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素稱“京畿古鎮”的西紅門,於首都南郊,隸屬大興縣管轄,面積31.2平方公里,是一個以少的“一鎮一村”聚居形式為一整體聚落村,余鎮28個行政村,居住漢、回、滿、蒙等民族16753多。如今成為璀璨的京南明珠。
![西紅門鎮](/img/e/dd7/nBnauM3X2YTNxADN0AjM2czNxITMyIjM0AjMwADMwAzMxAzLwI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西紅門在歷走上就是京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鄉鎮。新中國成立50年來,西紅門人為擺脫貧窮經歷了可歌可泣的拼搏,建成首都的重要副食品生產基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西創門人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解放思想,探索實踐,不斷進取,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重組轉制、招商引資,實行資產和資本經營,使全鎮經濟飛速發展,成為璀璨的京南明珠。目前,全鎮有農、工、貿、科技、房地產開發等企業200多家,其中,中外合資企業12家。科技企業20多家。1999年全鎮經濟收入12億元,稅收3000多萬元。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的鄉鎮工業,經歷了零部件生產、加工、裝配的發展階段,現在形成了以影視燈光燈具、機械製造、建築材料、化工醫藥、輕紡製衣、塑膠製品等系列為主,以及裝潢、修理、食品、樂器為補充的工業生產體系。整件產品和成套設備遠銷世界各地。
1995年突起的房地產開發業,使古鎮西紅門勃發出現代氣息。九龍山莊、九龍家園、宏福園、福星花園等十多片配套齊全的住宅小區的崛起,不僅使西紅門成了投資置業的熱土,而且,也讓眾多的西紅門人住進了寬敞舒適的大樓和公寓。豪華新穎的公寓和別墅更吸納了眾多有識之士來此定居。
行政區劃
![西紅門鎮](/img/0/6b7/nBnauM3XxMjN3YTO4MDM2czNxITMyIjM0AjMwADMwAzMxAzLzA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西紅門鎮 轄6個社區、26個村委會(星光社區、九龍社區、福盛社區、福星花園社區、同興園社區、金華園社區、西紅門一村、西紅門二村、西紅門三村、西紅門四村、西紅門六村、西紅門七村、西紅門八村、西紅門十村、西紅門十一村、西紅門十二村、新三餘莊村、老三餘莊村、壽寶莊村、大白樓村、大生莊村、金星莊村、志遠莊村、建新莊村、團河北村、團河南村、振亞莊村、新建莊一村、新建莊二村、新建莊三村、新建莊四村、小白樓村);新建工業區。
歷史文化
西紅門的成村,可上溯到唐代,至今有千年歷史。早期曾名西綦村、千戶屯。元代是“下馬飛放泊”的狩措區,至明永樂年間起為皇家獵苑“南海子”的西門,故而得名。
歷史積澱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始於2O世紀30年代的現代教育,發展到與北京第二實驗國小聯合辦學,建成九年一貫制的興海學校,進而成立海淀走讀大學城南分校。西紅門已形成了自幼兒教育、國小、中學、職高到大學的教育體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奠定了人傑地靈的基礎,西紅門成了文化之鄉。
教育
30年代興起的西紅門現代文化教育,到60年代,全鎮一建成4所國小1所初級中學。
![西紅門鎮](/img/3/96a/nBnauM3X1YzN4gzNxIjM2czNxITMyIjM0AjMwADMwAzMxAzLyI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92年與北京第二實驗國小聯合辦學,成立“實驗二小西紅門分校”。1985年中學開辦了職業高中班,1993年獨立辦校成立了“大興縣第三職業高中”。
1997年,西紅門鎮政府撥款2800萬元,把原來的中國小改建成9年一貫制的“興海學校”。新校園占地53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4200平方米。校園綠地如蔭、樹木掩映、花園錦簇。電腦教室、語言教室、大螢幕電化教室及生化實驗室等現代設備一應俱全。在校學生享受著良好的素質教育。
1999年4月,與北京海淀走讀大學聯合辦學,成立“海淀走讀大學城南分校”。西紅門學校有著良好的體育傳統。武術是西紅門青少年的愛好項目。西紅門中學男女中長跑隊,曾多次在北京市中學生運動會上,獲得1、2名。有一名男選手曾赴韓國和日本比賽,也獲得越野跑的第一名和萬米賽的第2名。
區位優勢
![西紅門鎮](/img/4/0a1/nBnauM3XzQjMxUTO4IjM2czNxITMyIjM0AjMwADMwAzMxAzLyI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地處京南的西紅門鎮周邊環境優美,風景宜人。北接豐臺花鄉,東臨南苑機場,南靠黃村衛星城,鎮域面積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萬人,有漢、回、滿三個主要民族。近幾年來,西紅門鎮加快了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城鎮建設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已經躋身於北京市強鎮之列。1999年8月被市政府確定為市級試點小城鎮,同年9月被國務院體制改革委員會列為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鎮。一座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小城鎮已經矗立於京南。
新建成的興海公園、世紀廣場、郊野森林公園已經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大型音樂廣場、噴泉廣場點綴於街道兩側。風格各異的住宅小區,既是亮麗的人文景觀又是人們理想的安居之所。
經濟建設
農業向現代化邁進
西紅門鎮現有菜田2400畝,大田4600畝,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糧食實現了園田化、機械產,大力推廣噴灌節水技術。從根本上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產式。
西紅門有150多年的蔬菜生產歷史。在20世紀30年代,西紅門就是北京市的重要菜區。特產品種心裡美蘿蔔,曾受掛匾嘉獎,90年代遠銷日本,1981年引進的“之豇28品種。經試種繁殖後迅速推廣到北方地區,並與浙江省農科院聯合建立北方豇豆繁殖基地,豇豆種子銷往全國19個省市73個地區縣,高產年代迅速發展節能型日光溫室,大力推廣名特優稀蔬菜品種和花卉生產。進一步向優質高效集約化方向發展。
70年代興起的北京填鴨、蛋雞、奶牛的養殖,經調整之後,開始向珍禽類養殖發展。
西紅門工業區
