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和氏

名和氏

根據『名和氏記事』中記載,名和氏出身於村上源氏,其最早源於村上天皇第七皇子具平親王的兒子師房,師房的後裔行明移居到伯耆國汗入郡的長田莊,並以地名為苗字,改姓為長田。元寇之亂時,行明之孫長田小太郎行高從長田莊移居到同國瀕海的名和莊,他也以地名為苗字,改姓為名和,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武士名和伯耆守長年就是名和行高的嫡子。同為南朝朝臣的北畠親房在『神皇正統記』中稱呼名和長年為源長年,就是說在那個時代,名和氏出身於村上源氏的說法已經被當時的人們所承認。鎌倉時代末期,名和氏通過從事海運等商業活動來積累財富,並逐漸成為伯耆國一支很有實力的豪族,而真正讓家族流名後世的人無疑是他們此時的家主名和長年。

名和伯耆守長年

名和氏名和長年(長谷川信春 東京國立博物館)

名和長年通稱名和又太郎,其初名為長高,而具體生年則不詳。元弘二年(1332)春,雖然後醍醐天皇倒幕失敗而被流放到隱岐,但是金剛山的護良親王和楠木正成仍在繼續與幕府戰鬥,播磨的赤松圓心和肥後的菊池武時等日本關西地方的一些武士也都開始紛紛回響。看到倒幕運動的局勢有所好轉,後醍醐與千種忠顯等人於第二年的二月二十四日一起乘船逃離隱岐,他們最初是以出雲的杵築海灣作為目標,但由於當日海風過大及為了躲避追兵等原因,後醍醐最後在伯耆國的名和湊(今御來屋港)上岸。『太平記』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千種忠顯遵後醍醐之命拉攏附近的武士勤王,從當地人的口中,忠顯得知此地以名和長高為首的名和氏頗有實力,於是他前往名和莊拜訪長高,希望能得到其一族支持。經過家族的內部會議討論之後,名和氏最終決定追隨後醍醐天皇。
由於幕府軍隊隨時可能前來討伐,名和長高建議後醍醐移駕到地勢比較險要

名和氏帆掛船名和氏家紋

的船上山進行堅守,然後他又從近鄰的農家購買了數千石軍糧運上山,做好與幕府軍長期抗爭的思想準備。同時在山上的名和軍也製作了幾百面印有近鄰武士家紋的旗幟,這是因為當時在船上山上的名和軍總數只有不到二百人,而這樣能給幕府軍製造一個山上有很多部隊的假象。同年二月二十日,鎌倉幕府派遣隱岐守護佐佐木清高率領三千人包圍了船上山,但是看到山上有不同家紋的旗幟後,幕府軍變的躊躇不前,而山上的名和軍則堅守不出,只是不停地向下放箭。首先是幕府軍的將領佐佐木昌綱在山腳指揮部隊的時候被名和軍射死,接著擔任搦手的佐佐木定宗也率領的八百人也投降了天皇,此時不明情況的主將佐佐木清高仍然在率眾進攻柵門。當日黃昏,風雨驟至,名和長高認為下山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軍乘亂一舉擊潰了幕府軍隊。船上山之戰後,後醍醐以天皇的名義號召天下武士倒幕,日本關西地方的武士都陸續聚集到船上山周圍。同年三月,因為護駕有功,名和長高被後醍醐授予從四位下伯耆守護之職,由於名和氏以前曾經從事過海運行業,於是後醍醐賜“帆掛船”為名和氏的家紋,並將名和長高的名改為長年,從此他開始被習慣地稱為名和伯耆守長年。

名和氏名和氏
名和長年的個人標誌是“水上之舟”,表明他對他的主君楠木正成的忠誠如同楠木正成對天皇一樣。但是畫家在圖中犯了個錯誤,因為直到16世紀指物才被採用,而當時名和長年的紋章應該是被畫在旗幡上的。(譯者註:奇特的是,圖中所寫的名字是“那和長年”,這應該是一種通假的寫法,因為在日語中“那”、“名”同音。)

