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菊池氏用“並鷹羽”作為家紋,而鷹羽自古以來都是善戰武人的標誌,這一點在南北朝時期的菊池一族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雖然早在“文永、弘安之役”中,菊池氏就已經嶄露頭角,但他們充其量只是肥後諸勢力的一個代表而已。在整個家族的歷史上,貢獻最大的人物無疑是菊池武時,他雖然在博多戰死,但卻給菊池氏換來了肥後守護這個職位,使家族得以壯大。武時勇猛善戰、堅韌不拔的表現也影響到了他的下一代,其子武重、武敏、武澄、武光等人都繼承了這一點。在南北朝時期,菊池氏得以強大的最重要原因應是源於族內的團結,如在武重擔任家督時,就得到其弟武澄、武敏的大力協助,特別是菊池武澄,在武光當政後擔任副將,直至正平十一年(1359)病逝,他沉著冷靜的性格給了武光很大的幫助。從大保原合戰到進軍豐後,庶出的赤星、城氏等族也都踴躍參戰,這樣的菊池氏理所當然能成為肥後諸勢力的領導者。另外,菊池本城附近有一片東北兩面靠山、向西南展開的平原,菊池川、迫間川由此經過,土地肥沃盛產大米,可以提供充足的軍糧。又因為菊池川水量豐富,在軍事、貿易等方面作用突出,為家族的財政提供了保障。肥後山地較多,利於堅守和進行游擊戰,這些都是菊池氏能與北朝對抗多年的原因。
南北朝合一之後,菊池氏與阿蘇大宮司的關係變為敵對,肥後各勢力內耗嚴重,後院起火的菊池氏當然在對外擴張上力不從心。在戰國時代,菊池氏理想的生存方式就是完成守護大名向戰國大名的轉化,也就是通過軍事、政治等各種手段,壓制國內的國人、寺社等獨立勢力,在領國之內消除多元支配體制,代之以大名家的一元支配體制。顯然菊池氏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做的很失敗,當年菊池持朝將其子為光過繼給宇土城主一事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爾虞我詐的戰國時代,所謂的“親情”也是很難靠得住的。宇土為光讓九泉之下的老爹死不瞑目,他的連續作亂,極大的消耗了宗家的實力,為菊池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菊池能運曾為家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在與相良氏聯合之後,處死宇土為光、擊敗名和顯忠,讓菊池氏仿佛又看到了復興的希望,但他的英年早逝卻令這種轉變瞬間停滯。同時也可以說,能運的死直接導致了家族的衰亡。由於菊池政隆並非出身於宗家,威信本就不高,加上阿蘇氏的引狼入室,使外來的勢力(大友氏)滲透到本來已經爭亂不休的肥後國內。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家臣下克上的例子本就屢見不鮮,更何況還有大友氏給他們撐腰,此時的菊池家督已經徹底淪為了一個擺設。菊池義武雖然出身於大友氏,卻也曾一心想重振菊池氏的家業,但他根本得不到原有家臣的支持,最為不幸的是,他的敵人大友氏正處於其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再加上大友義鎮統治初期那超越以往任何時代的強勢狀態,義武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並最終導致菊池氏的家名斷絕。此外,菊池氏實在是個比較另類的家族。在源平爭霸中,當平氏在壇之浦垂死掙扎的時候,菊池隆直支持平氏,付出了嫡長子隆長戰死的代價。“承久之亂”時,支持上皇的大部分都是些公卿、僧侶,而菊池能隆身為御家人,同時也是遵幕府之命才在京都擔任朝廷警衛,卻令人驚訝的站在了上皇一方。後醍醐天皇倒幕初期,誠然在菊池武時心中已累積了多年對幕府的怨念,但也不該“不識時務”的冒險進攻博多。南北朝對立的數十年里,武重、武光等人又一直忠於南朝,也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南朝給了他們好處,但是因後醍醐天皇倒幕得以發家的何止是菊池氏一家。仿佛菊池氏的骨子裡就有那種固執、堅韌的性格,他們重情義甚於利益,這一點與其它一些家族的確有所不同。可惜的是,在波瀾壯闊、名將輩出的戰國時代,菊池氏沒有在九州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也沒能續寫家族在南北朝時代的輝煌,這的確讓人感到莫名的遺憾。
氏源及其與鎌倉幕府的關係
九州島臨近朝鮮半島,地處偏遠,雖說文化發源較早,但由於遠離近畿,令中央政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此地的控制力不足,造成島上的諸勢力大都有著很強的獨立性,他們出於自己的利益而不斷爭鬥,有時甚至不服從朝廷的管束。在不同時代,眾多的家族在此雄霸一方,有的曾經長期輝煌,如大家熟悉的島津氏、大友氏,有的卻像流星一樣,瞬間閃亮,最終卻歸於沉寂,比如本文所提到的肥後菊池氏。
一般認為,菊池氏的先祖是肥後國菊池郡的太宰少監藤原則隆,他是太宰權帥藤原隆家之子政則的後裔。“刀伊入寇”時,則隆曾跟隨藤原隆家參戰,傳說因其田戶中有一個菊花型的水池,所以後來就把苗字改為了菊池。從九世紀到十一世紀前半葉,菊池氏的宗家一直是宰府的有力府官,族人則主要生活在菊池郡菊池村的深川(今菊池市深川)。也有很多人認為菊池氏的前身應是生活在鞠智城(熊本縣山鹿市菊鹿町)的古鞠智氏,關於這一族,在今奈良東大寺保存的『奴婢帖』中的“天平勝寶元年大宅朝臣可是麻呂貢賤解”上有“右京四條四坊戸主鞠智足人”的記載。所以有人推測,在平安時期,鞠智城改名為菊池之後,鞠智氏也以地名為姓,改了苗字,同時,古鞠智氏也曾和宰府的藤原氏結親或有一些特殊聯繫。至平安末期,憑藉著與宰府的關係,菊池氏的實力得以壯大,成為肥後的地方豪族之一。
