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葉粽介紹
菅葉粽俗稱“菅粽” ,在端陽節和分龍節時食用。
在裹菅葉粽的前幾天,必須上畲山砍回一種特有的野生灌木黃鹼柴(山礬科,山礬),將其燒灰,淋出黃色鹼水。在裹粽的前一天,再上畲山砍回野生或人工種植的菅草葉(禾本科,五節芒),放到鐵鑊里經過沸湯燙軟,以防脆裂。
相關信息
裹粽前,把精選的糯米泡進黃鹼水裡,浸幾小時。拿兩片又長又寬的菅草葉子對摺成為一條槽,再拿一片菅葉披在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數兩於葉槽中。裝滿一捏拳粗,20厘米長的時候,把披底的一片菅葉折過來,再把那折槽的剩餘菅葉折過去,裹包好糯米。用棕葉絲縛作5節,即成為一條玉米棒子似的菅葉粽,放到鐵鑊里煮十餘小時,遂成“菅粽”。
煮熟的菅葉粽為淺黃色,既有粘性又不含糊。要是在糯米中摻少許的玉豆(豆科,金甲豆)或豌豆或羊嘴須豆包裹,更是芬香而不膩口。它既悅目又別有風味。每年端陽,畲民除把菅粽當做佳晶敬祭祖宗外,還用它饋贈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