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藏寺鎮

華藏寺鎮

華藏寺鎮因境內有建於明代的華藏寺而得名。位於天祝藏族自治縣南部。

基本信息

簡介

華藏寺鎮華藏寺鎮

北靠西大灘鄉,東依松山鎮,西連石門鎮,東南與永登縣毗鄰,面積438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華藏寺村。轄團結路東、團結路西、南街、中街、華幹路、寺灘、花園台7個居民委員會,華藏寺、岔口驛、紅民、紅大、栗家莊、周家窯、陽山、中莊、南山、柏林、野雉溝、黃草、韭菜溝、陽窪台14個村民委員會,58個村民小組,共4520戶、18901人(不計縣城人口數),其中有藏、土、回、蒙、滿等少數民族6586人,占總人口的34.9%。

地理

境內大山主要有毛毛山、鷹窩山、瑪爾托、秀熱(南山)等。海拔2294~4074米之間,年均氣溫2℃,年均降水量約350毫米,相對無霜期130天,全鎮大部分為金強河兩岸階地淺山地。

產業

農作物以小麥、洋芋、油籽、無公害蔬菜為主。總耕地面積4萬畝。其中水澆地1.42萬畝;2000年糧食總產量為500.5萬千克,油菜籽總產量為53.2萬千克。全鎮有科技示範戶135戶,示範村4個。大田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10266畝;有日光溫室387座,種植黃瓜、番瓜、小油菜、西紅柿等蔬菜。草原面積28.29萬畝,飼養氂牛、馬、綿羊、絨山羊等,存欄各類牲畜4.3萬頭(只),其中大畜0.8萬頭,小畜3.5萬隻。森林面積2.6萬畝,大多為人工林。野生動物有雪雞、藍馬雞、馬鹿、石羊、猞猁、狼、黃鼠狼等。野生植物有蕨麻、蔥花、鹿角菜等。中藥材有秦艽、羌活、冬蟲夏草、大黃等。礦產資源有石膏、石灰石、砂金等。著名的岔口驛良馬就是以鎮內古驛站岔口驛命名的。

特點

蘭新鐵路、甘新公路(國道312線)穿境而過,鄉村道路四通八達。有非公有制企業503個,從業人員6000餘人,年產值31818萬元。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40005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019元。

鎮轄各級各類學校20所,其中獨立國中1所,國小11所,初小3所,村校5所,在校學生2607名,教職工224名。有財政所、農技站等縣屬單位。廣播、電視、郵電通信網路覆蓋全鎮。

節日主要有“二月二”岔口驛賽馬會等。

古蹟有紅大古脊椎生物化石遺址、漢明長城西夏古城遺址、栗家莊漢墓群、岔口驛堡子、華藏寺等。

經濟結構

近幾年,華藏寺鎮在農業工作著力培育特色農業。在種植業上堅持以科技為主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效益為目標,積極探索產業化發展的路子。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特色農業效益顯現。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16萬畝,特色農業種植面積達14316.2畝,其中高原反季節無公害蔬菜8030畝,優質3623.8畝,脫毒馬鈴薯2468.1畝,中藥材132.3畝,食用菌50萬袋,特色種植業產值達1748.4萬元,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70%左右,僅此一項可使全鎮水川區3561戶戶均收入4900元,人均收入1440元。尤其是無公害蔬菜實現產值1113.3萬元,平均畝產值1386元,畝純收入1000元以上,使種植戶戶均收入3000元左右。並在岔口驛、周家窯、栗家莊村建成三個千畝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點,帶動了蔬菜產業的快速發民。養殖業上,以建設城郊型肉蛋奶供應基地為目標,在繼續抓好傳統畜牧業的同時,在南陽山乾旱山區,加快草產業、舍飼養殖業基地建設步伐,結合全縣實施的"百組千戶"暖棚舍飼養畜扶貧工程,新建成舍飼暖棚共311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爭取各類建設資金182萬元,鄉鎮企業發展步伐繼續加快。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30199萬元,與去年同期比增長21.3%;工業產值完成9069萬元,增加值完成8537萬元,增長22.3%;營業收入完成27775萬元,增長20.7%。
近年來,華藏寺鎮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全力發展設施農業,按照“建一座棚、富一戶人”的思路,積極引導廣大農牧民民眾興建日光溫室和舍飼暖棚,使設施農業成為該鎮老百姓增收的主渠道。 至02010年11月底,該鎮共建成果蔬類日光溫室1300座2600畝,建成200畝以上日光溫室集中連片示範點4個,100畝以上集中連片示範點5個;累計建成養畜暖棚1330座,養殖小區20個。據鎮長楊成國匡算,今年該鎮紅提葡萄棚收入已達630餘萬元,蔬菜棚收入過1000多萬元,養殖暖棚年收入在460萬元以上,僅此三項總收入超過2500餘萬元,全鎮戶均增收4100多元,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天祝藏族自治縣行政區劃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境內蘭新鐵路、312國道縱貫南北。轄8個鎮、11個鄉,縣人民政府駐華藏寺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