在同一時期,謠遠的中央政權內部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平貞盛一系的恆武平氏開始掌握大權,並與同為武家的源氏勢同水火。治承四年(1180),源賴朝在關東舉兵,一個月後,菊池氏的第六代家主肥後權守隆直因不滿平氏的暴政,與南鄉大宮司惟安、木原次郎盛實及豐後的緒方維能一起在九州起事,但他們的行動是自發組織,而不是在回響源賴朝的號召。隆直在進攻太宰府時被平貞能擊敗,於是菊池氏便重新歸屬了平氏,但從進攻太宰府一事來看,此時菊池氏與宰府關係已經疏遠。元歷二年(1185)三月二十四日,平氏在壇之浦被源氏擊敗,菊池氏反倒是站在了平氏一方,隆直的嫡子隆長就在此戰中陣亡。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後,認可了菊池氏對肥後國本領的支配權,後又派遣武藤資賴補任鎮西奉行,進駐筑紫太宰府,管理整個九州。可以說,此時的菊池氏已經和太宰府再無任何關係,而從一開始,他們與幕府的關係就有一道裂痕,同時這道裂痕還在緊隨而來的一系列事件中進一步加深。承久三年(1221),家督菊池能隆擔任京都大番役進京,但是在次年,卻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因為自鎌倉幕府建立之後,皇族已無實權,經歷了諸多次的權力爭鬥,後鳥羽上皇對幕府的怨念達到了極點,於是在這一年的四月率軍起事,卻被幕府的大軍鎮壓。不幸的是,在此次動亂中,菊池能隆卻站在了上皇一方,最終受到減封領地的懲罰。與此同時,武藤少貳氏在北九州“一枝獨秀”,同時擔任築後、筑前、豐前、肥前、對馬、壹歧四國兩島守護之職,菊池氏不得已繼續雌伏。
此時在大海另一端的中國,歷史卻進入一個變革的時期,蒙古大軍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並把日本也列為目標之一。文永四年(1267)九月,忽必烈的使者抵達日本遞交國書,要求鎌倉幕府臣服,但並未得到滿意的答覆。其後又幾經交涉,幕府的執權北條時宗終於決定拒絕蒙古使者的要求。於是在文永十一年(1274)十月,忽必烈以忻都為都元帥率領元軍四萬,從朝鮮半島出發,乘船渡海進攻日本。在連克對馬、壹岐二島之後,元軍於同月二十日在九州的博多登入,幕府方面則集結了以少貳經資為主帥的九州諸國兵馬總計十萬兩千人,前往迎戰。菊池氏在十代家督次郎武房的率領下也參加了這次戰鬥,在戰鬥最為激烈的元軍本陣祖原山前,武房率領弟弟赤星三郎有隆、菊池八郎康成等人頑強的抵擋住了元軍的攻勢。弘安四年(1281),元軍再次侵入九州,武房又率領一族郎黨百餘人再次在博多參戰。在竹崎季長的『蒙古襲來繪詞』中,就有菊池氏頑強奮戰的身影,而且在這幅繪卷中,顯示菊池氏已經開始使用“並鷹羽”的家紋。兩次戰爭讓鎌倉幕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已無力對九州立功的諸勢力進行封賞。最終,菊池氏也只得到幕府賞賜的一些甲冑,這與武房所期望的封賞相差甚遠。在不久之後發生的“霜月騷動”中,菊池氏受到了牽連,家督武房憤死,菊池氏與鎌倉幕府的關係已經降至冰點。參加倒幕和家督的戰死
武房之後的家督由其嫡子隆盛接任,在隆盛去世之後,長子時隆因與叔父爭位弄的兩敗俱傷,最終隆盛的次子武時成為第十二代家督,武時也繼續堅持著對幕府的敵視態度。與此同時,“元軍來襲”和“霜月騷動”讓幕府與一些御家人的關係漸生不睦,為了抵制幕府徵收年貢,各地“惡黨”蜂起,而執權北條高時卻仍不理政務,專以鬥狗為樂,鎌倉幕府的統治終於走到了盡頭,歷史也將要翻開嶄新的一頁。自鎌倉末年開始至南北朝合一為止,其間歷經武時、武重、武士、武光、武政、武朝六代,是菊池氏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元弘元年(1331)八月二十四日,後醍醐天皇因密謀倒幕逃出京都,二十七日,他在置笠山下詔,號召各地武士起兵勤王。諸國守護都懼怕幕府勢大,盡皆狐疑不定,大部分都採取觀望態度,只有少數武士起兵回響,其中就包括後來被稱為“三木一草”之一、大名鼎鼎的楠木正成。元弘三年(1333),雖然後醍醐天皇已被流放到了隱岐島,但楠木正成依然在金剛山與幕府軍纏鬥,而各地武士已經認識到了幕府的無能,便紛紛準備起兵回響。同年二月二十四日,後醍醐天皇和千種忠顯逃出了隱岐,並在伯耆國豪族名和長年的幫助下在船上山建立行在,再一次號召天下武士倒幕。九州島的少貳妙慧、大友具簡、菊池武時都先後接到了後醍醐天皇的詔書,於是三人商量一同舉兵。但幕府的鎮西探題北條英時察覺到了三家的反意,為了進一步確定自己的判斷,他決定招菊池武時到博多議事。武時猜到了北條英時此舉的用意,並決定先發制人、進攻博多,與對方決一死戰,於是他派出使者知會少貳、大友兩家一同出兵。但少貳、大友兩家卻認為當時的倒幕形勢仍不明朗,對舉兵一事依然懸疑未決,正在此時,京都傳來六波羅探題小勝倒幕軍的訊息,少貳妙慧以為幕府已經重新占了上風,於是決定背棄盟約,他不僅殺掉了菊池氏的使者八幡宗安,而且還向北條英時報告了武時準備造反的訊息,以此來彌補自己曾參與謀反的罪過。
少貳氏的背叛讓菊池武時大為惱火,但他還是固執地決定按原計畫進攻博多。元弘三年三月十三日上午六時,武時僅率一百五十餘騎發起進攻,但在經過櫛田神宮(佐賀縣神崎郡)時,卻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說因為武時在此戰中的命運將十分兇險,神宮中的神靈於是給予警示,另一說則認為武時路過神宮未曾下馬,讓神靈感到憤怒,總之,武時所乘的戰馬在神宮前停了下來,不肯前進。於是菊池武時朝向神宮說道:“不知何方神靈顯聖,武時此行並不是前來參拜,而是去作戰,所以才會乘馬路過此地,神靈請不要責難,如果非要這樣的話,在下就無禮了,送給神宮幾隻箭吧,希望你能夠接受”。說完,便朝神宮的大門連射了兩箭,然後,戰馬就能繼續前行了,眾人得以順利通過神社。而在路過神社社台的時候,一行人發現了一條已死的大蛇,身長約有二丈,恰巧就是被武時射出的箭所殺。此段故事摘自『太平記』,乍看讓人難以相信,但仔細想來,還是有可能性的,戰馬因懼怕大蛇而不敢前進,武時誤打誤撞的將蛇射殺,這樣就解釋的通了。在經歷了此事之後,武時繼續向博多進軍。
