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航空史

中國近代航空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古代發明和創造的風箏、火箭、孔明燈、竹蜻蜓等飛行器械,被認為是現代飛行器的雛型,對航空的產生起了重要作用。從18世紀後半葉,氣球、飛艇先後在西方研製成功。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的航空知識傳入中國。首先是航空新聞和科學幻想小說,其次是外國飛行家來中國作飛行表演。中國政府也派留學生出國學習航空,購買氣球和飛機。旅居海外的中國人也有人設計或製造飛艇和飛機。一時出現了不少為祖國創建航空事業的先行者。但當時中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他們的努力難以得到支持。1924年國共合作時期,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府建立了航空學校和修理工廠,並派學生和部分教官去蘇聯深造。在國外學習航空的留學生和華僑雲集廣東。中國航空事業開始興起。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航空事業遭到重大破壞。直到1949年,中國的航空事業還十分落後,發展極為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真正獲得了迅速發展。

中國近代航空史

正文

━━━━━━━━━━━━━━━━━━━━━━━━
引言
中國航空事業的發端(1840~1912)
  氣球
  飛艇
  飛機
  清朝末期的航空
  革命航空隊
北洋政府時期的軍事航空(1912~1928)
南苑航空學校
  廣東軍事航空
  東北軍事航空
國民黨政府時期的軍事航空(1928~1949)
  創建和發展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空戰
  飛行訓練
  機械訓練
  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
航空工業
 飛機修理
  航空工業
民用航空
  北洋政府時期的民用航空
  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民用航空
民間航空活動
  民間航空組織
  航空展覽會
  民辦航校
  早期的著名飛行
  航空模型運動
 滑翔機製造和滑翔運動
航空工程教育和研究
  航空工程教育
  航空科學研究
  航空風洞
  航空學術團體和航空學術書刊
革命根據地的航空(1828~1949)
  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
 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
  新疆航空隊
  新疆航空訓練班
  延安航空學校
  航空研究組
  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
  張家口航空站
  東北航空學校
  軍委航空局
━━━━━━━━━━━━━━━━━━━━━━━━

引 言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古代發明和創造的風箏火箭、孔明燈、竹蜻蜓等飛行器械,被認為是現代飛行器的雛型,對航空的產生起了重要作用。從18世紀後半葉,氣球飛艇先後在西方研製成功。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的航空知識傳入中國。首先是航空新聞和科學幻想小說,其次是外國飛行家來中國作飛行表演。中國政府也派留學生出國學習航空,購買氣球和飛機。旅居海外的中國人也有人設計或製造飛艇和飛機。一時出現了不少為祖國創建航空事業的先行者。但當時中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他們的努力難以得到支持。1924年國共合作時期,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府建立了航空學校和修理工廠,並派學生和部分教官去蘇聯深造。在國外學習航空的留學生和華僑雲集廣東。中國航空事業開始興起。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航空事業遭到重大破壞。直到1949年,中國的航空事業還十分落後,發展極為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真正獲得了迅速發展。

中 國 航 空 事 業 的 發 端


(1840~1912)


清朝鹹豐五年(1855),上海墨海書店刻印了英國醫生著的《博物新編》,其中介紹了氫氣球和巨傘圖。1881年創刊的上海點石齋畫報發表過清末著名畫家吳友如的時事畫,其中《履險如夷》(圖1)畫的是氣球升空的場面;《天上行舟》畫的是航空構想。在中國最早介紹飛機的文章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石印的《皇朝經濟文編》中的《飛機考》。1903年以後開始出現翻譯和編著的航空科學幻想小說,如魯迅譯的法國J.凡爾納的《月界旅行》、海天獨嘯子譯的日本押川春浪的《空中飛艇》等。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氣球 光緒十三年(1887),天津武備學堂數學教習華蘅芳製成直徑5尺(約1.7米)的氣球, 灌入自製的氫氣成功飛起。這是中國人自製的第一個氫氣球。光緒三十一年(1905),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日本購買了兩個山田式偵察氣球,在武昌閱馬廠東兵營操場演放。1908年湖北陸軍第八鎮、江蘇陸軍第九鎮和直隸陸軍第四鎮相繼成立了氣球隊。同年10月,湖北氣球隊參加了太湖秋操(圖2)。陸軍大學還編印過一本《氣球學》。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飛艇 澳洲華僑謝纘泰從1894年起開始研究飛艇,1899年完成“中國”號飛艇的設計。“中國”號飛艇用鋁製艇身,靠電動機帶動螺鏇槳推進。謝纘泰沒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國”號(圖3)構造說明書寄給英國飛艇研究家,獲得很高評價。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飛機 1901~1911年間,曾有一些華僑和留學生從事飛機的設計製造和學習飛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馮如。美國萊特兄弟製造飛機成功後,他深受影響。馮如於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飛機,9月21日試飛成功。9月23日《舊金山觀察者報》以頭版報導了他試飛的訊息,倍加稱讚。1910年10月,他又造成一架,試飛十餘次(圖4)。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在國外製造飛機著名的中國人還有譚根。他於1910年成功地設計和製造了水上飛機(圖5),奪得國際飛機製造比賽大會冠軍,後在菲律賓創造了當時世界水上飛機飛行高度的紀錄。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清朝末期的航空 1901~1911年,清朝政府選派留學生出國學習駕駛飛機和航空工程,同時還有學習其他專業的留學生在國外學習製造飛機。1910年8月,清朝政府撥款在北京南苑廡甸毅軍操場建築廠棚,由劉佐成和李寶焌試製飛機一架,這是中國官方首次籌辦航空。劉佐成和李寶焌是在中國國內建立航空工廠和製造飛機的先行者。李寶焌還是中國航空學術的先導,1910年發表了中國第一篇航空學術論文《研究飛行報告》。他重視各種問題的研究,如風氣之力(空氣動力)、活機(發動機)、向後焚燒而推前(噴氣推進)、螺絲車撥(螺鏇槳)等。特別是他對噴氣推進理論的預見很有見地。
革命航空隊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華僑和留學生參加下曾組建4支航空隊:①廣東軍政府飛機隊;②湖北軍政府航空隊;③華僑革命飛機團;④上海軍政府航空隊。此外,武昌都督府還購買過日本軍用飛艇,由早期的飛行家潘世忠主持裝配和試驗工作,在武昌南湖修建了飛艇庫。
 

