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灘鄉

西大灘鄉

西大灘鄉隸屬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毛毛山北麓,東鄰東大灘鄉,西靠朵什鄉,南連柏林鄉,北接古浪縣黃羊川鄉,距縣城113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境內有夏瑪寺、二郎池、大鄂博灘、大神山等人文、自然景觀。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7/03/967240_20423768.shtml

位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北部毛毛山北麓,東鄰東大灘鄉,西連朵什鄉,南與柏林鄉毗鄰,北與古浪縣接壤。因以西溝為中心,其西而有大灘而得名。總面積242.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3人/平方公里。1952年在全國解放的大好形勢下,此地設定為蓋寧鄉,1961年改西大灘公社,1983年設定為西大灘鄉。鄉政府駐西大灘,跟縣城99公里境內山巒起伏,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2632一4()74米之間,主要大山為毛毛山,年均氣溫一().5℃,年降水量4以)毫米總面積242,2平方公里,有耕地1.6(,萬畝,草原面積15.06萬畝,森林面積15.22萬畝目前,該鄉轄東泉村馬場村白土台村土星村壩堵村西大灘村上泉村西溝村馬蓮溝村9個行政村、47個村民小級,有藏、漢、藏、土3個民族2775戶、12750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6%。 有藏、漢、土等民族有學校2()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進行藏、漢雙語教學),有夏瑪寺、二郎池、大鄂博灘、大神山等人文、自然景觀。

自然資源

西大灘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肥沃寬廣的黑土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景點,能歌善舞的強悍民族,林海草原的天然之作,世間珍奇的白氂牛,穿梭林間的婉轉公路和爭奇鬥豔色彩斑斕的奇花異草。境內山巒起伏,海拔2632-4074米,平均氣溫0.2℃,年降水量350-400mm,無霜期130天,屬高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夏旱秋澇,年降水量70%集中在秋後。該鄉耕地面積16634畝。種植的主要作物有:小麥、青稞、豌豆、油菜、洋芋等。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近幾年鄉黨委政府積極探索深入調研發展了特色農業和訂單農業。2004年農牧民人均收入674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人上升為1062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7/03/967240_20423768.shtml

該鄉草原面積11291.4公頃,水域面積223.2公頃,森林面積15.22萬畝,主要生長有雲杉、松、柏等。野生動物有麝、藍馬雞、野雞等。中藥村有羌活、秦艽、大黃、冬春夏草等。

西大灘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點,形成了集宗教、風情、民族特色為一體的夏瑪風景。有"古剎法音數百載,利樂有情從生懷,雖嘆金頂風波多,滄桑途中重生彩"的夏瑪寺。有"鬼斧神工一碧毯,牛羊如雲樂帳圈,一同牧歌飄林海,花香蝶舞雀鳴天"的峨博灘。有"兩峰根橫崖生泉,一眼碧水映藍天,勸君莫嫌此處小,盛滿青山難知源"的二郎池。有"橫空臥雲如巨龍,屏障一天各春秋,林海推潮山珍露,藍天白雲真雄秀"的大神山。有"懸崖峭壁峰入雲,蒼松翠柏競輝春,天生一門吐翠綠,藍空如帶墨燕鳴"的石門峽。有"冰峽萬仞戲墨燕,斷崖飛流舞白練,藹騰煙起鳴回處,彩虹一彎映青山"的迭水。

經濟狀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7/03/967240_20423768.shtml

2004年,該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該鄉農業增加值1225萬元,占年計畫790萬元的155.1%,糧食總總重量06.15萬公斤,占年計畫197萬公斤的104.6%;油籽產量35.31萬公斤,占年計畫23萬公斤的153.5%。大小畜存欄20047頭(匹、只),其中:大畜7240頭(匹),出欄率25%;小畜存欄12807隻,出欄率30%。鄉鎮企業增加值460萬元,占計畫455萬元的101.1%。完成財政收入440萬元,占計畫288萬元的152.8%。完成中國小危房改造694平方米,移民搬遷82戶316人,當年解決溫飽人口229戶1030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74元,比2003年增加80元。

歷史沿革 

1952年此地設定為蓋寧鄉,1961年改西大灘公社,1983年設定為西大灘鄉。 

境內有佛教寺院一座--祝貢寺,藏語稱"噶丹勒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7/03/967240_20423768.shtml

