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個觀音閣,本詞條主要介紹的是鄂州市觀音閣、施秉縣觀音閣、汾西縣觀音閣、大連市觀音閣、雲南觀音閣、南京市觀音閣、高州市觀音閣、岑鞏縣觀音閣。
1、鄂州市觀音閣
結構:湖北省鄂州市觀音閣長24米,高14米,以紅石青磚砌就,與龍蟠磯巧妙地融為一體,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千百年來,它飽經風霜,縱覽長江。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視窗,甚至只剩那檐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狂濤巨瀾曾使多少名樓華構席捲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龍”(清人官文詩句),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
寺廟布局: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的“龍蟠曉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筆。
閣內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觀瀾亭上,俯瞰江流,勝景憂宏;三重殿里,仰瞻前賢,文章彪炳。純陽樓上呂洞賓正酣燃大睡,遊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會心一笑:如此蓬萊仙境,獨此公得其所哉?
觀音閣下半部那如同船舷樣的弧形石,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泄流,任憑江水拍擊咆哮,總是穩於泰山。古代鄂州工匠對流體力學的奇妙運用和那風格獨特的造型藝術,使多少建築專家駐足留連,讚嘆不已。
石牆上的幾棵古樹,原已枯萎縮多年,近年竟死而復生,正舒展著嫩牙初吐的新枝,擁抱春的到來。閣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見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數尺,令人稱奇。這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
鄰近景點
鳳凰廣場:位於鄂州市區東南隅巽宮,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洋瀾湖畔,大樓高高矗立,拾級而上的大門門廳內,荷槍實彈的武警戰士,忙碌的工作人員,井然有序,高高的旗桿五星紅旗隨風飄揚,莊嚴肅穆。
俯視廣場,左伏龍,右臥鳳。青龍崗蜒,黃龍蟠臥,草木蔥綠,繁花似錦。前方人工音樂噴泉,外伴人工半月池,連著洋瀾湖,水天一色,遠山如黛,雲水渺渺,亭台樓閣,遊人織錦,好一幅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天人合一”的優美圖景。讓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
鳳凰廣場主體建築為鄂州市市政辦公大樓,作為一市之政治、經濟文化決策中心,對全市發展之影響猶重。廣場玄武后枕迂迴彎環之長江,白虎西倚風景秀麗之西山,青龍東臨鳳凰山莊,朱雀前方秀水彎環。龍脈由南乾鄂、贛、湘交界處之幕布山系,分枝辟脈,經由大治、黃石、陽新跌宕過峽,剝換轉頓,綿延數百公里而來,後起貪狼秀峰葛山少祖,左路出脈,頓跌起峰掃帚山,由坤轉兌,止結於西山。後有雷山破軍鬼樂護托,開面有情回顧城區。整個城區,呈坐空朝滿格局,回頭顧祖,貪狼少祖來朝。