另一方面,北條英時在得到菊池氏將要舉兵的訊息後,估計是對其戰鬥力並不重視,也或者是沒有料到武時仍然敢前來進攻,於是防備十分懈怠,直到菊池軍到達博多之後,北條英時的部隊才匆忙出城迎擊。菊池軍雖然人少,但歷來以善戰著稱,再加上長期對幕府的敵視,於是在戰場上個個奮勇向前,兩軍剛一交鋒,北條軍就損失慘重,被迫退入內城,而武時則乘勝破壞柵門,繼續對內城展開圍攻。若是戰況如此發展下去,北條英時恐怕必敗無疑。但在此時,少貳、大友兩軍共六千餘人卻在菊池軍的背後出現了,這樣一來,菊池軍不僅在兵力上處於劣勢,而且腹背受敵。菊池武時知道今日之戰已經無力回天,於是就叫來嫡子武重,並對他說道:“少貳、大友已經背叛了我們,而我就算在此戰中戰死也決不後悔,你馬上返回菊池本城,率領族人在那裡做好堅守的準備”。說完就從部隊中挑出五十餘名年輕的武士分給武重。武重當然希望和父親一起共同赴死,卻被武時大聲喝斥。最終,趕在未被少貳、大友軍包圍之前,武重撤出戰場,退回肥後。而武時及其次子賴隆則無視背後的少貳、大友軍,繼續向內城發動進攻,在緊接著的混戰中,武時等百餘人盡皆戰死,無一人生還。
菊池武重的時代
武重逃回肥後,成為菊池氏第十三代家主,因受到北條英時之子高政的攻擊,只好與阿蘇惟直一起逃往日向鞍崗山。同年四月二十七日,足利高氏在丹波的篠村宣布起義,並與千種忠顯、赤松則村一起擊破了六波羅探題,倒幕形勢逐漸好轉,同時,九州島上的少貳、大友也見風使舵,擊敗了鎮西探題北條英時,而菊池氏卻因實力沒有恢復而未能參戰。五月二十二日,新田義貞攻克鎌倉。次月,後醍醐天皇回到京都主持政務,並對足利高氏、新田義貞、楠木正成等諸功臣進行封賞,其中楠木正成還向朝廷表奏了菊池氏的功績,並稱讚武時為“為後醍醐天皇倒幕身死的第一忠臣”。於是,後醍醐天皇封武重為從五位下肥後守,其弟武茂為對馬守、武澄為肥前守、武敏為掃部介。菊池一族中只有初代藤原則隆曾擔任過大夫將監(五位),而且地方豪族被任命為國司也是以前鮮有的事情,這些封賞對菊池氏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榮耀。可能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菊池氏對後醍醐天皇非常感激,在之後的幾十年里,無論處境多么艱辛,他們一直都忠於宮方及後來的南朝。
藉助後醍醐天皇之力,菊池氏得以復興,家督武重還成為新政中武士所的成員,並娶了重臣萬里小路大納言的女兒,一直和宮方關係比較密切。建武元年(1334),武重在掃蕩了九州的北條餘黨之後,還與其弟武村、武吉一起上洛覲見後醍醐天皇。但此時“建武新政”的諸多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很多武士都對朝廷心懷不滿。終於在建武二年(1335)十月,足利尊氏在鎌倉自封為征夷大將軍,公然對抗建武政權。後醍醐天皇以尊良親王為上將軍,新田義貞為大將軍,分別從東山道和東海道兩路進攻鎌倉,其中武重也率部跟隨新田義貞一起東進。最初,討伐軍的進展非常順利,新田義貞分別在矢引川和手越河原連敗對手,但在十二月初,另一路的尊良親王被擊敗,足利尊氏命其弟直義扼守箱根(神奈川縣),然後親統大軍來與義貞決戰。
十二月十二日上午八時,新田義貞在伊豆國府分兵,其中尊良親王為大將、脇屋義助為副將進軍竹下,而武重則與千葉、宇都宮、大友、松浦等諸國有力武士繼續跟隨新田義貞進攻箱根。正午時分,菊池武重作為宮方的先鋒首先向足利直義發動進攻,正在兩軍激戰之時,分兵竹下的宮方卻因為大友左近將監貞載、塩冶高貞的叛變而損失慘重,被迫退往伊豆國府。新田軍也被迫撤出箱根,武重則率領部下三百人擔任殿軍,掩護新田義貞前往伊豆國府。傳說菊池軍在此戰中曾使用一種被稱為“菊池槍”的特殊武器[注1],同時是宮方諸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深客群人信賴。次日,足利軍開始向伊豆國府進軍,新田軍再次戰敗,武重跟隨新田義貞一同撤回京都。
建武三年(1335)一月,足利尊氏在集結關東八國的諸路軍馬之後向京都發動了進攻,菊池武重一直跟隨新田義貞分別在淀之大渡、大津三井寺、粟田口、賀茂河原、二條河原、糺河原等地與足利軍作戰。二月三日,尊氏西逃至攝津兵庫後,武重又和新田義貞一起在瀨川河原再次擊敗細川定禪,最終迫使尊氏逃往九州島。
同年二月二十日,尊氏等人乘船在長門國赤間關上岸,北九州的少貳、大友兩家倒向尊氏,而菊池氏則堅決的站在了後醍醐天皇一方。由於當時菊池武重遠在京都,武重之弟掃部介九郎武敏便擔當起統率一族的重任。在聽聞少貳妙慧已派其嫡子賴尚前往迎接足利尊氏後,武敏於二十八日率三千餘人首先向少貳氏發動進攻,並在水木渡(福岡縣筑紫郡)擊潰了敵軍主力,進而逼迫少貳妙慧一族百餘人在內山城集體自殺,總算是為父親報了仇。三月二日下午,菊池武敏率領聯軍在多多良濱與足利尊氏展開決戰,由於宮方一些部隊發動叛亂及諸多因素,武敏在兵力占優的情況下沒有把握住將尊氏致於死地的良機,最終敗回肥後。三月三日,在足利方一色禪門道獻、仁木義長的猛烈進攻下,菊池武敏被迫率領族人退到肥後的深山之中,菊池軍的盟友阿蘇惟直、阿蘇惟成、秋月種道也先後戰死,宮方在九州的勢力損失慘重。
話分兩頭,在尊氏逃亡九州後,菊池武重先跟隨新田義貞兵圍白旗城(兵庫縣赤穗郡上郡町),後又守住險要,掩護義貞拿下船坂山(兵庫縣赤穗郡)。建武三年(1336)五月二十五日上午,捲土重來的足利尊氏親率大軍與宮方在湊川進行會戰,兵力上處於劣勢的宮方被擊敗。菊池武敏跟隨新田義貞逃往京都,而七弟菊池武吉(武朝)則與楠木正成一起在湊川北部的一家民房之中自殺。二十七日黃昏,武敏跟隨後醍醐天皇逃往比叡山延曆寺,在尊氏大軍強大的壓力之下,後醍醐天皇被迫同意了對方的要求,雙方議和,後醍醐天皇本人被軟禁在京都的花山院。同年十月,武敏擺脫了幕府的監視,逃出京都,返回了肥後。