楠木家臣之一的名和長年,陣亡於1336年為奪回京都而進行的戰鬥中,他所用的家紋體現了他與楠木正成相似的原則,即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追隨自己的主君。他的旗幟上的圖案是一艘船,類比於楠木正成的菊水軍旗,該圖案的意義是:代表主君的船被象徵家臣的水所託起,正如同代表正成的水托起了象徵天皇的菊花。

元弘三年(1333)三月,後醍醐命千種忠顯率軍出山陰道進攻六波羅探題,在投誠的足利高氏和赤松圓心的配合下,大軍於五月攻克京都。同年五月二十二日,後醍醐天皇起駕回歸京都主持政務,在回京的途中,鎌倉也被倒幕方的新田義貞攻克,而此時的名和一族一直在後醍醐身邊負責他的警衛工作。後醍醐天皇在回京之後,封賞給名和長年因幡、伯耆兩國。雖然被封為外藩,但名和長年卻一直是建武政權中央機構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記錄所、武者所、雜訴決斷所的一員,並擔任東市正之職。同時長年之子義高也被授予正五位下左衛門少尉,並擔任檢非違使,成為天皇的親衛隊的一員。作為後醍醐最信任的武士,名和長年與楠木正成結城親光和千種忠顯一起被當時的人們合稱為“三木一草”。

建武政權上層人物之間的政治鬥爭十分殘酷,名和長年一直被後醍醐視為心腹左右,建武元年(1334)十月,名和長年與結城親光一起在清涼殿拘捕了在政治鬥爭中失勢的護良親王。建武二年(1335)六月,在得知權大納言西園寺公宗謀反的訊息之後,名和長年又與結城親光及中院中將貞平一起率軍前往北山拘捕公宗等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建武政權逐漸失去的了武士和農民的支持,終於在同年八月,足利尊氏在鎌倉擁兵造反,奉命前去討伐尊氏的尊良親王和新田義貞也相繼被擊敗。

名和氏今天的船上山
建武三年(1336)一月,為了阻止西進京都的足利尊氏大軍,名和長年、結城親光、千種忠顯率出雲、伯耆、因幡三國的兩千餘人在近江的勢多布陣迎擊,在與尊氏軍的先鋒足利直義、高師直隊連續激戰數日之後,川崎的肋屋義助因後方受到赤松和細川軍的突襲而被擊潰,新田義貞只好保護後醍醐逃往比叡山,名和長年等人也都被迫尾隨前往。十四日,奧州的北畠顯家率領數萬奧州大軍前來增援宮方,在名和長年、新田義貞和楠木正成等人的配合下,眾將終於在三十日傍晚收復京都,而足利尊氏則率殘軍逃至備後。
建武三年(1336)五月二十五日,捲土重來的足利尊氏在湊川擊敗楠木正成和新田義貞,後醍醐被迫再次率眾逃出京都,同年六月十四日,足利尊氏在京都擁立光嚴天皇即位。六月底,已經處於劣勢宮方出兵兩萬餘人分三路出發,準備奪回京都,其中名和長年統率包括仁科、高梨、土居、得能、春日等諸族聯軍五千餘人在豬熊負責配合總大將新田義貞。六月三十日,兩軍開始交戰,由於在八條到九條一帶展開的足利軍達到了十萬人左右,不止處在大宮的新田義貞十分吃力,宮方的其他一些部隊也不斷被擊潰,最終導致名和長年軍團在戰場上被幕府軍孤立。看到戰局不利,長年屬下的仁科等部隊相繼突圍而出,而他卻率領本部的二百餘人對足利軍發動了自殺式的
名和氏名和長年殉節之碑
衝鋒,最後長年本人在三條豬熊被九州松浦黨的草野將監秀永討取,而屬下的二百人也無一生還,大多數史料認為名和長年陣亡時的年齡大約是在五十歲左右。

雖說在名和長年戰死的四十餘年之後,南朝也最終覆滅,而長年卻一直被後人認為是名和氏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在元弘、建武這個日本歷史上的特殊時期,他率領名和氏成功地完成了由地方豪族向武士階層的轉變,他的舉動不僅改變了名和氏的命運,也和楠木正成等人一樣被後世視為忠臣的楷模,名和長年雖然是從事商業活動出身,但是卻也胸懷武略,識君臣大義,實在是難能可貴。

