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詩迪(Angélique·ShiDi),冥想藝術家。她曾修寶石學,千古玉石,珠光寶氣,養就雙眼,卻難留其心。
後來重歸於藝,她先得老先生們點撥,後美院諸師調教,最後於水彩上手。
富春江煙雨,塞納河彩雲,養育她內心的爛漫。
她在水色氤氳中打撈淋漓晨昏,燦爛四季,一片豐沛芳菲的水彩世界冉冉升起。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內首位美國寶石學院(GemologicalInstituteofAmerica-GIA)
專業珠寶學家AccreditedJewelryProfessional-(AJP)。
研究寶石學家GraduateGemologist-(G.G)。
美國ASA評估師。
人物概述
詩迪(Angélique·ShiDi)冥想藝術家。
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寶石玉協會理事。
詩迪迎來了藝術新的一輪10年。
2013年4月30日——10月31日,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籌建辦主任李向陽總策展,“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紀念上海世博三周年暨詩迪藝術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展期半年。這次畫展以作品為媒介,提倡"表達性藝術"對社會公眾進行健康促進,重構美好心靈家園。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政府設立的當代藝術館,2012年10月開館後,舉辦了“重新發電、2012上海雙年展”。2012年年底,“法國蓬皮杜館藏展”閉幕後,“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個展”在同一個空間展出。與詩迪個展平行展出的是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個展。
這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裡舉辦的第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家個展。
媒體稱為“當代藝術館首次為在世藝術家辦個展”;“趙無極走了,詩迪來了’’…
2013年4月,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詩迪專著《冥想宇宙》。全書分9個季展示了大地、人間、宇宙的冥想,用詩意的表達詮釋以冥想為藍本的唯美藝術的發生,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了解詩迪的藝術與冥想。那是關於有形的宇宙和生命…
著名詩人、藝術評論家葉衛平先生評價她是一位“缺席”前古希臘哲學的冥想家。
在過去的10年裡,詩迪的藝術作品參與了國家兩大盛事——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
2012年7月22日,詩迪帶領的團隊前後歷時7年時間準備的3D公益短片《細胞哭了》獻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辦的第19屆世界愛滋病大會。在此基礎上,詩迪帶領的團隊依舊致力於打造關懷細胞生命的公益片《細胞哭了》系列。
2010年5月9日,由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和魯迅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韋爾申共同策展。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整個展館隆重展出《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作品展,一位沒有上過美術學院的藝術家,卻在美術學院美術館裡大辦了一場個展。
2010年,《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國紅頂樓60.6米迎賓廳迎接各國貴賓。中國館現改為中華藝術宮,集中展現中國近現代美術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2008年至2010年,再度歷時三年創作《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
這是2008迎接奧運會火炬期間唯一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
2008年8月5日,迎奧運火炬進北京同日同時,巨幅水彩畫《騰歡2008》系列一、三、五號作品被我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殿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從2006年至2008年,詩迪用三年時間創作《騰歡2008》系列作品。
南鍾之四2004
2006年10月25日中法文化年,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和義大利文化藝術中心主席溫琴佐·桑福共同策展。《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第三站亮相中國美術館一樓3個大廳帶2個小廳。此次歐萊雅贊助詩迪個展是繼1998年在中國上海贊助抽象派藝術大師趙無極一生繪畫回顧展後,第一次贊助中國藝術家的個展。
2006年作品《天水無居》系列入選義大利都靈“奧林匹克冬季奧運會主題展”,其後作品《天水無居》被義大利文化藝術中心收藏。
2005年6月2日,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和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張晴共同策展。中法文化年第二站在上海美術館整個2層隆重舉辦,詩迪個展——《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與此同時,上海美術館同期展出的藝術家蓋·伯丁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視覺文化領域最大膽、最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