北 洋 政 府 時 期 的 軍 事 航 空


(1912~1928)


中國航空事業的建立是從籌建空軍開始的。
南苑航空學校 辛亥革命後在南京成立交通團飛行營。1913年3月,飛行營調到北京,附設隨營教練班和一個小修理廠。1913年9月,正式成立南苑航空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正規的航空學校,初期使用的是“高德隆”G-Ⅲ教練機(圖6)。1919年底,學校改由新成立的航空事務處領導,航空事務處出版的《航空》月刊是中國最早的航空刊物。1921年,航空事務處擴大為航空署,統管飛行訓練、機械維修和航空郵運航線等。南苑航空學校先後訓練出 4期飛行學員,共159人。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廣東軍事航空 廣東航空事業發展較早。辛亥革命後,有不少華僑飛行家從海外帶飛機回國進行飛行表演和仿製飛機。1914年,孫中山在他領導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僑居日本,在日本創辦中華革命黨飛行學校。1916年為配合討伐袁世凱,曾將全部飛機調到山東濰縣,組織中華革命華僑義勇軍飛機隊。1920年,孫中山大元帥府下設航空局,8月組成飛機隊,到1921年航空局已擁有2個飛機隊,到1922年有水陸飛機10餘架。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廣東的革命政府得到蘇聯的援助。蘇聯除供給飛機、彈械外,還派出教官協助培養人材。1924年7月,廣東航空局在大沙頭創辦航空學校。1925~1927年,革命政府先後派30餘人赴蘇聯學習航空。1926年,革命政府出師北伐,航空隊在戰爭中起了一定作用。1927年後,廣東地方當局改組了廣東航空學校和廣東空軍,1936年它們歸屬國民黨南京政府。廣東航空學校從建校到1936年共招收7期正式飛行生,畢業生總計400餘人。
東北軍事航空 1920年7月東北成立航空處,1922年9月在瀋陽創辦東三省航空學校。1923~1926年選派飛行員40餘人到法國和日本學習飛行。1928~1931年,東北航空學校併入東北講武堂,先後改名為航空教育班和航空教導隊。1923年東北空軍改組,由張學良將軍任航空處總辦(圖7)。東北航空學校1926年在秦皇島辦過水上飛機隊和東北海防訓練班,有2種水上飛機。東北航空處在1925年創辦《東北航空》季刊(後改為月刊),1929年出版《東北航空畫報》,這是中國最早的航空畫報。東北空軍實力較強,前後訓練飛行員百餘人,擁有各式飛機約300架,還培養了一批機械維修人員。1931年日軍侵占東北後,東北空軍瓦解。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國 民 黨 政 府 時 期 的 軍 事 航 空


(1928~1949)