主體建築市政大樓呈“官椅”形,坐子午天地線位。大門門廳造形仿如縣官升堂案桌。前方酷似古銅鏡的現代下沉式音樂旱噴泉池,面積約半個足球場,站在主體樓中,此內明堂就好似文人騷客磨墨之硯台墨池,噴泉開啟時,噴水柱可高達三四十米,是廣場重點景觀之一。噴泉四周,六根十幾米之高造型精美、新穎別致的燈柱,如貴人升堂,唱諾排衙、衙役執杖兩旁。池前方人造峨眉半月湖,作為中明堂,澄凝環抱大樓。湖堤上建有一座兩層樓閣,作為大樓近案,關攔局氣。廣場艮宮鳳凰台,古樸典雅,兩層中式古建築,台中心聳立著三尊漢白玉基座,上銅築著三隻鳳凰,朝三個方向翩翩起舞,引頸向天合鳴,欲沖天而起。艮上應“天市”,葬經云:“天光下臨,地德上載”,天星吉,應地則吉。
廣場白虎方為武警總部駐地。白虎司威權、威儀訟獄,可見當地軍政協作、軍民魚水情之一斑。廣場西北角聳立供電大樓,造形如長槍,與前之刀形建築物,形成前有刀,後有槍之格局。西北位有供辦公、市民遊覽,車輛出入大門。規模宏大、精雕細琢、綠草如茵、蜿蜒丘岡、曲水流觴、處處展現江南水鄉園林風格的鳳凰廣場,於2002年峻工,占地260畝。
葛山風景區:位於鄂州市石山鎮與澤林鎮交界處,距市區十餘里,此山以葛洪而得名。葛山面積有近千餘畝,海拔162米,植有松、杉、竹、柏,草木覆蓋達80%以上。
據清《武昌縣誌》載,東晉道教理論家、丹術家、醫學家葛洪曾來此地燒爐煉丹。葛山至今留有石洞,箕踞之跡宛然。山陰名“夕陽紅”。還有琴床石、洗藥池。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知縣李錦源在山上修建葛仙寺以紀念葛洪。葛山之下,還有一條“洪港”。清末,武昌縣調整行政區,在八鄉中設有“神山”、“洪道”二鄉,皆因葛洪而命名。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晚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為三國時著名道士葛玄的重孫。16歲拜鄭隱為師,研習金丹、仙術。曾應召入軍,參加平息石冰領導的農民起義。因未被朝廷啟用,乃投戈解甲,四處尋求奇方異書,流徙於徐、豫、荊、襄、江、廣諸州之間,後隱居羅浮山,煉丹修道,潛心著述《抱朴子》 。鹹和三年(公元328年),葛洪被召升為諮議參軍。鹹和八年(公元333年),葛洪求往勾漏令,在廣州,被刺史鄧岳留住。鄧岳復上表請補葛洪作東官太守,葛洪辭不就職,復隱於羅浮山。帶領門徒和子侄輩修道煉丹,著述不輟。其傳世著作除《抱朴子》外,還有《金匱藥方》 、《神仙傳》 。又託名漢劉歆撰《西京雜記》等。東晉哀帝興寧二年(公元364年),葛洪在羅浮山辭世。葛洪來鄂州時間,約在東晉永嘉初年。他流寓到武昌縣。先後在石山、新廟、澤林、葛店、華容、廟嶺等地採藥煉丹,並為窮苦百姓治病,深得當地民眾愛戴。葛仙寺建成之後,終年香菸繚繞,窮苦人參拜不絕。抗日戰爭時期,葛仙寺被日寇縱火焚燒,片瓦無存,寺中老道人憤而投井自盡。1988年,當地老百姓又集資重建葛仙寺,黃牆碧瓦,殿宇巍峨,成為鄂東南的又一景觀。
2、施秉縣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施秉縣城西面的王家坡半山上,為旅遊城的景點之一。原寺廟建於清康熙末年,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被毀。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偏橋衛的上五旗楊玉珍望門守節,與其親族楊天才聚眾募捐,重建正殿一棟、廂房二間,塑觀音佛像,楊玉珍住持修行,改名為“白衣庵”,後更名為觀音閣。1949年解放,僧尼離去。1953年改作偏橋國小,1960年寺廟被拆,廟址復耕。按歷史形成的會期,即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個會期,數以千計的遠近遊客前來進香、觀看、遊覽。