2005年1月19日,法中文化年。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和法國巴黎文化中心主任侯湘華共同策展。第一站從法國巴黎文化中心出發,舉辦《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繼趙無極、朱德群的展覽之後,詩迪在同一空間舉辦了個展。這是詩迪的第一次個展,她的作品首次公開亮相。
2004年法中文化年。代表中國藝術家個展在歐美一舉成名。
藝術啟蒙
從卵石花狗到對話宇宙
童年的小卵石是詩迪最忠實的小夥伴,小花狗是她最初的藝術追隨者。 從小,詩迪對自然就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當別的小女孩都在把弄著手裡的布娃娃時,她卻對石頭產生了興趣。每當在小溪邊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卵石,她就興奮地像認識了一個新夥伴。她老是心裡想著,小卵石的家在哪裡?它們來自於什麼地方?它們在這裡已經生長多少年了?它們的爸爸媽媽是誰?在家裡,她把這些小卵石按顏色深淺仔細安置。每天上學前,挑上幾顆,放在兩邊的衣服口袋裡,上課時怕它們寂寞,時不時把手放到小口袋裡,去撫摸它們一下,打個招呼。她覺得石頭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可以說話,可以歡樂悲傷。令她沮喪的是,這些石頭何時形成的她卻說不清楚。這卻激發了她童年對科學的興趣。從河床邊回家的小路上,總能看到一個小女孩兒在前走,一隻小花狗跟在身後。小姑娘常到河床邊撿石頭,直到這隻小花狗長大了,它的身上多了一個布褡褳,一左一右兩個大口袋,裡面裝著滿滿的從河床里精挑細選的小卵石,就這樣,一前一後滿載而歸,小花狗任勞任怨地跟在詩迪的身後。童年的詩迪,期盼快快長大,登上最高的山峰,近距離仰望天空,冥想:一定是空中的哪個星星爆炸了,變成無數小石頭,掉下來,掉到了地球上。掉下的時候,他們一定很痛,裹著厚厚的塵埃。她希望,有一天,能夠把這些小卵石聚集在一起,匯成一股誰也無法抗拒的力量,讓他們飛回天空,回到他們的家園。
從雪中寫生到雪水作畫
一個大雪過後的晴天,陽光明媚,但冷得刺骨。許江老師帶著詩迪外出寫生。 在白雪皚皚里,他打開畫架說:“今天隨便畫,只要把今天的這股寒風畫出來就可以了……”詩迪眯著眼睛望著陽光,心裡開始打冷顫。這么冷的天,還要畫寒風刺骨?她急著想跑進雪中的湖光山色,融進神秘的皚皚白雪,卻又懼怕老師眼鏡片背後嚴峻的目光。迫使自己打開畫架,一瞬間,一個奇妙的創意凌空而降。何不捧一大把雪直接往畫紙上扔?於是,她背著老師,快速地用雙手捧了幾把雪往畫紙上扔去。不巧抬頭遇見老師陽光照射下彎曲的身影。正想著一隻手裝著樣子拿起筆,另一手還捏著一把雪,一不小心蘸了顏料的畫筆染在了雪紙上......陽光照射下,只見顏色慢慢展開,就像一群放任的精靈,在雪紙上自由地跟著陽光跑......沒有任何事物具有的形態,通透,明亮,閃爍,似飛如飄。畫面的這一幕讓詩迪眼前瞬間閃耀起白光,耳畔有似鍾似笛的聲音吟唱。她想,這個狀態就是白洞......是陽光照徹心靈的地方。
就在那一刻,“我看到雪水慢慢浸透畫紙,我開始拿起色彩來追趕它,一下子我就喜歡上了水彩,從那以後我再也不選擇其他的畫種了。”詩迪回想。一次牴觸繪畫的舉動,讓詩迪喜愛上了繪畫。自那以後,詩迪在水與色創作中,只用雪水、泉水等自然水,而不用家裡的自來水。佛語中,雪水是“無根之水”…追求雪水在流淌時化開來的那種感覺,成為了詩迪後來最主要的創作方法。詩迪喜歡雪水,每次水與色一次次浸染在水彩紙上,記載著穿越黑洞,來到白洞,心靈和作品一同生長的軌跡。
從隨意畫畫到藝術本意
非典時期,好長一段時間,詩迪不能講話。躲起來,她一個人畫畫。她竟然畫了一大疊作品,斑斕濃郁、洋洋灑灑,讓人看了好不驚訝。當這疊作品落在潘公凱老師面前的時候,潘老師驚訝地問:“你怎么畫得那么快?”詩迪不好意思地嚷著說:“亂畫的嘛!我就是畫著玩,給自己看。”看著滿紙大筆揮灑,水與色隨即流淌碰撞、變化出夢幻般的青春詩意……不知不覺已經幾十幅看下來了,這些畫都顯得自然大氣,沒有一點做作,猛一看以為是大師作品。潘公凱老師感嘆:“現在這世道,一不小心就掉下一個天才,以後我們這些專業美術工作者靠什麼掙飯吃呢?”
後來,潘公凱先生在文章《心之所至》中評價:“女性往往比男性多一些藝術細胞,女性往往更感覺、更細膩、以至更過敏,隨心所欲的、不加控制的情緒波動容易更直接地流露在言語和行為中,使得女性的生活本身更接近藝術。女性又往往比男性更難成為出色的藝術家,是因為女性往往缺乏表現的執著與自信,藝術創作需要激情、勇氣與魄力,女性的柔弱容易使作品瑣碎與小氣,於是女性更難在藝術圈子裡成功。然而,我們身邊真有幸運者如詩迪既有女孩兒的細膩與敏感,又有大男子的氣魄與自信,畫起畫來,如池塘春草,如閒雲野鶴,心之所至,了無掛礙。這就是天性,是先天生成的性格優勢,真能把苦苦修煉的後天習得者氣死。詩迪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畫畫隨意任性,做人也任性、隨意。畫得開心、活得也開心。——而這,正是藝術最原本的意義。”
在畫畫的時候,詩迪找到了靈魂遊蕩的天地。她只在乎:是否真正擁有快樂的心情,這遠遠勝於那冠冕帶來的一切。是否能獲得真正的體悟,從而更加平靜和安詳。趴在地上畫畫,在那裡遊蕩宇宙,在那裡夢幻虛無。
求學經歷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詩迪複雜的知識結構,一直讓她的求學經歷成為一個謎。媒體稱為“跨界才女”,跨界詩歌、寶石鑑定、水彩畫、心理學、營養學、細胞學、神學等多領域。詩迪有著傳奇經歷。年少時就發表過詩集,初寫詩歌參加全國詩歌比賽,獲得一等獎,贏回了豐厚的獎金。她卻出乎意料地放棄成為在那個年代人人羨慕的女詩人,因為她覺得寫詩太簡單了。她曾在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就讀,原以為她會成為一位有詩人視角的女導演,豈料一個多月後,她自動退學了,因為覺得沒意思。
美國寶石學院
20世紀九十年代末,詩迪走進了美國寶石學院。
在美國寶石學院的實驗室里,每天浸泡在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寶石之中,她在寶石的世界裡,感受到寶石堅守著原有的那種純淨的心靈,一塵不染,端莊沉靜。各色寶石帶她進入色彩的世界,穿越時空,進入了幾億、幾十億年前的世界。
畢業後,她成為國內首位美國寶石學院(GemologicalInstituteofAmerica-GIA)專業珠寶學家AccreditedJewelryProfessional-AJP,研究寶石學家GraduateGemologist-G.G,美國ASA評估師。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生班
在美國寶石學院(GIA)上課的時候,詩迪利用寒暑假完成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新開設的“宗教研究生班”課程。兩個班上,有七十五個同學,大多是寺廟的主持、道長、活佛、尼姑,以及來自各個宗教工作領域的研究人員。它的課程設定主要是各種宗教的起源和石窟藝術的風格變遷,這為詩迪後來考下美國ASA國際寶石評估師課程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整個學習過程,她了解到世界有一萬七千多個宗教,其中還有兩三千個邪教。這些宗教圖案和符號的變遷,似乎像一個個原子事態與原子事實連貫著整個地球村…一展成名