國民黨政府從1928年起開始建立軍事航空力量。
創建和發展時期 1928年,國民黨政府在軍政部下設立航空署,轄4個航空隊,有飛機24架。1929年,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航空班。1931年7月,航空班擴編,改稱軍政部航空學校,同年底遷到杭州筧橋。1930年底航空署遷到杭州,擴編為5個航空隊、1個偵察隊,有 2個修理廠。1932年縮編為4個航空隊,同時設立航空站23處。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中國空軍與日軍多次空戰。在杭州空戰中擊落日機一架,在蘇州上空,美國波音公司試飛員R.肖特擊斃日軍小谷大尉後陣亡。1932年9月筧橋航空學校擴大,改名中央航空學校,聘請美國航空顧問團,採用美國式訓練方法。學校約有各式飛機90架。1934年將航空署遷南昌,改稱航空委員會。1935年又聘請義大利空軍顧問團在南昌成立意式飛行訓練班,後遷洛陽,稱中央航空學校洛陽分校,廣東航校改稱中央航空學校廣東分校。1936年,航空委員會遷回南京,蔣介石兼任委員長,宋美齡任秘書長。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開始時,中國空軍共有35個隊,飛機305架,可用於作戰的188架。
抗日空戰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翌日拂曉,中國空軍在長江口、杭州灣出擊敵艦隊,與襲擊杭州和廣德機場的日本海軍航空隊相遇,在空戰中,第4大隊長高志航率所部機群27架分途攔擊,擊落日軍96式轟炸機3架。到8月16日,中國空軍3天共擊落日機46架。第2大隊分隊長沈崇海轟炸白龍港日艦,飛機被擊中後沖向敵艦,與敵艦同歸於盡。蘇聯政府為援助中國抗日戰爭,前後支援了伊15、伊 16驅逐機和斯勃2轟炸機各一批。中國空軍自11月起陸續改用蘇聯飛機作戰。11月中旬,高志航率領首批伊16飛機10餘架自蘭州飛往南京途中與敵遭遇,不幸犧牲。
1938年1月,蘇聯空軍志願隊來華支援中國抗日戰爭,在西北、華北、華中參戰。在武漢保衛戰中,中國空軍與蘇聯志願隊共擊落日機62架,中國空軍也蒙受重大損失,著名飛行員李桂丹等人犧牲。在南昌空戰中,擊落日機10餘架。1938年2月,中蘇混合機隊轟炸台灣日軍松山機場和新竹電台。同年5月19~20日,第14中隊長徐煥升等駕駛2架轟炸機遠征日本,飛越長崎、佐世保、福岡等地上空,散發傳單後安然返航。1937~1938年共擊落日機200餘架。蘇聯志願空軍共有4個大隊在中國對日作戰,前後犧牲100餘人,其中有飛行大隊長拉赫曼諾夫和庫里申科。1941年美國派志願隊來華,由W.D.鄱萊和C.L.陳納德招募人員,組成美國志願大隊,綽號飛虎隊。在半年戰鬥中,約擊落日機200架。1942年7月,這個隊改為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
飛行訓練 珍珠港事件後,由於器材困難,空軍軍官學校自1942年第12期起飛行生在中級飛行訓練後都送往美國完成高級飛行訓練。自1942年春起轉到印度旁遮普邦臘河郊外民用機場進行飛行訓練,成立分校。
機械訓練 軍政部航空學校1931年辦過機械科。杭州中央航空學校第2期和第4期曾培訓機械軍佐數十人。1936年,在南昌成立航空機械學校,1939年遷至成都,改名為空軍機械學校。到1948年底,畢業生共7000餘人。有各類實驗室20餘個和新、舊飛機30餘架。
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空軍軍官學校遷回杭州筧橋。1946年,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國民黨空軍編成 8個飛行大隊、1個照相技術中隊、1個偵察中隊。在解放戰爭期間,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毀飛機190架,繳獲189架。

