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簡介
技術發明是指利用自然規律首創並成功地用於改造客觀世界的技術新成果。一般是與生產有關的新技術,如在國民經濟某一技術領域中提供了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以上所稱產品包括各種儀器、設備、器械、工具零部件及生物新品種等;工藝包括各領域的各種技術方法;材料包括用各種技術方法獲得的新原料;系統是指產品、工藝和材料的技術綜合。
授獎條件
(1)前人尚未發明或者尚未公開;
(2)具有先進性和創造性;
(3)經實施,創造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
“前人尚未發明或者尚未公開”,是指在候選人所完成的產品、工藝、材料公開之前,前人所沒有的,為國內外首創,或者雖然國內外已有,但主要技術內容尚未在國內外各種公開出版物、媒體及各種公眾信息渠道上發表或者公開,也未曾公開使用。
推薦國家技術發明獎時,一般應出具獲得發明專利的證明,如果沒有獲得發明專利,應當通過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以下統稱“國家獎勵辦”)認定的科技信息部門進行文獻檢索和查新,以確認一項技術是否符合前人尚未發明或尚未公開的條件,文獻應該檢索到該技術的公開時間。 界定或者確定“公開”時間的形式具有多樣性,除技術鑑定外,還有專利申請、產品鑑定、產品或者技術公開銷售使用、主要技術內容公開發表等。如果一項技術同時存在著上述幾種公開方式,那么,確定發明權的公開時間應以最早的時間為準。
“具有先進性和創造性”,是與國內外已有同類技術相比較而言。 先進性是指在推薦評審時,其主要性能(性狀)、技術經濟指標、科學技術水平及其促進科學進步的作用和意義等綜合優於同類技術。先進性要求一項發明不但是新的、前人沒有的,還要求它具有技術優越性,從而具有競爭力和實用價值。創造性是指發明的技術思路有創新,技術上有實質性的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創造性要求一項發明不是簡單的前人所沒有,必須和已有同類技術有本質的差異,有質的飛躍和突破。先進性和創造性主要是與先進的同類技術進行全面比較。
“經實施,創造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是指通過實踐檢驗證明技術確是成熟、實用的,而且已經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該條件要求發明不但是先進的,還應當具有實用價值,並已較大規模地套用於生產實踐。推薦參加國家技術發明獎評審的技術發明,應該經過一年以上較大規模的實施套用,取得良好的實用效果。產品、材料至少應已批量生產和套用,對工藝要求至少經過中試或相當於中試以上規模的生產實施。
獎勵範圍
以上所稱產品包括各種儀器、設備、器械、工具零部件及生物新品種等;工藝包括各領域的各種技術方法;材料包括用各種技術方法獲得的新原料;系統是指產品、工藝和材料的技術綜合。科學發現、科學理論不屬於國家技術發明獎的獎勵範圍,但是,將科學發現成果套用於生產、生活等實踐,將新的發現體現在工藝、產品中,也可以推薦為技術發明獎。如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雖為客觀存在,但如果將其開發為一種新藥品或轉化為一項技術發明,則符合技術發明獎的獎勵範圍。僅依賴個人經驗和技能、技巧,而別人又不能根據所提供的方案將其重現的技術,不屬於技術發明獎的獎勵範圍,如各種個人擁有的特技。
候選人條件
(1)國家技術發明獎單項授獎人數實行限額,每個項目的授獎人數一般不超過6人。對於綜合性的重大技術發明,可以超過規定人數。 所謂綜合性的重大技術發明,主要指在研究方法手段上、在套用的科學原理和知識上,都涉及到多個科學技術領域,需要多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協作進行研究開發,並做出很多創造性的發明點。 超過規定人數時,推薦單位、推薦人應當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書中提出充分理由,包括該項發明作為綜合性的重大技術發明的理由和每位候選人獲獎的理由。由專業評審組進行審查,提出初步意見,經國家技術發明獎評審委員會審定同意後,可以向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提出超出限額授獎人數的建議。
(2)每位候選人應該獨立完成一項發明中至少一個以上的發明點。僅從事組織、管理、協調和輔助工作的人員不能列為候選人,候選人按貢獻大小排序。
獎勵等級
國家技術發明獎的評審,對候選人所做出的技術發明,從難易複雜程度、技術思路新穎程度、技術創新程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先進程度,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推廣套用程度、已獲經濟或者社會效益及發展套用前景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據此決定授獎等級。
基本評定標準如下:
(1)屬國內外首創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獨特,技術上有重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領先水平,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已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一等獎。
(2)屬國內外首創,或者國內外雖已有、但尚未公開的重大技術發明,技術思路新穎,技術上有較大的創新,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同類技術的先進水平,對本領域的技術進步有推動作用,並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可以評為二等獎。
歷年頒獎情況
特等獎
頒獎年份 | 獲獎項目名稱 | 第一完成單位 | 第一完成人 |
1981 | 秈型雜交水稻 | 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 | 袁隆平 |
一等獎(公開部分)
頒獎年份 | 獲獎項目名稱 | 第一完成單位 | 第一完成人 |
1979 | 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高爐冶煉新技術 | 冶金部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組 | —— |
1981 | 高產穩產棉花新品種“魯棉一號” | 山東省棉花研究所 | 龐居勤 |
1982 | 高產抗病甘薯品種“徐薯18” | 江蘇省徐州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 盛家廉 |
1982 | 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 | 全國橡膠科研協作組 | —— |
1982 | 優良玉米自交系“330” | 丹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景奉文 |
1982 | 二輥斜軋穿孔機斜軋曲線和複合線軋輥 | 太原重型機器廠 | 陳惠波 |
1983 | 優良大豆品種鐵豐13號 | 遼寧省鐵嶺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 王國棟 |
