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旦馬為藏族部落名稱。旦馬鄉位於,東北靠涼州區,西接肅南縣,南與祁連鄉、毛藏鄉毗鄰,西南接青海省門源縣,面積739.8平方千米,鄉政府駐橫路村,距縣城171千米。轄細水河、大水、橫路、康路、牡羊圈、土塔、細水7個村民委員會,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83戶,其中藏、土等少數民族1455人,占總人口的40%。
境內海拔在2126~4874米之間,主要山峰有大馬雞頂、大直溝達坂、乾沙鄂博等。年均氣溫1.7℃,年均降水量約420毫米,年均日照2878小時,無霜期134天。主要河流有大水河、細水河、響水河、土塔河。有耕地1.74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洋芋、豌豆、胡麻、油菜籽,2005年糧食總產量108.3萬千克,油籽總產量1.9萬千克。有草原面積70.68萬畝,主要畜種有絨山羊、綿羊和氂牛等,2005年大小畜存欄2.30萬頭(只)。有森林10.54萬畝,主要樹種有雲杉、柏、樺、柳、楊等;野生動物有雪豹、白臀鹿、麝、熊、青羊、藍馬雞、野雉等;礦產有銅、鐵、鋁、鋅、煤、螢石、重晶石、大理石、稀土等;野生中藥材有羌活、大黃等。
基本情況
全鄉總面積739.8平方公里,其中草原70.68萬畝,森林10.54萬畝,耕地1.74萬畝。境內主要山峰有大馬雞頂、大直溝達坂、平沙鄂等,海拔在2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200mm左右。重要河流有大水河、細水河、響水河、土塔河。礦產資源有銅、鐵、鋁、鋅、煤、螢石、重晶石、大理石和稀土等20多種。中藥材有羌活、秦艽、大黃等。有各類牲畜19712頭(只),以綿羊、山羊、氂牛為主。
古蹟有藏傳佛教寺院大水上寺、大水下寺遺址及細沙河上游的章嘉一棵柏。
歷史文化
旦馬鄉始建於一九五二年,鄉政府坐落在橫路村大台子河畔。一九五八年鄉政府改為旦馬公社,一九七一年劃歸武威,一九八二年因民族聚居問題劃歸天祝,一九八三年恢復鄉鎮建置。
旦馬鄉雖然山大溝深,但每到夏天,這裡卻山清水秀。山嶺起伏,林海茫茫。大水草灘是旦馬境內風光秀麗的一道風景。在那松柏挺拔、四季常青、綠野無垠、牛羊好似珍珠灑落在翠的屏障上,一片蒼茫大地的景觀盡收眼底。坐落在那裡的旦馬鄉上寺寺院,信教民眾絡繹不絕。乾沙鄂博坐落在旦馬鄉的西北部,海拔4491米,在炎熱的夏季有"山頭白雪山底花"的神美景觀。坐落在細沙河上游的七個鄂博直插雲霄,雄偉壯麗,美不勝收。在埋葬三世章嘉若貝多傑活佛胎胞的地方長出的"章嘉一棵柏",三百多年獨立在此地,又給這裡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每當初一、初八、十五前來參拜的信教民眾絡繹不絕。
經濟發展狀況
旦馬以農牧業發民為主,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豌豆、洋芋、胡麻等。畜牧業發民規模不斷壯大,科學養殖水平不斷提高。2004年底,牲畜存欄19712頭(只),其中大畜1637頭,綿羊11238隻,山羊6837隻。經濟總收入達598.5萬元,人均純收入869元,其中農業經濟收入62萬元。磁軌資源比較豐富,其中稀土、煤、重晶石和螢石的儲量較大,具有很大開發利用潛力。
今後發民的基本思路是:圍繞農牧民增收這一目標,主攻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兩個重點,實施科技興農、異地脫貧和生態建設三大戰略,在種草養畜調結構、移民搬遷減壓力、勞務輸出增收入上狠抓落實,力求農牧業生產基本條件、生態環境建設、支柱產業發民和農牧民生活有新的突破。
天祝藏族自治縣行政區劃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境內蘭新鐵路、312國道縱貫南北。轄8個鎮、11個鄉,縣人民政府駐華藏寺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