航 空 工 業


飛機修理 1913年,北洋政府在籌辦南苑航空學校的同時,也購買了修理工廠的設備和器材,建立了中國最早的飛機修理廠。1920年,北洋政府又在北京清河鎮建清河修理廠,有職工142人。從1919年起,各省相繼辦起了修理廠。國民黨政府成立後先後建立了杭州筧橋航校修理廠、南京首都航空工廠、上海高昌廟海軍製造飛機處、上海虹橋航空工廠、武昌南湖修理廠。這些廠規模不等,有的能仿製飛機、修理零部件,有的只能進行簡單修理和配換零部件。
1934~1935年,國民黨政府又與美國、義大利合辦了幾個工廠,其中有杭州中央飛機製造廠、廣州韶關飛機修理廠、南昌中央飛機製造廠,主要也是裝配、仿造和修理飛機。在抗日戰爭期間除航空工廠內遷外,在後方還設立了不少維修飛機的機構。昆明第10修理廠以原杭州航校修理廠的人員和設備為基礎,能進行大修,每月可修理飛機20架。有些修理廠和個人仿造或設計製造了一些飛機,其中著名的有1914年南苑航校修理廠廠長潘世忠自行設計製造和試飛的59千瓦(80馬力)推進式(發動機裝在後部)飛機,稱為“槍車”(圖8),機首有一機槍,可算是中國最早自製的武裝飛機。1929年,上海虹橋航空工廠饒國璋等仿法國“高德隆”59式教練機設計的飛機,定名為“成功”第一號。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廣西航空學校修理廠在1932~1936年期間先後仿造英國阿維安式、卡代特式和626式等大小飛機30餘架,參考美國波音P-12式製成195千瓦(265馬力)單座驅逐機一架。1932年6月,南京首都航空工廠用南洋巴達維亞華僑的抗日捐款設計製造一架雙翼偵察機,先定名為“巴僑”號,後改為“爪哇”號,這是當時中國製造的最大飛機。飛機總重2363公斤,最大時速238公里,最大升限5170米,航程943公里,能帶兩挺機槍,200發子彈和182公斤(400磅)炸彈,參加設計的有總工程師田培業等。1937年2月, 朱家仁自己設計製造了一架雙翼教練機“蘇州”號,並試飛成功。
航空工業 近代中國航空工業起步於1918年的海軍飛機工程處,以後有廣州飛機修理廠,以及30年代建設的杭州中央飛機製造廠、南昌飛機製造廠、廣州韶關飛機修理廠和杭州保險傘廠,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成都飛機製造廠和大定發動機製造廠等。但到1949年前並未建立起獨立的航空工業體系。製造飛機的原材料、成品、設備和發動機都依賴外國。
①海軍飛機工程處:中國第一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工廠,以製造水上飛機著名。1918年,北洋政府海軍部在福建馬尾設立海軍飛機工程處製造水上飛機(圖9),職工發展到300人。1928年改名為海軍製造飛機處。這個處克服金屬材料的困難,利用國產木料製造飛機,造出的水上飛機機身、機翼、機尾、機桴等的骨架均採用木質結構,大部分是等翼展雙翼雙桴式,有教練、偵察、轟炸等機型。10餘年間不斷試製新機,品種較多,但未能成批生產。1922年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浮動廠棚(或稱水上機庫),由上海江南造船所製造成功,曾運到長江上使用。1931年海軍製造飛機處併入上海江南造船所。此後比較突出的成就是1933年為“寧海”號軍艦設計、製造的一架“寧海”號偵察機(圖10),特點是能夠折翼,1936年《詹氏飛機年鑑》曾刊載介紹。1937年,海軍製造飛機處遷到成都,改為成都第8修理廠。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②廣州飛機修理廠:是中國早期製造飛機的第二個工廠。1920年 4月在廣州大沙頭設立了航空局和飛機修理廠。1923年3月,楊仙逸從美國運回4架“詹尼”式飛機和一批器材。1923年6月,以“詹尼”式飛機為基礎研製成雙翼教練機1架。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參加了試飛典禮。根據孫中山提議,這架飛機被命名為“樂士文”號(圖11)(樂士文是宋慶齡在美國上學時的英文學名的譯音),宋慶齡曾隨機試飛。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1927年,這個廠開始設計和製造飛機。製造的飛機都定名為“羊城”號。前後設計製造教練機、驅逐機和轟炸機60餘架。這些飛機多用鋁合金作機身骨架。偵察機用木樑、木肋,驅逐機則用硬鋁方管作翼梁。1934年,廣東空軍決定和美國公司合辦飛機製造廠,廠址選在韶關。1935年8月基本建設完工,定名為韶關飛機修理廠。後改名為韶關飛機製造廠。1936年5月,第一架自己設計的“復興”號教練機(圖12)出廠。共製成“復興”號飛機4架,又仿製“霍克”3式飛機4架。抗日戰爭爆發後,工廠內遷昆明,改名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廠址遷至貴陽,同時在昆明留有部分人員和設備,繼續製造新復興甲式初級教練機22架,並仿製蘇聯伊15式雙翼驅逐機30架。1947年,這個廠還仿製北美飛機公司的AT-6式中高級教練機。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③杭州中央飛機製造廠:1934年2月中美合辦杭州中央飛機製造廠,年產能力為60架,1934年10月在杭州筧橋開工。這個廠除修理、裝配飛機外,還製造諾思羅普2-E式全金屬輕型轟炸機 25架。這是中國第一次製造蒙皮受力的飛機。此後,生產道格拉斯偵察機40架,轟炸教練機20架。1937年9月,工廠遷到武昌,鏇即遷雲南省瑞麗江東岸的壘允,以後又在緬甸仰光設裝配車間,直接裝配美國運給國民黨政府的飛機,另在緬甸八莫設發動機分廠。全廠職工約1700人。從杭州到壘允8年中,共修理、裝配和製造各式飛機200~300架。
④南昌中央飛機製造廠:1935年1月,中國與義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辦南昌中央飛機製造廠,製造意式飛機。1937年2月工廠建成,總裝配廠廠房面積 5000餘平方米,規模較大。1936年11月開始修理飛機。1937年 4月開始製造飛機。1937年秋,僅裝出3架飛機便遭到日機轟炸,工廠被毀。1939年上半年改名為空軍第二飛機製造廠,在四川南川縣海孔洞建新廠,全廠職工最多時達1000餘人。1939~1944年間共仿製伊16驅逐機3架,改進改型30架;仿製H-17式中級滑翔機30架;製造初級滑翔機6架。
1942~1948年,這個工廠開始設計新型飛機,先後設計“中運”1式、 2式運輸機。“中運”1式雙發動機中型運輸機是中國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運輸機,能載乘客8人。1944年 10月在重慶白市驛機場試飛成功。“中運”2式是“中運”1式的改進型,結構與“中運”1式大體相同。1948年2月19日,這架飛機在重慶試飛,設計人員有林同驊、唐勛治等,試飛員為陳炳泉。
⑤成都第三飛機製造廠:1942年4月在成都成立第三飛機製造廠。這個廠的任務是訓練設計製造飛機的技術人員;利用國產材料自行設計和製造飛機。主要技術骨幹和設備來自成都第8修理廠(原海軍製造飛機處),職工約400人。1942~1943年,工廠仿製“弗利特”F-7教練機15架,“研教”1式雙翼木質教練機15架和“大公報”號高級滑翔機 30架。1942~1943年,在蘇聯“斯勃”3式轟炸機的基礎上,設計製造雙發動機下單翼木結構的“研轟”3式轟炸機,設計師是唐勛治。發動機和起落架為蘇聯成品,自己設計機身、機翼,採用木質構架,外包層為竹蒙皮,並採用膠合工藝。1944年春在成都試飛。1946年4月,工廠員工遷往台中,稱台中第三飛機製造廠,從1947年開始製造美國波音 PT-17初級教練機,定名為“初教”1式。1948年2月,第一架“初教”1式試飛成功。到1948年7月共生產110餘架。
⑥大定發動機製造廠:1940年,航空委員會在貴州大定縣(現大方)羊場壩烏鴉洞設立大定發動機廠,又名雲飛機器製造公司。1945年 9月完成兩台發動機的試製,通過100小時試車合格。1946年又完成30台。發動機的毛坯除汽缸頭、活塞漲圈等由大定廠自己鑄造外,其餘毛坯和主要大部件均從美國進口。1946年11月在廣州等設分廠,1949年初遷往台中。
⑦杭州保險傘廠:1933年秋,航空署器材科長朱霖利用國產材料仿造美國歐文式保險傘(即降落傘)。所用絲綢、繩、帶、帆布等都是特製的國產材料,1934年1月試造完成第一具。試驗成功後,正式成立保險傘研究製造所。到1937年,每月生產能力已達 100具。在設計和製造上有不少改進。產品種類除座式傘、背式傘、胸式傘外,還有高射炮射擊用靶傘、飛機座艙安全帶和飛行衣帽等。1938年 8月這個所遷到四川省樂山縣。從建所到1948年,共製造各種型號傘1萬餘具。

