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部份

觀音閣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的“龍蟠曉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筆。此公駐節黃州後,清晨立於赤壁磯頭,偶望對岸鄂州江心,見石磯輪 ,古閣聳峙,及至親臨觀覽,感喟不已,遂欣然命筆。
閣內有一亭二殿二樓,總面積300多平方米,閣內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觀瀾亭上,俯瞰江流,勝景憂宏;三重殿里,仰瞻前賢,文章彪炳。純陽樓上呂洞賓正酣燃大睡,遊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會心一笑:如此蓬萊仙境,獨此公得其所哉?閣內還供有質樸的石雕觀音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塑像。磯上建築,雕龍畫鳳,樓閣錯落,雄峻巍峨,檐牙高琢。
鄂州故老相傳,古時候觀音閣能隨潮漲落,龍蟠磯上原有兩個凹口,說是“神鱉”的兩隻巨眼,一個出油,一個出鹽。後來,閣中一位貪心的道人拿鑿子把凹口的口徑擴大了數倍,希望出更多的油鹽。不料,把神鱉的兩眼戳瞎了,再也不出油鹽了,觀音閣也不能隨潮漲落了……。這個故事流傳了幾許春秋,也無法確考,但只要觀音閣存在,它大約還會世代相傳,給後人以啟迪。

石牆上的幾棵古樹,原已枯萎縮多年,近年竟死而復生,正舒展著嫩牙初吐的新枝,擁抱春的到來。閣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見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數尺,令人稱奇。這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
古往今來,處於湍流激浪江心中的觀音閣,吸引眾多遊人,或探尋險處風光,或追尋前賢遺蹤,或祈禱神庥佛蔭,或遙祭屈子忠魂。寅賓樓時時迴響著千古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大江之半石嵯峨,石上樓台盪碧波”。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二十餘年來,鄂州市人民政府注意保護修復名勝古蹟,閣中景物修繕一新,陳列有名人字畫,備有小舟接渡,遊人登臨流連忘返。磯上仙鰲眼、古樹、老井被稱為“三趣”。閣壁間一棵老蔻樹,綠蔭如蓋。閣後壁一口老井寒氣逼人,揚子江枯水季節,井水竟能高出江水數尺,令人稱奇。
天下名閣很多,沒有哪一座仙山瓊閣像觀音閣這樣鳧立於大江之上,隨江水起起落落而沉沉浮浮。入夏汛期,江水上漲漫淹至觀音閣,水中之閣若浮於蓮花之上,飄逸隨波;枯水季節龍蟠磯像一條巨大鰲魚,浮出水面,寬厚背脊馱著巍峨觀音閣,穩立江中。江水一改夏日野性,服貼溫順。偶有船過浪息,半江冬水,依然無語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