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

曲裾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孫機)。 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後,參考洛陽金村出土的銀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種款式是今天人們的一種創造發明,“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漢服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定義

曲裾曲裾

曲裾,讀音 qū jū(音似“屈居”),可以直觀理解為一種續衽繞襟的服裝。

【曲裾深衣】 是漢服深衣的一種,秦漢時期常見服飾。

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

曲裾曲裾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併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曲裾曲裾
所謂曲裾通俗點說就是把右衽續長,然後纏繞在身上,最後用腰帶系住。

特點

在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婦女的繞襟深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這張帛畫中的婦女在腦後挽髻,鬢間插有首飾,老婦發上還明顯地插有珠玉步搖。每人所穿的服裝,儘管質地、顏色不一,但基本樣式相同,都是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老婦穿的服裝,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在衣服的領、袖及襟邊都釘有相同質料製成的衣邊,與同墓出土的服裝實物基本一致。

歷史記載

古代漢代女子曲裾示意圖古代漢代女子曲裾示意圖

見《禮記·深衣》“續衽鉤邊” 唐 孔穎達疏。《漢書·江充傳》:“ 充 衣紗縠襌衣,曲裾後垂交輸,冠襌纚步搖冠,飛翮之纓。”

《 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漢代時,服飾制度雖還不夠完備,但對宮中的后妃們的衣飾已有了明確的規定,漢代婦女禮服採用深衣制,《續漢書·輿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皆深衣制。”《後漢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漢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飾,紺上皂下;蠶服,青上縹下,都是深衣制(即單衣)。深衣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禮記》的《玉藻》、《深衣》對深衣制有很多記載,內容所謂“應規、矩、繩、權、衡”之類,重在“明禮”。

仿馬王堆曲裾仿馬王堆曲裾

《禮記集解》、《禮記集說》、《深衣考》等文獻了解,深衣在製作過程中,有很多的規定,比如“緣”的顏色的規定,則有:若父母、祖父母皆健在,緣用彩色;若父母全、祖父母不全, 緣用青色;父存母亡,緣用青色;若父親亡,緣用素色, 衣料顏色則避免用素色

曲裾款式

基本概述

曲裾曲裾

續衽並不是一定很長,有的只繞一圈,有的則層層纏繞,比如湖北雲夢大墳頭1號西漢墓出土的女俑。也就是說,曲裾深衣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具體的造型千變萬化,不可勝數。變化的奧秘在續衽的那塊布料的形狀、大小和長短。有的衣襟展開後是一個倒三角形,有的衣襟展開後是一個半圓扇形,有的展開後是一個不規則的梯形。有的長度拖到地上,有的則剛好遮住大腿。總之一個模式下可以設計出各種各樣感覺的款式來。

下擺的處理

曲裾俑曲裾俑

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女子衣服的後邊下擺翹起來,經過技術處理後發現兩隻尖角交叉,令人想起《漢書·江充傳》:“充衣紗谷單衣,曲裾,後垂交輸。”出土的人物俑通常是在前面、兩側或者背後下擺處露出一隻三角形“上廣下狹如刀圭”(楊家灣漢墓彩繪陶俑步卒)。這種“尖角”、“燕尾”是後來魏晉時期的纎髾的鼻祖。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非常有特色的造型呢?很有可能是對右內襟露出來的布料所作的美化處理。因為漢服是平面裁剪,而人體是立體的,從平面到立體的轉化過程中,比如左襟拉緊拉松一點,人體走動的動作影響,必然有一點錯位誤差,造成了右內襟與外面繞過來的左襟長度、寬度不一致,如果不處理的話,就會影響整體的美觀。

中國服飾沒有近代西方那種絕對精確的量體裁衣方法,在測量和製作的時候,尤其是製作這種多層次的款式,很難作到一絲一毫的精確。比如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那件信期繡深衣,可以看出右襟不是直線垂下來,而是斜線,穿的時候向後裹掩,這樣左襟覆蓋在上面就恰好掩飾了餘角。

但是更多的曲裾要把左襟提得很高,那么把多出來的一截怎么處理呢?如果是剪掉的話,沒有對稱感了,更不好看,只有把多出部分剪成尖角,好像蟬翼又好象燕尾,平添了許多魅力。後來人們發現這種處理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因此不光是右襟了,連左襟也一塊剪,參差地交疊在一起,就成了“交輸割正幅”獨有的特色(西漢陶女俑)。而且漢代流行三重衣,裡面也是曲裾深衣,三四層的燕尾從後面露出來,別有一番韻味。本來是為了掩醜的舉動,變成了主動展示的習俗,以致到了後世,將三角形飄帶附加在衣襟上,純粹就是一種裝飾了。唐代根本沒有曲裾了,都還有人把三角形狀的飄帶加在蔽膝上以增添情趣。

