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庸

謝庸

“記”一般見於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記”名稱的印。 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

謝庸,清(1832-1900)吳縣(江蘇蘇州)人。謝鏞字梅石、某石,號瑞卿,楊澥高弟。工篆刻,尤善鐫碑,為吳中第一手。現存有《梅石盫印譜》《梅石林百二古銅印譜》。生平:《梅石庵印鑑》是其58歲時所彙編。其62歲時又彙編了他自刻的《梅石臨百二古銅印譜》。

簡介

謝庸謝庸
謝庸[清]字梅石,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楊龍石(解)高弟。工篆刻,尤善鐫碑,為吳中第一手。有梅石盫印譜。《廣印人傳》

謝庸(1832-1900),別署梅石庵、臨伯、二古銅,輯有《梅石庵印鑑》、《梅石臨百二古銅印譜》。

右圖為謝庸先生1883年所作,印雖小,印面僅0.7厘米,卻精形兼備,大家都知道刻小印不易,尤其做粗邊朱文印更難,然此印卻極富趣味,頌字公邊拉高,以創造空間感,頁邊下盤曲,顯得生動靈活,椿字中部略空,以打破沉悶之感。印石為封門青,邊款“癸未六月梅石刻”。

《梅石庵印鑑》是其58歲時所彙編。其62歲時又彙編了他自刻的《梅石臨百二古銅印譜

篆刻作品

謝庸《梅石林百二古銅印譜》手拓本
謝庸《梅石林百二古銅印譜》手拓本

.

謝庸白芙蓉石
謝庸刻滑石章

篆刻史

“篆刻”二字,最初見於楊雄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是也。篆刻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狹義的篆刻專指後人所謂的治印之學;廣義的篆刻則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紀元前一千三百年前,中國人就已經使用印章,在春秋戰國之後,由於政治上急遽變化,印章更因政治權力的憑證用途而大量套用,後因社會經濟的發展,亦成為生活連繫與信用憑證的多用功能!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早有殷的甲骨文和周的鐘鼎文,接著是秦刻石、漢魏六朝的碑誌、摩崖造像、以及無數鏡銘、瓦當磚文、陶文等,這些都可以視為廣義的篆刻,另外像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等,不管是文字或圖案,通通是篆刻的範疇。現今談「篆刻」,僅限於「刻印」方面;「篆刻」的別名很多,如:「治印」、「鐵筆」、「刻印」、「印圖章」。至於印章起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從各種出土的遺物,可斷定商周已有「印」的存在與使用,當時無論官方或民間都把印稱為「鉥」。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皇帝使用印的材料為「玉」,因此天子所使用的印,就由「鉥」變為「璽」,士大夫及平民就以「印」代替。到了漢朝,天子之印仍稱為「璽」;平民所使用的稱為「印」、「印信」、「信印」;太守將軍食俸二千石以上官吏,稱印為「章」,「印章」的名稱由此而來。武則天當上女皇后,認為「璽」和「死」的音很相近,故改「璽」為「寶」。此時印章在民間產生劇變:印用紅色印泥來蓋,故稱印為「朱記」,簡稱「記」。

宋代的印章使用廣泛,常將印章蓋在圖書或圖畫上,故又把印稱為「圖章」。元朝是由蒙古人入主建立的王朝,在這個時期印章又出現另一面目:常在漢字旁邊加上蒙古文;民間則流行畫押--簽字,即把「押」鑄成印,上面是姓氏,下面是自已的一個花押,稱為「元押」。明代官方頒發的官印稱之為「關防」或「條記」。到了清朝,篆刻風氣大盛,治印成為文人的一種嗜好,有人把印叫做「戮子」、「戳記」、「手戳」。

至於民國以後,依民國四十六年所公布的「印信條例」,印信分為:「國璽」、「印」、「關防」、「職章」、「圖記」等五種。另值得一提的是:篆刻的發展也由原先「昭信」、「表明身份」、「佩帶裝飾」等實用型態,或書畫的附屬,一躍而與書畫鼎足三立,成為獨占一方的「篆刻藝術」。

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毀損之特質,通常保留當時之制度與文字,對於研究古代歷史而言,古印提供了重要信息,除此之外,更可自古印上了解古人之生活與情緒,十分有趣!

西方最早之印章尚比中國早了三千多年,其出現在美索不達美亞西亞北部、古埃及波斯灣印度等區域,其起源於製作器皿之印模花紋,這也同是中國印章歷史的起源!

印章是中國的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因其所具有的書法藝術屬性,與一般的工藝美術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藝術”。印章的名稱幾經演變,各個朝代的稱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簡要介紹。

璽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不過這“璽”的寫法或為[金爾]、或為[土爾],因材料為銅、土不同而名。秦統一六國後,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定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當時規定皇帝獨稱“璽”(從這時[金爾]都寫作“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候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印”最早見於秦官印中,不過都是一些地方官用才稱為“印”。《漢舊儀》中也規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稱“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唐書·輿服志》記載,唐武則天因覺得“璽”“死”同音,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改稱為“寶”。後來唐中宗即位,又沿用舊制稱璽。唐玄宗時也稱寶。唐至明清各代,“璽”“寶”並用。

章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刻鑿成的,稱之為“急就章”。這類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往往天趣橫生,風格獨特,對後世篆刻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稱“章”的。

“記”一般見於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記”名稱的印。

其他

南宋發行的一種紙幣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契約”印。宋代還出現一種“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印章的名稱還有:“關防”“圖章”“圖書”“符”“契”“戳子”等。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司馬之璽,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動物圖案。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這在後面還要介紹。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裡例舉的數印就可見一斑。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起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也有套進一方兩印(如右欄“郭意”印)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六面印

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餘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於庸俗,遠不及漢印的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繆篆印(附鳥蟲書)

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迴繞,後者則在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於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鐘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於私印,以白文為多。

雜形璽

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於私印。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雀、(鳳、龜)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餘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押字”,興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鑑,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基本訓練與創作。

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鈕、駝鈕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現將部分鈕制列舉於右,以見一斑。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套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另明清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fu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今體字印章

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於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後,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可認識到,印章藝術的體現並不限於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於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收集印齋館印閒章

印章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鑑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於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印章,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文徵明就說過,他的書屋大都是建築在印章上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閒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

相關連線

1、http://www.uname.cn/celeb/celeb_11664234.html

2、http://www.gg-art.com/dictionary/dcontent.php?bookid=34&name=%D0%BB&bookdetailid=56261

3、http://auction2.guaweb.com/auction_db/artist_info.cfm?artist_code=265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