謝琅",意為具喜善言洲。寺址在西岔口垴。天祝縣名中的"祝"一字即取於"祝貢寺"中的"祝"字。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明末,西藏噶舉派直貢僧人桑布堅贊成為巨富,住在郭隆寺附近,並成為該地方的囊索(行政長官)。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發生蒙古和碩特部首領羅布藏丹津反清事件,清廷派兵鎮壓,桑布堅贊亦受牽連被殺害。其信徒桑布仁欽逃至下吉讓(毛毛山北麓),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他在西岔口建參康(靜修處)一座,後在東大灘舊寺溝建寺,取名祝貢寺。(因建寺僧人為噶舉派直貢系而得名,祝貢即直貢)。寺院信奉阿息瑪(祖婆)的護法。盛時有僧人80餘人,轄5個部落。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和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寺院兩次毀於兵燹,後重建,成為格魯派寺院。在內蒙古伊克昭盟準格爾旗上有附寺,稱準格爾西昭、東昭。

1949年,寺院轄上阿羅和下阿羅兩個部落。建築有措欽堆康、久康、囊謙、僧舍等,有僧人30多人。寺院有土地200多石(合4000畝),氂牛300頭,羊1000多隻,馬70匹,尚有森林、草原、煤礦等。1958年,祝貢寺被毀。1982年重新開放,現有僧人和寺院管理人員3人。

祝貢寺現存的主要經典法器有:在大經堂頂層,中間是宗喀巴師徒三位的塑像,靠右是護法殿,上下七個間堂內繪有勝道聚會、皈依聚會、五王身像、五依怙、藥師佛、十六尊者(羅漢)有智者。在大經堂底層,中間有蓮花神聖塑像,宗喀巴一千塑像等。經典有《宗喀巴師徒全集》、四川德格版的大藏經《甘珠爾》、《傑桑布》等40多本。還有法鼓、鈸、銅燈等法器。復開放,1983年3月22日(農曆二月初八),祝千佛及其他僧人,在原寺院大經堂遺址處舉行了頌經祈禱活動,祭奠寺院照山的"峨博"。後有信教民眾籌資,於1983年、1985年、1988年幾經修建、翻修、擴修為"三轉五"的兩層大經堂,1989年7月5日(農曆六月初三)為其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典禮。

民族風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7/03/967240_20423768.shtml

東大灘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民俗活動即同天祝其它地方的民族風俗基本相同,但不同中也有各異,自成一派。

藏族服飾

衣領有三四層,每層用不同顏色的緞料做成,其上邊也綴縫著一指寬的水獺皮或錦邊。東大灘藏族特別寵愛"鴿子青"禮帽,男女老少都有戴用習俗。尤其在頭飾上有別於其他地區民族,女性婚前將頭髮辮成二股吊在後面,不梳小辮,頭上也不戴其他飾品,婚後將頭髮從中間分為兩半,然後根據頭髮的多少梳成若干條小辮,中間留一股頭髮梳成一條大辮,其根處系有銀制的圓形"熱堅",再把髮辮分別裝在發套內,穿入腰帶吊於胸前。

藏族待客

客人上門,全家人都要迎上。如是尊貴客人,一定要上酥油燈。第一道飲食是吃糌饃。第二道是酒,主人要給客人敬三杯,藏語為"旦哲森巴"。意思為祝願客人在全年全月全日吉祥如意。第三道是手抓肉。此後繼續喝酒,最後一道是包子長面

婚俗

東大灘的婚俗分民族的不同而有差異,但都受到了藏族習慣的影響,所拿的禮物和程式大體相同,都要經過提單瓶、提雙瓶、講禮、娶新、婚禮等儀式。

民歌

東大灘藏族傳唱的民歌主要有六類,酒歌、情歌、長歌、則柔、生活歌、說唱文學。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7/03/967240_20423768.shtml

禮儀

藏族熱情好客,崇尚禮儀,禮儀主要有以下幾種:

1、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節慶、會尊長、覲見佛像、往來、送別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優良的,用絲綢做料的哈達。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重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時候用。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回來。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以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西藏的。後來,人們對哈達又附會上宗教解釋,說它是仙女的飄帶。

2、磕頭:磕頭也是藏族常見的禮,一般是朝覲佛像、佛塔和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磕頭可分磕長頭、磕短頭和磕響頭三種。

3、鞠躬:過去遇見長官、頭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於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

也有合掌與鞠躬並用的對尊敬者合掌得過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飲茶

東大灘鄉藏族一般飲用磚茶,煮茶時首先在壺或鍋中加入冷水,投入已揉碎的適量茶葉,加蓋燒開,然後揭蓋慢熬,茶汁呈深褐色,入口澀而不苦為最佳。"茶無鹽,水一般"所以,煮茶時要加適量的食鹽。用這種方法熬出的茶名為"清茶",另外將鮮牛奶加入茶汁中,俗稱"奶茶"。

天祝藏族自治縣行政區劃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境內蘭新鐵路、312國道縱貫南北。轄8個鎮、11個鄉,縣人民政府駐華藏寺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