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釋義
基本信息
漢字:夷
拼音:yí
夷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結構:獨體字
五筆筆劃:gxw
部首:一,就是起筆
部外筆畫:5
;總筆畫:6
筆順讀寫:橫、橫折、橫、豎折折鉤、撇、捺
辨析
詳細字義
◎夷yí〈名〉
(1)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東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殷代分布在今山東省、江蘇省一帶。後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周禮·夏官·職方氏》
化險為夷 險:險阻;夷:平坦。化危險為平安。比喻轉危為安。
【夷服】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區劃,共有九,第七為夷服。
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紂,夷定天下。——《逸周書·明堂》
夷,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說文》
夷有九種。——《後後漢書東夷傳》
四夷八蠻。——《周禮職方式》
(2)遠,武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老子》
(3)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東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舊時往往用以稱外國或外國人
又系倭夷之婿,廢立之舉,實借倭為之。——明 袁可立《請討篡逆疏》
南撫夷越。——《三國志諸葛亮傳》
夷船由泥城。——《廣東軍務記》
與夷決戰。
餘夷脫逃。
(5)又如:夷場(即“洋場”。舊時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館(清代稱外囯人在中囯的館舍)
(6)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詞性變化
◎夷yí
〈形〉
(1)平坦(大弓射出的箭一樣平)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老子》
馳騁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學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又如:夷延(地勢平坦而廣闊);夷阻(平坦和險阻)
(3)太平。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平和;平易
與之辯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5)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達);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閒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閒雅);夷道(平易之道);夷遠(平和而高遠);夷為(平和通達);夷粹(平和純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簡(平易質人)
(6)平正。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經常,常道
王極之傳言,是夷是訓,於帝其順。——《史記》
(8)傲慢
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荀子》
(9)安閒。如:夷由(從容自得);夷白(安於清貧,潔身自好);夷坦(安詳自若的樣子)
(10)通“怡”。喜悅
雲胡不夷?——《詩歌鄭風風雨》
我心則夷。——《詩.召南.草蟲》
羨餘術兮可夷。——《楚辭.九懷》
◎夷yí
〈動〉
(1)使平,拉平;剷平
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呂氏春秋.似順》
芟夷大亂。——《資治通鑑》如:夷為平地;夷岳;夷拔(剷平攻破)平定
亂生不夷,靡囯不泯。——《詩.大雅.桑柔》
實靖夷我邦。——《詩.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難,略已平矣。——《資治通鑑》
(2)又如:夷難(平定禍亂)
(3)傷,受傷
夷於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農功。——《左傳.成公十三年》
(4)又如:夷傷(創傷;死傷)
(5)攻破。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剷除;消滅;誅滅
是以人夷其宗廟。——《囯語.周語下》
夷滅者數十家。——《漢書.李廣蘇建傳》
吾欲夷其九族,以謝天下,安肯與逆賊結親耶?——《三囯演義》
(7)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說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8)毀滅。如:夷毀(毀滅)
(9)猶豫,遲疑。如:夷由(猶豫;遲疑不前);夷與(遲疑不前)
(10)鋤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禮.秋官》
示例
常用詞組
1.夷曠yíkuàng
襟懷夷曠
2.夷戮yí lù
[massacre] 殺戮;誅戮
自相夷戮。——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3.夷陵 Yí líng
[the Yi Mausoleum]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縣東
再戰而燒夷陵。——《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4.夷門yí mén
