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

夷,yí,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 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zhi)。西方羌從羊。西南僰人,焦僥從人。葢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惟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從大。則與夏不殊。夏者,中國之人也。從弓者,肅愼氏貢楛矢石砮之類也。 詞義:〈名〉(1) (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東方之人。即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殷代分布在今山東省、江蘇省一帶。後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化險為夷 險:險阻;夷:平坦。化危險為平安。比喻轉危為安。(2) 遠,武力(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東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4) 舊時往往用以稱外國或外國人。(5) 又如:夷場(即"洋場"。舊時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館(清代稱外國人在中國的館舍)。(6) 又山名。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夷

基本信息

漢字:夷

拼音:yí

夷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結構:獨體字

五筆筆劃:gxw

部首:一,就是起筆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部外筆畫:5

;總筆畫:6

筆順讀寫:橫、橫折、橫、豎折折鉤、撇、捺

辨析

詳細字義

夷

◎夷yí〈名〉

(1)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東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殷代分布在今山東省、江蘇省一帶。後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周禮·夏官·職方氏》

化險為夷 險:險阻;夷:平坦。化危險為平安。比喻轉危為安。

【夷服】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區劃,共有九,第七為夷服。

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紂,夷定天下。——《逸周書·明堂》

夷,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說文》

夷有九種。——《後後漢書東夷傳》

四夷八蠻。——《周禮職方式》

(2)遠,武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老子》

(3)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東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舊時往往用以稱外國或外國人

又系倭夷之婿,廢立之舉,實借倭為之。——明 袁可立《請討篡逆疏》

南撫夷越。——《三國志諸葛亮傳》

夷船由泥城。——《廣東軍務記》

與夷決戰。

餘夷脫逃。

(5)又如:夷場(即“洋場”。舊時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館(清代稱外囯人在中囯的館舍)

(6)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詞性變化

◎夷yí

〈形〉

(1)平坦(大弓射出的箭一樣平)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老子》

馳騁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學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又如:夷延(地勢平坦而廣闊);夷阻(平坦和險阻)

(3)太平。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平和;平易

與之辯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5)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達);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閒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閒雅);夷道(平易之道);夷遠(平和而高遠);夷為(平和通達);夷粹(平和純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簡(平易質人)

(6)平正。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經常,常道

王極之傳言,是夷是訓,於帝其順。——《史記》

(8)傲慢

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荀子》

(9)安閒。如:夷由(從容自得);夷白(安於清貧,潔身自好);夷坦(安詳自若的樣子)

(10)通“怡”。喜悅

雲胡不夷?——《詩歌鄭風風雨》

我心則夷。——《詩.召南.草蟲》

羨餘術兮可夷。——《楚辭.九懷》

◎夷yí

〈動〉

(1)使平,拉平;剷平

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呂氏春秋.似順》

芟夷大亂。——《資治通鑑》如:夷為平地;夷岳;夷拔(剷平攻破)平定

亂生不夷,靡囯不泯。——《詩.大雅.桑柔》

實靖夷我邦。——《詩.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難,略已平矣。——《資治通鑑》

(2)又如:夷難(平定禍亂)

(3)傷,受傷

夷於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農功。——《左傳.成公十三年》

(4)又如:夷傷(創傷;死傷)

(5)攻破。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剷除;消滅;誅滅

是以人夷其宗廟。——《囯語.周語下》

夷滅者數十家。——《漢書.李廣蘇建傳》

吾欲夷其九族,以謝天下,安肯與逆賊結親耶?——《三囯演義》

(7)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說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8)毀滅。如:夷毀(毀滅)

(9)猶豫,遲疑。如:夷由(猶豫;遲疑不前);夷與(遲疑不前)

(10)鋤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禮.秋官》

示例

常用詞組

1.夷曠yíkuàng

襟懷夷曠

2.夷戮yí lù

[massacre] 殺戮;誅戮

自相夷戮。——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3.夷陵 Yí líng

[the Yi Mausoleum]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縣東

再戰而燒夷陵。——《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4.夷門yí mén

[eastern gate of Daliang,the capital city of Wei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戰囯時魏囯都城大梁的東門

夷門監者。——《史記.魏公子列傳》

夷門侯生。

行過夷門。

夷門抱關者。

5.夷滅yí miè

(1)[massacre;perish]∶消滅;殺盡

(2)[bury]∶埋沒;埋起來

6.夷平 yí píng

[level to the ground] 使成一塊平地。

1889年那次龍捲風夷平了整個城市。

7. 夷然 yí rán

[calm] 平靜鎮定的樣子。

夷然不以為忤。

8.夷猶 yí yóu

(1)[hesitate]∶猶豫遲疑不前。也作“夷由”

(2)[calm and unhurried]∶從容不迫

雙槳小船夷

9.夷為平地yí wéi píng dì

指剷平使成一塊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體全部摧毀。

10.夷世 yí shì

太平安寧的盛世。

典故

先秦時期非華夏民族泛稱之一,夷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稱。一般多用以泛稱環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國東方各族,亦稱東夷。先秦時,東夷民族眾多,主要指以傳說時代的太皞、少皞為代表的部落集團及其後裔,《禹貢》稱為鳥夷。太皞,風姓,建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少皞,嬴姓,自窮桑(今山東曲阜北)登帝位,後徙曲阜。相傳禹擬授“帝位”的皋陶也是東夷人,生長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益。或傳禹死啟立,“益乾啟位,啟殺之”,然後建立起夏王朝。

傅斯年先生在所著的《夷夏東西說》中提出“凡在殷商西周之前,或與殷商西周同時,所以今山東全省境中,及河南省之東部,江蘇之北部,安徽之東北角,或兼河北省之波海岸,並跨海而括遼東朝鮮的兩岸,一切地方,其中不是一個民族,見於經典者,有太皞少皞有濟徐方諸部,風盈偃諸姓,全叫做夷”

夏與東夷屢有鬥爭,曾奪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窮(在今山東德州)后羿”,就是東夷的一支。相傳商湯先世活動在今山東、河北的渤海灣一帶,學者多以為商人本亦為東夷民族。

商王朝建立後,仍與東夷鬥爭不絕,史載“桀為暴虐,諸夷內侵,殷湯革命,伐而定之。至於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餘年。武乙衰敝,東夷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紂)都多次征皻方、盂方、夷方(皆東夷),駐蹕之地,遍及濟、汶以東。東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國力耗盡,後為周所滅。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餘部及殷的余國東夷勢力仍強。武王死,殷裔武庚在商奄(在今山東曲阜)、蒲姑(在今山東博興)、徐戎(徐夷)、淮夷等東夷國家支持下發動叛亂。周公東征,殺武庚,滅不少嬴姓之國,平定叛亂,又以蒲姑地封齊,以商奄地封魯,但徐戎、淮夷仍長期存在於淮水流域。

周穆王時,“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厲王時,“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復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猶盛,尚能“病杞”、“病鄫”。這時,還有奉祀太皞的任(今山東濟寧境)、宿、須句(山東東平境)、顓臾(今山東費縣境),自稱少皞之裔的郯(在今山東郯城),皋陶後的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安徽霍丘)等國,以及與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鳩、舒庸、舒龍、舒鮑、舒龔等)和九夷等東夷部落國家,活躍在山東半島和江蘇、安徽的淮水流域,成為齊、楚兩霸必爭的與國。他們都與華夏諸國早有通使、會盟關係,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合。

近代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其文字、形制、紋飾已與中原器物無別。“九夷”之名猶見於戰國,但秦並六國後,淮泗夷皆散為民戶,到漢時已不見夷、夏之別。

拼音是y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