~5mg/kg 體重,頓服,也可獲滿意療效。患者驅蟲服藥前晚宜禁食,次日晨空腹服藥並多飲水或服緩瀉藥,可使麻痹或破壞的蟲體迅速從體內排出。

2.阿苯達唑 本藥驅蟲效果較好,成人劑量為800mg/d,連服3 天,副作用輕微。

3.甲苯達唑 能抑制牛帶絛蟲攝取葡萄糖,導致能量不足蟲體麻痹。劑量成人和兒童均為300mg/次,2 次/d,連服3 天。甲苯達唑可完整驅出蟲體,多數可找到頭節,療效幾近100%。

4.氯硝柳胺 能抑制絛蟲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口服後不易吸收,腸道中局部藥物濃度較高,蟲體頭節在腸內被消化溶解。劑量:成人清晨空腹頓服2g,兒童1g,嚼碎後用小量開水送服。一般不需服瀉藥。早孕婦女禁忌。
5.南瓜子與檳榔合併治療 單獨使用南瓜子或檳榔驅蟲效果均差,而合併使用治療牛帶絛蟲病證明兩者有協同作用,治癒率達92.1%~100%,平均為95.2%。體外試驗證明,南瓜子與檳榔對牛帶絛蟲均有癱瘓作用,但其作用部位不同。南瓜子主要作用於絛蟲的中段與後段,使成熟節片變薄、變寬。檳榔則主要作用於絛蟲的頭節與未成熟節片,即蟲體的前段。先服南瓜子使蟲體中、後段癱瘓變軟,繼服檳榔煎劑可使頭節失去吸附力,再服硫酸鎂促進腸壁蠕動,從而加速已癱瘓成蟲排出。具體方案為:

(1)南瓜子仁:取帶皮南瓜子75~120g,炒熟後去殼,得南瓜子仁並研成細末。成人口服南瓜子粉80g 直接服用;或加少量水煮後再服亦可。兒童酌減。

(2)檳榔:可用切好的檳榔片,劑量:10 歲以下小兒用30g,婦女與體弱成年男子50~60g,體格健壯者80g。將檳榔置500ml 水中煎煮至200ml 左右。早晨先空腹服南瓜子仁粉,過2h 後服檳榔煎劑,再過30min 服50%硫酸鎂60ml。蟲體在服藥後最快15min,最慢8h 即可排出,在1~5h 內排出者約占73.9%。本療法優點是南瓜子和檳榔易於獲得,價格低廉,方法簡便,副作用少,療效很好,無需住院治療,尤其適合於農村普治驅蟲時採用。

預後預防

預後:本病預後良好。

預防:大力開展衛生宣教,不吃生肉,堅持生熟刀具分開。嚴格執行肉類檢疫,禁止帶囊尾蚴的牛肉上市。冷藏牛肉應在-23~-22℃保持10 天才能保證殺死肉中的囊尾蚴。加強人糞管理,防止人糞污染牧場、飼料及水源。在流行區普查普治患者。經過上述綜合措施,牛帶絛蟲病將得到控制。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