民 用 航 空


北洋政府時期的民用航空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了籌辦航空事宜處,這是中國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機構。翌年從英國購買愛弗羅小飛機2架和漢德利·佩奇(24座位大飛機)6架,籌辦京津、京滬、京漢和張家口至庫倫(現烏蘭巴托)之間的民用航線。同年北洋政府國務院設立航空事務處,掌管全國軍民航空事務。1922年改名為航空署,購買維克斯·大維梅飛機40架、小維梅教練機35架、愛弗羅504K教練機60架。當時全國的飛行人員不滿100人,機場也甚少。
中國最早的民航飛行是京滬線的北京-天津段,1920年4月22日試飛成功,5月8日正式開航,運載旅客和郵件。1921年6月27日試飛北京—濟南段,7月1日正式開航。後因機場設備差,經費困難而停航。
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民用航空 1928年6月,國民黨政府交通部開始籌辦民用航空。
①滬蓉航空管理處和中國航空公司:1929年5月,交通部成立滬蓉航空管理處,在上海、南京、漢口等地修建5個飛行場,在上海設立修理廠,買到美國史汀生飛機公司地踹特式上單翼小旅客機4架。航線的上海—南京段1929年7月開航,一年內,飛行15萬公里,載客1200人和很多郵件。1930年7月, 滬蓉管理處併入新成立的中國航空公司。
中國航空公司是中美合辦的,於1930年7月由交通部與美商飛運公司訂立契約,經營滬蓉、滬粵、滬平3條航線。滬平線於1933年1月開航,滬粵線於1933年10月開航。1933年11月,滬蓉線全線通航。1935年5月,渝昆線全線通航。從廣州到越南河內的航線是當時中國的第一條國際航線,於1936年通航,航線總長6721公里。到1947年全公司共有人員近4000人。到1949年,公司有國內外航線27條,連線38個城市,航線總長45868公里;國外航線有香港—昆明—加爾各答線,上海—廈門—馬尼拉線和上海—關島—威克島—中途島—檀香山—舊金山線等。公司共有運輸機56架。
②歐亞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1931年2月,交通部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簽訂合辦歐亞航空公司的契約。歐亞航空公司成立於1931年3月,同年5月開航。1933年4月上海—蘭州—迪化(現烏魯木齊)段開航,1934年4月迪化—塔城段也試飛成功。1933~1936年先後開辦北平—廣州、蘭州—包頭和西安—昆明航線。這時,公司定期航線約有6080公里,有各式容克斯運輸機10架。1943年3月,歐亞航空公司改組為中央航空公司。1949年10月,公司有正、副駕駛員72人,職工2381人,飛機44架。國內外航線有26條,連線22個城市,航線總長33550公里。
③中蘇航空公司:1939年9月9日,交通部與蘇聯中央航空管理局訂立中蘇航運契約,合資組成中蘇航空公司。航線定為從哈密經迪化、伊犁到蘇聯的阿拉木圖,長1413公里,在哈密與中國航空公司航線連線。航線在1939年12月5日通航,從重慶到莫斯科行程4~5天。公司有道格拉斯DC-3式民航機3架。1948年契約期滿停航。
④西南航空公司:1933年,粵、桂、閩、黔、滇五省官商合作,集資設立西南航空公司,購買史汀生小客機4架。1934年5月廣州—梧州—南寧—龍州線開航,9月廣州—海口線開航。兩條航線共長1338公里。抗日戰爭期間停航。抗日戰爭勝利後復航,1947年停業。
⑤陳納德空運隊:1946年10月,美國人陳納德取得在中國領空載客運貨經營的權利。1947年 1月成立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空運隊,一年後又成為直屬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的民航空運隊。陳納德空運隊最初有各型軍用運輸機25架和小客機數架。通航城市最初只有廣州、桂林、漢口、上海、衡陽、柳州、南昌7處, 沒有固定航線。後來擴張到東北和西北並設立了幾條固定航線。
1949年中國和中央航空公司遷到香港。1949年11月9日,中國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陳卓林代表兩個航空公司4000名員工在港宣告起義,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等隨同12架起義飛機飛回大陸。之後,大批技職人員回國參加航空建設。
   

