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簡介
華藏寺初名“華嚴寺”,因《華嚴經》而得名,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西北部霍童鎮支提山,故亦名“支提寺”。該寺由唐朝高麗僧人元表法師始建,《宋.高僧傳》載:“釋元表,三韓人也。天寶年中(724-756年),來游華土,仍往西域,瞻禮聖跡。遇尊者示《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東南方有山名支提山,現在天冠菩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遂至支提山禮天冠菩薩,於那羅延窟潛習華嚴。會昌法難,師付法山下元白法師後,不知何往。”吳越王錢鏐聞其事,命杭州靈隱寺了悟禪師閩興建天冠菩薩道場。宋開寶四年(917年)吳越王敕賜“華嚴寺”額,封了悟禪師為國師,主支提法席,並依華嚴經鑄鐵佛千尊,即“千聖天冠”,分置正殿雕樑上。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敕賜“雍熙禪寺”額。淳化元年(990年),又賜了悟禪師法嗣辯隆禪師繼席支提,並賜“佑國記室禪師”封號、紫衣、御書等。
政和年間(1111-1117年),宋徽宗賜“政和萬壽寺”額。元初,寺被兵毀,元世祖敕澄鑒禪師重修。明永樂五年(1403年),明成祖重建大殿,敕額“華藏寺”。仁孝皇后重賜鐵鑄天冠像千尊,每尊高約0.3米,重約10公斤,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保存至今。正德十五年(1505年)寺遭兵燹,嘉靖年又遭倭寇焚毀,至萬曆元年(1573年),朝廷敕大遷和尚重興支提,明神宗賜“萬壽神寺”。萬曆廿五年(1795年),慈聖皇太后賜鑄銅滲金大毗盧千佛托一尊,歷三年行程方至支提山,該像重千斤,高2.5米,蓮台圍徑3.7米,蓮座由千佛組成,喻華藏世界。又賜紫衣袈裟一件,五爪金龍堆繡、金鉤、玉環、明朝藏經各一套(即北藏)。以上所賜物,至今保存於文物殿。
康熙、同治兩代,亦作較大修葺,並兩度撰寫《支提寺圖志》,總計六卷。民國三十六年,兼輝法師的高徒心嚴法師重建大殿。1966年寺宇又遭破壞,所存無幾。1983年,泉州王靜遠居士發心重塑大殿佛像,次處又重修,華藏寺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坐北朝南。自雙髻峰發脈。三折而下,中軸線自南而北,為山門、天王殿、明堂、大雄寶殿,東西兩廊連於鐘鼓二樓(已廢),廣連層階、月台、左為伽藍堂,右為祖師堂和僧舍。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式,木構穿斗式梁架,面闊七間,進深七間,四面迴廊,高約八米。正門上橫額為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華藏寺”三字,殿內正中供明神宗御敕的鎏金銅毗盧佛。
山門,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因高聳逼近天王殿,崇禎元年(1628年),寺眾議撤。清順治七年(1650年),僧如典募建山門並增建華表于山門前,後廢,址存。1983年,政府撥款重建山門,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高約7.5米。重檐下橫額書“天下第一山”五字。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誕生於此。1980年11月11日,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9日,華藏寺被列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院。1985年10月11日,列為第二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南普陀寺妙湛大和尚開闢了從溪邊村上支提寺的十三華里公路,結束了華藏寺肩挑手提的歷史,開始了重建支提寺的宏偉工程。在妙果法師的住持下,該寺為妙湛大和尚建塔作永久性紀念。1995年,依本山的自然條件,興建了水電站和自來水塔,為該寺今後的建設和生活提供了保障。1998年又重塑了天冠青銅像一千尊,供於天冠殿。現存宇已初具規模,建築占地面積已達五千多平方米,寺院計畫占地三十多畝。現擁有山林土地使用權已達七千多畝,耕地四十六畝,茶園一百畝。本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接連天王殿、祖師殿、伽藍祠、藏經閣、鼓樓、山門,寺周圍亦多梵宇,金碧輝煌,林巒交映,極為壯麗。附近那羅延窟寺為岩穴古寺,“石窟高可百尋,深廣五十丈,上主若鑿,下平如鏡”。辟支岩連綿五公里,珍珠簾、羅漢洞、孤猿叫月、錦鯉朝天諸景,令人叫絕。辟支寺側,懸岩滴水如漿,額目“天漿甘露”,亢旱不絕。華藏寺現在常住僧眾五十多人,全寺嚴整宗風,謹守律法,海眾安和,為目前閩東唯一的一座十方叢林。
