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諾貝爾科學獎(簡稱:諾貝爾獎)是世界性的最重要的科學獎勵系統,獲獎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的最新成就,在促進人類科學研究[1]、技術進步、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自1901年頒發諾貝爾獎以來,先後共有八位華裔科學家獲諾貝爾科學獎,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錕。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留下名言:“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重視科研的過程甚於結果,它是實現成功目標的必經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胸懷大志的科學工作者並不把獲得諾貝爾獎作為追逐目標,他們旨在全心全意投入科研過程,哪怕是過程漫長、艱辛、反覆和可能的失敗,他們樂在享受鑽研科學奧秘的過程,以及攀登科學高峰的樂趣,而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促進人類文明的科學研究和發明事業。早在1966年,高錕就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套用的基本原理。首個光纖系統於1981年成功問世,時隔40多年高錕才獲諾貝爾獎,顯見他在當初並未曾旨在諾貝爾獎而將畢生精力投入光纖研究發明。不論[2]是對於中國或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華裔科學家們,高瞻遠矚,認定目標,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耕耘,滴滴心血必將澆灌出科學豐盛碩果,相信諾貝爾獎也不再遙遠。我們必須正視和冷靜思考的是,諾貝爾獎的得獎大戶如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都是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我們與他們在經濟實力、科研體制、科學家群體及國民素質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距。中國作為世界迅速崛起的開發中國家,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上也應該有所作為,包括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一個涉及到政府、體制、機制、教育、科學家群體、國民素質等眾多因素的複雜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應當踏實地從基礎做起,最最重要的是把我們的教育搞好。通過科學的、全面的教育,造就出對“真”有追求、對“善”有理解、對“美”有感受的全面完善的人。只有高素質的國民,才有使科學之樹健康成長的沃土,才能建立讓每個人體面、尊嚴、幸福、和諧生活的社會。(《諾貝爾獎的啟示》呂淑琴、陳洪、李雨民著,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中外科學獎項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科學,許多國家設立了不同的科學獎項,用來獎勵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開發、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成果推廣套用等方面取得優秀成果或者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