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香附2兩,檳榔2兩,烏藥2兩,白芷2兩,茯苓2兩,桔梗2兩,玄胡2兩,枳殼2兩,五靈脂2兩,蘇子2兩,山楂2兩,鬱金2兩,車前2兩,黃芩2兩,甘菊花2兩,木通2兩,萊菔子2兩,赤苓2兩,澤瀉2兩,陳皮2兩,柴胡2兩,白扁豆2兩,砂仁2兩,枳實2兩,大麥芽2兩,防風2兩,乾葛2兩,蒼朮(米泔浸)2兩,木香2兩,薄荷2兩,白朮2兩,梔子2兩,赤小豆2兩,丁香2錢,肉豆蔻4錢,羌活6錢,沉香6錢,小麥1斤(盦芽,曬乾)。
【處方來源】《衛生鴻寶》卷一。
【方劑主治】四時不正之氣,感冒發熱,頭眩,咳嗽,及傷食腹痛,痞滿,嘔吐,泄瀉,不服水土,瘴氣,瘧,痢,痘疹初發。
【製備方法】上為細末,用乾麵1斤做成曲糊,將藥拌入作方塊,放食盒內,用桃葉襯蓋,庵黃起毛,即取出曬乾。
【用法用量】大人每服3錢,小兒錢半。
中藥方劑之F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