支提寺
支提山,海拔700多米。方圓百里,群峰拔地,層巒疊嶂,溪澗縱流。華嚴寺所在之處,四周群峰環拱,狀似千葉蓮花,而寺恰在花心上,好一派雄奇偉秀的景象。眾多的山川林窟,多以佛教名詞稱之,諸如普賢峰、維摩峰、菩薩峰、天冠林、帝釋峰、缽盂峰、袈裟岩、香爐峰、舍利窟、甘露泉等,且山中寺院林立,有小支提寺、仙峰寺、仙岩寺、甘露寺、那羅延窟寺等,不愧“閩東東嶽”和“佛巢仙窟”之譽。華藏寺作為支提山佛教中心而置身其中,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華嚴寺,也稱華藏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創建於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緣於唐代高麗僧人釋元表在此講頌《華嚴經》。宋代,朝廷先後敕賜“華嚴禪寺”與“雍熙禪寺”之名;明代也敕賜過“華藏禪寺”與“萬壽禪寺”之名。華嚴寺屢經興廢滄桑,歷代諸高僧為古剎的重光鞠躬盡瘁。據寺志記載多達二三十人,如唐代的元表、本淨,宋代的元白、了悟、辯隆,元代的平楚、澄鑒,明代的無礙、大遷、天恩、樵雲,清代的遠門、亘信、無得等。現寺之東邊尚存一塔碑,文曰“明敕中興賜紫大遷國師塔”。大遷法師,諱圓慧,俗姓楊,燕都(今北京)人,為明左護衛楊邦卿之子,19歲出家,萬曆元年因明皇太后夢禮天冠菩薩而召其入山中重興支提,歷時9年,後圓寂,眾人建塔紀念。支提寺山門為明代所建,“天下第一山”之額系明永樂帝敕賜,而今殿前的“華藏寺”之匾額,是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題。在大雄寶殿中供奉的佛像頗具特色,當中是釋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結跏趺坐,形成莊嚴之像;右邊為手持青蓮、乘坐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像;左邊為手提如意寶、乘著青獅的文殊菩薩像。殿的正中供奉著毗盧遮那佛像。這尊佛像為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宮廷以銅滲金鑄造的珍品,重約千斤,為雙層空心圓體。該佛像端坐在蓮花座上,頭戴金冠,手成毗盧印,面容祥和,熠熠生輝。
寺內現存明代鐵鑄天冠菩薩像(俗稱千聖天冠菩薩),系明永樂年間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后所賜,原總數1000尊,現尚存947尊。每尊重20公斤,高33厘米左右。其形或合掌,或結跏趺坐,或結三昧印,呈聽、說法相,表情各異,形態生動逼真,個個栩栩如生,為寺內珍貴之文物。 寺中至今還完好保存著明版佛教經書《永樂北藏》,共678函,6780冊,為明神宗於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所頒賜,堪稱鎮山之寶。這部佛教經典現為國內之稀本。同時,該寺還收藏明萬曆年間御賜京緞的金繡五爪盤龍紫衣一襲。原配的金鉤玉環遺失已久。而紫衣倖存至今,其工藝精湛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華嚴寺成為閩東革命根據地。1934年9月,葉飛同志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在支提寺宣告成立,開始了艱難的革命歷程。在支提山說法台下的天峰亭是當時工農紅軍的後方醫院,辟支崖畔的袈裟岩是紅軍18勇士的殉難處。1984年7月1日,寧德地委在華藏寺樹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成立紀念碑》以紀念之。
今日的閩東千年古剎支提華藏寺,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明媚陽光中。僧眾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宗教信仰政策,發揚佛教“農禪並重,修持精進”的優良傳統,並全面維修了寺院。寺內的山門、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師殿、藏經樓都修葺一新,並且還新建念佛堂、放生池等,使這座深山古剎“雲開震旦諸山秀,日照琳宮萬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