中法文化年 塞納河畔的首秀
2005年1月,中法文化年。“天水無居”為名的詩迪作品展在巴黎塞納河畔的中國文化中心揭幕。在這所曾是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寓所的典雅宅邸里,中法兩國文化、藝術、外交界人士對詩迪的抽象繪畫表示出濃厚興趣。無論到場者的文化背景有多大的差異,大家都愉快地徜徉於這位來自遙遠東方的年輕女畫家所創造的澄淨而旖旎的詩性空間裡。對於各色展覽連綿不絕的巴黎來說,詩迪的首秀就在塞納河邊留下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倩影。與此同時,法方派出的藝術家代表是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大師趙無極。小荷才露尖尖角,詩迪首展就與中國在海外的“藝術三寶”之一趙無極先生並置,國內外引起了轟動。
詩迪在巴黎個展的成功,迅速引發了國內關於抽象派藝術的討論。抽象派繪畫被中國大陸所知大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20世界50年代以後,按照蘇聯模式對文學藝術進行政治性整合,抽象繪畫在中國主流話語之中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腐朽墮落的文化藝術最極端的代表。那個時候正是抽象表現主義在歐美大行其道的時代。中國藝術家直到七八十年代,才看到那些代表性作品的印刷品。1978年以後,中國藝術家終於獲得接觸西方藝術的機會。老一輩藝術家對抽象繪畫的實踐改變了具象繪畫一統天下的局面,在這些畫家身上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即是對宏大、沉重、悠遠的追求,對嚴峻、憂患的關切,對苦澀、陳舊的崇敬.....這些共性也許來自老一輩藝術家所經歷的時代氛圍。
詩迪出生在六十年代中後期,與老一輩藝術家相比,她從事藝術創作的環境遠為明朗安詳,這使他充分享受藝術創作的愉悅,並說出了前輩藝術家不能說出的話:“繪畫給我快樂,在那裡沒有清規,沒有束縛。在一張張畫面上留下的是像陽光和晨風一樣流變的自己......”這本是藝術創造應有的情境,但卻是老一輩抽象繪畫藝術家所缺乏的。詩迪畫畫是與自己對話,只對自己的心境負責,因此,她的作品才會如此澄明清澈,靜謐典雅,從容精緻。這是一個沒有人造污染的活動,是一個在自然面前不去表現人的自不量力之狂妄的天地。這種單純的非功利的前提,又使得她與那些追求看似宏大、神秘甚至超驗,或者傳達著當代人特有的焦慮的當代藝術家拉開了距離。
天水無居 詩迪作品國內巡展
繼法國巴黎首展的影響力,2005年6月2日,《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被接回到上海美術館舉辦,這也是詩迪在國內的首展;2006年10月25日,《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第三站亮相中國美術館;2010年5月9日,詩迪作品被邀請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一位沒有上過藝術學院的畫家,她的大量作品卻在國內外高規格地集中展出,她被媒體形容為“橫空出世的精靈”。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面對展現在眼前的大批繪畫作品,卻感到評論的困難。在此之前,詩迪與“畫家”這個“身份”相去甚遠,或者說,她藏匿了繪畫的天資而選擇了其他職業,因此,在她的畫作面前,范迪安陷入了不知是作單純的觀賞還是作“專業”的評論的兩難,他稱之為驚喜之餘的“失語”。
范迪安評價詩迪的繪畫是一種“純粹的繪畫”。詩迪的畫作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非常豐富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帶向一片寬闊的用鮮花與綠色織繡出來的原野。在一幅幅畫面上,千姿萬態的各色線條、滴斑,象天籟的鏇律,象隱身人的樂舞,更象無形春風將生命的色彩翻飛,使之高蹈清揚如音樂的節奏和詩歌的韻律。這些畫作不能再歸結為一個藝術愛好者偶然的筆戲或性情的流露,而是足可以經得起“專業”的目光審視和品察的真正的“繪畫作品”。
面對“橫空出世的精靈“,這讓范迪安感嘆:“如果說古往今來的藝術史讓人生髮興味的經常是那些天才藝術家的最初創造,現在,詩迪的作品擺在我們面前,就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奇蹟。”
中國藝術研究所藝術評論家郎紹君,稱詩迪繪畫標示了現代世界文化交融的新景觀。“詩迪作畫用水彩紙、水彩色而不用宣紙和中國畫顏料,畫中經常出現的細線以硬筆而非毛筆勾畫。這使得墨、色、筆和紙形成的張力,是外擴性的,而與用宣紙、追求書法用筆和內滲性張力的傳統水墨畫有很大距離。它的風格是現代的,東方的,它具有抽象表現主義的激情和率意,也不乏中國藝術的朦朧和精微。它的似乎在不假思索中流淌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跨文化氣質,贏得了國內外專業與非專業人士的喜愛與好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詩迪的繪畫標示了現代世界文化交融的新景觀。”
代表作品
《歡騰2008》系列作品
2006年至2008年,詩迪用三年時間創作《歡騰2008》系列作品。2008年水彩畫《騰歡2008》系列一、三、五號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這是2008年迎接奧運會唯一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殿堂。
2006年2月,詩迪《天水無居》系列作品入選義大利都靈“奧林匹克冬季奧運會主題展”,其後作品《天水無居》被義大利文化藝術中心收藏。這一年的第一張畫,詩迪因展覽正好在義大利。她親歷了都靈冬季奧運會賽場上,滿天飄揚的雪花與運動員朝氣蓬勃的氣氛。隨即取來當地的雪水,在迎接中國奧運的作品上灑下了歷史性的第一筆。紛紛大雪中,詩迪萌生了創作《歡騰2008》系列的靈感。期間,用這三年三場大雪完成了《天水無居·歡騰2008》系列。
《EXPO2010天水無居·五洲同源》