民 間 航 空 活 動


民間航空組織 1921年5月1日,中華航空協會在北京成立,並於1922年10月加入國際航空協會,1923年出版《御風》半月刊。1923年2月4日,北京航空學會成立,發行過《航空通報》。廣東航空同志會於1925年在廣州成立,後改名為廣東航空救國同志委員會,有會員2000餘人,出版過航空月刊和航空周報。1928年8月,廣州、南京、河南的幾個民間航空組織開會合併,成立中華航空協進會。1931年日本侵華後,各地民眾和海外華僑紛紛建立航空救國組織。1932年4月,上海各界人士發起組織中國航空建設協會。1933年1月,在上海又成立中國航空協會。海外僑胞也關心和支援祖國航空事業,菲律賓華僑捐款贈飛機約30架給抗日的19路軍。美國的華僑也成立航空救國會和航空協會等愛國組織。
1933年5月20日,在南京成立全國航空建設協會,直到1936年7月才統一了國內外民間航空組織,改名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發起捐款獻機運動。1942年 8月開始發行《航空建設》雜誌。到1948年,在南京設總會,上海、重慶和16個省設分會,在國外設36處支會。1932~1933年,全國捐款購買飛機24架,其中上海天廚味素廠購買容克斯K-47式全金屬戰鬥機一架,命名為“天廚”號,還有小教練機一架,命名為“天廚”副號。其他國內外捐款購置的飛機約100架。
航空展覽會 清朝宣統二年(1910),中國在南京舉辦大型展覽會──南洋勸業會,曾展出過軍用氣球。1922年天津舉辦的直隸工業觀摩會首次展出南苑航空學校修理廠仿製的高德隆式教練機。1929年6月,中華航空協進會在杭州西湖博覽會開闢航空陳列室,展出仿製的外國飛機3種。
1932年9月17日,中國航空建設協會在上海主辦中國最早的航空專業展覽會。1935年10月,上海中國航空協會展出海軍製造飛機處自製的“江鳳”號飛機和用國產杉木製成的水上飛機大小木桴5個,還有航空圖表、照片等。1944年10月,在重慶開幕的國防科學展覽會規模最大,範圍較廣,展品中有“研教”1 號、“復興”號、“研教”2號、“研轟”3號和層竹外掛副油箱等。
民辦航校 1925年,留學法國的飛行家陳國梁得到菲律賓愛國華僑的支持,選定夏門禾山五通地方為校址,於1928年10月成立夏門民用航空學校,招收華僑子弟訓練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華僑組織辦起強華航空學校。美國華僑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倫辦美洲華僑航空學校。1932年又在華盛頓州設立航空學校。1933年,舊金山華僑抗日救國後援會辦過中華航空學校。上海航空協會於1935年10月創辦中國飛行社,招收學生,訓練飛行。
早期的著名飛行 1914年3月10~11日,南苑航校飛行教官秦國鏞厲汝燕和學生章斌各駕一架飛機從北京飛到保定,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次長途飛行。1928年,廣東空軍的張惠長、黃毓沛、楊官宇合駕一架瑞安 B-5式單翼機“廣州”號11月11日由廣州出發,經漢口、南京、北平到瀋陽,再經天津、上海飛回廣州。飛行時間49小時,全程3606公里。
在德國學習飛行的陳文麟於 1929年3月13日駕機從英國出發,經過德國、比利時、法國、希臘、伊朗、印度、泰國、越南等國,5月12日飛到夏門,航程約15000公里。他是成功完成國際長途飛行的第一個中國人。孫桐崗駕駛“救國”號飛機於 1933年6月26日從德國富爾特起飛,經奧地刊、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土耳其、阿拉伯、伊朗、印度、緬甸、泰國、越南等國,於7月24日到達南京,29天飛行130小時,航程10000餘公里。1935年,留法的曹師昂參加公開長途飛行比賽,越過地中海返回法國,獲得獎金。1942年空軍大隊長衣復恩駕駛道格拉斯C-47運輸機飛越大西洋,經非洲、印度、昆明到達成都,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駕機飛越大西洋。1942~1943年,衣復恩駕機穿越新疆、西藏的“航空禁區”,成功地飛到印度新德里。國共合作時期,廣州國民政府航空隊的朱慕飛和廣東航校第二期的李玉英,是中國國內訓練的第一批女飛行員。上海飛行社也培養了一名女飛行員楊瑾珣。在海外較有成就的女飛行員有顏雅卿和李霞卿,抗日戰爭期間,她們都曾在美洲飛行,為中國抗戰作宣傳和募捐。
航空模型運動 1913年,《東方》雜誌發表了梁宗鼎《飛艇雛形製造法》的文章。1920年11月6日,中國留美學生桂銘新參加美國航空協會主辦的模型飛機比賽,獲得第1名。在1929年西湖博覽會上,航空修理工廠製造了像真實體模型參加展出。1938年,香港《大公報》和一些文化教育團體先後舉辦過2次航模比賽。 1941年起,國內各地開始有航空模型展覽、表演和比賽。1948年 7月9日,在南京中央大學操場上,中國第一個線操縱噴氣模型飛機試飛,平均速度約為127公里每小時。有組織、有計畫地研究航模技術的單位有中國航空模型研究會和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模型研製會。
滑翔機製造和滑翔運動 近代滑翔在中國出現較晚,是從自造滑翔機開始的。1931年,天津市河北汽車學校隋世新和朱晨使用國產材料,造了一架滑翔機,這是中國最早製造的滑翔機。1935年,《大公報》用“救國飛機基金”的部分捐款,購買一架德國高級滑翔機,命名“大公報”號,1939年8月,由韋超在成都、重慶等地駕駛表演。1941年在重慶成立中國滑翔總會,提倡滑翔、航模和跳傘運動。它先後在各地成立滑翔分會、滑翔俱樂部、滑翔站,並舉行了一次滑翔機模型展覽會。還辦了2期滑翔訓練班。1941~1943年間,舉行過從500米高山坡彈射起飛,在空中滑翔,飄過嘉陵江等活動,1942年在重慶建成中國第一個跳傘塔。