中外友人在旅遊國家級風景區上舞陽、下舞陽、雲台山和杉木河之後,住宿於施秉縣城,許多友人茶餘飯後,閒步漫行,從縣人大常委會右側岔口沿石板小路直上200餘米,即可進入觀音閣。兩側為鋼筋混凝土建成的餐廳和僧尼住宅,正殿古式建築,形象雄偉,外有金龍纏柱,殿中除兩旁書寫《重修觀音閣記》和詩詞外,更有趣者,在3尊佛像後面用楷書書寫:“堂上二位老人就是菩薩,只要早晚孝順,自有好處,無須敬我;胸中一點善念,即為其佛祖,堅持朝夕奉行,定獲佳果,何須求神。”“觀音贊言,傳統美德須牢記,為人處事應慎行”。游者站在正殿門前,可觀縣城全景。
3、汾西縣觀音閣
觀音閣原名“興源寺”,位於汾西縣城北10公里的李安莊村,始建於唐代,現存均為明清建築。觀音閣依山勢而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各有傳奇。前院正面“寶閣”,正塑觀音,端坐蓮台。閣樓結構嚴謹、古樸、渾厚,造形美觀,玲瓏別致。中院磚窯3孔,兩窯供老君、地藏金像,一窯龍泉水順石灰岩層嘩嘩流出,清澈甘甜,能治百病。後院為四合院落,樓上雕有“靈泉寶閣”四字,檐下磚雕“神洞”門額。“神洞”石灰岩自然生成,天地平廣,高丈余,深無測,洞內風聲呼呼作響,神話傳說是通往五台山的隧道,門口對聯曰:“觀音神洞八百里,五台北峰正對門。”
4、大連市觀音閣
大連金州觀音閣坐落在金州城東大黑山北麓半山腰,是大黑山古廟宇群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寺廟。觀音閣另一個名字叫勝水寺,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明、清至民國曾有多次重修。20世紀60年代,勝水寺建築群之望海樓被夷為平地,正殿和禪房檀木也被拆除,拿去建生產隊豬舍。20世紀80年代以後,政府撥專款對廟宇進行修葺,正殿、禪房、山門、下院已基本恢復原貌。寺院原分上下兩部分。下院的24間古建築布局為四合大院,在20世紀60年代動亂中被毀。沿著下院後山門的360階盤山石道可直通上院。上院建在一座高寬各數十米的“隱仙洞”內,由正殿、東西禪房、東西山門、南閣、鐘樓等建築組成一群。因正殿左側有一眼古井,井水清冽甘芳任取不盡,故而得名勝水寺。
觀音閣廟會為農曆三月十六日。每年的這個日子,趕廟會的人像過節一樣從遠遠近近紛至沓來,廟會人氣最盛的時候竟有5萬之眾。在商品不發達的自然經濟時代,廟會日就是民間商品交易日,也是地方風俗文化展示的舞台,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勝水寺上院,勢險景絕,氣象萬千,對研究金州乃至遼南的政治史、宗教史、古建築史,均有重要價值。1985年7月11日,觀音閣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大連開發區北面大連大學西側大黑山起伏的山嶺里,有座可稱為“遼南第一名剎”的觀音閣。山路曲徑通幽,廟宇巧妙地利用了半山腰的一個天然石窟,四周是葳蕤的森林,前方有一條淺淺的溝塘蜿蜒著通往山下。每年早春,當春風剛剛喚醒草木的時候,等了一冬的映山紅就一簇簇一叢叢在林中盛開了。緊接著,槐樹開白花,香陣重重;桑葚結紅果,如火如荼。山泉丁冬,百鳥鳴囀,一派天賜仙境。而秋天,一場薄紗般的輕霜掠過之後,楓吐丹紅柞染金,蒼松更顯祖母綠,這裡的五花山更是叫人流連忘返。
最早的觀音閣依山就勢而建,至今可見歲月滄桑,前面是石亭和望海樓,站在這裡,可以看到黃海大窯灣風光和映掩在綠樹叢中的近年來開發區城區一角,望海樓後上方是觀音閣正殿和禪房,正殿上面,是一堵巨大的石崖,高十餘米,冷眼一瞅,有一種親臨天塌地陷現場之感,讓人心存餘悸。石窟下面,有一眼黑黝黝的泉井,井水不深,卻十分清冽甘醇;石窟上方,有一個看似深不可測的石洞,向主峰方向通去.傳說這眼泉水叫地穴,那個石洞叫天穴,是當年兩個和尚斗比法力時留下的遺蹟.