進入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60.6米高的頂層空間,走出電梯門,“第一眼”看見的就是詩迪的巨幅水彩《EX-PO2010天水無居·五洲同源》。這幅作品是詩迪從2008年至2010年,歷時三年創作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在中國館中國紅頂樓60.6米迎賓廳迎接各國的貴賓。世博中國館現改為中華藝術宮,是展現中國近現代美術的起源與發展脈絡的重要場所。至此,詩迪是少數作品同時珍藏於“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館)的藝術家。
這是一組三幅從左到右分別為紅、黃、藍三種色調的系列作品,以寶石微晶和著雪水,運用毛筆、油畫筆等各種畫筆,在藝術家的冥想下繪製而成。該系列位於迎賓廳的西南方位,右靠巨大落地窗的大牆面,長10米,高5米。
詩迪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第一個冬季的雪水畫出一片玫瑰色的世界;用2009年阿爾卑斯山初冬的雪水畫出了一片蔚藍色的天地;用2010年上海除夕夜的雪水畫出了一條橙黃色的江河。在這些不同的雪水中,她還拌入了來自五大洲不同的寶石微晶。
2009年,詩迪在歐洲阿爾卑斯山畫畫,當時已經知道世博中國館,但還未確定是否將作品給中國館,這幅畫尺寸整紙3米多高、1米5寬。當她開始畫第三張的時候,接到世博會中國館的通知。那時,紅色和藍色部分已先創作完成。最後這張黃顏色的作品,用2010年上海除夕夜的大雪畫出一條橙黃色的江河。詩迪特地請朋友採集浦東與浦西兩岸的雪送到杭州用於創作,《EXPO2010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的最後一部分才創作完成。
詩迪解釋其主旨是:“金生水,水生萬物——這些雪水和寶石微晶創造了一個美好和諧的世界,共同迎接世博會的璀璨繽紛。”
據中國館設計團隊中的中國美院副院長宋建明分析,因為頂層空間作為序廳,必須在第一時間給觀眾視覺衝擊力,因此柔中顯剛的巨幅水彩較為適合。於是,詩迪的這幅作品進入了專家視野。其作畫材質和過程又恰到好處地詮釋了世博會的主題。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4》
詩迪為上海2010世博所作《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4》作為國禮被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收藏。文學創作
冥想宇宙
詩迪著作《冥想宇宙——冥想的藝術與藝術的冥想》三卷本,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在2013年5月份出版。
書中展示她對大地、人間、宇宙的冥想,詮釋以冥想為藍本的唯美藝術的發生。書中的冥想囊括了地球生命與宇宙的全過程,對於人類社會後工業時代所導致的危機發出了警示。詩迪對宇宙時空的冥想浪漫而綺麗。在她冥想中的黑洞,絕非原來宇宙物理學界所認知的滅絕一切生命的死亡之地,而是通向一個新的宇宙的通道。所有衰老的事物,通過它獲得新的孕育和能量。黑洞的出口處是白洞,白洞是一個充滿了許多巨型卵泡的空間,來自黑洞的物質在這些卵泡中繼續生長。有意思的是,最新的科技資訊披露,西方天體學家對黑洞的最新認知,認為黑洞作為一個新的宇宙的入口處,在其之外存在著眾多泡狀天體,這和詩迪的冥想不謀而和。
該書對冥想藝術的發生有著精彩的表達,比如在她作畫的臨界點她的心靈呈現出虛無的“空筐”,她在創作時消解了來自日常社會的瑣碎而複雜的圖像,顯現了內在心靈世界類似宇宙初始時的宇宙時空狀態。書中關於藝術和冥想的闡釋,不是冰冷缺失感知的語言,而是充滿了詩意的表達,使閱讀者能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去了解藝術與冥想。
著作序言
天水無居冥想宇宙
——冥想的藝術與藝術的冥想序藝術評論家葉衛平 (Angélique·ShDi)詩迪,是一位2004年中法文化年期間,在歐美和中國獲得巨大成功的藝術家,也是一位獲得美國寶石學院“GIA”和“ASA”的國際研究寶石學家、評估師、珠寶學家。同時,還是一位“缺席”前古希臘哲學的冥想家。
《天水無居冥想宇宙——冥想的藝術與藝術的冥想》該書是她繪畫通向宇宙的獨白,以她真實的人生軌跡為嚮導,袒露了她神奇的冥想和藝術相伴相生的心靈歷程。
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目光不斷穿梭於現實和冥想之間;她的冥想不是以論道的方式進行表述,而是以詩意綻現於有趣的藝術感慨之中。
在她的冥想中,關於有形宇宙和生命從誕生到湮滅,又重新開始……那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大時空輪迴。
這一輪迴,是宇宙母體的規定。
宇宙母體是宇宙智慧、宇宙意志、宇宙關懷的象徵,它是一切能量、一切理性的統一體。
該輪迴分為九個季———
第一季:光明的白洞,它是黑洞的另端出口,聚集眾多巨大的光明的時空卵泡,容納了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微塵。
第二季:非線性混沌。所有微塵團混雜,呈現出迷離的無序狀態。
第三季:微晶是宇宙最絢麗的生命。混沌瓦解,微塵在碰撞中形成微晶,這是最初的物理生命形態。
第四季:星空是宇宙的殿堂。高密度的微晶團聚結成形,星空出現了,這是相對混沌的宇宙狀態。
第五季:生命在地球的搖籃中萌動。宇宙中,地球(極少數星球)萌生出有機生命,比如單體細胞。
第六季:人類,在地球的搖籃中成長。以人類為代表的智慧型生命誕生了,種種反自然意志的欲望,促使智慧型生命去追求所謂“完美的形”。
第七季:望星空,孤獨的人類。當人類“完美”成形後,當人類感到極度孤單而企圖在宇宙中尋找同類的時候,人類正經受著種種的考驗。
第八季:黑洞呼喚“完美”的生命。細胞哭了,細胞笑了,母體召喚人類和生命所在的這個宇宙。黑洞不是毀滅而是孕育,它收回所有的生命和宇宙能量,進行重新孕育。
第九季:宇宙母體將在白洞開始新的周期。那光線無法逃逸的終端不是奇點,
而是光明無限的白洞,是生命再次誕生的世界。
Angélique·詩迪的冥想催生了她內在世界的原風景,在其中,她用微晶的語言和宇宙的色彩、與宇宙母體對話,她漫遊於天水之中,她出沒於混沌之間。
於是,繪畫的時候,她的手不屬於她,屬於宇宙母體。
因此,她的水彩藝術:像霧一樣迷濛,像雪一樣飄灑,像水一樣流淌,像宇宙的一片時空,空茫而斑斕。
因此,許江先生題名為:
天水無居。
藝術評價
境·天水無居
詩迪如一眼清水,天真爛漫,從無拘束,從無羈絆。正所謂:天水無居。
遠歌葉紅
詩迪學畫之初,司徒兄、小健兄同我商量:不可太難!如畫櫻桃,不要求太象,只要畫出那份滋味就行。
僅僅幾年,詩迪已畫出許多作品。這些畫,既不象“櫻桃”,也不似“櫻桃”自己的氣息;既不寫實,亦非寫意,而是直接地傳達出如“櫻桃”般的心情,一種面對“櫻桃”時的感覺,一種如是的生機和趣像,一種天水映物的無知和爛漫。
墨雨筆風
