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maligment melanoma of uvea),是成年人中最多見的一種惡性眼內腫瘤,在國外其發病率占眼內腫瘤的首位,在國內則僅次於視網膜母細胞瘤,居眼內腫瘤的第二位。此瘤的惡性程度高,易經血流轉移,在成年人中又是比較多見,在臨床工作中易和許多眼底疾病相混淆。因此,在眼科臨床工作中應予充分重視。此病以中年以上患者為多。眼後極部是好發部位,向前則發病率依次遞減。

基本信息

器官介紹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葡萄膜
葡萄膜也叫色素膜,形似紫色的葡萄而得名,是眼球壁的第二層,可分為前中後3部分,即前部的虹膜,中部的睫狀體和後部的脈絡膜。脈絡膜位於鞏膜和視網膜之間,為葡萄膜面積最大的部分。正常的脈絡膜是一層柔軟光滑而具有一定彈性的棕色薄膜,富含血管和色素,其厚度為0.1毫米~0.2毫米。它猶如照相機上的暗箱,起遮光作用。
葡萄膜的主要功能:
1、產生房水,調節眼內壓。房水由睫狀體產生,經前房角排入靜脈血管。如睫狀體分泌房水減少,將使眼壓過低,甚至引起眼球萎縮而失明。
2、供給眼球營養。視網膜外層和黃斑區的營養是由脈絡膜血管供應的。脈絡膜缺血性眼病常引起視網膜廣泛變性及功能損害。
3、排泄廢物和有毒物質。眼球內炎性滲出物及有毒物質均經過脈絡膜的靜脈系統排出眼球外,以維持眼球內外血供平衡。
4、遮擋光線作用。由於脈絡膜富含色素,可吸收進進球內的彌散光線,使光線更容易集中在視網膜及黃斑區,從而獲得更清晰的影像。

臨床表現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症狀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即可向內也可向外發展。向外發展則早期引起眼外蔓延,臨床上可有眼球突出,而眼底的改變不大。向內發展則在視網膜下引起球形隆起,發展快,病程短,早期視力障礙和廣泛的視網膜脫離,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類型是沿脈絡膜平面發展,形成瀰漫性、扁平性增殖,而不形成局限性隆起。此型發展緩慢,病程長易被漏診,現將各型分述如下:
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瘤,因為外受鞏膜、內受玻璃膜的限制,早期則沿脈絡膜面擴展。在玻璃膜未被穿破之前,腫瘤呈扁平的橢圓形,隆起不高,腫瘤表面的視網膜改變不大、發展也比較緩慢。一旦玻璃膜被穿破,腫瘤因失去原有的限制,而在視網膜下腔內迅速擴大,形成底大、頭圓、頸細為典型蘑菇狀外觀。腫瘤頭部可因血液回流障礙而有大量的血竇出現,並可因增長迅速,血液供應不止,而有壞死和出血發生。這時腫瘤部視網膜的隆起較高,視網膜脫離範圍也可逐漸擴大,腫瘤頂端,因和視網膜粘連較為密切,故不易脫離。少數腫瘤穿破頂端的視網膜,使腫瘤裸露在玻璃體中。
眼壓早期正常或偏低,多數病例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眼壓有所增高。若腫瘤起源於鞏膜導水管附近,在眼壓升高之前,往往已有眼外蔓延;另一方面,腫瘤位於渦狀靜脈附近,儘管腫瘤較小,眼壓卻可能升高。最後在腫瘤大量壞死,引起劇烈炎症反應情況下,眼球迅速萎縮,眼壓偏低。
睫狀體惡性黑色素瘤,可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向前容易引起眼壓增高和虹膜根部離斷;向後發展則可導致周邊部視網膜脫離,此時臨床上可能僅表現為類似中心性視網膜病或視乳頭炎的現象,如不擴瞳檢查,常易發生誤診或漏診。從睫狀體部向中央高度發展的腫塊,則可壓迫晶狀體,使之發生移位或脫位。早期向外蔓延者,腫塊可出現在前部球結膜下。
葡萄膜黑色素瘤眼內擴散及沿視神經蔓延者,比較罕見,但沿血流發生全身轉移的情況,則較多見。轉移最多見於肝臟,次為皮下組織和肺臟,亦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的發生率和腫瘤的細胞類型有關,上皮樣細胞型最高,梭形細胞型最低。如果按網狀纖維為衡量標準,則網狀纖維含量愈高,轉移率越低;反之,網狀纖維含量越低則轉移率就越高。

疾病檢查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檢查
1、體格檢查重點檢查眼底
2、輔助檢查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B超聲掃描、MRI檢查,有助於確診。