建武三年(1336)十二月二十一日,後醍醐天皇從京都的花山院逃出,在楠木正行等武士的擁立之下,在大和吉野建立南朝政權,與足利尊氏所擁立的光明天皇對立,日本歷史從此進入了長達五十餘年的南北朝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菊池氏作為南朝在九州最重要的勢力,一直在與北朝努力抗爭,在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返回肥後之後,菊池武重率領族人努力積蓄力量,並將首要目標定為北朝的鎮西探題一色范氏。延元二年(1337),武重在寺尾野城舉兵,同國的阿蘇惟澄、豐後的大友貞順、築後的烏木、河崎氏也先後起兵回響。但是南朝在九州的諸軍卻沒有一個領導者,眾人無法做到進退一致,很容易被北朝各個擊破。雖然身為肥後國司,菊池武重有這個資格和實力,但卻一直沒能被委以重任,而此時後醍醐天皇能守住吉野就已經不錯了,也實在是沒時間處理九州事務。一色范氏看出南朝諸軍的弱點,於延元三年二月(1338),集結大友、松浦等北朝諸軍五千餘人侵入肥後,武重與阿蘇惟澄聯合在益城郡犬塚原迎擊。大戰之後,菊池軍斬殺了范氏的弟弟賴行,范氏狼狽的逃回博多。九月,武重又進一步擊敗了合志城的合志幸隆。看到形勢不利,足利尊氏派遣少貳賴尚返回九州支援一色范氏。次年,南北朝兩軍繼續在北九州展開混戰,先是北朝軍隊進攻菊池武重,而後武重又出兵築後。同年三月,武重參加了石垣山之戰,並在本城東部的鞍岳之麓擊敗北朝的肥後守護甲斐重村。十月,武重再一次出兵築後。可能是連年的征戰使他的身體狀況變差了,就在這一年的年底或第二年的年初,菊池武重就因病去世,年僅三十餘歲。菊池武光登場
武重去世後,武時的十二子菊池武士繼承了家督之位[注2],由於年紀尚輕,所以先後由叔叔武敏、木野武茂相繼輔政。由於性格柔弱,缺乏統領一族的能力。興國四年(1343),菊池軍被北朝軍隊擊敗,九州的南朝勢力被逐步壓制。看到家族的前景暗淡,菊池一族決定放棄原有的統治權繼承規則,從武重兄弟一族或“有用之才”中挑選下一代家督。豐田十郎武光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推上了前台,他本是菊池武重的弟弟,因從建武年間開始就在益城的豐田莊園居住,所以被習慣的稱為豐田十郎。興國四年,武光曾與阿蘇惟澄聯手,在田口城擊敗北朝的河尻幸俊和詫磨軍勢,被認為是菊池一族中的頂尖人物。興國五年(1344),武光開始擔任輔政,並於次年春率軍進攻合志幸隆,奪回了菊池氏的本城--深川城,緊接著在族人的支持下,以庶子身份繼承了菊池氏的惣領,成為新的家督。原來的家督菊池武士則出家為僧,最後於應永八年(1401)去世。豐田十郎就是後來的菊池武光,因其為南朝在九州立下赫赫戰功,而被後人認為是能與楠木正成並稱為龍虎的名將。
通常認為,菊池武光生於元應元年(1319),是其父武時的第十子,在繼承家督之後,他得到了武澄等諸兄弟的大力支持。由於南朝在九州的部隊缺乏一個真正的精神領袖,於是在正平三年(1348),菊池武光將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迎入菊池氏新的本城--隈府城[注3],南朝征西府正式成立。正平八年(1356)春,少貳賴尚因為不滿幕府而投降南朝,並向菊池武光求援。武光果然沒有讓他失望,在古浦城南的針摺原重創了一色范氏。正平十年(1358),懷良親王帶領菊池武澄、五條良氏、少貳賴資等人轉戰肥前、豐後,降伏大友氏泰,接著又進攻博多,將一色范氏驅逐到長門。這樣一來,以少貳、大友、島津“九州三人眾”為首,包括松浦、阿蘇神社大宮司、草野等有力武士盡皆歸附南朝。能取得這樣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過去的近十年時間裡,北朝的內訌給了南朝喘息之機。同年春,一色范氏派其弟范光逃回京都向幕府求援。四月三十日,足利尊氏在京都病死,其子義詮繼任征夷大將軍,任命細川顯氏之子式部大夫繁氏為伊予守,率大軍征討九州的征西府。繁氏在本據贊岐(香川縣)集結軍隊、船隻,但卻因病而屢次推遲進軍,且於次年六月離奇病死。而在九州,菊池武光為了應對幕府的進攻,決定先進攻日向的畠山治部大輔直顯。
正平十四年(1359)十一月十七日,菊池武光率軍五千從肥後出發,進軍日向(宮崎縣)。由於地形險峻,大軍一路跋山涉水,預計四日之後才能到達目的地。於是在出兵的同時,菊池武光向盟友少貳賴尚、大友氏時求援,約定匯合的時間。可是這個聯盟本身就不牢固,一些家族只是因形勢所迫或利益驅使才加入南朝,大友氏就是其中之一。看到菊池軍孤軍進入日向, 大友氏時認為反叛的時機已到,於是進軍豐後國府附近的高崎山(大分縣大分郡),一同反叛的宇都宮宏知率軍到達河前,扼守住豐前(福岡縣東)要道,而肥田刑部太輔則占據山後,擋住築後(福岡縣南)要道,試圖將菊池軍圍殲。聽到大友氏等人已經背叛,菊池武光仍然十分冷靜,因為從回響護良親王倒幕算起,二十餘年以來,菊池氏經歷了很多次盟友背離之事,從元弘元年父親武時戰死博多,到建武三年兄長武敏兵敗多多良濱,皆是如此。也正是因為這樣,武光已經習慣了承受這種打擊,而且由於武光曾與九州很多家族進行過較量,對彼此的戰鬥力也都心中有數,所以武光並沒有把大友氏時放在眼裡,而是決定繼續進攻畠山直顯。經過十餘日的晝夜強攻,菊池軍占領三保城(北諸縣郡),斬首三百餘級,畠山直顯及子民部少輔重隆棄了六笠城,逃往深山之中。武光在擊敗畠山直顯之後,若要想返回肥後,就必須擊敗堵住其後路的北朝軍隊。他準備先進攻豐後的大友氏時。正在此時,卻傳來少貳賴尚也在太宰府發動叛亂的訊息,菊池武光只好急忙從小國(熊本阿蘇郡)的阿蘇惟村那裡打開了一個缺口,突圍撤回本國。
大保原合戰中武光的飛躍
南朝正平十四年(1359),北朝少貳賴尚率領一族從筑前傾巢而出,同時又匯合了松浦、草野等族總計六萬大軍在味坂莊(福岡縣三井郡)布陣,做出準備大舉進攻南朝的架勢,賴尚的方針是想先將菊池軍引到築後、筑前,然後讓大友從豐後進攻其肥後本城,從而前後夾擊南朝軍隊。菊池武光識破了賴尚的計謀,但他還是決定親自北上迎擊少貳軍,可能他認為這將是個打垮少貳氏的好機會,也或者是南朝也急切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正平十四年(1359)七月,菊池武光讓阿蘇大宮司惟澄留守肥後,南朝其餘諸將則尊征西將軍懷良親王為總大將,以菊池武光為參謀,再匯合新田一族、名和一族,全軍總計四萬人向築後國府進軍。其中菊池一族的武光嫡子菊池次郎武政、甥菊池武信、甥菊池武明、赤星掃部助武貫、城越前守武顯、賀屋兵部太輔、見參岡三河守、莊美作守、國分次郎盡皆隨軍出征。