繪畫象一扇窗。從視窗向外觀,看窗外四季,看自然眾象,看山川萬物。同時,又從這視窗向內觀,看情感波漾,看意態生動,看生趣盎然。多少畫者都忙於在窗的兩邊側身穿梭。詩迪卻仿佛從一開始就站在了窗的外邊,單純而天真地看自己,看自己的內心,看心象的演化和生長。實際上,她對自然之物頗留心,留以一種簡放的“粗心”。由於這份簡放和粗心,那物的意態是模糊的、渾沌的。詩迪非常簡單地將自然渾沌之象疊影而為自己的心象,並一任心象自由地生長。
詩迪自由地站在窗的一邊,天真地看著:那緊張地從視窗兩邊側身穿梭的人們。
靜之遠息
詩迪天真地站在窗的一邊,看著另一邊的自己。她並不去辨析,卻總把那當作一個陌生者;一個鮮活的玩偶;一個新的生長的意像。她只看到純然之象,又不願讓那象凝固下來。她在水下玩味著這流動無定的象。有時,她將這些象推得很遠,靜靜傾聽。象之聲息,如水如香。
南山鍾
詩迪好象在一個早晨,就“玩”通了繪畫的基本方法。她讓水一遍遍地從畫面上流過。這水仿佛在洗滌,又仿佛在尋覓。她真的用心去承受這水和水的影像。這影像永無定形,浸潤著一種清瑩瑩的生命意態。她不是去畫自己的所見,而是用心去承接自身流動的意象。她從來都不想畫象什麼,卻總想讓畫活起來,就象水中的天空和群峰;就象湖面上滑動的落霞;就象日出前如縷如煙的薄霧;就象南山晚鐘在峰巒上的鳴響……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江2004年7寫於杭州)
可以安居的詩意
世界以它的方式存在,繽紛而完雜。當代畫家常常以焦慮、嘻哈或無奈來做詮釋。但在詩迪這裡你卻感覺不到一絲的窘迫和塵囂,這是一片雲層之上的境像。它以眼見牽引出耳聽、鼻嗅、手觸、口嘗、和心想的畫面。一幅又一幅的音聲美色,芬芳甘爽而又情絲迷離。從某種意義上說,畫面既是這個世界相對於某個空間的視窗,也是一個血肉之軀內在心靈世界的展現。面對詩迪的畫作,你幾乎不能夠拒絕那片貼近於絕對的引力場,它是獨一無二的。是生命以個體的感悟呈現的一種傾情相述。繪畫本是屬於個人的事,但當畫家的自述得到認同與回應時,共頻的振盪極其愉悅。這對畫家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美麗,詩迪以其天成的畫境承載了這份恩寵:一方面她有著自己真正的獨立精神、形式語言;另一方面又天然具備與大眾認知互動、靈犀相通的能力。這是才華加神賜幸運皆備時的情況。在此基礎上,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將世間眾物之像的靈光片羽攝取、建立再展開的其實是畫家本色的精神現實。豐沛的心源給了詩迪橫躍於世的能量,而當內外互為彼此時,釋放則轉為消解,此時作者與觀者將共享歡愉的優美。我想那該是藝術的化境了。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畫面即是心圖是人生存在狀態的一種視像顯示。詩迪的好處在於她可將物象的意髓與形上的純粹共呈給我們。而能這樣的前提是其自身的純度。它使得整個創作思維過程不中斷、不分散、無障礙的捕獲靈魂光華。否則它會沾染矯飾、謊言、或乾脆失語,成為技巧、功夫的承載物,這對知識分子沒有意義。在詩迪這兒,我們重溫了通過大師已很熟悉的語言和內境的漸至單純——既海德格爾的那份可以安居的詩意。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藝術家、中國美協副主席韋爾申2006年9於瀋陽)
純粹的繪畫
把詩迪當作一個畫家來看待,並沒有解決評論她作品的角度,好在中國藝術傳統中對“畫家”的評鑑標準為我(和我們)評論詩迪的畫提供了支持。在繪畫的創造上,中國傳統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繪畫為專門職業但擅於繪畫的文化人,被稱為“文人畫家”的畫家首先應該是一個在文化上有修養的人士,但同時又兼善繪畫這種本身需要修養的藝術技能,繪畫藝術的最高價值正是隱藏在藝術家無功利的動機之中。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詩迪是一個畫家,她的繪畫是一種純粹的繪畫。“純粹的繪畫”的概念當然是一個分析性的概念。簡要的說,“純粹的繪畫”是從觀察推斷出來的一種虛構,它有助於我們分辨繪畫的一般概念,甚至可以提示我們研究繪畫作品中形象與它給人的感受之間的一種特別複雜的關係。也許,使用“純粹的繪畫”不如使用“絕對的繪畫”容易,似乎應當這樣理解:繪畫本來就是一種源自心靈的感動,這種感動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畫面上的色彩、線條、肌理、結構、空間相互共鳴——與畫家的心靈共鳴,繼而與觀者的心靈共鳴。於是,“純粹的繪畫”是一種被中國先哲概括了的被稱之為“天人合一”的繪畫:畫家包容了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也包容了畫家。
從詩迪的繪畫中,觀者盡可以覺察到她作畫時的單純與歡悅。或許晨光微熹之際,她燃香沐手,便可沉浸在“繪”的感性之中。構成畫作的物質材料經她信手拈來,落在紙上便皆成“文章”。按作畫的常規而言,每一個畫家都有一種“直接表現”的願望,並且希望達到“無礙抒發”的境界,但繪畫的困難就往往在於橫擋在作品完成形態之前的許多障礙。這些障礙有的緣於感覺的持恆不足,有的屬於智慧的深度不夠,但更多是被繪畫已有法則的規範所羈,因此,如何使被描繪的物象在表現的過程中“澄明”於世,考量著畫家的藝術稟賦與臨場經驗,而詩迪沒有經過規範藝術教育的單純心理恰好彌補了從感覺返往完成途中可能的斷裂,也給了她敢於表現、任性傾訴的勇氣,使她能夠畫得暢快、也畫得充分,讓潛意識自由地顯現出來,奇妙地諧和成一個統一的有機生命體。
此外,詩迪作為一個研究寶石學家,在不短的研究生涯中把玩、品察各類寶石珍品,從寶石文化中積累了對色彩、肌理、質地、品性的感知,這就開啟了一條很獨特的在感覺上通達高層次審美境界的道路。在她的畫作上,色層薄如帛紗,但筆觸的感覺卻十分敏銳,抽象肌理也格外豐富,色彩的冷暖和明度變幻不定,但都具有清澈透明的效果。如同在玉石的深處,含藏著有色澤的礦脈,透溢出耐人尋味的微妙變化。這些質地的獲得,便是她對造化之物感悟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她一向十分注重自己在藝術上的修養,她在歐洲和北美參觀過許多藝術博物館,她與哲學家交往,談論形而上的命題,也與畫家們交往,理解不同繪畫類型在藝術上的共通性,她還勤於寫作,讓生活的感覺經由心扉,過濾成可以留下來的文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在談到藝術創造和審美的高級境界時,常用“通感”一詞來指涉難以言傳的“感覺間”的聯繫。
詩迪作品的貌相是現代的,但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語言方式,那就是她大量使用的水墨。水墨的世界是中國繪畫所以能成為一種繪畫體系的全部奧秘,早在一千年前,中國畫家就在紙上用水墨這種十分單純的技能描繪萬千氣象,黑色的墨在水的媒介作用下展現出豐富的變化,這種變化所達到的細微程度如同瀰漫在空間的氣息,折射著光的色澤,所以,中國畫家可以用“墨分五色”來形容墨的色彩感,作為技法的水墨也因此變成作為語言的水墨。在詩迪的許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將水墨和色彩並置的揮灑,變幻的色調充滿了陽光感,同時兼有沉著的氣質。有時候,水墨甚至成了主導性的語言,在墨的暈化、流動、濺射等不可預期的形態中,抽象的空間頓生無限豐富的意境。
