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通教寺](/img/5/ce8/nBnauM3X3UDM1ETOxIDNzITMxUTM4kDM0IDMxADMwAzMxAzLyQ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清末民初,殿堂殘破,佛像毀壞,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尼姑)住寺。
1942年,有兩位福建籍比丘尼開慧和勝雨住北京廣慈寺,在淨蓮寺法界學苑學戒聽經,她們決定重建通教寺。募集資金改造大殿,興建了南北樓、念佛堂、五觀堂、大寮等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通教寺一直嚴守佛制寺規,尼眾們過著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像法物被毀,尼僧離散。
1978年以後,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將“文革”時離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復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動。
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建築布局
![通教寺](/img/5/9ec/nBnauM3X4IzM5cjM0IDNzITMxUTM4kDM0IDMxADMwAzMxAzLyQ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建築特點
通教寺山門對面是一片長滿蒼松翠柏、奇花異草的公園,使寺院的環境更顯幽靜。進山門後,即為修葺一新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殿中蓮花座上供奉著阿彌陀佛,法相莊嚴,雕塑精美。大殿兩側是整齊的僧房,左前方為五觀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內還立有1942年重修時立的兩道石碑。
通教寺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念佛堂、五觀堂、尼舍等,其中較為獨特的建築是大雄寶殿,因其殿內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像》而名聞遐爾。寺內還有碑刻兩塊,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