七月十五日,南朝軍隊抵達築後川,懷良親王、菊池武光將本陣設在河川南岸的築後國府,並分出八千人分別占據高良山(福岡縣久留米市)、柳坂(位置不詳)、水繩山(久留米市)三處險要,少貳賴尚則將北朝諸軍以築後川北岸的味坂莊為中心展開,兩軍隔著河川對峙。在肥後方面,南朝主力離開後,馬上就遭到了大友氏時的進攻,阿蘇惟澄率領肥後諸族奮起反抗,雙方在益城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大友軍始終沒能象預期的那樣威脅到菊池氏的本城。聽聞後方吃緊,菊池武光決定首先進攻,逼迫少貳賴尚決戰。七月十九日,武光親率五千餘人開始強渡築後川,少貳賴尚當然不想這么早就開戰,於是指揮全軍向北撤出三十町左右的距離,在大保原(福岡縣三井郡)扎住陣腳。南軍隨後全部渡河[注4],並將本陣設定在古飯(福岡縣小郡市古飯),部隊在寶滿川、沼川之間平原區域內展開。此時,北軍則是以大保原為本陣,其餘諸軍沿寶滿川,從北至西島(佐賀縣三養基郡三根町大字西島)南至福童原(福岡縣小郡市福童)一線布陣,兩軍隔著寶滿川繼續對峙。
寶滿川一代方圓數平方公里都是泥濘不堪的沼澤地,北軍早已事先將道路挖溝阻斷,同時設定木柵輔助防守。到目前為止,南軍的一切行動都在少貳賴尚的預料之中,他早已選擇好在寶滿川交戰。這裡的地形可以限制菊池軍發揮戰鬥力,同時也可以拖延南軍的進攻速度。戰場的形勢對南軍十分不利,因為他們此時已渡過了築後川,若要退兵,則必然會被北軍追殺,渡河時肯定會傷亡慘重,可要是等到大友氏時攻破肥後,南軍必然會被合圍全殲。擺在懷良親王、菊池武光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此地打垮少貳賴尚,而且最好是速戰速決。
在此後近一個月時間裡,武光曾多次試圖引誘少貳賴尚出戰,還曾讓人在旗上貼出一篇起請文。當年的古浦城之戰中,賴尚曾在菊池氏的支援下擊敗了一色范氏,事後,他寫了一封血書,並在其中裹著熊野神社(和歌山縣)的護符,然後送給菊池武光表示感謝,而且信中有“從今以後,我的子孫七代之內,絕不做出向菊池家的人拉弓放箭這種事”的字句。今天武光將此文掛了出來,無疑是在斥責少貳賴尚“言而無信”,試圖激他出戰。但少貳賴尚也並非等閒之輩,當年在多多良濱和湊川,他就曾為足利方的勝利立下過赫赫戰功。而且與年輕時相比,此時的賴尚雖少了幾分銳氣,卻多了幾分持重,他知道此戰意義重大,所以決定維持既定戰略,繼續堅守不出。
看到屢次挑釁沒有成效,而肥後的戰事卻日益吃緊,武光終於決定對北朝軍隊發動突襲。正平十四年(1359)八月十六日深夜,武光首先派遣菊池武政率三百精銳作為別動隊,渡河迂迴到北軍陣地的後方進行奇襲,自己則和懷良親王一起率領主力七千人,分成三隊從正面發動進攻,大軍迅速穿過泥濘不堪的沼澤,逼近北軍軍營。次日黎明,菊池武政的別動隊突入北軍的後方,少貳諸軍登時陷入混亂。與此同時,菊池武光指揮南朝軍隊發動了總攻,菊池武政等一千餘人首先殺入北軍右翼的陣地,而此地的北軍主將正是少貳賴尚的嫡子少貳直資,雖然北軍人心浮動,但兵力占優,戰鬥進行的十分激烈,直至直資在亂軍中陣亡,該地的北軍才開始崩潰,但南軍的菊池武明、菊池越後守、賀谷兵部大輔、見參岡三河守、莊美作守、宇都宮刑部丞、國分次郎等八十三名知名武士也都在此戰中戰死。緊接著,擔任第二陣的菊池武信、赤星武貫率領一千人向北軍左翼的西島發動進攻,他們與少貳賴尚的次男少貳賴泰、太宰出雲守賴光所率領的近兩萬人展開混戰。最終,南軍的赤星武貫等三百餘人戰死,而北軍的太宰賴光被俘,士兵陣亡七百餘人,少貳賴泰帶領殘軍向基山方向且戰且退。
在西島的戰鬥仍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懷良親王、菊池武光率領三千主力部隊向北軍本陣--大保原發動攻擊,少貳賴尚指揮松浦黨、草壁、山賀、島津、澀川等兩萬餘人迎擊。此地的戰鬥進行的異常慘烈,北軍的箭如雨點般不停射入南軍陣中,隨後向南軍展開合圍。懷良親王在激戰中雖負傷數處,依然堅持在前線指揮,最終由日野左小弁等公家將其護送至福童原。同時,擔任南軍側翼進攻任務的新田一族一千餘人對北軍進行橫向突擊,但卻遭到少貳軍猛烈反擊,以至傷亡慘重。這樣一來,決定南軍命運的重擔就完全落到了菊池武光身上,他將攻擊目標鎖定為北軍本陣側翼的少貳武藤軍。武光身披為此戰特製的鋼鎧,親自率軍進行衝鋒,少貳軍則試圖以弓箭來阻擋南軍的進攻。在戰鬥中,武光的戰馬被射倒,他毫不猶豫的換馬再戰,據說曾換馬數次之多!在發動十七次突擊之後,他的頭盔已經脫落,頭部也被敵人用太刀砍傷兩處,但他還是在亂軍之中親自斬殺了少貳武藤新左衛門,接著指揮南軍對北軍本陣展開圍攻。戰鬥從上午六點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左右,對兩軍在肉體和精神上都是很大的折磨,北軍的主將少貳賴尚終於再也堅持不住了,只好率殘軍向寶萬岳(福岡縣太宰府)方向撤退。由於南軍本身也死傷甚多,已無力再戰,菊池武光也只好護送懷良親王返回肥後。傳說在經過山隈原附近的沼川(福岡縣三井郡)時,武光曾在河水中洗去太刀上的血污,自此之後,沼川也被更名為太刀洗川,這一帶則被稱做大刀洗町,町內的菊池公園中建有武光的銅像,並有“九州第一銅像”之稱。 在大保原合戰中,南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同時也付出了傷三千餘人、陣亡一千八百餘人的代價,而北朝一方的損失更加慘重,總計傷兩萬一千餘人、陣亡約四千餘人。從戰前的形勢來看,南軍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但菊池武光憑藉出色的指揮能力和不屈不撓的鬥志一舉扭轉了戰局。在此戰中,北朝勢力都遭受了極大的打擊,特別是少貳氏,自嫡子直資以下,一族就有二十三人戰死。訊息傳到京都後,幕府方面也非常震驚,由於在同年十二月,北朝再次發生內亂,出兵九州計畫不得不繼續擱置,這就給了南朝繼續擴張的機會。正平十五年(1360)正月,武光派外甥菊池武安率軍從築後攻入肥前,並在肥前築城,進一步威脅到了少貳氏的根據地--太宰府。南北朝的終結