下擺的形狀

曲裾曲裾

曲裾的下擺有“電線桿”一樣的直筒型,也有先收緊後變寬的魚尾型。

長短問題

很多人以為曲裾深衣就是長長的,拖地的,但是秦始皇兵馬俑大多數兵卒所著的是短曲裾深衣,仔細看甲衣下,膝蓋處露出的尖角即可證明。一般認為至少到膝蓋。

款式

窄袖曲裾(馬王堆出土)窄袖曲裾(馬王堆出土)

在古代款式的基礎上,漢服現代創新版曲裾根據一些不太清晰的歷史資料,加入現代人的想像對傳統曲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了新的發展,有了現代的特設,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但是與漢服中的有確鑿歷史依據的真正曲裾相差較大,這種現代曲裾(尤其剛到腰胯的)更傾向於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出現,如要於一些有關漢服的活動場面穿著,請慎重選擇!

根據下擺繞的圈數基本款式可劃分成雙繞曲裾、三繞曲裾等。

現代曲裾共同特點:應屬於深衣體系,常常做為正式服裝,裙擺曲線,三重衣袖,寬腰帶。

曲裾的袖型可以有廣袖、垂胡袖。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入”字底的為小曲,小曲是否作為漢服到現在也存在著很大爭議。

雙繞長曲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下擺是及地的

雙繞三重廣袖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三重廣袖。
體系:漢服——深衣——曲裾體系

單繞三重廣袖

特點:下擺兩層繞一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三重廣袖

垂胡袖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內穿有下裙,垂胡袖兩繞長曲

穿法

曲裾穿法曲裾穿法

曲裾需要用系帶、腰帶來固定,腰帶系的略微緊一點,就可很好的固定曲裾。但是 ,有些面料軟滑的很,隨著身體的運動,會出現衣服走樣的情況,特別是繞曲部分會鬆散。這個時候,可以在穿好曲裾未系腰帶前,以小別針固定繞曲部分的尖頭位置,再扎腰帶以遮擋別針,就可以保證穿多久怎么動都不會散了。

1.

將上衣的領子左右對齊。

2.

將右襟繫結

3.

將中縫對齊身體的正中。

4.

繫結左襟。

5.

將中縫對齊身體的正中。

6.

準備好裙子。

7.

由身前向身後圍和裙子。

8.

裙子兩端在身後圍和後,一上一下相交疊。

9.

將壓在裡面的一層裙頭向外翻折一下。

10.

調節裙子的高度,繫結。

11.

衣裙穿著完畢。

12.

準備好曲裾,先穿好右邊袖子。

13.

將曲裾的內襟繞向身後,並在身後和右腋下方的系帶相繫結。

14.

穿上左邊袖子。

15.

將右邊領子摺疊。

16.

摺疊左邊的領子。

17.

將外襟的尖角繞向身後。

18.

將外襟尖角的末端在左胯位置固定。

19.

將外襟的領子部分摺疊整齊。

20.

找到腰帶的中點位置。

21.

在腰部靠下一些位置系腰帶,腰帶的中點位置對齊的腰的正中。

22.

將腰帶繞到身後,腰帶兩端交疊。

23.

在腰部的正中繫結一個單耳的蝴蝶結。

24.

整理領子的摺疊部分。

25.

將領子的摺疊部分掖進腰帶固定。

26.

完成。

製作工藝

馬王堆曲裾馬王堆曲裾

這是馬王堆曲裾的裁剪圖:

多繞曲裾多繞曲裾

這是多繞曲裾的裁剪圖:

曲裾曲裾

腰帶問題

曲裾俑曲裾俑

不僅是曲裾,所有的漢服都沒有腰封,腰封是和服獨有的。因此在用腰封固定曲裾繞襟的做法是錯誤的。曲裾套用腰帶來固定。

三重衣問題

所謂“三重衣”,應為多件衣服,而不是特指三件衣服。作為正式服裝,曲裾裡面需要搭配中衣、裙子來穿著。

衣緣問題

一般我們認為,深衣的衣緣應與主題布料不一樣。

搭配問題

注意:一般曲裾外面不搭配其他衣服,頂多搭個斗篷

其他款式問題

注意:很多買家賣家以前不懂曲裾設計不符漢制所謂的“三重曲裾,窄袖曲裾”等等。

八字袖:八字袖是指雙手合攏時,兩袖袖緣呈八字形。一般是由於袖長不夠或袖根過窄造成的。

誤區:小曲不屬曲裾,而是古代將士所穿的一種服飾。

入字底:是指曲裾繞襟底部呈“入”字形狀。

漢元素漢元素

傳統漢族服飾(二)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