航 空 工 程 教 育 和 研 究

 
中國自辦的航空工程教育起步較晚。早期主要是派員赴外國留學。1917年回國的巴玉藻、王助、曾詒經和王孝豐是清政府派遣的最早的航空工程留學生。30年代初,公費和自費到各國學習航空工程的人士逐漸增多。30年代後期,出國學習航空的約有70人。抗日戰爭期間(1937~1945年),航空委員會多次派出實習生或留學生到美國或英國的工廠、學校學習,總數近千人。
航空工程教育 中國最早訓練大學程度航空工程人才的學校是海軍飛潛學校。1918年3~4月,福建馬尾海軍學校附設飛潛學校,專業分為飛機製造、造船和造機3科。飛機製造科有一屆畢業學生,共17人。1934年夏,清華大學在工學院機械系設定航空講座,同時在四年級設航空組。1936年,航空組第一屆學生畢業。1938年,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成立航空工程系。1938~1949年,清華航空系畢業生總共不到200人。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學創設航空工程系,初時只設航空機械特別班,招收各大學工科畢業生,學習航空課程一年半,實習2月後畢業,共辦了3班,先後畢業學生33人。1935年秋,上海交通大學在機械學院自動機工程組內增設航空門,到1942年夏,共有7屆畢業生72人。1940年設立重慶分校,1942年增設航空工程系,從重慶到上海,9班航空工程系畢業生共180餘人。天津北洋工學院於1935年創辦航空工程系,到1949年共有畢業生100餘人。1938年,西北聯大改名為西北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航空系遷走後,西北工學院繼續辦航空系。浙江大學到1944年夏開辦航空系。1948年第一屆學生畢業,不到10人。此外廈門大學(1944)、四川大學(1945)、雲南大學(1944)也開辦航空系,有少量畢業生。當時的航空系科規模很小,不設專業,高年級時有的分為飛機、發動機或空氣動力學3個選課方向。本科學制4年,專科學制2~3年。
航空科學研究 1936年底,北平清華大學成立航空研究所,由顧毓琇和莊前鼎分任正副所長。1939年,研究所遷到昆明。清華大學研究所在昆明設計和建造五尺小風洞,進行空氣動力學、高空氣象、結構和材料、直升機和滑翔機設計製造等項研究。所寫論著和研究報告共108篇,其中4篇曾在國外雜誌發表。
1939年7月7日在成都成立航空委員會航空研究所,下設器材、飛機和空氣動力3 個組,1941年8月擴大並改名為航空研究院,分器材和理工2個系並附設飛機試造場和機工場。研究人員分為研究員、副研究員和佐理員 3級,另外還聘請名譽職稱的“委託研究員”11人,其中有英國學者李約瑟、留美教授錢學森。1939年7月到 1946年1月間,研究員、副研究員最多時有41人,佐理員66人。
研究院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器材研究製造,用層竹製造的飛機外掛副油箱是一項成功的研究試製工作,試成後共造各種容量的副油箱 1萬多個。研究院在飛機設計試製方面的成果有:①“研教”1型雙翼木製機身、機翼教練機;②“研教”2型(圖13)竹、木複合結構單翼機:蒙皮全用層竹,其餘結構全是竹、木複合結構,屬於半硬殼式;③“研教”3型單翼機:採用V型尾翼竹木複合結構;④滑翔運輸機:可載30名全副武裝的傘兵和駕駛員2名,整機除起落架、儀表、操縱系統外,全部是竹木複合結構。1948年,朱家仁在昆明研究試驗直升機,製成了“蜂鳥”號雙鏇翼共軸式直升機甲型和乙型試驗機各一架。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航空風洞 1934年,航空委員會從義大利購買航空風洞,交南京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使用。風洞(圖14)直徑1.2米,收縮比為5,風洞氣流速度為55米每秒。1937年抗戰開始,將風洞設備運往重慶。1942年秋,重慶中央大學利用原有設備配製外殼,建成1×1.5米2木製直流式風洞。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北平清華大學於1936年建成中國第一個自己設計的風洞,試驗段剖面為圓形,直徑1.5米,風洞最大直徑為3米,外殼分19段,可以拆運。1936年4月開車試驗。清華研究所成立後籌建更大的風洞,地點選在南昌,1935年夏開始設計,1937年底建成。風洞為回流式,圓形剖面試驗段的正常直徑為4.57米,可以縮小到一半,也可放大到6米,最大氣流速度約為58米每秒。1938年3月,風洞被日軍炸毀。1947~1948年清華大學在北平又設計建造鐵殼風洞,橢圓形剖面試驗段的尺寸為0.762×1.016米2,氣流速度約40~50米每秒。成都航空研究院有2個風洞。第一個是單回流式木結構,開口式橢圓試驗段尺寸為2.1×1.5米2,收縮比為5,最大流速67米每秒。第二個風洞相似而略小。
航空學術團體和航空學術書刊 中國航空工程學會是中國第一個航空學術團體,由國民黨政府的航空技術人員發起,1934年4月1日在杭州成立,會長錢昌祚。第二次會員錄上共有78名會員,成立後未進行學術活動。
1949年以前,中國出版的航空書籍和小冊子約共有1500~2000種,其中有學術性的,也有普及性的。1933~1940年間,商務印書館發行《航空叢書》11種共12冊。1949年前,中國的航空期刊大約有80餘種,但多數發行期不長,印數也較小。