1983 | 利用原子能輻射引變育成水稻新品種“原豐早” | 浙江省農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輻射育種研究組 | 王汀華 |
1983 | 棉花高抗枯萎病的抗源品種52-128、57-681 | 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 | 戴銘傑 |
1983 | 馬傳染性貧血病驢白細胞弱毒疫苗 | 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 | 沈榮顯 |
1983 | 豬瘟兔化弱毒疫苗 | 中國獸藥監察所 | 方時傑 |
1984 | 新型MIG焊接電弧控制法(QH-ARC法) | 清華大學 | 潘際鑾 |
1984 | 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二號” |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 | 李競雄 |
1984 | 河蟹繁殖的人工半鹹水及其工業化育苗工藝 | 安徽省農牧漁業廳 | 趙乃剛 |
1984 | 甲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 | 中國科學院冶金所 | 吳自良 |
1984 | 自適應和數字電可控非相參頻率捷變雷達系統 | 清華大學 | 茅于海 |
1984 | 沙丘駐渦(BD)火焰穩定器設計原理及方法 | 北京航空學院 | 高 歌 |
1985 | 高產優質小麥品種“綿陽11號” | 四川省綿陽地區農科所 | 馮達仕 |
1985 | 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 |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 於仲嘉 |
1985 | 火**藥模鍛錘 | 320廠 | 李有泉 |
1985 | 乙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 | 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 | 葛昌純 |
1985 | 遠緣雜交小麥新品種“小堰六號” | 西北植物研究所 | 李振聲 |
1987 | 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及其配製的七個系列新品種 | 中國農科院蔬菜所 | 賈翠瑩 |
1987 | 鎢鈰電極 | 上海燈泡廠 | 王菊珍 |
1988 | 坩堝下降法工業生產鍺酸鉍(BG0)大單晶方法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 何崇藩 |
1988 | 一種新型的非線性光學材料——L精氨酸磷酸鹽(LAP)晶體 | 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 | 許 東 |
1988 | 白雲鄂博中貧氧化礦浮選——選擇性團聚選礦工藝 | 冶金部浮選一選擇性團聚選礦試驗組 | 羅家珂 |
1988 | 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岡、D型雜交稻 | 四川農業大學 | 周開達 |
1990 | 瘧疾治療新藥本芴醇及其亞油酸膠丸製劑 | 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鄧蓉仙 |
1990 | 小麥高產、抗銹的優良種質資源“繁六”及姊妹系 |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 | 顏 濟 |
1990 | 抗病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中棉12 | 中國農科院棉花所 | 譚聯望 |
1991 | 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三硼酸鯉(LiB305) | 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陳創天 |
1995 | 石油重質組分催化裂解(I型)製取低碳烯烴工藝及催化劑 |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所 | 李再婷 |
1997 | 冬小麥矮軒、多抗、高產新種質“矮孟牛”的創造及利用 | 山東農業大學 | 李晴祺 |
2004 |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製備技術 | 中南大學 | 黃伯雲 |
2004 | 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套用技術 | 西北工業大學 | 張立同 |
2005 | 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 | 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巴陵分公司 | 宗保寧 |
2006 | 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譚久彬 |
2007 | 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房建成 |
2008 | 硬脆材料複雜曲面天線罩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 | 大連理工大學 | 郭東明 |
2008 | 小型高精度CMOS天體敏感器技術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張廣軍 |
2008 | 寬溫域耐腐蝕巨磁致伸縮材料及其套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徐惠彬 |
2009 | 空地協同的民航空域監視新技術及裝備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張 軍 |
2009 | 海洋特徵寡糖的製備技術(糖庫構建)與套用開發 | 中國海洋大學 | 管華詩 |
2010 | 鈔票對印技術 | 馬仁選 | |
2011 | 寬頻移動通信容量逼近傳輸技術及產業化套用 | 東南大學 | 尤肖虎 |
2011 | 有機發光顯示材料、器件與工藝集成技術和套用 | 清華大學 | 邱 勇 |
2012 | 立體視頻重建與顯示技術及裝置 | 清華大學 | 戴瓊海 |
2012 | 大跨建築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新技術及其套用 | 清華大學 | 聶建國 |
國家科學技術獎項
為了獎勵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務院頒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設立下列國家科學技術獎 >>>進入技術百科 |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中外科學獎項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科學,許多國家設立了不同的科學獎項,用來獎勵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開發、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成果推廣套用等方面取得優秀成果或者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