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來源:《普濟方》卷六十三。
組成:消石1兩,牽牛1兩,半夏3分,僵蠶(去頭絲)1兩,天南星1兩。
主治:喉嚨腫痛,飲食不下,喘息不通,頭項俱腫,命欲臨死者。
用法用量:以舊筆管盛1錢,吹在痛處,停候片刻,吐出涎後,喘息已通,即便停藥;若氣未通,腫處未消未破,更進吹1錢半,待氣通即住,若未通,加藥吹之,以氣通為度。若喉中喘息已通,更服下方。麻黃、荊芥穗、羌活、牡丹皮(去心)、射干、僵蠶(去絲)、連翹、消石各1分,大黃、牽牛各半兩,半夏3銖,上為細末,用白面大小相滾,熟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後煎蔥湯送下;若作散,每服3錢,水1盞3分,煎1-2沸,食後合滓服;若服時吐逆,即濃煎去滓,服1-2盞,以通取轉為度。
製備方法:上為細末。
用藥禁忌:量病勢大小,使藥輕吹,吹重則人悶絕。
中藥方劑之F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