如此而言,把詩迪的繪畫稱為“純粹的繪畫”,或有可能提示進入她的繪畫“世界”的路徑,也為我們從常規視角欣賞她的藝術和避開常規作對話式的體察提供了可能。面對她的作品,我們面對的是一份活潑的天性。實際上,許江先生為她的展覽和這本畫冊題寫的“天水無居”四字,也正暗含了這種意味與意思。
(中國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教授、藝術評論家范迪安2004年10月於北京)
內在的原風景
藝術家內在世界的原風景,是藝術發生的藍本。藝術圖象的差異,本質上取決於內在原風景的差異。詩迪內在原風景構成的三個基本元素:江南水鄉,寶石,修煉及宇宙冥想時所發生的意象,它們相互交織糅合出詩迪的內在原風景。詩迪內在原風景呈現大時空非線性狀態,即混沌狀態,她的藝術圖象也呈現非線性的混沌情景。由此可見,詩迪的藝術與其他藝術家有著極大的差異性,詩迪的混沌意境,東方先賢所謂“大象無形”。社會活動
冥想藝術關愛愛滋病患者
2005年6月,詩迪的個展在上海美術博物館展出時,她認識了來參觀她畫展的流行病學專家何納。何納是復旦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常年在愛滋病一線調研。他在詩迪的畫作前尋找到了久違的安寧。詩迪向何納詢問有關流行病學的一些前沿信息。兩個原本學術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人,因為對生命的悲憫情懷而成為好友。在認識何納之前,詩迪對細胞生命已經開始關注。2003年,非典肆掠之時,詩迪正處於長時間的失語。從小她對病毒,流行病及防疫等有了很強的好奇心。此前,她有幾位研究細胞生物學的朋友,也常常與他們探討細胞生命的種種。她漸漸地開始關注這個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
與何納熟悉之後,何納說,你應該來愛滋病一線去看看,於是,在她的生活中,多了一份志願工作——那就是去愛滋病病區,探訪愛滋病人,讓更多的愛滋病人走出來,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同時鼓勵他們走出封閉,為預防愛滋病作宣傳。
隨著防艾的朋友深入愛滋病“一線”。在雲南,在上海,她接觸了很多愛滋病患者。常常有朋友問她,作為藝術家,你能為這些人做什麼呢?我能做什麼呢?她也常常捫心自問。但是她並不認同自己是用藝術家的身份去做事。“藝術家三個字太廣泛了,我只代表我自己。我不能用‘藝術家’這三個字來概括。”她將她的畫作郵票集帶給病友,讓他們在那片澄明,亮麗的色彩中尋找生命的新的希望。她要以她的作品為載體,訴說一種寶石一般珍貴的良知。
詩迪探訪愛滋病歸來後的手記上寫著:
2011年,我和何納以及他的同事走進大山。那大山很深很遠,山重水複。那大山雲遮霧擋,恍然如夢。那大山的竹林里,有座極為簡陋的竹屋,孤零零地住著一個女人。她被族人驅逐出村子,因為她和她的丈夫都是愛滋病患者。後來,她丈夫死了,撇下她,獨自一人守著沉寂的大山。她渴望出去打工,但沒人敢接納。她渴望和人交流,但人們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她。她靠吃野菜為生。她靠竹枝枯葉生火取暖。醫療隊曾經翻山越嶺找到她,希望她能站出來,面對社會,參與醫療隊的宣傳工作。她拒絕。她無法面對世人拒之千里的鄙夷蔑視的目光。見到她,對她說,我是藝術家,我是來畫畫的。她問,“你能給我畫一張嗎?”我跟她說,你不需要畫,等到以後有一天心情好的時候,拍張照片,會更漂亮。真的,照相比畫像更好看。“那你畫什麼呢?”她盯住我手中的郵集。我打開我的郵票集,說:“你看,我畫的是宇宙里另外一個地球上的人們。”接著,我說我們宇宙太大了,人類太渺小,國外到處打仗,到處污染,人會生很多病。而在那個另外的地球,沒有戰爭,沒有污染,沒有任何人會瞧不起你得的這種病。你的這種病以後一定能治好,只是我們暫時還沒有找到一次性治好的藥。所以你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她接過我的郵票集,一張張看,一張張問我畫的是什麼?我一張張的解釋。當她翻到橘黃的系列時,抬起臉認真對我說,“我喜歡這張。”我問她喜歡的原因。她說,“我不好意思跟你講。你先講,你講了我再講。”我想了想,認認真真地對她說,你是不是在裡面看到了陽光,看到了一個很火熱的一團火?這團火,讓你感到很溫暖。她灰暗的臉透出了些許的燦爛,說,“啊,是啊!”當時天下著毛毛雨,我情不自禁把手給她,可她不敢拉我的手。看著她的畏縮,我很感動。她是怕她的病會傳染給我!一個被族人遺棄在深山的女人,卻珍藏著如此淳樸的善良,頓時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我被感動了,我說,沒事,這病不會握個手就傳染的,說著,我握住了她的手。我的手是暖和的。她的手是冰涼的,真的很冰涼。我握著她冰涼的手說,你看著你喜歡的這張畫,你想像你進去了,到了另外一個生活的地方,那個地方陽光明媚,那裡的人們都很高興,歡歌笑語,沒有任何人來說你,也沒有任何人看不起你,排斥你。我說,你可以閉上眼睛,你要想像,那就是你想像中的生活。她閉上眼睛想了一會。她睜開眼睛的時候笑了,舒展的臉龐斟滿了陽光。她說,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微笑地指著郵集中的藍色作品問她:“你能想像這藍是什麼嗎?”她說,像大海,我真想跳進去,我想好好把身上所有的病都洗乾淨。我說,你現在就開始跳,再閉上眼睛,我攙著你,我們一二三,一起跳進去。她就“嘩”地跳進去……渾身輕輕顫抖……開始時呼吸非常急促,然後慢慢舒緩下來……我說,你現在沒病了。她說,“我沒病了,我沒病了!”我一一為她講述郵集中的十二張作品。她說,你送我這個吧。我說,可以,這是郵票,你可以把我的郵票寄給最親近的病友(愛滋病是有群體的),告訴他們,不要絕望,要和疾病鬥爭。最後,她問:你為什麼千里迢迢地來看我?我說,我千里迢迢來看你,希望你能為更多的人做貢獻,幫助更多的人。她困惑:“我能做什麼?”我說,你當然能做,你可以去做宣傳,你可以去講怎么預防愛滋病。只要有一個人因為聽了你的宣傳,從而避免了愛滋病的傳染,那就是你的功勞、你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功、偉大的地方,你將得到巨大的幸福感。我這樣講的時候,一股強烈的生命氣息從她的身上,從她的眼睛,從她逐漸快樂的表情中,洶湧出來。她說,那好,我想,但是你們要教我。一個全新的她誕生了!站在邊上的人,望著她,忍不住眼淚嘩嘩往下淌……真的! 通過走訪愛滋病“一線”的經歷,詩迪又開始思考如何以一己之力喚起更多人對愛滋病病人的關愛,如何傳播預防愛滋病的知識等問題。這些都促使她克服困難,歷時7年完成3D/5D公益片《五洲同源·細胞哭了》。2012年7月22日,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第19屆世界愛滋病大會,3D/5D公益片《五洲同源·細胞哭了》在大會上向來自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萬多名代表展播。
