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

畲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著,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畲族婦女髮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髮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髮式稱為"鳳頭髻"。流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髮式稱為"鳳身髻",流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髮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畲村婦女髮式也不同於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畲族婦女髮式為"龍船髻"。閩北畲族婦女以百根銀簪並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婦女髮飾稱為"笄"。2008年6月14日,福建省羅源縣申報的畲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110)。

歷史淵源

畲族服飾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在明清時代,閩,浙,粵,贛等地基本相同。男女"無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寧縣誌》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無鞋履"明萬曆《永春縣誌》卷三,《風俗》。,或扎綁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叢談附》,同治六年(1867年)。),"單袷不完,勿衣勿裳"。女性"闊領小袖"魏藍:《畲客風俗》,清光緒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帶,裙不蔽膝"傅恆:《皇清職貢圖》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素無纏足之習"(余紹宋:《龍游縣誌》卷二,《地理考5風俗》。)。髮式因地域不同,婚嫁與否而差異明顯,或"高髻垂纓"(呂渭英:《侯官縣鄉土志》卷五,《人類》。),或"裹髻以布"李拔:《汀州府志》。或"斷竹為冠,裹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周杰:《景寧縣誌》。。福建永定巫宜耀《三瑤曲》讚嘆畲女豐彩:"家家新樣草珠輕,瓔珞妝來別有情。不慣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齒任天生"(轉引楊瀾:《臨汀匯考》卷三,《風俗考5畲民附》)。

畲族不論男子和婦女都喜歡鑲金牙,一般是上齒的左右各鑲一顆。談笑之間,金光閃閃,別有一種風味。

服飾發展

畲族服飾畲族服飾

現在畲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著,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畲族婦女髮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髮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髮式稱為"鳳頭髻"。流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髮式稱為"鳳身髻",流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髮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畲村婦女髮式也不同於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畲族婦女髮式為"龍船髻"。閩北畲族婦女以百根銀簪並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婦女髮飾稱為"笄"。

服飾圖案

畲族服飾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製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裡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雲彩、雨後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於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製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從內容上看

畲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農舍車馬以及傳統的幾何形圖案——如萬字、雲頭、雲勾、浮龍紋、葉紋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文字的形體有原始的,也有楷書,常用一些舊的吉祥語,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財進寶”等。再如象徵農田的方格圖案、象徵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徵林木的十字圖案,都作為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來。

從造型上看

創造者所關注的是人本與美術符號精神的和諧一致。不論造型如何變化,只要觀念在形象中體現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範式。它根本不討論藝術與物象的模仿關係,也不顧及用人的觀念打破自然給藝術提供的原形,一切存在物都可以作為勞動者物質活動中精神需求的對象。所以,圖案紋樣不以光影為主要表現手法而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以單線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姑娘們很善於抓住一個形象主要的特徵,將最有特點的動態,用類似剪影的方式表現出來。但她們在製作圖案時,不滿足於一個特定的具體形象,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刪減、增添、誇張、變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趨於理想化。她們往往藉助於深淺不一的點、長短不齊的線、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一個圖案之中。

從用色上看

婦女們在創造了理想形象之後,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畲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顯得凝重深沉、莊嚴樸實。在以黑、藍為主調的基礎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平添幾分情趣。畲族婦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節很寬的藍、紅、白、綠、黑布圈或彩緞鑲接而成,有的彩袖顏色卻以紅、黃、綠、藍、紫為主。總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設計的。這其中又包含著一定的象徵意義,如藍代表天空,綠代表草地,紅代表太陽等。畲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繽紛、色調和諧、美觀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手法。福建省福安、寧德一帶的畲族,在藍綠色上衣上繡黑色的花紋,衣領上又繡水紅、黃、大綠等馬牙花紋,沿服飾的邊縫鑲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條,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有一塊繡花的角偶花紋。福鼎一帶畲族婦女的服飾更為艷麗,上衣大襟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針繡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

畲族服飾畲族服飾

衣領兩頭下端,靠袖口的地方,有兩枝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花。袖口配的色邊,一條紅,一條綠,對比強烈。羅源畲族婦女衣飾的花色都集中在衣領上,由紅、黃、藍、綠、水綠、黑等顏色,有層次、有順序地排列成柳條紋圖案。在上領的黑底上繡一些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多為水紅色和黃色。圍身裙的圖案花樣是以大朵的雲頭紋樣為特徵,裙邊也有柳條紋圖案。畲族衣飾的色彩組合以紅綠色為主。“紅間綠,花簇簇”,他們把這叫作鳳凰妝或公雞裝,自認為是模仿公雞斑斕的羽毛縫製的。總之,她們非常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採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於變化又和諧統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這種設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艷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於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游離於畫面之外。

從構圖上看

圖案雖然有疏密聚散的變化,但同繪畫的構圖相比較,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不講求主從關係的變化。大多數圖案採用滿地花的構圖方法以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有時在一塊繡片中要挑幾十種花紋,自由、不規則地組合成主體圖案,或花中藏花,或以鳥、昆蟲等組合成花,或幾隻鳥相互共用一個翅膀。這種巧妙的構思可以看出她們的智慧和靈巧。她們根據不同的裝飾部位採用不同的格式。總的來說,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都在圖案的構成上得到了反覆而廣泛的運用,從而表現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魁力。

