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1.古代皇帝的朝服,上有龍紋,故稱。 2.借指皇帝。
分解:
袞:袞 gǔn 古代君王等的禮服:袞服。袞衣。袞冕。華袞(色彩絢麗的官服)。
龍:龍(龍) lóng 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作雨:龍舟。
簡介
漢服中袞龍袍是中國隋代之後皇帝、皇太子、親王、郡王,朝鮮國王、王世子、大韓帝國皇帝、皇太子、親王越南皇帝、皇太子,琉球國王所穿,繡著龍形圖案之圓領袍,穿時配翼善冠。皇帝所穿的又稱袞服、袞衣、龍袍、黃袍、吉服,與冕服合稱袞冕。在京劇中,戲衣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五爪龍只能用在象徵皇家的黃色龍袍上。
記載
袞服最早不是黃色的。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開始穿黃袍的皇帝,《讀通鑑論》:“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袍遂為皇室專用之服。
清代皇帝穿的龍袍,以明黃色為主,領、袖用石青色金緣鑲緄。龍袍上繡有九條龍,其中有一條龍是繡在衣襟裡面,《清通志·器服略》謂:“皇帝龍袍,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二》亦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北宋戲曲有《打龍袍》。
語出
(1).古代皇帝的朝服。上有龍紋,故稱。明沉德符《野獲編補遺·列朝·聖諭門工》:“上大悅,賜白金百兩,大紅金彩袞龍袍三襲,自來人臣賜服,以坐蟒為極,時猶以為逼上。”亦省稱“袞袍”。明王鏊《震澤長語·雜論》:“正德中,籍沒劉瑾貨財:金二十四萬錠……袞袍四、八爪金龍盔甲三千。”
(2).借指皇帝。明何景明《駕入》詩:“九天燈燭里,齊拜袞龍袍。”明梵琦《居庸關》詩:“上都避暑頻來往,飛鳥猶能識袞龍。”明朱鼎《玉鏡台記·石勒稱王》:“六宮粉黛擎玉鍾,百寮濟濟待袞龍。”
傳統漢族服飾(二)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