冥想藝術與青少年心理促進
2013年4月30日,“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紀念上海世博三周年暨詩迪藝術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拉開了為期半年的個展,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和心理學家們絡繹不絕。畫展期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裡舉辦“冥想藝術與青少年健康促進”的系列講座,為青少年做精神健康、生活方式、生殖健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健康輔導。同時,12所中心城市的12所重點大學,分期舉辦畫展分場,以詩迪繪畫作為媒介,通過表達性藝術對社會公眾進行心理拓展,由藝術評論家、心理學家和大學生們進行現場心理拓展。冥想藝術撫慰雅安地震災民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累計造成38.3萬人受災。10天之後,詩迪個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在10天時間裡,她已井井有條地安排好100名志願者如何後續支援災區幫助災民重構心靈家園。她計畫在100台i—Pad中存入她的動態畫作,讓心理專家分批攜帶入川,這些動態的畫作用“正能量”引導受災民眾進行心理拓展,平復他們的不安和悲痛。詩迪說:“地震發生後,通常我們想到的是災區人民是否有足夠的食物或水源,然而,一個月以後是心理治療的黃金時期。”
中科院心理所危機干預中心副主任史占彪教授認為,觀摩詩迪作品,能夠讀出藝術家詩迪對當代人們心理困惑的獨特理解、對複雜心靈世界的深沉關懷,同時展現了其自然的心靈解脫之道。心靈困惑與心理問題,首先是內在世界呈現出對生命產生負能量的情境。具有對生命產生正能量的圖象,可以對心靈困惑當事人內在情境進行干預,並且開啟以及重構內在情景,使之轉化為正能量。藝術圖象往往蘊含了豐富飽滿的理智、情感和欲望,因此,對內在世界的情境而言比世俗的現實圖象,具有更為強烈的影響作用和干預功能。
國際評述
中國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范迪安:我們感受到詩迪在藝術創造上的天賦與才華,與她一起分享她畫中世界的陽光、雨露、煙嵐、雲水和流霞這正是藝術創造最可貴的品質。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江:
詩迪如一眼清水,天真爛漫,無拘無束,從無羈絆。正所謂:天水無居。
無居者無所不居,如大鳥翔於天地,將自然渾沌之象疊影而為自己的心象,並一任心象自由地生長。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藝術評論家陶詠白:
對於芸芸眾生來說她似乎是一個遠離塵世的孤獨者,但在她的心底有奔涌不止的“靈泉”,穿行於在天、地、人、神之間。
在她那朦朧混沌的作品中有繁花似錦的華麗,有深谷幽蘭的恬靜,有激流飛濺的浩蕩,也有遼闊大海的深沉。朦朧中蘊涵著深情,混沌中透著真淳,線上與色的舞蹈中高揚起生命精神,流淌著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歡暢的生命情調,一種清沌自然的真聲。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潘公凱:
詩迪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畫畫隨意任性,做人也任性、隨意。畫得開心,活得也開心——而這,正是藝術最原本的意義。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
她有一顆像寶石一樣純淨透明的心靈,她的作品兼有我們中國評論家常說的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脫去了具象的外衣,袒露出唯美的詩魂。
中國當代藝術院專家邱志傑:
凝視詩迪的繪畫是一種愉悅和焦慮並存的經驗。她顛覆我們的專業思維,因此我們把詩迪的繪畫作為一個未來考古學樣品給予陳列。
哲學教授翟振明:
她的天真和質樸能促使你看到你一致隱瞞著自己的東西,作品的筆觸和紋理所表現出的無拘無束的酣暢自由則可為你精神世界的陰影地帶注入活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司、藝術評論家安遠遠:
她只是無拘無束表達她的感受,像一個生長在寶石中的小精靈,不分晨暮,自由自在地穿越時空,不拘形,不逐名,卻留著四季的芬芳。
法國全國美術協會主席LeBelec:
每副畫都讓想像力縱橫馳騁。始終朦朧的色彩和“滴斑”將觀者引入無止境的筆戲。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藝術評論家水天中:
她的作品如此澄明清澈,如此靜謐典雅,如此從容而精緻。這是一個沒有人的活動造成的污染……沒有人在自然面前表現自不量力地狂妄的天地。
中國藝術研究所美術研究員、藝術評論家郎紹君:
她將兒童般的純真與成人的視覺經驗合為一體,將兒童般的無拘無束與成人控制媒體的高超能力合為一體,在給作品以兒童般活潑潑靈性的同時,也賦予它以成熟的文化品格。這是許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卻難以達到的境界。
中國美術館學術研究部副主任、藝術評論家徐虹:
她將形式的自由酣暢和情境的深遠寬闊結合得恰到好處。這種表達既靠靈氣,也靠她與自然溝通時特有的某種溝通形式,而這種形式的選擇需要性靈和精神的自由。
莫奈博物館館長Granier:
一個華麗的畫展!在純粹的夢境裡,既有愉悅亦有哀傷!對水和顏料的運用達到高超的地步。是東方印象派的佳作。
法蘭西學院美術院終身秘書長D’Hautrerive:
我懷著十分愉快的心情發現了詩迪的作品。她善於在新舊之間有所取捨並保留那真實的部分。這正是我們所認同的中國文化的靈敏之處。
藝術評論家殷雙喜:
詩迪的繪畫以自由無拘的色彩表達了個人的情感,也在視覺的層面與讀者達到了靈魂的溝通,它表明人類的生活雖然屈服於時間的流逝,但仍然基於感性與理性的平衡之上。
藝術評論家賈方舟:
她的藝術中,色彩和線條無窮變化——那是一個無法把握也無法預知的未知世界。它們隨著畫家的靈感之源泉自由地流淌、傾瀉、溶融、幻化,時而如風之驟起,時而像夜之靜息;時而雲蒸霞蔚,時而燦爛輝煌……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