九州的名和氏

名和長年死後,名和氏還在繼續為南朝戰鬥著,建武五年(1338)五月二十二日,長年的嫡子義高跟隨北畠顯家一起戰死在泉州(注1),再次失去家主對名和氏的打擊很大,而且南朝在吉野的戰爭形勢也變的愈發不利。由於此前名和義高曾被後醍醐任命為九州肥後國八代莊的地頭,而此時的八代正由義高的家臣內河氏代管。於是在正平十三年(1358),長年之孫顯興帶領一族前往九州投靠同為南朝朝臣的菊池武光,遷往此地的名和氏占據了肥後八代、蘆北二郡以及益城的一部分,成為南朝在九州的重要勢力之一。正平十四年(1359),名和氏曾做為宮方的一支在築後川之戰中大破北朝軍隊。看到九州的戰事不利,北朝被迫起用了文武兼優的今川了俊擔任九州探題,了俊對南朝在九州的諸勢力進行了各個擊破,在菊池城陷落之後,名和顯興擁戴逃到八代的南朝征西將軍宮良成親王進行最後的抵抗。終於在明德二年(1391),南北朝兩軍在八代宮地原激戰,八丁岳城(八代市古山腳)陷落,良成親王和名和顯興一起被迫投降,翌年,南朝和北朝也最終實現和平統一。

室町時代,名和氏一直擔任八代城的城主之職,同時他們通過和朝鮮半島進行商業貿易來充實家產。進入戰國時代後,名和氏也同樣被捲入了戰爭的鏇渦之中,寬正三年(1462),十三歲的名和顯忠(幸松丸)成為名和氏第八代家督(注2),由於家督年幼,名和一族內亂紛起,於是老臣內川式部少輔奉顯忠率一部分家臣離開八代,轉而依附於人吉城的相良長續。寬正六年(1465),顯忠回到八代城重掌家業,為了報答相良長續的恩義,顯忠將八代郡內高田鄉三百五十町的領地贈給長續。據說顯忠這個孩子為人很虔誠,傳說當年在離開八代的時候,他曾在相良村的勝福寺祈願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家掌權,在願望達成之後,他將稻田十町捐贈給勝福寺。但是他在對待恩人相良氏這件事上卻變的很不厚道,之後他趁著長續的後繼相良為續出兵薩摩的時候試圖奪回高田鄉,但由於相良為續馬上回兵肥後,顯忠只好與相良氏講和。

文明十四年(1482),死性不改的顯忠再次出兵高田鄉,這一次他輸的很慘,相良長續在援軍島津國久的幫助下一舉攻克了名和氏的八代城。名和顯忠這時候想起了擔任肥後守護的菊池氏,因為兩家有著數代的良好關係,菊池重朝決定替老朋友“ 主持公道”。文明十六年(1484),菊池重朝和名和顯忠兩家組成的聯軍在木原山的赤熊與相良為續和宇土為光的聯軍作戰,戰爭以顯忠所在的一方勝利而告終,明應七年(1498),名和氏在菊池氏的幫助下再次擊敗相良氏,並收復了八代城。但在緊接著的幾年裡,菊池氏的家主換成了菊池能運,經過家臣叛亂等一系列變故,菊池氏的實力開始逐漸衰落,失去了靠山的名和氏面臨著更大的危機。終於在永正元年(1504)年,八代再次被相良氏攻破,顯忠只好帶領著族人逃往宇土城。