螢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術(fluoresceinfundusangiography,FFA)是當前眼科診斷眼底疾病常用的、主要的檢查方法之一,對眼底病的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選擇、預後的推斷都具有重要意義。但在這一檢查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個別病例還會造成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
PET/MRI檢查與目前常用的PET/CT比較,放射對人體的損傷可以大幅度減低,因為不像CT,MRI對人體無任何放射損傷。過度CT檢查可能導致癌症。因此,PET/MRI是最佳的體檢和診斷設備。在國外,PET被視為健康體檢的最佳手段,定期的PET/MRI檢查可發現一些無症狀的早期患者。一般來說每年做一次PET/MRI檢查比較合適。PET/MRI檢查與目前其他手段相比,它的靈敏度高、準確性好,對許多疾病(尤其是腫瘤和最為常見的心腦疾病)具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價值。

診斷依據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眼球結構
1、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瘤,早期症狀有視物變形、變小、中心暗點以及屈光度的改變(遠視持續增加),也是重要的臨床表現,足以證明視網膜下有一個實質性腫物在持續增大。邊緣部脈絡膜黑色素瘤早期可無明顯症狀,視網膜脫離後,則出現相應的視野缺損。位於上方邊緣部黑色素瘤很特殊的一點,是在病程早期就會合併黃斑部扁平型視網膜脫離。如不擴瞳詳細查看周邊部眼底,容易誤診
2、由於脈絡膜黑色素瘤多起源於睫狀神經,眼底病變可同時合併瞳孔異常(相應部的瞳孔無反應,不易散大或不呈正圓),或在角膜相應部位出現扇形感覺減退區。
3、血流回流障礙或局部腫瘤壞死而引起鞏膜炎,表現為局限性鞏膜充血。鞏膜內外有肉芽組織增生。
4、眼球疼痛。疼痛的原因可由繼發性青光眼或腫瘤壞死誘發眼炎(葡萄膜炎或眼內炎)所引起,少數則由於腫瘤浸潤或壓迫睫狀神經節所致。
5、前房或玻璃體出血因腫瘤壞死所導致。
6、眼球突出,腫瘤向球後蔓延所引起。
7、鞏膜透照試驗:在鑑別診斷上有較大的使用價值。在炎症病變、黃斑盤狀變性,脈絡膜轉移癌或脈絡膜血管瘤,均可透光;而在脈絡脈黑色素瘤,一般是不透光的。
8、B型超聲診斷儀掃描:B型超音波檢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屈光介質混濁病例更有幫助。腫瘤表現平滑蘑菇狀突出;腫瘤超音波的後面有回聲陰性區(聲影),脈絡膜凹陷。
9、螢光眼底血管造影
(1)視網膜血管與腫瘤血管同時出現雙重循環。
(2)早期無螢光顯影,晚期螢光增多,顯高低螢光混雜的斑駁形態
10、同位素32磷吸收試驗陽性。
11、CT、磷共振檢查也有助於診斷。

易混疾病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惡性黑色素瘤
1、脈絡膜痣。脈絡膜痣是一種良性腫瘤。絕大多數穩定而不發展。偶而可影響其臨近組織,但罕見惡變
2、脈絡膜血管瘤。脈絡膜血管瘤是良性腫瘤,一般發生於10-20歲之間。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是顱面血管瘤的一部分表現,常合併青光眼。組織學上,這些腫瘤是海綿狀的,顯微鏡下高達90%並發視網膜脫離。臨床表現:視力差,可以是顱面血管瘤的一部分表現,常合併青光眼。
3、脈絡膜轉移瘤
4、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5、脈絡膜出血。脈絡膜出血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無論出血多少,由於其對視網膜的損害,可導致永久性視力障礙,特別是位於黃斑部的出血。局部性脈絡膜出血又限於脈絡膜內者,表現為大小不等的暗紅色、結節狀或圓形團塊,表面有視網膜血管經過,且該處視網膜呈煙霧狀灰色或白色,視野在相應處出現暗點。若出血使黃斑區受累,則中心視力顯著減退。出血吸收過程緩慢,一般可持續數月。遺留的永久性瘢痕較最初的出血團略小,可見殘留的脈絡膜白色纖維和不規則色素塊,在視野中表現為相應位置的盲區

併發症

1、繼發性青光眼或腫瘤壞死誘發眼炎(葡萄膜炎或眼內炎)。
2、眼底病變可同時合併瞳孔異常(相應部的瞳孔無反應不易散大或不呈正圓)。
3、血流回流障礙或局部腫瘤壞死而引起鞏膜炎。

治療措施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治療
1、手術
(1)位於眼球內者行眼球摘除術。術中套用全麻、忌用局麻,防止促使腫瘤細胞播散。
(2)蔓延到眼球外者行眶內容摘除術。
2、蔓延到眼球外者行眶內容摘除術。

預後

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的預後較皮膚者為好,前者死亡率為50%,而後者可達80%。局部復發或轉移大多發生在術後1年內,個別病例則可延長5年或10年以上。預後和腫瘤細胞類型有密切關係,梭形細胞型死亡率較低,上皮細胞型死亡率較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