正平十六年(1361)年七月,懷良親王、菊池武光率領五千人兵分兩路從築後國府出發北上,攻擊太宰府。北朝其他軍勢也陸續會聚築後,支援少貳氏。同年七月,北軍以少貳賴尚的五千人、大友氏時的七千餘人為主,加上宗像大宮司、紀井常陸前司等軍勢,全軍達到兩萬五千人以上,負責從正面阻擋南軍。另一方面,松浦黨的三千人進軍飯守山(福岡縣早良郡),威脅南軍的腹地。七月末,南北兩軍於香椎遭遇,在相隔二十餘町距離左右紮下陣腳。在對峙了數日之後,菊池一族的城隆顯派奸細潛入飯守山的北軍內部,並製造謠言,動搖了松浦黨的軍心。八月六日,城隆顯率軍千餘襲下飯守山,香椎的北軍士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最終在懷良親王、菊池武光合力進攻下全面崩潰。同月,南軍攻克有智山城,少貳賴尚逃入豐後依附大友氏,南軍終於占據了整個筑前。征西將軍懷良親王將本領從肥後移到筑前太宰府,標誌著南朝征西府在九州的實力達到了頂點,而這些成果與菊池氏的努力奮戰是密不可分的。
先是一色范氏,現在又輪到少貳賴尚,北朝諸勢力先後兵敗讓幕府十分惱火。於是正平十七年(1362),幕府任命斯波高經的次子斯波氏經為新的鎮西探題,總領九州的軍政大權。同年九月,斯波氏經進入豐後,與大友氏匯合。二十三日,聽說此事之後,菊池武光派遣其弟武義及城隆顯等人率五千人向豐後發動進攻,斯波氏經則集結少貳、宗像大宮司、松浦黨等總計七千餘人,在筑前國長者原(福岡縣糟屋郡)要道固守。二十七日,兩軍開始交鋒,南軍的總大將菊池武義受傷,三百餘人戰死,在危難時刻,城隆顯扭轉了戰局,他率五百餘人突入了對方陣地,討取了北軍的少貳築後二郎和小貳新左衛門尉,斬殺了宗像大宮司、松浦黨的近四百人,斯波氏經只好率軍向豐後撤退。武光隨後親自引軍進入豐後國府(大分市),而斯波氏經將部隊分為三支,自己與大友氏在高崎城、少貳氏在岡城、宗像大宮司在宗像城三地分別堅守。北軍兵多,但不敢出城,南軍兵少,也不敢過度強攻,雙方在豐後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最終在正平十八年(1363),武光攻破高崎城,斯波氏經被迫逃往防長。正平二十年(1365),北朝再次派出了新的探提--澀川義行,但他卻一直滯留在了備後國(廣島縣東部),始終沒能進入九州。
正平二十二年(1367)年底,二代將軍足利義詮去世,傳位給其幼子義滿,細川賴之任管領輔政。為了改變九州不利的形勢,正平二十六年(1371),幕府任命遠江守、引付方頭人今川了俊為新的九州探題。今川了俊吸收前幾任探題失敗的教訓,他認為九州的一些北朝勢力並不可靠,在只給予豐後大友氏等族以足夠信任的同時,又徵調諸如擔任長門、周防守護的大內氏等中國和四國的御家人參戰。同年,了俊派遣其子義范、其弟仲秋為前隊出發,準備對太宰府發動進攻。義范在豐後登入後聯合了當地的大友氏,仲秋在肥前與松浦黨匯合,了俊則和大內義弘統率主力由防長進入豐前,對筑前的南軍進行合圍。文中元年(1372)二月,北軍的三路大軍首先發動進攻,菊池武光指揮南軍拚死防守,在經過長達半年的激戰之後,八月二十二日,太宰府陷落,武光保護懷良親王退往築後三井郡高良山,南朝征西府開始由盛轉衰。
文中二年(1373)十一月十六日,南朝的頂樑柱--菊池武光在失意中去世,時年五十二歲,作為一位曾經叱吒風雲、威震九州的名將,其結局卻很是淒涼。之後,武光之子武政繼承了家督之位,南朝的實力繼續衰退。翌年六月,武政去世,由於幼子武朝年僅十二歲,只好由一族的武義、武安先後輔政。但經過這一系列的變故之後,菊池氏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北軍卻仍在不停的步步緊逼。次年十月,今川了俊指揮北軍發動總攻,高良山陷落,菊池軍被迫撤回了根據地肥後。同年十一月,了俊派遣今川義范進軍肥後,菊池軍以隈府為中心沿菊池川和木野川構築了十八外城,再配以本城西方的要塞水島陣,與北軍對峙。次年八月二十六日,北軍內部產生混亂,“九州三人眾”中的少貳冬資被今川了俊殺死,島津氏久一氣之下率軍返回領國,給了南軍反攻的機會,將了俊逼退回肥前。天授二年(1376),菊池武朝、阿蘇惟武進軍肥前國府,翌年,他們與大內義弘、大友親世在千布蜷展開激戰,菊池武安、武義、阿蘇惟武先後戰死,武朝收復肥前的計畫宣告失敗。弘和元年(1381)四月,今川了俊再次攻入肥後,隈府城的支城--城野城、吾平城、河內城、菊池館城相繼被攻克。六月十八日,北軍從板井向隈府城發動進攻,在經歷了五個晝夜的攻防之後,菊池本城陷落,武朝和征西將軍宮良成親王[注5]前往益城守山,後又逃往宇土城。在本城陷落之後,菊池氏依然聯合肥後諸勢力與今川了俊對抗。元中元年(1383)年,武朝在肥後國龜崎城擊敗今川義范,又在九月十五日於腰尾城戰勝今川仲秋,與北軍在吉野山對峙,但最後被迫退兵。而此時,其餘各地的南朝勢力早已陸續被降伏。元中七年(1390)七月,今川了俊集結肥前、筑前、豐後、築後諸國大軍再次進攻征西府。九月,宇土城被攻破,武朝與良成親王逃往八代城投靠名和氏。南朝元中九年(北朝明德三年,1392),南朝再也無力與北朝抗衡,最後雙方達成和議,南北朝最終統一。
戰國亂世的序曲
南北朝合一之後,菊池武朝仍然繼續與幕府作戰。應永二年(1395),今川了俊被召回京都,菊池氏與新探題澀川滿賴又激戰了三年,直到應永五年(1398),武朝才歸順幕府。室町幕府承認菊池氏原有領地的支配權,並仍然保留其肥後守護之職。但九州的形勢依然緊張,各派系之間勾心鬥角,菊池氏與宿敵少貳氏、大友氏聯合,對抗探題澀川氏和大內氏。應永十四年(1407),武朝去世,嫡子兼朝繼位,繼續堅持對幕府的敵視態度,曾多次和少貳氏聯合在筑前、豐前與大內氏交戰。由於兼朝一直偏愛次子忠親,想讓他成為接班人。最終導致在永享三年(1431),嫡子持朝發動政變,將兼朝流放到蘆北郡。歷史又一次證明,“廢長立幼”果然是取禍之道。菊池持朝與父親兼朝的想法大不相同,他傾向於支持幕府一方,改為與大內氏聯合對付少貳氏,在殺掉曾經威脅到其地位的親弟弟忠親之後,持朝進一步鞏固了宗家對全族的控制權。在得知肥後的有力國人宇土城主--宇土忠豐無嗣之後,持朝便將自己的兒子為光過繼給他,也就是後來的宇土為光,他在幾十年後曾多次扮演著“重要角色”。持朝為擴大勢力可謂煞費苦心,在其擔任家督時期,菊池氏還取得了築後守護之職。