![西紅門鎮](/img/8/180/nBnauM3X2MDNxczMzkTM2czNxITMyIjM0AjMwADMwAzMxAzL5E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大興工業開發區北區範圍為:北起北環路,鄰接規劃的南水北調河道及城市綠化帶;西至京開高速公路;南至黃亦路,路南是己建成的開發區南區;東至東環路,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接壤。規劃總用地為266.39公頃,其中西紅門鎮用地96.55公頃。
西紅門工業區地處規劃公路一、二環之間,京開高速公路緊鄰工業區南北走向通過,與市區的聯繫十分方便,是距市區最近的工業區之一。京津鐵路自大興區黃村衛星城西南通過。由此形成了兩橫一縱的公路網加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鐵路對外交通系統。
西紅門工業區位置優越,具有便捷的交通條件和七通一平的基礎配套設施,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其他適合首都特點經濟的理想地域。
2001年首規委辦批覆的大興工業開發區(北區)總體規劃是南區的延續,被市政府批准為市級工業開發區,符合北京市土地規劃條件,可辦理合法的用地手續。
新建工業區概況
![西紅門鎮](/img/9/c70/nBnauM3XxATMwkjNyQjM2czNxITMyIjM0AjMwADMwAzMxAzL0I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新建工業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方便,經公路二環西至京開高速公路8公里,東至馬駒橋京津塘高速公路10公里。
新建工業區具有六通一平的基礎配套設施。屬城鎮下風向,南側為鳳鹼河,經污水處理有利於雨、污水排放,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市區搬遷企業的理想地域。
1994年經大興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新建工業區,已開發面積符合北京市土地規劃條件,可辦理合法的用地手續;待開發面積隨著小城鎮人口的增長,分期配比相繼開發;待搬遷區可隨時搬遷開發。
發展先進鄉鎮
鎮政府加大對經濟工作的巨觀調控力度,利用創新的機制和體制以及財政扶持政策等市場的、經濟的手段引導產業布局向合理方向運行,並鞏固已形成的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全鎮經濟已步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目前全鎮經濟結構中一、二、三產所占比重為3%、42%、55%,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初步完成,鎮域經濟實現了健康、持續的發展,經濟成長的主要原因是六個:
![西紅門鎮](/img/d/194/nBnauM3X3MjMwQTNzcTM2czNxITMyIjM0AjMwADMwAzMxAzL3E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使一批大型企業集團茁壯成長,大中型企業投入巨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等,提高了產品質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企業重組轉制的成功進行,使企業煥發了青春,增強了活力。近幾年又先後重組引進了金鷹包裝公司、金洋模板等一批大公司,盤活了資產,使經濟收入快速增長。
4、全鎮的投資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尤其是北京五連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不僅對園區內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企業化經營管理,而且園區所需土地變過去政府征地為村社以土地入股,實現企業與村社土地資源共享、收益共享,企業的市場化運作加快了招商引資的步伐,提高了招商質量。
5、西紅門鎮北京市經濟適用房瑞海新城的啟動,房地產開發業在三產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得到強化,貢獻率持續提高,並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6、發展壯大第三產業,進一步完善本地區的商貿功能。規劃建設服裝城,加快了西紅門鎮商業區的建設。宏大物流、舊貨市場、九龍綜合市場、美食一條街的相繼建成,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不斷壯大,從而進一步加快了強鎮富民的步伐。
旅遊景點
西紅門清真寺 位於西紅門鎮。大興區文物保護單位。
明永樂三年(1405),有陳姓二兄弟(回族)從南京北遷落戶西紅門,後逐漸成為回族聚居村。明永樂十二年(1414)於村北建清真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村民拆掉原清真寺,捐款在村中央建造了規模宏大的清真寺。寺成,康熙皇帝賜半幅鑾駕。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真寺被毀。翌年,駐寺阿訇及村民籌集資金,在原址重建。
新寺占地六畝,有前、中、後三進院落;大門鄰街,中院有垂花門,進後院有小門。禮拜殿東向,居寺中央,兩側有南北講堂各3間,耳房2間;前院有南北配房各8間,為男、女沐浴室和轎子房。1959年清真寺改作回民食堂等。1985~1990年清真寺進行較大規模擴建,1990年重新開放。寺院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主體建築禮拜殿東向,高8米,寬11.5米,進深23米,面積約26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50人做禮拜。大殿為三卷,前帶廊。殿前高懸巨匾,上書安拉真言;殿內有8根明柱,木質地板上鋪綠色地毯,上擺13斑白色拜氈,殿西北角安放'敏拜爾'阿訇宣講教義的設施,瑤殿內壁刻有聖訓。前廊北側豎清光緒年間重修清真寺紀念碑一通。殿兩側有南北講堂各4間,陳列不同版本古蘭經、聖訓和經書。前院南北房為男、女沐浴室、掌教室和儲藏室。
交通
![西紅門鎮](/img/b/700/nBnauM3X2QjN2cTO3MTM2czNxITMyIjM0AjMwADMwAzMxAzLzE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公共運輸方面有381、833、377、423、977、646、993、819支線、937支線、434、754、901、962、366支線、410、968、943、943專線、922區間、特3和962路等。但據筆者觀察,路面行駛的公交車輛以及計程車並不多。
捷運4號線的興建對該區域是一個重大利好,西紅門站點的設定將提升該區的交通狀況,有媒體報導4號線將於2009年9月30日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