從內涵上看

這些圖案不但美化著服飾,還有深刻的涵義,其手法大致可歸納為諧音、寓意和符號三種。諧音,即借音而述意,如鴛鴦配偶,五福(蝠)捧壽。寓意,借一件物體或一組畫面暗喻美好的事物,如 四合如意。有的圖案在表現手法上諧音和寓意兼而有之,如福壽雙全。民間美術創作的觀念是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的統一,集體意識是一種傳承已久的集體心智,它通過主體的實踐活動歷史地向客體滲透,使那些與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客觀對象逐漸固定化為觀念的替代物,成為特定的符號,如繡在鞋上的如意頭。

畲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創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它的內容十分豐富。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平凡的勞動婦女不僅使用木製織機,織成粗質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服飾樣式

男子服飾

畲族服飾畲族服飾

畲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

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繡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

過去畲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繡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由於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這兩種服裝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他們的裝束已與漢族沒有什麼差別。

女子服飾

畲族姑娘服飾畲族姑娘服飾

畲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

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厘米,長一米餘,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繡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製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的畲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繡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繡有花邊,中間繡有白雲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

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髮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髮從後面梳成長筒式髮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後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髮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髮,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髮式比較簡單,只將頭髮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不過,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髮或梳辮子了。 畲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緻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緻美觀,成為畲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女服裝飾

畲族婦女首飾畲語稱“gie”,舊時是結婚始戴,以後凡出門或節日時戴,死了也戴好入棺。裝扮為:後腦盤髮髻,髮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置銀箔包的竹筒(直徑約一寸,長約三寸,富者全部用銀),包以紅帕,豎兩支銀釵,形成鈍角三角形,釘上八串瓷珠,瓷珠繞過縐紗以固定“gie”身,瓷珠垂過肩,每支末端栓小銀牌,右耳上插一支銀簪,兩耳戴銀耳垂。形如鳳凰鳥頭冠。上衣是大襟衫,長度過膝,領、袖、襟處都繡有花邊,花邊色彩鮮艷,花色繁多。布質,舊社會為自織麻布,絲綢、滌倫都有。腰扎圍裙,畲語稱“攔腰”,為長一尺、寬一尺五的麻布塊,染青色或藍色,鑲紅布攔腰頭,釘上彩帶。過去,男女子都一樣,為褲腳鑲花邊的寬褲腳直統便褲。男子舊社會出門穿大襟長衫,勞動時穿大襟短衫,都為直襟短衫。過去,畲民上山勞動都打綁腿穿草鞋,在家穿木屐。冬天穿布襪,下雪天用棕包腳行走。花鞋,藍布里青布面,四周繡花紋,前頭做硬鼻,系紅纓,女的比男的花紋多些細些,平時不穿,作壽鞋用。

鳳凰裝

畲族女子服飾——鳳凰裝畲族女子服飾——鳳凰裝

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被稱為“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噹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畲族婦女的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畲族女子的“鳳凰裝”隨著年齡的不同,有嚴格的區分。共分大、小、老三種:“小鳳凰裝”為未成年女子穿著,樣式和穿法同“大鳳凰裝”無異,只是相對簡約,顯得單純、活潑、可愛;而“老鳳凰裝”則是老年婦女穿著,頭髻較低,衣服和腰帶的顏色、花紋也較為單一,體現出莊重、沉穩的風采。相傳畲族始祖盤瓠王率領族人征戰南北,後移居寶地廣東鳳凰山繁衍生息,為了占山為王,遂以傳說中美麗的鳳凰為本族人的圖騰符號,凡本族人生下女兒,均賜予鳳凰裝束,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鳳凰裝以閩東諸縣最有特色,一般為大襟衫。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髮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但各地的服裝又略有不同。

福安的鳳凰裝上衣沿服斗的邊上縫一條3至4厘米的紅布邊,邊下端靠袖頭之處繡半個方形的角隅花紋。畲家稱,這是上古高辛王賜封時所蓋的金印。福鼎女服在右邊襟袖間有兩條比衣襟還長的紅色繡花飄帶。霞浦縣畲女上衣尺寸特異,即前後裾等長,大襟上有服斗,小襟上也連做一個服斗,便於翻穿,做客時穿正面,日常在家穿背面,同時衣服按繡紅色花邊的多寡分為“一紅衣”、“二紅衣”和“三紅衣”。

關於鳳凰裝的傳說

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畲族服飾博物館

畲族服飾畲族服飾

5月16日,在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曉琴畲族服飾藝術館,參觀者體驗畲族織繡互動活動。

2015年5月16日,位於浙南山區的景寧縣曉琴畲族服飾博物館經整修後重新免費對外開放,該館展廳面積達750多平方米,收藏有畲族服飾、彩帶、銀飾、刺繡等民間工藝品800餘件。

畲族服飾獲參非遺傳統手工藝創作展

近日,由景寧縣非遺中心選送的非遺傳承人藍延蘭民族手工技藝(畲族服飾)獲參“中國夢想.美麗浙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展。

“中國夢想?美麗浙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精品大展於今年國慶期間在桐鄉市舉行。創作展旨在運用生動形象和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中國夢想”,闡發人民民眾的愛國之心、強國之願、報國之志,體現和反映浙江人民民眾“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壯志和追求。

據悉,此次創作展全省各地共選送展作品587件,經專家評審會認真評審,展出作品共314件,獲獎作品共102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