文安三年(1446),持朝因病去世,十六歲的嫡子為邦成為菊池氏的第二十代家督。寬政三年(1462),大友親繁受封築後半國守護,作為其前任,菊池氏與大友氏又因利益的衝突而產生矛盾。寬政六年(1465),築後、肥後國人與大友親繁產生摩擦,招致大友氏的出兵鎮壓,於是為邦派遣其弟菊池為安出兵前去支援,兩軍在高良山展開激戰,菊池軍與築後國人被擊敗,主將為安戰死,築後的有力國人黑木之實、三池親在也一同陣亡。在與大友氏的對抗中,菊池氏已經處於下風,築後守護之職也被奪走。與此同時,由於家族內訌不斷,再加上相良氏等有力國人勢力的抬頭,菊池氏的統治已經開始衰退。
寬政六年(1465),為邦宣布隱居,將家督之位傳給了嫡子重朝。而在此時,室町幕府已經傳到了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三管四職”中的細川、山名兩家因為在立嗣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應仁元年(1467),各國的武士都捲入了兩家的爭鬥之中,展開了長達十一年的混戰,是為“應仁之亂”。日本也從此進入了戰國時代,幕府的威名“一落千丈”,各國守護、守護代、國人都開始擴充實力,展開了他們“下克上”的行動。在肥後的諸勢力中,根基最為牢固的當屬阿蘇神社大宮司,而南肥後葦北郡的相良氏上升勢頭也極為明顯,再加上宇土城的宇土為光、八代城的名和氏,無論是一同忠於南朝的盟友,還是同族的庶出,都對菊池氏在本國的統治構成了威脅。
在“應仁之亂”中,重朝表面上雖參加了山名一方,但實際上還是把精力都用在了築後的領地擴張,可是卻屢次被大友氏所挫敗。在戰場上失意之後,重朝轉而開始專注於研究連歌。文明十三年(1481),重朝在隈府城舉辦名為“萬句連歌第一句”的活動,並號召肥後各國的武士參加。然而,連歌拯救不了正走向衰落的菊池氏。同年,重朝的叔父宇土為光為了得到肥後守護的職位,在肥後國人相良為續支持下謀反,在經歷了一場殘酷的內戰之後,宇土為光敗逃。翌年,重朝介入阿蘇氏發生的內訌,卻在馬門原戰敗,宇土城也被宇土為光奪回。文明十七年(1485),重朝再次在幕之平之戰中被阿蘇惟憲、相良為繼擊敗,相良氏將實力範圍擴張到八代、豐福城一線。菊池氏在管理國內的諸國人方面已經力不從心。
菊池氏的衰亡
明應二年(1493),重朝去世,十二歲的菊池能運成為第二十二代家督。少年時期的菊池能運非常努力,先後打壓相良氏、隈部氏等有力國人,來鞏固一族在肥後的統治權。明應八年(1499),能運還與有馬氏的聯軍在豐福城擊敗了再次謀反的宇土為光。文龜元年(1501),宇土為光趁著菊池氏留守本國的兵力薄弱,襲下了隈府城。聽道這個訊息之後,武運只好率肥後、築後的部隊回軍本國,並在玉祥寺平原與宇土軍展開激戰。雖然菊池軍努力奮戰,但是以菊池武安為首,包括東重棟、溝口資清、烏木為實、西牟田重家等數百人卻先後戰死,菊池能運被迫逃往肥前高來郡(島原),希望依靠有馬氏東山再起[注6]。同時,肥後守護的職位也被宇土為光搶走了。
在島原期間,能運認為自己的名字不夠吉利,於是將其改為“武運”,究其原因可能是源於南北朝時他那幾位善戰的先祖名字中都帶有“武”字吧。說不定是此舉真的起到了效果,文龜三年(1503),武運身邊不但有老臣城重峰、隈部重治的支持,而且連有馬氏、相良氏的援軍也都趕到了島原。在肥後高瀨,武運擊敗了宇土軍,並在隈府城處死了禍患宇土為光。不久之後,武運又在相良長每的幫助下擊敗了八代古麓城的名和顯忠。但是在家族稍微恢復元氣的時候,噩耗卻再次傳來,永正元年(1504)二月十五日,因為在高瀨之戰中身負重傷,年僅二十三歲的武運去世了,他也是正統菊池氏的最後一代當主。根據武運的遺言,同族的菊池肥前守重安之子政隆作為其養子繼承了家業。守護的實力衰落,本國的諸勢力也開始蠢蠢欲動了,其中阿蘇大宮司惟長就想從菊池氏手中奪走肥後守護的職位,他首先勾結豐後的大友義長來壯大實力,進一步又策反了菊池氏的諸多家臣。永正二年(1505),城、赤星、隈部氏等二十二名家臣聯名向菊池政隆提交起請文,要求其交出肥後守護之職,換由阿蘇惟長來擔任,政隆當然不會同意。於是在永正三年(1506),阿蘇惟長聯合大友氏攻進隈府城,將政隆趕到了水島,惟長終於得到肥後守護之職,並改名為菊池武經。
菊池武經在篡奪了菊池氏的家業之後過的並不快樂,他認為自己只是大友氏的一個傀儡而已,長期的自暴自棄使他的性格變得十分傲慢,與家臣的關係也開始疏遠。永正八年(1511),在大友氏與家臣團的雙重壓力之下,武經逃出隈府城返回了矢部,菊池氏的諸臣只好推舉菊池一族的武包為新的家督,武包雖出身於詫磨氏,卻是菊池武澄的後人。不過,就算家督的位置還是由同宗的人擔當,但此時的菊池氏已經徹底淪為大友氏的附庸。
永正十五年(1518),此時大友氏的家督已經換成了大友義鑒,他逼迫菊池氏的眾臣流放了菊池武包,讓自己的弟弟大友重治擔任家督,並賜名為菊池義武。義鑒此舉是為了更好的控制菊池氏,但是義武卻不是個省油的燈,也可能本來就與兄長不和,或者是被自己的野心所驅使,他與大內義隆和相良氏聯合,同時排斥城、赤星、隈部氏等親大友的有力家臣,試圖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義武也不喜歡義鑒的嫡子大友義鎮,反對兄長將來傳給其家督之位,而這個義鎮就是後來的大友宗麟。年輕時的他就為人狡詐,為了能繼承家業,義鎮以菊池與大內聯合為由從中挑撥,最終令父親義鑒與菊池義武兄弟反目。由於沒有家臣的支持,菊池義武自知無力與其兄對抗,只好逃到有馬氏處避難,與相良氏和島津氏謀劃如何能返回隈府城。
天文十九年(1547),大友義鎮在“二階崩變”中殺掉了義鑒,趁此機會,菊池義武在鹿子木氏、田島氏的支持下回到了隈府城。但大友義鎮並沒忘記當年的仇恨,翌年,在平息了家族內亂之後,他聯合城氏、小代氏攻進肥後,義武只好跑到八代投靠相良晴廣。天文二十三年(1554),大友義鎮以要與義武和談為名將其誘出八代,在前往豐後的途中,義武被義鎮的伏兵包圍,最終被迫切腹自殺。肥後的名門--菊池氏,在歷經二十六代後終於沒有避免家名斷絕的厄運。另外,在文龜元年(1501)宇土為光謀反的時候,能運的妻子兒女在其弟重房的帶領下逃到了日向國的米良山中,並在該地定居,同時也改苗字為米良。能運的幼子成年後自稱為米良石見守重次(重為),直到江戶時代,其後人則忠才恢復了本姓。從戰國後期至幕末,他們一直作為米良的領主在當地生活。明治維新之後,作為曾經忠於南朝的菊池一族的後人,米良菊池氏被天皇授予了男爵的爵位,政府還在肥後為菊池氏建立神社,供人祭祀。
