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27737.2畝(其中:田12882.6畝,地14854.6畝),林地57445畝。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有烤菸0.3萬畝,蘋果0.6萬畝,其它經濟林果0.2萬畝,人均耕地0.767畝。全鄉糧食作物主產玉米、水稻、馬鈴薯,經濟作物主產烤菸、蘋果、辣椒、板栗、核桃、梨、桃、蔬菜等,畜牧業以生豬、仔豬、山羊、黃牛為主。全鄉年生豬存欄18529頭,年出欄肥豬20903頭。區域內庫、塘、壩眾多,有騾馬河、官閘、白虎山、荒沖等7座水庫;小壩塘126個,漁洞水庫南乾渠自北而南穿境而過,進入永豐鎮境內。水利條件較好,灌溉十分便利,農業耕作條件優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地理特點
轄區內地形地貌複雜,山區占全鄉總面積的40.2%,為典型的卡斯特地形,有千年茶花,仙人腳印等自然風光,部分自然村出銅礦、鉛鋅等,居住著漢、苗、彝、壯四種民族,是多民族混居區;壩區地勢平坦,山間小盆地和丘陵星羅其中,小盆地內多為良田,丘陵地內多為經濟林果,有牛街百年古槐樹、牛街生態旅遊休閒山莊、迤邐的官閘旅遊山莊,居住著漢、彝、壯等少數民族。
氣候
地處暖溫帶,為北緯高原大陸季風氣候,冬季氣溫較低,夏季氣候涼爽,乾濕兩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20天,平均氣溫11.6℃,最熱月均溫19.8℃,最冷月均溫2℃;全年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3217℃,年均日照時數1902.2 小時,年降雨量736.5mm,是雲南省高原水稻、蘋果、冷涼商品蔬菜主產區。農村經濟
圍繞新農村建設根本目標,實施“3345工程”,即:發揮“三大優勢”:就是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主動承接城市的輻射、帶動,轉移、傳遞毗鄰鄉鎮的優勢產業,將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儘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實施“三大戰略”:科教興鄉、小集鎮帶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布局好“四個經濟區域”:個私經濟區域、優質糧食生產經濟區域、特色作物經濟區域、乾果牛羊基地經濟區域;培植壯大“五大支柱產業”:糧、煙、畜、果、蔬。確保經濟健康發展,農民增產增收,事業進步和諧,農村社會穩定。
蘇家院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731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2600萬元,占總收入的36%;畜牧業收入1483萬元,占總收入的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203頭,肉牛317頭,肉羊1158頭);漁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0.1 %;林業收入375萬元,占總收入的5%;第二、三產業收入375 萬元,占總收入的5 %;工資性收入1172萬元,占總收入的 16%。農民人均純收入143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 74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419 人(占勞動力的32%),在省內務工4235 人,到省外務工3184人。
基礎設施
設施逐步完善:“漁洞水庫”南、北乾渠及支渠的修建,鄉內騾馬河水庫、官閘水庫、白虎山水庫、荒沖等水庫及已經實施的迤那村碩基塘和坪子村的農業綜合開發大大改善了轄區內的農業生產條件。鳳蘇公路(鳳凰鎮到蘇家院鄉牛街段)現已通車,極大的方便了人民民眾,正在改建的“昭大”公路、“柳龍”公路必將把我鄉經濟建設拉上快車道。
2006年底,該蘇家院鄉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有8956 戶飲用井水,有175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9.5 %)。有9352戶通電,有676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067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9 %、70.9 %和54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28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14戶(分別占總數的55 %和42 %)
蘇家院鄉到區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鄉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1 公里,建有集貿市場3 個(牛街、迤那街、蘇家院街)。全村共擁有汽車143輛,拖拉機188輛,機車263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173.5 畝,有效灌溉率為4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963.5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8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6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建有小水窖110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1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0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23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34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0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8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77.2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一)盤清家底,結合實際做好規劃
蘇家院村寨子上新農村建設首要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自成立領導組至2006年6月底,領導組就試點村寨子上的基本情況作了認真細緻的調查摸底和測算:
1、試點村基本情況
蘇家院村第11村民小組寨子上共31戶127人,距鄉政府1.0公里,位於昭大公里22.5公里處,有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進村道路已硬化面積440平方米,有耕地72.9畝,經濟果園22.2畝,畝均產值876元,低於全區全鄉平均水平;肥豬存欄120頭,出欄(包括仔豬)160頭,畜牧業總收入42770元,人均收入336.77元;生產總值146100元,人均1150元;現有磚混結構住房5間245平方米;土木結構住房37間1558平方米,畜圈26戶78間;庭院綠化面積146平方米,人均綠化面積1.15平方米。
2、改造部分
按規劃需改造村內主幹道路468米長,3.5米寬,共1638平方米,次幹道167米長,2.0米寬共334平方米;道路擋牆491立方米。室內外水泥砂漿抿糊9876.9平方米;室內外地皮硬化687.27平方米,屋面彩色面瓦改造2001.88平方米,一池三改31件;整村人畜飲水工程1件,主管道長3.7公里,建取水池1個,沉砂池1個,蓄水池2個。整個新農村建設測算計畫總投資近70多萬元。