[eastern gate of Daliang,the capital city of Wei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戰囯時魏囯都城大梁的東門
夷門監者。——《史記.魏公子列傳》
夷門侯生。
行過夷門。
夷門抱關者。
5.夷滅yí miè
(1)[massacre;perish]∶消滅;殺盡
(2)[bury]∶埋沒;埋起來
6.夷平 yí píng
[level to the ground] 使成一塊平地。
1889年那次龍捲風夷平了整個城市。
7. 夷然 yí rán
[calm] 平靜鎮定的樣子。
夷然不以為忤。
8.夷猶 yí yóu
(1)[hesitate]∶猶豫遲疑不前。也作“夷由”
(2)[calm and unhurried]∶從容不迫
雙槳小船夷
9.夷為平地yí wéi píng dì
指剷平使成一塊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體全部摧毀。
10.夷世 yí shì
太平安寧的盛世。
典故
先秦時期非華夏民族泛稱之一,夷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稱。一般多用以泛稱環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國東方各族,亦稱東夷。先秦時,東夷民族眾多,主要指以傳說時代的太皞、少皞為代表的部落集團及其後裔,《禹貢》稱為鳥夷。太皞,風姓,建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少皞,嬴姓,自窮桑(今山東曲阜北)登帝位,後徙曲阜。相傳禹擬授“帝位”的皋陶也是東夷人,生長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益。或傳禹死啟立,“益乾啟位,啟殺之”,然後建立起夏王朝。
傅斯年先生在所著的《夷夏東西說》中提出“凡在殷商西周之前,或與殷商西周同時,所以今山東全省境中,及河南省之東部,江蘇之北部,安徽之東北角,或兼河北省之波海岸,並跨海而括遼東朝鮮的兩岸,一切地方,其中不是一個民族,見於經典者,有太皞少皞有濟徐方諸部,風盈偃諸姓,全叫做夷”
。
夏與東夷屢有鬥爭,曾奪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窮(在今山東德州)后羿”,就是東夷的一支。相傳商湯先世活動在今山東、河北的渤海灣一帶,學者多以為商人本亦為東夷民族。
商王朝建立後,仍與東夷鬥爭不絕,史載“桀為暴虐,諸夷內侵,殷湯革命,伐而定之。至於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餘年。武乙衰敝,東夷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紂)都多次征皻方、盂方、夷方(皆東夷),駐蹕之地,遍及濟、汶以東。東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國力耗盡,後為周所滅。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餘部及殷的余國東夷勢力仍強。武王死,殷裔武庚在商奄(在今山東曲阜)、蒲姑(在今山東博興)、徐戎(徐夷)、淮夷等東夷國家支持下發動叛亂。周公東征,殺武庚,滅不少嬴姓之國,平定叛亂,又以蒲姑地封齊,以商奄地封魯,但徐戎、淮夷仍長期存在於淮水流域。
周穆王時,“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厲王時,“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復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猶盛,尚能“病杞”、“病鄫”。這時,還有奉祀太皞的任(今山東濟寧境)、宿、須句(山東東平境)、顓臾(今山東費縣境),自稱少皞之裔的郯(在今山東郯城),皋陶後的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安徽霍丘)等國,以及與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鳩、舒庸、舒龍、舒鮑、舒龔等)和九夷等東夷部落國家,活躍在山東半島和江蘇、安徽的淮水流域,成為齊、楚兩霸必爭的與國。他們都與華夏諸國早有通使、會盟關係,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合。
近代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其文字、形制、紋飾已與中原器物無別。“九夷”之名猶見於戰國,但秦並六國後,淮泗夷皆散為民戶,到漢時已不見夷、夏之別。
拼音是yi的漢字
拼音是yi的漢字共有304個,如下: |
移|邑|乙|繹|以|肄|遺|屹|倚|揖|疑|訲|訳|詍|詣|誼|譩|譯|議|讛|豙|豛|豷|貖|貤|貽|贀|跇|跠|輢|轙|辷|迻|郼|醫|釔|釴|鈘|鈠|鉯|銥|鎰|鏔|鐿|陭|隿|義|矣|一|已|億|衣|依|易|醫|儀|亦|椅|益|姨|翼|譯|伊|胰|沂|宜|異|彝|壹|蟻|誼|銥|翌|藝|抑|役|臆|逸|疫|頤|裔|意|毅|憶|夷|溢|詣|議|懌|痍|鎰|癔|怡|驛|旖|熠|酏|翊|嶧|圯|殪|懿|劓|漪|咿|瘞|羿|弈|苡|佾|貽|釔|縊|刈|悒|黟|翳|弋|奕|埸|挹|薏|囈|鐿|艤|亄|伇|伿|侇|俋|偯|儀|億|兿|冝|劮|勩|勩|匇|匜|呭|唈|囈|圛|坄|垼|壱|夁|妷|嫕|嫛|嬄|嬑|嬟|宐|宧|寱|寲|峓|崺|嶧|嶬|巸|帟|帠|庡|廙|弌|弬|彛|彜|彞|怈|恞|悘|悥|憶|懌|扅|扆|撎|擇|攺|敡|敼|旑|晹|暆|曀|曎|曵|杙|枍|栘|栧|栺|棭|椬|椸|榏|槸|樴|檍|檥|檹|櫂|欭|歝|殔|殹|毉|洢|浂|浳|湙|潩|澺|瀷|炈|焲|熤|熪|熼|燚|燡|燱|獈|玴|瑿|瓵|畩|異|痬|瘞|瘱|瞖|礒|禕|禕|秇|稦|穓|竩|笖|簃|籎|縊|繄|繶|羠|耴|肊|膉|艗|艤|芅|苅|苢|萓|萟|蓺|藙|藝|蘙|虉|蛜|蛦|螘|螠|衤|衪|衵|袣|裛|襗|襼|觺|霬|靾|頉|頤|頥|顊|顗|駅|驛|骮|鯣|鳦|鶂|鶃|鶍|鷁|鷊|鷖|鷧|鷾|鸃|鷊|鷁|鷖|黓|黝|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