庶流及其主要家臣團
菊池氏的庶流很多,九州島上的城、赤星、本田、吉田、田中、詫磨、小名 、黑木 、甲斐及美作、陸奧的菊池氏[注8]都被包括在內。江戶時代末期,由於菊池氏在南北朝時期曾是對抗幕府的代表,對一些維新志士來說,作為他們的後人將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大名鼎鼎的西鄉隆盛就是一例。菊池氏第一代當主則隆之子政隆在肥前高木郡西鄉定居,其後人就改苗字為西鄉,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西鄉隆盛就曾以“菊池源吾”做為其假名。在明治維新之後,菊池氏得以榮列眾華族之一,來認祖攀親的就更多了。
在菊池氏的眾臣之中,以赤星、隈部、城三家最為強勢,自菊池武房時代開始,他們在家中的地位就一直舉足輕重。
一、赤星氏
赤星氏是菊池氏的支流。文永十一年(1274),武房之弟三郎有隆跟隨其兄在博多參陣,戰後,由於其衣服多處被鮮血染紅,於是被龜山天皇賜苗字為赤星。菊池氏擔任肥後守護之後,赤星與隈部、鹿子木、田島、木野氏並稱為五家老。南北朝時期,赤星氏也一直跟隨菊池氏與北朝作戰。
文明十七年(1485),菊池重朝在幕之平之戰中敗北,主家菊池氏由盛轉衰。菊池義武擔任家督之後,赤星氏等有力家臣對其並不感冒,隈府城實際上是在赤星氏的控制之下。『九州治亂記』中記載,在義武死後,赤星氏占據了隈府城,並轉為從屬於大友氏,成為其肥後國人眾的一員。永祿二年(1559),赤星氏因領地問題與隈部氏產生矛盾,家主赤星親家在猿返城出陣,與隈部親永在合瀨川展開激戰。在赤星氏的赤星藏人陣亡後,隈部親永冒雨對赤星軍發動突襲,親家慘敗而歸,只好派其子親隆向豐後大友氏求援,而隈部氏則選擇肥前龍造寺氏做為靠山。天正九年(1581),龍造寺隆信以其嫡子政家為大將統領大軍進攻肥後,隈府城被攻破,家督統家(親隆)被流放到了合志氏的竹迫城,赤星氏從此沒落。
二、隈部氏
隈部氏源於清和源氏宇野氏流。“保元之亂”時,宇野一族的宇野親治被流放到了肥後,他的子孫開始在菊池氏處仕官。文永元年(1264),親治的後人宇野持直被菊池武房賜苗字為隈部,從此以後,隈部一族就開始成為家中的重臣。
永正三年(1506),菊池武經在擔任家主後,十分忌憚隈部氏的實力,曾將其一族遷往其本領--矢部。主家菊池氏沒落之後,隈部氏以山鹿郡水野為居城,成為肥後最有力的國人之一。永祿二年(1559),在龍造寺隆信的幫助下,隈部親永打敗了赤星氏,進一步壓制菊池、山鹿兩郡。天正九年(1581),隈部氏把本城遷往隈府城,其勢力達到頂峰。天正十三年(1585),薩摩島津氏開始進攻肥後,隈部氏曾依靠隈府城及周圍的城砦群與其對抗了一年有餘,最終迫使對方議和。
天正十五年(1587),豐臣秀吉平定九州之後,將肥後國人本領以外的領地全部沒收,隈部氏的領地由一千九百町減至八百町左右,其他國人也是大致減到一半以下,造成了肥後國人的普遍不滿,再加上新的肥後守護佐佐成政在上任後,又對諸國人採取了進一步強硬政策,終於引發了肥後大規模的一揆。隈部氏作為國內最有力的國人,成為佐佐成政的第一個進攻對像,在隈府城被攻破之後,隈部親永與其子親安退入城村城進行防守,而此時一同起義的甲斐親秀、阿蘇氏等其他國人的三萬餘人也採取了行動,包圍了佐佐成政的居城--隈本城,替隈部氏解了燃眉之急。
同年九月,佐佐成政再次包圍城村城,豐臣秀吉也指示周邊諸國的黑田、立花、加藤、島津諸家準備進軍肥後,鎮壓一揆。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隈部氏在黑田孝高的勸說下開城投降。之後,家督隈部親永被移往柳川城,其子親安則移往小倉城,翌年,盡皆被勒令切腹,隈部氏的家名就此斷絕。
三、城氏
城氏源於菊池氏,傳說菊池武房之叔六郎隆經在山鹿郡城村定居後,改苗字為城,人稱城越前守,其後人就是城氏一族。城氏最早在文獻中出現是在南北朝前期的『菊池武士書狀』中,然後在『太平記』中也曾記載,城氏曾做為一門多次跟隨菊池氏與北朝作戰。
南北朝時期,城氏的家主是越前守武顯,他曾多次跟隨菊池武光參戰,特別是在正平十六年(1361)的香椎之戰及次年的長者原之戰中,智勇兼備的武顯表現突出。文中元年(1372)二月,武顯在太宰府戰死,家主之位由其弟武峰繼承,之後城氏的動向不明。
南北朝合一之後,城氏聽命於肥後守護菊池氏,並擔任守護代一職。文明十三年(1481),菊池重朝在隈府城舉辦名為“萬句連歌第一句”的活動時,城氏的家主右京亮東實曾做為第二亭的席主,他與第三亭的席主隈部忠直並稱為菊池氏的“雙璧”,二人也是當時家中最有權勢的重臣。永正十五年(1518),菊池義武擔任家督之後,赤星氏控制了隈府城,城氏、隈部氏開始被排除在權利核心之外。天文二十年(1548),城氏的家主越前守親冬跟隨大友義鎮一起進攻菊池氏,城氏也因此受封隈本城主,並取得飽田、詫麻二郡的支配權。天正六年(1578),大友氏在耳川戰敗,城氏轉為親近薩摩島津氏。
天正九年(1581),龍造寺隆信的大軍攻入肥後,城氏的家主城親賢被迫投降,並於次年病死。之後,年幼的十郎太郎久基繼位,並由其叔父出田一要(親基)輔政,家族開始重新從屬於島津氏。天正十五年(1587),豐臣秀吉進軍九州,久基在隈本城開城投降。四月十四日,秀吉入城,承認城氏對肥後八百町領地的支配權,並將久基召至大坂。次年,肥後大規模的一揆被鎮壓,城氏得以幸免於難,並被轉封到築後石垣山。久基在十七歲就去世了,因為他沒有子嗣,於是他的叔父出田一要恢複本姓,繼承了家業。元祿元年(1593),在一要去世後,城氏的家名斷絕。另外,久基之弟武房繼承了出田氏的家名出仕細川氏,才使城氏支流的血脈得以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