(二)加大宣傳,調動民眾參與
調動和激發民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是建設試點村的首要任務,也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工作之一,為把黨的政策宣傳到每家每戶,鄉、村、社幹部深入農戶,細心講解,特別把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深刻內涵宣傳到位,解析透徹。通過宣傳和各項工作的深入,蘇家院村寨子上的31戶村民,90%的民眾建設熱情高漲。村兩委本著自願互利,注重實效,積極引導村民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採取“一事一議”等辦法,積極調動民眾投工投勞,保證村內各項建設的配套性用工需要,為試點村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統籌安排,多方籌集建設資金
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錢就應該往哪裡投,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村莊的規劃建設,都必須尊重農民的意願,發揮農民的主動性,這是新農村建設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如果不使農民“要我建”的思想轉成“我要建”,即使有再好的政策指導,再多的資金支持,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面貌。政府主要解決農民每家每戶無法解決的問題,整合資金資源。新農村建設領導組,將建設項目打包向上爭取資金,捆綁農業、水利、交通、扶貧、民房改造、一池三改等各項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
在區委、政府的直接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各部門給予大力支持,爭取到的項目資金是:區政府新農村專項資金10萬元,水泥100噸;人畜飲水22.5萬元,扶貧整村推進15萬元,茅草改造資金12.4萬元,村容整治資金10萬元,各掛鈎單位籌資7.3萬元,整合資金77.2萬元,截止10月7日到位34.8萬元。
(四)建設成效和經驗
2006年7月初,在鄉黨委、政府新農村建設領導組和蘇家院村兩委的引導支持下,成立了寨子上新農村建設理事會,與鄉領導組一道負責新農村建設項目規劃制訂,籌資、資金管理(資金由鄉財政所代管,並設立專戶,由村民理事會監督,根據項目分步實施)、投工投勞等具體事務。
至2007年4月20日,共組織寨子上召開村民大會9次,村民代表大會13次;組織開展了“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4次,回填廁所5個,新開闢道路80米、拆除畜廄3間、拆除烤菸房一間、加工廠一個,開挖沼氣池31口,完工31口,新砌擋牆765.125m3,拆除道路上房屋1間,房屋抿糊30戶,其中:抿底4905.27 m2,刷白5936.8 m2,屋面挽瓦7戶560 m2,室內外地皮硬化26戶1804.77 m2。拆除簡易圍牆320餘米,簡易廁所5個。進行“一池三改”12套,村內道路硬化1060.6 m2,新建圍牆124m (61.3 m3),合理調配使用資金35萬餘元 ,共組織民眾投工投勞700餘人次。
特色產業
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市場,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的發展,加快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逐步建立以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行銷體系。培育壯大龍頭迤那村的利群蔬菜有限公司、雙河村的“木瓜林”大米責任有限公司、迤那綠健果蔬商貿有限公司,通過迤那益農蔬菜協會、蘇家院蘋果產銷協會、坪子大米加工協會、蘇家院仔豬協會,實現產加銷一條龍等多種模式,把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有機聯結起來,逐步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體系。
蘇家院鄉的主要產業為水稻、蘋果、露地蔬菜、乾果種植、仔豬養殖等產業,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省外。2006年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23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該鄉目前正在發展蔬菜、蘋果、桃、乾果等傳統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露地蔬菜、大棚蔬菜、桃王九九、蘋果等產業。擁有企業3個,專業合作組織4個,其中,已登記註冊4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183戶。
招商引資
1、蘇家院鄉是中國南方優質蘋果基地的之一,適宜種植蘋果,現種植蘋果1.2萬畝,年產量1200公斤,年產值近1800元,種植品種有金帥、紅富士、王林、紅王將、昭錦(108)等品種,產品銷往昆明、貴陽、重慶、成都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越南、泰國等市場,果農已經自發建立小規模蘋果交易市場。
2、2005年在迤那村碩基塘試種青花菜成功,並建立了利群蔬菜生產基地,外銷商品蔬菜種植從無到有,到2006年,面積由100畝發展到1500畝,已經外銷量3000噸,外銷總收入650萬元。 2007年組建利群蔬菜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占地占地3300平方米,公司有冷庫1個,儲存量800立方米,可儲存蔬菜120噸,產品銷往廣東江南市場。無公害商品蔬菜基地2000畝,擬每年遞增500—800畝,發展到1.2萬畝,預計基地菜農人均年畝收入可達1680元。
3、水稻以“木瓜林”為基地,以木瓜林大米有限公司為依託,以“木瓜林”品牌為載體,改良現有水稻品種,引進昭陽稻一號、滇雜32和滇粳優一號等優良品種,在不大幅降低單位畝產的前提下,把提高大米的內在品質作為重點。通過公司的帶動,走產、供、銷一體化的道路。
文化教育
應該說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教育的發達程度,為此,蘇家院鄉黨委政府寧願使政府窮一點也不窮教育,多方爭取,多方籌借,想方設法改善辦學條件,經常與中心校商討、探索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路子。工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努力,現在蘇家院鄉的教育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在蘇家院鄉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展示著她不可小視的作用,一所所規範、文明的學校已成為蘇家院鄉社會經濟發展畫卷中的一道優美的風景。以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目標,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改造危房,完善國小功能、設施,建成寄宿制中學,建成鄉級農業技術職業培訓學校,推進實施教育興鄉戰略。全鄉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學校圖書室14個、業餘文娛宣傳隊5個(老年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