苡

苡 拼音:yǐ部首:艹,部外筆畫:4,總筆畫:7 ; 繁體部首:艸,部外筆畫:5,五筆86&98:ANYW 倉頡:TVIO鄭碼:EZOD,U:82E1,GBK:DCD3筆順編號:1225434基本字義:苡,yǐㄧˇ,〔薏~〕見“薏”。English:barley詳細字義:苡 yǐ,見“薏苡”( yìyǐ)。如:薏仁(薏苡之仁);薏米(苡仁)常用詞組: 苡米 yǐmǐ,見“薏米”。

基本信息

古書記載

【唐韻】羊己切【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芣苡,草名。 又【廣韻】薏苡,蓮實。【本草】薏苡仁,開紅白花,結實青白色,形似珠而稍長。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林,俗名草珠鬼。【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後漢·馬援傳】南方薏苡實大,援軍還,載之一車,有譖之者以為所載皆明珠。 又【集韻】象齒切,音似。義同。 又【類篇】烏禾切。婆苡、室韋,皆北狄別種名 。

原文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譯文

繁茂鮮艷的芣苡,采呀采呀采起來。繁茂鮮艷的芣苡,采呀采呀採得來。

繁茂鮮艷的芣苡,一片一片摘下來。繁茂鮮艷的芣苡,一把一把捋下來。

繁茂鮮艷的芣苡,提起表襟兜起來。繁茂鮮艷的芣苡,掖起衣襟兜回來 。

賞析

《國風·周南·芣苢》是《詩經》中的一篇,為先秦時代漢族民歌。是當時人們采芣苢(即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這是一曲勞動的歡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疊句,僅僅只變換了少數幾個動詞,其餘一概不變,反覆地表達勞動的過程,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達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文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卻記敘了一個完整的勞動過程;“芣苡”(fú yǐ 又作芣苢)即車前草,這是當時人們采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表達了“即使勞作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卻也是絕無僅有的。先以第一章為例:“采采”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采而又采”,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一種解釋重複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采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複第一句,第四句又重複第二句,只改動一個字。所以整個第一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采芣苢,採到了。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複,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餘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迴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令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這話雖說想像的成分多了些,體會還是很準確的。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於許多人在一起唱;一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袁枚曾經嘲笑地說:“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類,均非後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聖經,極力讚嘆。章齋戲仿云:‘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聞者絕倒。”(《隨園詩話》)說《詩經》不宜盲目效仿,當然不錯,但他所取的例子,實為不倫不類。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詩歌可以把這歡快表達出來。而一個人在那裡把蠟燭芯剪了又剪,還唱著“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沒有別的解釋了。這完全是文人製造出來的滑稽,並非《芣苢》不值得讚嘆或絕對不可以效仿。

關於當時人們采芣苢的用處的問題,毛傳說此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一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一類的惡疾。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現 在中醫以此草入藥,是認為它有清熱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據說可治高血壓。這還罷了,也可以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治療不孕或麻風的。但即便如此,這詩仍然有不可理解之處:不孕或者家裡人生了麻風,都是極苦惱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為此而興高采烈地一邊采車前一邊唱著歌的道理。拿方玉潤所推想的情景來看這樣的解釋,尤其覺得不對勁。

所以應該給《芣苢》以另一種更合理的解釋。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一句話:“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在朝鮮族(包括中國境內和朝鮮半島上的),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春天采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朝鮮族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說的“野人”中偶一見之,但在朝鮮族中,卻仍舊很普遍。

以此釋《芣苢》詩,就覺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云: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采著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勞作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名家點評

《毛詩序》: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朱熹《詩集傳》: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婦人無事,相與采此芣苡,而賦其事以相樂也。采之未詳何用,或曰其子治難產。

余冠英《詩經選》:這篇似是婦女采芣苡子時所唱的歌。開始是泛言往取,最後是滿載而歸,歡樂之情可以從這歷程見出來。

《傳說彙纂引》:此詩終篇言樂,不出一樂字,讀之自見意思。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這是從無甚意思處玩味出意思來,可說善會詩意。

拼音是y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