傳說:故事發生在明代的洪武年間,有一天,大黑山同時來了兩個和尚,一個是千山來的叫陳德新,一個是閭山來的巫醫叫方影山,二人都是修行多年的高僧。他們雲遊了遼南的各處名山大川之後,都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地方搭建寺院念經誦佛。這一天,天清氣朗,他們分別走在復州地界,遠遠向南望去,但見大黑山一帶雲霧繚繞,紫氣氤氳,顯出非凡風水,就順著風水鬼使神差不約而同地來到被稱做大黑山東林子的地方。只見這裡山高林密,塘淺溪幽,經過再三推敲,都覺得這是一塊十分難得的風水寶地,都想在這裡建廟立佛,有所造就。雖說我佛以寬大為懷,可是自古以來一廟不容二主,究竟誰留誰去,二人相持不下,最後他倆商定當眾比法術,誰的本事大,誰就留在這裡當主持。
聽說這裡要比武,好事的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還請來金州的地方官吏當中證人。比武開始了,陳和尚先施法力,只見他念了幾聲咒語後,對眾人振振有詞:“這裡有風景,就缺一眼井,沒井不叫景,我要挖口井”。說完挽挽衣袖揮揮拳猛地向地下砸去,只見拳到之處立即出現一個大洞,不一會兒工夫,一股泉水就咕嘟咕嘟地冒出來,捧一口嘗嘗,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就像天上的瓊漿,眾人一看,半山腰的石砬子上竟能打出井水來,不由得發出一片叫好聲。
方和尚一看,不慌不忙,走過來對眾人比比劃劃說:“這裡山雖高,卻無通天路,無路不順暢,我修通天路。”話音剛落,只見他嘴裡噴出一股煙氣,一道金光閃過,整個山嶺都跟著動起來,待眾人睜眼看時,石窟的斜上方果然出現一穴幽幽的石洞,洞之深,不知通向何方。
一個開天,一個闢地,圍觀者瞬間看了兩個這么大的熱鬧,弄得個個瞠目結舌,驚嘆不已,像是在夢中。再說兩個和尚鬥法驚天動地,也驚動了南海觀音菩薩,她駕起五彩祥雲來到大黑山上空,往下一看,見兩個和尚還要推山搬海,觀音心想,這樣一來豈不嚇壞了百姓.觀音急忙降下雲頭。二人一見觀世音到此,也就罷了手。觀世音一番勸解,讓他們一個出去化緣集資修廟,一個在山上操持建築。幾番寒暑,幾番操勞,寺廟修成之後,兩個和尚也不鬥了。觀音見這裡清麗無比,捨不得離去,就留在這裡坐禪.從此這座廟叫做觀音閣了。人們把和尚砸出的兩個石洞一個稱地穴,一個稱地穴。
由於兩個和尚比武這天是農曆三月十六日,人們就把這天定為廟會日。直到今天,觀音閣的那眼泉水還在,那眼洞穴也在,只是沒有人探得出石洞究竟有多深。每到三月十六日,遠遠近近的村民都到這裡趕廟會,人們帶著虔誠,帶著心愿,也帶著祭祀用品,最盛的年景,趕廟會的人可超過十萬餘眾,香火旺盛的程度可想而知。就是平平常常上山,也可以看到沿途兩邊的綠樹上,掛滿了鮮艷的和已經褪了色的紅布條,那都是趕廟會時人們繫上的,帶有祈禱和求助保佑的意思,簡直成了大黑山裡的又一道風景線。
5、雲南觀音閣
