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花間裙是初唐時非常流行的一種服裝。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唐代風格
唐高宗曾經下詔說:“……花間裙衣等,靡費既廣,並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敵,常著七破間裙,豈不知更有靡麗服飾,務遵節儉也。”從這段話可以得知,花間裙在初唐非常流行,貴為“天后”的武則天平日都常穿“七破”的“間裙”。而且,武則天穿的花間裙僅以七條彩色長帛條相拼縫,是在遵守節儉之道,當時的“靡麗服飾”顯然遠遠不止“七破”。
實際上,唐朝曾經有官方的規定,要求“凡襉色衣不過十二破”,可見當時的女裙往往在“十二破”以上,也就是一條裙用十二條以上的異色帛料相拼縫。奢侈的華裙還會在拼縫處繡上金線的界道,甚至縫綴珠玉做成的小片段預告鈿,裙片之上也會加以金線繡等華麗裝飾。
清代流行
清初,花間裙曾經流行一時,其具體樣式是把多種色彩的彩緞裁成長條,每條上面都飾以精美繡花,然後再拼縫在一起,接縫處界以金線。由於一裙之上五彩緞條並列相映,燦爛華麗如鳳尾,因此得名為“鳳尾裙”。後來又把鳳尾裙加以改進,在裙腰處疊出道道褶襉,同時拼縫裙面的緞條皆取淡雅色彩,由此,裙上便是道道紋華清淺的緞條流光爍彩,互相映襯,如月光一樣捉摸不定,這一形式的彩裙便被稱為“月華裙”。
傳統漢族服飾(二)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