革 命 根 據 地 的 航 空


(1928~1949)


革命根據地的航空建設分4個時期: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
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 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創辦了廣東航空學校,培養了一批航空幹部並選送30餘人去蘇聯深造。1928年,黨中央又將在蘇聯中山大學和列寧學院學習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轉到蘇聯的陸海空各軍事學校學習軍事,去空軍院校學習的有王弼等10餘人。
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的一架雙翼雙座“可塞” O2U-4型偵察機為革命根據地赤衛隊員俘獲。飛機駕駛員龍文光參加了紅軍。鄂豫皖蘇維埃政府成立鄂豫皖航空局,飛機命名為“列寧”號,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架飛機。同年,在新集等地修建了機場。“列寧”號飛機(圖15)由龍文光駕駛,曾飛豫南固始、潢川一帶國民黨政府區偵察。1931年11月,在黃安(今紅安)戰役中,“列寧”號曾掛2枚55公斤(120磅)炸彈,轟炸了國民黨軍指揮所。

中國近代航空史中國近代航空史
1932年4月20日,中央紅一軍團主力攻占福建漳州,在漳州機場繳獲國民黨摩斯式教練機一架。這架飛機經過修復後曾飛臨漳州上空撒布傳單。這是中國紅軍的第二架飛機。
抗日戰爭時期 革命根據地的航空事業,從抗日戰爭初期起,便進行了技術培訓工作。
新疆航空隊 1937年5月,李先念等率領紅四方面軍西路軍的一部分到達新疆。中共中央決定派43人去新疆省辦的航空隊學習航空,分兩個班,一個班學飛行,另一個班學機務。1938年2月,正式加入新疆航空隊。這是革命根據地培養的第一批數量較多的航空幹部。
新疆航空訓練班 1938年 8月在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學院畢業的王弼、常乾坤被中共中央調回,9月到達新疆烏魯木齊(原名迪化)。1938~1939年又相繼調回在蘇聯奧倫堡第三航空學校畢業的李凡、王連、王春和劉風。中國共產黨新疆辦事處將學過航空的人員組成航空訓練班,由王弼、常乾坤任教,講授航空理論課。開學時僅有5人,以後擴大到12人,於1940年12月結束。
延安航空學校 1941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軍委航空學校,對外稱第18集團軍機械工程學校,校址設在安塞縣城西侯家門中學舊址,學員約100人。1941年8月,合併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
航空研究組 1943年11月,軍委總部成立航空研究組,正式名稱為中央軍委作戰部空軍組。這個組在1944年完成了延安機場的擴建工作,建成2000米砂石跑道。
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 日本投降後,革命根據地的航空事業進一步獲得發展。
1945年8月20日,汪精衛政府空軍的一架運輸機“建國”號,由蔡雲翔、于飛等駕機飛到延安機場宣布起義,隨同起義的白起等從地面進入解放區。1946年 6月國民黨空軍第8大隊上尉參謀劉善本等駕駛B-24轟炸機,飛抵延安宣布起義。從此增加了革命根據地的航空力量。
張家口航空站 1945年9月,八路軍總部組建張家口航空站(晉察冀軍區航空站),接收張家口、張北、靈丘等機場、航空器材、航空油料和日本空軍戰俘以及 2架飛機。主要任務是管理機場,進行人員培訓,保管飛機、航空器材和油料。
東北航空學校 1945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在鳳凰城、橋頭等地接收了一些航空器材和日本空軍的一個飛行大隊。11月成立了航空委員會,12月成立航空隊。1946年初,開始籌建航校,收集到30餘架飛機,建立了臨時修理廠。1946年3月1日在通化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所航空學校。航校1946年11月遷至東安(現密山)。當時航校只有初、高級教練機,採用2階制完成對學員的飛行訓練,3年多時間共培養出各類航空技術幹部500餘人。1948年,東北航校機務處進駐瀋陽,建立了東北航空總廠,下轄6個工廠和器材總庫。
軍委航空局 1949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在中央軍委下設航空局,負責籌建空軍。
參考書目
 錢昌祚著:《三十年來之中國航空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三十年周年紀念刊,南京,1946。
 劉佐成著:《中國航空沿革紀略》,飛行雜誌社,南京,1930。
 厲汝燕著:《世界航空之進化:最近之五十年》,申報館,上海,1923。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