逃至宇土的顯忠與嫡子武顯一直為了收復舊領而努力,他們開始和豐後的大友氏拉關係,名和武顯應該算是名和氏在戰國時期最出彩的家主,在『天下統一』和『蒼天錄』等遊戲中,你都能在宇土找到此君。經過大友氏的從中斡鏇,名和氏和相良氏的關係趨於和睦,名和氏成為了以宇土城做為據點的國人。永正十四年(1517),武顯曾與相良長祗訂下盟約,可是不久相良長祗卻在家族內亂中被幹掉了,武顯就乘此機會攻占了相良家的豐福城。天文四年(1535),名和武顯又開始進攻阿蘇氏,與阿蘇軍激戰於豐福大野,此時相良氏的家主相良義滋決定出兵援助阿蘇氏,看到形勢不對,武顯又將豐福城還給義滋換取兩家和睦。武顯是個外交高手,他曾先後和菊池氏和阿蘇氏建立姻親關係,致使名和氏也曾與阿蘇氏及相良氏一度結成短期的三國同盟,天文五年(1536),武顯更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相良義滋的嫡子長為(晴廣)。但是戰國時代的姻親很多都是做個樣子,果然在天文十一年(1542),他的女兒就跑回了娘家,名和武顯也於第二年出兵小川,卻被親家相良義滋擊退。天文十九年(1560),大友義鎮開始擔任肥後守護,大友氏成為當時九州最有實力的大名之一,而此時相良氏則在家主相良義陽的領導下占領球磨、蘆北、八代三郡,兩家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名和氏的發展,所以名和氏也一直未能實現自己收復八代的夢想。永祿七年(1564),名和氏再次發生內亂,家主名和行憲(武顯之孫)病亡,行憲的叔叔行直攻克了宇土城,並篡奪了家主之位。

經過耳川合戰之後,大友氏的勢力衰退,島津大軍開始進攻肥後,宇土城的名和氏很識時務地開城投降了。龍造寺隆信率大軍南下在肥後與島津義久對峙的時候,名和氏的第十三代當主名和顯孝則與隈本城主城親賢一起出兵支持島津氏,而名和氏當年的盟友阿蘇氏與相良氏還仍然站在大友氏一方。天正八年(1580),名和顯孝與城親賢等人在白河亘的淺灘與阿蘇老將甲斐宗運交戰,雖然名和顯孝曾在早川、渡邊一度擊敗過阿蘇軍,但最終還是被甲斐宗運打的大敗而歸。即使如此,各家的頑強抵抗仍然沒有能夠阻止島津氏擴張的步伐,天正九年,人吉城被包圍,相良氏投降,天正十三年,阿蘇氏也臣服於島津氏。

名和氏名和神社社殿
天正十四年(1586),島津軍開始攻擊大友氏的根據地豐後國,大友宗麟被迫向大阪的豐臣氏請求援軍。天正十五年三月,豐臣秀吉出兵九州,在其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島津氏的家督島津義久被迫向豐臣氏屈服,而名和顯孝和小代親泰、城久基等人一起被秀吉召到了大阪城,於是他將領地宇土城交給弟弟顯輝管理。肥後一國被秀吉封給了佐佐成政,但是成政的強硬政策卻引發了國內大規模的一揆起義,於是豐臣秀吉從鄰近各國調兵到肥後進行鎮壓。其中宇土城的平亂工作由加藤清正負責,守城的顯輝對其進行了反擊,最後顯輝被清正擊敗,在逃到出水時被島津義弘討殺。由於當時顯孝還在大阪,所以幸運的和這件事沒扯上太大關係,最後在轉封時他得到了筑前國五百町的領地,名和氏也轉為從屬於小早川氏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時候,名和顯孝曾先後跟隨豐臣秀次和福島正則作戰。但是戰後福島正則賞賜給顯孝的五千石知行還不夠供養他自己的家臣,所以顯孝只好蟄居在築後國山本郡千光寺,並於慶長十三年(1608)歿於此地。後來,顯孝的兒子名和長興成為柳河立花氏的家臣,而長興子孫卻都改姓為伯耆氏,其一支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恢復原姓。明治十一年(1878),因為名和一族的名和長恭是南朝的忠臣名和長年的後人,他被政府任命為名和神社的宮司,同時還被授予了男爵的爵位。

名和氏系譜
直到今天,名和一族的後人仍然散居在肥後各地,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中,他們仍然使用名和氏先祖所留下的“帆掛船”家紋。生活在群山萬壑之中的人們竟然使用著“帆掛船”家紋,這可能會讓其他人感到奇怪,但是,那個家紋卻是他們家族在歷史上最輝煌時刻的見證啊...

注1:也有義高是與其父一起在三條豬熊陣亡的說法,但在名和氏的族譜中,義高是和北畠顯家一起戰死在泉州
注2:名和長年為名和氏的第一代家督,其餘則以此類推,這是因為名和氏在名和長年之前幾乎不能算是正規武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