位於雲南昭通鹽津縣豆沙石門關北崖峭壁間的青蓮洞口,原寺建築年代久遠,僅存遺址。現存觀音閣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是滇東北少有的古建築之一,其左、右、後三面均依岩石為壁,閣門飛懸洞口,峻拔挺立於懸岩之間,在四周群峰的攢擁烘托下,大有飛閣凌空、氣象萬千之勢,閣內石壁中,鐘乳石倒立,天然地構成各種形態,其中有一鐘乳石極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為這一帶虔誠的佛教信徒所敬仰。觀音閣內有數尊精塑的神像,閣內金碧輝煌。在岩壁上還刻有“觀世音慈航普渡眾生”的浮雕,造型別致,技藝精湛。每年農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觀音會,朝聖觀光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6、南京市觀音閣
位於南京市西北方幕府山東面,沿江有石灰岩山嶺,明洪武年間在山旁建有觀音閣,故名觀音山。至明英宗時,因閣建寺,名弘濟寺,後和永濟寺,為南京一大古剎。入寺門即見殿在山腹下,深丈許,中空無底,架木為龕,前楹有石碑,摹吳道子所畫的觀音像。因年代久遠,寺已破舊不堪,但觀音閣仍臨江聳立,勢若俯墜。憑窗而眺,平疇曠野,江面無垠,山中有“岩山12台洞”奇觀。
7、高州市觀音閣
位於廣東高州市集賢街高力士宅後花園內中殿,始建於唐代,閣為木質結構,高約8尺,寬1丈多。閣額、圓柱繪刻彩色圖案,鑲嵌著金薄,玲瓏剔透,熠熠生輝,莊嚴肅穆。閣內置有銅鑄千手觀音一尊,觀音兩側有銅鑄侍從兩尊,皆由高力士在京聘請名匠用黃銅鑄造送回寺閣供奉。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靈惠寺與觀音閣重修時,寺閣修飾一新,邑舉人楊奇珍根據過去觀音閣的奇趣故事,撰寫了《觀音閣碑》 ,鑲嵌於靈惠寺內。靈惠寺與觀音閣始建唐代,為高州四大名寺(靈惠寺、發祥寺、觀山寺、觀瀾寺)之一,也是粵西地區古代名寺之一。歷來香火鼎盛。後觀音閣內有一銅鑄侍從像被盜,盜者還在寺之牆壁上用木炭題上一首打油詩:“佛是西方佛,銅是東土銅。請佛暫回西方去,且救弟子一時窮。”演繹了一出奇趣佚聞。爾後,人們以一尊木雕侍從像代替銅鑄侍從像。據清光緒《茂名縣誌》載:“閣中有一觀音像,二侍者像俱銅鑄,相傳為高力士置。後失去右旁侍者像,再後以木像補之。”靈惠寺與觀音閣於1977年,因高州人民醫院擴建門診大樓及職工宿舍才被拆除。8、岑鞏縣觀音閣
位於貴州岑鞏縣城東500米處龍江河岸鳳山嘴的觀音閣,被青山綠水環抱,掩沒於古樹叢林之中。為回龍寺古建築群的一個部分。閣內有一口著名的大鐘,是古思州城32個寺廟中鑄造得最佳的一口鐘,聲音宏亮,晨曦中的鐘聲全古思州城百姓均能聽見,習稱“龍寺晚鐘”。回龍寺由前殿、大殿;觀音閣、回龍寺、內花園等組成,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宗教建築群落。結構精緻、氣勢雄偉,約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清代陸有楷詩讚曰:
山城清夜臥雲松,霜後遙傳隔岸鍾。
樹暗紙窗迷客夢,明月茅店趣行蹤。
庭前乍見朝光吐,嶺上旋看宿霧封。
官閣僧寮同寂寞,晨衙無事且從容。
觀音閣屬木質結構,三層三檐等角四角攢頂。閣高17米,台基高1.7米,呈正方形,底樓面積56.2平方米。每層屋檐翹起四個凌空欲飛的鰲魚銜寶式檐角,魚嘴下各掛銅鈴。二、三層均基本相似,不同處是檐面逐級縮小。樓中四面有80厘米寬的走廊,可登樓遠眺,這邊風光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