在她的那個世界裡,奇蹟不斷地被孕育,不斷地造化著更多的謎,我不知道這個謎般的畫者,將會把我們帶向何處……
作品概況
群展
“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藝術考察暨作品展覽(2003)“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南京博物館·2005)
“第二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中國美術館·2005)
“第七屆全國水彩、水粉畫作品展”(鄭州藝術展覽館·2005)
“寓言·現實深處: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杭州六合天寓地庫·2005)
“奧林匹克冬季奧運會主題展”(義大利都靈·2006)
“中國百年水彩畫展”(中國美術館·2006)
“2008·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2008)
“進行時·女性藝術展”(北京798木真了藝術館·2008)
“進行時——2008·放飛鳳凰美術館藝術邀請展”(南京鳳凰美術館·2008)
“講·述——2009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巡迴展(台灣國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2009)
“世界華人迎世博展”(上海美術館·2010)
“中國女性藝術大展——2010紀念100周年婦女兒童節”(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2010)
“中國國際水彩畫展雙年展”(上海·2010)
“無形之形——中德文化年中國當代藝術展”(德國卡爾舒特藝術中心·2012)
個展
“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展”(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2005)“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展”(上海美術館·2005)
“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展”(中國美術館·2006)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繪畫展(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2010)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紀念上海世博三周年暨詩迪藝術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3)
館藏
《天水無居·天韻-10》(上海美術館收藏·2005)《天水無居·天韻-11》(上海美術館收藏·2005)
《天水無居·遠歌2002-1》(國際藝術機構·2005)
《天水無居·聽香2000-4》(國際藝術機構·2005)
《天水無居·天籟記憶1976-4》(法國參議院·2005)
《天水無居·天籟記憶1976-5(被國際友好人·2005)
《天水無居·騰歡2004-4》(中國美術館·2006)
《天水無居·聽香2004-14》(法國總理阿法蘭·2006)
《天水無居·聽韻2006-4》(歐蘭雅集團·2006)
《天水無居·聽韻2006-3》(浙江省外辦貴賓廳·2006)
《天水無居·天籟記憶1977-4》(國際友好人士·2006)
《天水無居·天籟記憶1977-5》(國際友好人士·2006)
《天水無居·遠息記憶1977-4》(國際友好人士·2007)
《天水無居·墨雨記憶1976-4》(國際友好人士·2007)
《天水無居·騰歡2008-1》迎奧運系列(國家博物館·2008)
《天水無居·騰歡2008-3》迎奧運系列(國家博物館·2008)
《天水無居·騰歡2008-5》迎奧運系列(國家博物館·2008)
《天水無居·騰歡2008-4》(法國總統·2008)
《天水無居·騰歡2008-7》(法國參議院·2008)
《天水無居·滕歡記憶1977-4》(國際友好人士·2008)
《天水無居·滕歡記憶1977-5》(國際友好人士·2008)
《天水無居·天籟清音記憶1977-4》(國際友好人士·2009)
《天水無居·聽香記憶1977-4》(國際友好人士·2009)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1》(世博會中國館·2010)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2》(世博會中國館·2010)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3》(世博會中國館·2010)
《天水無居·葉紅記憶1986-4》(歐盟友好人士·2011)
《天水無居·聽韻2005-4》(聯合國·2011)
《天水無居·天籟清音記憶1976-4》(歐盟友好人士·2011)
《天水無居·聽韻1976-5》(聯合國·2011)
獲獎
《天水無居》系列四幅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2004)《天水無居》系列獲“浙江省第十一屆美術作品展”銅獎(2004)
《天水無居天籟九音》獲“浙江第十二屆美術作品展”優秀獎(2009)
文集
《冥想宇宙——藝術的冥想與冥想的藝術》三卷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3.5)畫集
《天水無居---詩迪作品選》(香港文匯出版社·2005.1)《天水無居---詩迪繪畫郵冊-Ⅰ》(國家郵票總局·2006)
《天水無居系列之二---詩迪作品選》(文物出版社·2006.10)
《天水無居---詩迪繪畫郵冊-Ⅱ》(國家郵票總局·2007)
《天水無居---詩迪繪畫郵冊-Ⅲ》(國家郵票總局·2008)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作品選郵冊IV》(中國郵票總局·2010)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作品選之一:漢、英、法》(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4)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作品選之二:漢、英、法》(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